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誠法師與北大同學的對話▪P3

  ..續本文上一頁還是不太明白。

   法師:那是當然。因爲你還不明白這個“法空”的道理,甚至你還不明白什麼叫做“空”。

   同學:明白了。

   同學:法師您好!今天下午我們看了一盤您講的關于《佛教是一種系統完整的生命教育》的光盤,我覺得很欣慰的是新一代的法師不僅繼承了傳統的佛法,而且還吸收了一些科學方面的東西。因爲您曾經用量子力學的東西來說明基本粒子的生死輪回,說明人世的生死輪回道理。但是我很冒昧地說,基本力學的輪回,它是不能代表宏觀上人世輪回的!從科學的角度說,人死的過程不可逆,我想借這個問題問法師一句,現代的佛法怎麼來看待科學?科學在佛法上占有什麼樣的位置?它們以後有相通的可能嗎?目前我知道科學對佛學某些觀點是排斥的,比如說我剛舉的輪回的例子,他的觀點就是排斥的,它的觀點是永世不得翻身。

   法師:永世不得翻身?(法師笑得很開心)

   同學:那我想問一下,您覺得說一般是年紀比較老的人容易生正信,還是讀過書的人容易生正信?

   法師:這個不能一概而論,每個人的善根不同。

   同學:法師!我問一個問題:我們可能對寺院生活都很陌生,但是各位法師都有學校生活的經曆,所以說您的昨天就是我們的今天,但是我不知道我們的明天會不會成爲您的今天——當然不可能像您這樣修成正果——就是說不知道會不會去走入佛門。您覺得是什麼樣的機緣使您走入佛門?

   法師:不要說明天了,今天你已經走入佛門了。(衆人笑)

   同學:我的意思是說,全身心潛心從事佛學研究。

   法師:這個用佛教的話來講就是發心。發心很重要,發心用世間的語言來講就是動機,你做這件事情的動機是什麼。比如思考:我們活在世上究竟是爲了什麼?

   同學:也許從佛法的角度看,這話是冒昧的。但是我想作爲一個開明的法師,法師您是怎麼看待科學這樣一個問題?

   法師:我只是舉一個比喻。當然,宗教跟科學是兩個不同的範疇。科學、宗教,都可以解釋宇宙跟人生。科學更多要解決的是物質領域的事情,宗教要解決的更多是精神領域的問題。現在社會很多的問題,靠科學是很難解決的。比如剛才那位雲南的同學談到的倫理、道德,它就很難用科學來解釋,但可以用宗教來解釋。又比如我們人內心當中的煩惱,也更適合用宗教來解釋,而不容易用科學來解釋。雙方各有不同視角,剛好可以互相補充。不必把科學和宗教對立起來,比較誰對誰錯,它們討論的問題不一樣。所以一個人相信科學和相信宗教並不矛盾,人既要尊重科學也應該尊重宗教。爲什麼這麼說呢?道理很簡單,世界上五分之四的人都信仰宗教,60億人口,有40幾億人信宗教,不信仰宗教的人占少數。當然在我們國家可能正好相反,不信仰宗教的人占多數,信仰宗教的人可能相對來講少一點。要從整個世界來看問題,不等于說你信宗教就不能信科學,都是可以相信的,它是一致的不是對立的。是不是?那爲什麼我們會認爲它們矛盾呢?因爲在不少人潛意識中認爲科學是先進的,宗教是迷信的、落後的,所以要信科學不要信宗教,這種念頭在自己內心中不能調和,實際上未必如此啊……

   同學:法師您好!我想問一個比較外行的問題,我記得有句話說“人生憂患讀書始”,是不是說人讀的書越多,越容易痛苦呢?像詩人,很多都選擇自殺;知識比較高的人反而這個問題更加嚴重,是不是你知道的這個東西本身是你不該知道的所以痛苦呢?還是說因爲你不識字,所以不感到痛苦呢?

  法師:痛苦的多少和知識的擁有量沒有很直接的關系,不等于說你沒有文化、沒有知識就不會有痛苦,也未必是你的知識越多痛苦也就越多。如果你讀書沒用處就不會讀,這是肯定的。就是說從根本上講,我們知識的擁有量有所提高,我們的能力有所提升,當然對于問題的解決是比較有幫助的。這是從世間的層面來講,因爲我們理解能力提升了,才能解決問題。反過來說,沒有知識,沒有文化,沒有能力,你的問題認識不到,就沒辦法解決。如果從佛教、宗教這個角度來講,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宗教主要談的是善惡的問題,世間主要談的是是非的問題,同佛法是不一樣的。世間上所謂的善跟惡,對自己有利的就是好的,對自己無利的就是不好的,世間對善惡的概念很模糊。佛法所談善惡,它的含義就更加深刻,你去利人才是善的,你去損人就是惡,與世法上不一樣。如果一個人讀書,所有一切都是爲自己,個人中心主義,它跟宗教的觀念是不一樣的。現在有些人爲什麼知識越多痛苦就越多,就是因爲他的欲望越來越膨脹,希望得到的東西越來越多,而實際上很多東西他不一定需要。那麼他去追逐很多很多的東西,只是說明對物質欲望的加強,未必會是他生活上必然的需求。這樣,他想要得到更多的東西,但是很多東西都得不到,這樣他的內心就會形成巨大的反差。佛教告訴我們,要從自己的內心方面去著手,而不是在物質層面上來看待問題,要求我們從內在的煩惱開始調伏,從心境上逐步培養,就比較容易入手。

   同學:但是我想最終走入佛門的人,動機可能都是差不多的,肯定是受到外在一些客觀環境的刺激和引發。

   法師:這個不一定,外面受刺激的人非常多了,不一定都會出家啊!(笑)

   同學:我覺得大多數人是像我們這樣比較驽鈍缺少慧根的,刺激了以後,皮糙肉厚,也沒有什麼大礙(笑)。您能不能簡單給我們講一講您的經曆、您的體會?

   法師:這個怎麼講。就是說,我們世間上面很多事情,包括自己的一生,很多的情況下,都不是自己的安排,你很難安排好自己的一生。不要說安排自己的一生,你都很難安排好自己的一天。你現在想得清楚你明天怎麼過嗎?零點到一點做什麼,一點到兩點做什麼,七點到八點、八點到九點等等,當然你可能今天把它規劃出來,分分秒秒都可以,但是明天等到實際做的時候,肯定和今天不一樣,因爲這都是會變化的。也就是說,在我們的一生當中,更多的情況下,都處在一種無奈、無助、無緣、沒有辦法的境遇下,不是你隨便可以選擇的。你自己可以選擇的空間、條件、機會都是非常有限的,你是否明白我的意思?我們學佛法的目的就是要超越,希望我們的生活不要再受這些東西的影響與左右,如此就解脫了。我們應該活在當下,不需要爲自己帶來很多附加條件,有附加條件的生活就會很累。我這麼說你能體會嗎?

   同學:似乎……(笑)

   同學:法師講得太深刻了。(笑)

   同學:如果讓您用一句話來概括宗教和科學的關系,您會怎麼概括。

   法師:它們是相輔相成的。我們信宗教,不等于不信科學。我們生病,還是要去醫院看病、吃藥;如果需要,我們也會用手機、電腦等等。很多科學家也信宗教,西方大部分科學家都信宗教,它們並不矛盾。

   同學:我覺得中國之所以出不了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是因爲不信佛教。(笑)

   法師:你把科學跟宗教對立起來本身就有問題。

   同學:那確實是,我覺得學自然科學的人,一定得有些宗教學的知識。

   同學:看來牛頓走上神學的道路是有道理的。(笑)

   同學:牛頓如果早點走上神學的道路,那他成就可能會更大。(笑)

   法師:其實牛頓最偉大的成就還是在神學上,只是他有大量神學論著尚未發表,否則在當時會影響到牛頓的地位。

   同學:在中國,基督教比起佛教來,似乎更積極地去吸收教徒、發展教徒。從這種趨勢來看,不知道您有沒有考慮到,把中國佛教推而廣之、普度衆生呢?

   法師:我們不是在這裏正推廣著嗎?(笑)

   同學:法師!我是學心理學的,您是怎麼看佛學和心理學的。

   法師:心理學只能算佛教心理中最初級的部分。心理學最多講到“潛意識”,“潛意識”頂多只到我們的第六識、第七識,我們還談第八識呢。(笑)

  同學:我們學習到的東西告訴我們,現在心理學的研究,越來越趨向于西方的一些實驗性發展,我倒覺得中國傳統文化,如《易經》等等,比較西方來說,和心理學更貼近一些。

  法師:這是因爲中國傳統文化的範疇和西方不一樣。中國傳統文化認爲天地人是合一的,西方不這麼看。

   同學:那您怎麼看《易經》裏的預測學呢?它是科學還是迷信呢?

   法師:現在社會上不是一直在討論這個問題嗎?《易經》、中醫、中藥有它一定的道理,但也不能說百分百是科學,它所講的是一種規律。

   同學:法師!我想請問叁種關系:第一,佛教怎麼看佛教徒和不信教的人之間的關系?第二,如何看待佛教徒和佛教徒之間的關系?比如基督教徒互相之間會看爲兄弟的關系。第叁,如何看待佛教徒和佛之間的關系?在基督教中,他認爲上帝和教徒之間是父子的關系,是牧羊人和綿羊的關系。

   法師:首先要明確,我們討論的是你自己怎麼看,還是我怎麼看?

   同學:想知道您是怎麼看的。

  法師:我怎麼看是以我的身份來看,你怎麼看是以你的身份來看,這兩個是不同的。你聽明白這個意思嗎?

   同學:好深奧哦。(笑)

  同學:法師!佛教最終目的是超脫,是出世的,但是社會科技與生産力也是需要一直發展的,需要有人從事這些工作,所以大部分的人肯定要承擔城市中的工作,您怎麼看待出世和入世呢?

   法師:有這個問題。只能說我們長期以來的觀念中,會認爲基督教是入世的,佛教是出世的,實際上佛教本身有出家僧衆和在家信徒。在家信徒所做的事和不信教的人沒有什麼區別。佛教並沒有要求所有人都要來出家,所以這本來就有很大程度的入世內容。基督教的影響主要在西方,佛教的影響主要在東方,比如中國、印度、泰國、緬甸、新加坡等等,這和各國自身的狀況又有很大的關系。在我國唐朝的時候,佛教就有很好的發展。“鴉片戰爭”後,社會文化、經濟等方面,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很大影響。西方基督教長期以來一直都很穩定地發展與擴張,在這一點上同東方的佛教有所不同。

   同學:我們到底應當以怎樣的心態、怎樣的動機了解佛法,才能得到真正對我們人生有益的東西?

  法師:這個問題很好。這裏邊有幾步:第一,從曆史的角度來認識宗教,認識宗教的曆史,包括我們佛教的曆史。第二,從文化的角度來認識宗教,了解宗教到底講些什麼。第叁,從信仰的角度來認識宗教。第四,從實踐的角度來認識宗教,即宗教的實踐。打比方講,我信仰了,我皈依了,我出家了,這是你對佛教建立了信仰的關系,然後你去實踐,實踐完了才會慢慢開始有一點體會。如果我們對佛教的曆史,佛教的文化,本身都很不了解,那麼談到信仰、實踐,一定是講不清楚、講不明白的。就如同在大學裏做試驗,實驗本身都是很專業的,只有同行之間才能講得清實驗的內容和方法,對一個外行人是很難講清楚的。所以,必須要真正去實踐,才能夠聽得懂那些話。如果沒有做過這種生命的實驗,同樣聽一句話,在理解上也許會有著180度的不同。沒有經過實踐的東西,講出來的話也都是沒有味道的。爲什麼佛教兩千多年經久不衰,依然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一定有它的原因。

   同學:曆史上,盛世的時候,佛教都很興盛。現在作爲一個新時代的開始,佛教是否會在其中起到什麼作用?

   法師:國家興,則佛教興;佛教興,則國家興。這是必然的,兩者相得益彰。社會在發展,體現在它有巨大的包容性,這種特點和佛教的特點是一樣的。就是說,社會能夠承載各種各樣、琳琅滿目的東西,有形的也好,無形的也好,精神的也好,物質的也好。唐朝是盛世,那時的哲學主要就是佛學,那些思想家,主要都是出家人。除了佛教領域外,很少出什麼大思想家,因爲佛教的思想最高,其它的都比不上。或者你會說宋明理學流行過一陣,但是宋明理學裏面也有很多東西是從佛教中來的。不僅是很多詞語,還包括很多思想。我們中國過去的科技成就,很多也和佛教有關。最早在印度,沒有文字記載,所有的經文都是靠口口相傳,佛弟子念經的原因之一,就是防止把經文忘記掉,念經的動機就是這樣。中國儒家讀經有所不同,中國有科舉製度,讀書人想當官,就要念四書五經,那個時候儒家的經典,既是政治,又是生活,修身齊家、治國安邦,都包括在其中,所以科舉考出來的人,思想都很統一,都知道怎麼管理一個國家。現在西方的文化進入我國後,我們把很多學科都細分掉了,所以一個人可能在某一個領域是頂尖高手,但在其它的很多領域可能都有缺陷。所以我們的國學教育,應該充分考慮讓它能夠真正體現生活化、大衆化、包容性與普及性。

  

  

《學誠法師與北大同學的對話》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