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誠法師與北大同學的對話▪P2

  ..續本文上一頁,也有人活幾個月就死了。這是不是因果呢,肯定是因果。我們整個地球上,墮胎的人有多少?胎兒也是一條生命啊!全球每年有多少兒童因饑餓和疾病而死?這都是有因果的。但是死了不等于沒有。你的父母善良,這是你父母的因果,子女們又是另外的因果,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因果。當然我們的因果,跟別人的因果會有一定的聯系,但主要還在我們自己。他過世了,也許會去更好的地方,也許會去更差的地方,這由他的業力決定。對于我們來說,關鍵看自己怎樣很好地對待。世間上本來就有順境與逆境,有悲歡離合,用佛教的話來講就是無常。無常,是世間的本質。人的生命,周圍的一切,都是無常的。所以要想開一點,否則你自己會很難受。

   同學:龍泉寺提倡“八宗並弘”,但是我覺得我自己學不了那麼多。有沒有這種可能,一部分法師帶修淨土,一部分帶修禅宗等等?

   法師:八宗並弘,不是說讓每個人什麼宗都學,實際上也是學不過來的。八個宗派,都是佛法,如果你能夠精進地學任何一個宗派都是可以的。要是一下子想什麼宗都學,也是學不會的。我們學佛法,就像吃飯、喝水一樣,能吃多少、喝多少,就按量吃喝,吃到肚子飽就可以了,是不是?你自己喜歡吃什麼就吃什麼,很簡單。

   同學:法師,我們那邊沒有什麼寺廟;即使有,也是那種不是很正規的寺廟。

  法師:那你可以把她帶到龍泉寺來。(衆人笑成一片)她看到你們這麼多人,馬上信心就起來了,是吧?你把她帶到別的地方,本來就沒有佛法,她信什麼?沒東西可信啊!讓她到這裏來看看,這裏很熱鬧,聽到佛法了,信心就會起來了。是不是?那麼,我們現在還在修行,肯定還有煩惱,只有到成佛了,才會沒有煩惱。就是因爲有煩惱,所以要修行啊!修行才能夠把我們的煩惱一點一點去除掉,是不是?比如我們要建一個大殿,我現在就很煩惱,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快點把它建起來啊!(有人已經笑得喘不上氣了)

   同學:我覺得我們大部分同學對寺廟的印象就是“庑殿頂”,今天到這邊,我卻大吃一驚,有一種富麗堂皇的感覺,現代化設備在寺廟裏也是隨處可見,還聽說新區要建叁千人的大殿。我想問的是,現代佛教跟以前的古老佛教是不是不太一樣了,它們是怎樣連接在一起的?這樣發展下去的話會不會變質?在這樣的條件下,現代生活對你們的學修也是有很大沖擊吧?那你們的日常修行、生活,會不會因爲受到現代生活的影響而有所改變?你們是怎樣在這個環境下,還保持修行的心態呢?謝謝。

   法師:這也很正常。不要說幾百上千年的傳統了,五十年前,叁十年前,那個時候有幾個人家裏有電話、有手機呢?那時誰家裏能有電話,就不得了了。手機、電腦更不可能有。可是現在,手機、電腦、汽車,所有一切應有盡有,這是社會發展的潮流。如果寺廟裏不用麥克風,不用電燈,不用電話,那你們就來不了了——你們聯系不到我們。它只是一種工具,目的是爲了更好地弘法,所以特別要借助這些科技的成果。至于說我們要怎樣修行,這就是比較大的題目了。現在人的根機跟過去人不一樣,過去人的頭腦比較單一,比較單純,現在人比較複雜。在寺院裏,關于怎樣學修,我們也一直在摸索、探索:怎樣弘法大家比較喜歡聽、比較容易接受等等。不僅是佛教,每個宗教都面臨這樣的問題。不僅是宗教,教育也是一樣,文化也是一樣,它都面臨著全球化的挑戰。我們常常談到全球化,也有些人反對全球化。全球化的話,我們傳統的一些價值觀,傳統的區域文化、倫理道德、社會結構,都會受到一定的沖擊,這已經是一個客觀趨勢,不可避免,包括宗教也是如此。不是說你想不想的問題,整個時代潮流就是這樣的,它會沖擊到每個角落去,不可能說一個寺廟、一種宗教可以孤立存在,它勢必要跟社會、跟人群聯系在一起。只是有時候我們自己很天真地認爲能夠孤立存在,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同學:法師您好!今天來龍泉寺,尤其是能夠見到各位法師,我感覺非常不一樣。在我的家鄉雲南,有些寺廟是沒有僧人修行的,所以我就覺得那邊的寺院不是很傳統的佛教,讓人覺得有點威嚴、壓抑,甚至有一種“陰”的感覺,反正我就是很害怕去那種寺院裏。我們那邊信奉佛教的人也非常多,我有一個遠房親戚因爲特別信奉佛教,最後遁入空門,脫離家庭到寺廟裏生活,家人都很反對。所以我覺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出家會給家人帶來失去親人的痛苦。您覺得在現在這個社會,對這樣的問題,應該怎麼看呢?您有什麼開示嗎?謝謝!

   法師:這也不算什麼問題了。出家就是要割愛辭親,跟參軍一樣,當兵也是要離開家啊!當法師也不是不能回家,這是很簡單的事情,你自己要想辦法去克製這種情緒。即便不出家的話,我們也不可能天天都在父母身邊,你現在不就出門在外嗎?這都是人的觀念,如果觀念中認爲出家、當法師很不好,不了解出家人生活的意義,自然不能接受。如果了解了就不同了,是不是?了解到出家功德的話,就會很支持。這就是因爲對佛教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認識,以後多了解一點,慢慢就會想開了。

  同學:法師好!您能展現一下龍泉寺的藍圖和整個佛教的藍圖嗎?

   法師:我們要慢慢去做啦,呵呵!我沒有神通,怎麼展現?要靠大家共同努力啦。

  同學:法師您好!我家一連死了七口人,都是近親,我卻好像麻木不仁,我是冷血動物?但是剛才聽那個同學說她弟弟去世的事,我的眼淚刷地就下來了。怎麼回事?我這不是很矛盾嗎?請法師開示。

  法師:那說明你不是冷血動物了,應該是熱血動物了。(笑)人經常會矛盾,自己跟自己矛盾,是不是?不是現在才矛盾,是過去就矛盾。她剛才講得很生動,大家聽了都很感動,你受到影響,受到大家這個氛圍的影響,你也被感動,是不是?

   同學:問一個比較學術的問題,釋迦牟尼佛當年求得四句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我的問題是第叁句:生滅滅已。無常是叁法印的一個,那無常怎麼去滅?第二個問題,寂滅爲什麼就是樂?寂滅了還有樂嗎?

   法師:諸行就是一切有爲法,所有一切有爲法都是生滅法,即是諸行無常。生滅滅已就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的話就是寂滅,就是寂靜了。這種境界,就是涅槃,就是快樂。它前面兩句談的是有爲法,後面兩句談的是無爲法。就這樣的意思。明白沒有?

  同學:……真的很難明白。寂滅之後是誰在樂?

  法師:寂滅,把前面的生滅滅掉了,就不生不滅了,寂滅就是前面的生滅滅掉了。生滅就是有爲法了,不生不滅是無爲法了。

   同學:爲什麼寂滅就一定是樂?

   法師:寂滅肯定就是樂了,寂滅不樂那我們修行豈不是白修?

   同學:……

   法師:你還體會不到無爲法的道理。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你沒有好好的修行就很難體會出來。

   同學:我知道有些朋友喜歡在深山裏打坐,不知道爲什麼坐到後來可以老半天不起一個念頭,並且坐到後來就覺得這樣很沒有意思了,這樣就是寂滅了嗎?

   法師:那不能算寂滅,只是打坐而已。如果一直幹坐在那裏,不一定對人有什麼好處。就像一只烏龜一樣,在那裏也能一動不動,就開智慧了嗎?

   (又是一陣笑聲爆發出來。這位同學把話筒遞給司儀,另一位同學起來接他的話說)

   同學:打坐究竟如何打?今天打了一下午,覺得腿很痛。還有一個個人問題:人好像總是很複雜,我一方面對國學很感興趣,加入國學社,另一方面,我又對西方那種淺薄的流行音樂很感興趣,所以我覺得這樣挺矛盾的。此外,我認識一位很博愛的女生,我很羨慕她的那種情懷,而自己就完全做不到。並且,現在自己做很多事情的功利心很強,別人說這個東西有用,自己就會嘗試去做,做了之後才發現又不是自己想做的,所以似乎沒有什麼收獲似的。還有,我做很多事情好像都是爲了某一人而做的,比如考大學選生物系、選這個學校,就是爲了我哥哥。他很喜歡生物,但高考失利沒上北大,于是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考上。但接下來又發現不知該怎麼辦了。

   法師:這些問題都很簡單,你只要好好跟人家學就可以了。看到哪個人比較好,就跟他學,看那個女同學哪方面好,就跟她學習。

   同學:有時覺得有些事很好,也可用這些理論去說服別人怎麼樣做才好,但好多時候無法說服自己那樣做是很好的。

   法師:不要說服自己,只要照著自己認爲好的做就可以了。

   同學:如果自己說服不了自己,心裏就有矛盾,就很痛苦。

   法師:那你如果說服不了自己,怎麼能說服別人呢?

   同學:看過一本書上說,之所以不想改變現在一些不好的習慣,是因爲它仍然能帶給你想要的快樂。

   法師:你想得挺好的,你的問題很有意思。

   一位已經成家有小孩的北大訪問學者提問說:我的一位16歲的孩子告訴我:反正人總要死,不如早死了。我說媽媽很愛你,他就說:那我們一起去死吧。在這個死的問題上,我始終不知道怎樣引導他。

   法師:經常打電話問候問候他,跟他多溝通,多交流,多給他一點快樂,多關心他。

   學者:他不愁吃穿,跟父母也能溝通,關鍵是在學校的人際關系、學習的壓力,他說大學讀完,也沒有工作。

   法師:那僅是很少一部分人,大部分人還是有工作的。你慢慢去引導。不可以無緣無故去死,這樣的認識是有大問題的。

   學者:早死早托生。

   法師:這個不符合佛教的教義。佛教裏自殺是不行的,自殺是犯戒,不能殺人也不能殺自己。

   同學:佛門說一切皆空,那法是不是也是空的?

   法師:法本身也是空的。

   同學:我…

《學誠法師與北大同學的對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