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诚法师与北大同学的对话

  学诚法师与北大同学的对话

   今年1月1日和3月24日,北京大学近百名同学参访北京龙泉寺,参加了寺院共修活动,体验了一番出家人的生活:上殿、过堂、诵经、听开示、寺院巡礼,对他们来说,每一件事都充满着新鲜感和神秘感。龙泉寺常住热情接待了同学们,学诚法师应邀回答了同学们的一些疑问。对话场面热烈,气氛活跃,现将部分内容摘录于下:

   同学:法师您好!高中时,我过着非常快乐的时光。学什么都觉得挺有意思,很有收获,和周围的同学、老师相处,也感觉很温暖。可是在高三时,突然有一天眼睛出了问题,不能长时间看书;我保送上大学,不必参加高考,周围的同学都忙着高考,和同学之间也渐渐疏远了。并且因为眼睛不好,不能看,很多时候是在思考,有的时候觉得悟到了一些东西,有的时候又好像什么都没有。我很痛苦,很迷茫,于是想用哲学的方法去解决这种心态。当时也想明白了一些东西,比如说,想清楚了这个“我”只是一个名相上的东西——但是依然是非常痛苦。到了北大以后,处在一个新的环境中间,就觉得很陌生,很紧张。看到有的东西,稍微不如我的意,就很容易起烦恼,感觉心一下子就很紧张。我越来越不了解自己,请法师给我指明一下人生的道路。

   法师:至于说人为什么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会有这些变化,甚至说我们岁数越大,这种问题越多,痛苦越多,快乐越少,对人的信任日渐减弱,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人有烦恼。岁数小的时候,相对来讲烦恼也比较少,烦恼引起的业——去做错事、坏事也比较少。岁数大了,错事、坏事做得越来越多,痛苦就越来越多了。大家现在还年轻,相对好一些,等再过十年二十年就会发现你越来越痛苦,到老的时候更痛苦。很多人到六十岁以后就退休了,吃吃喝喝,无所事事,不知道要干什么。这就是负面的累积太多了,不好的成分越来越多,人就越来越痛苦。佛法就是要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要把我们内心当中的负面累积去掉,而累积正面的成绩、优点、功德。如果不是靠修行,不是靠这种宗教方面的体验,我们负面的累积就会非常多,包袱也就会越来越沉重。

   同学:法师!我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根本的问题是:在佛法中,轮回是重要、基本的概念。但佛法讲“去除我执”,这个“我”是假合而成的,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我。那么,是什么东西在轮回呢?这一世的我和下一世的我又是什么关系呢?是不是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个轮回的我是真实的?或者说,在真实的意义上,它又是个假合的?这是我一直想不清楚的问题,希望法师对这个问题开示。

   法师:至于说怎样轮回。这个“我”,本身是一个代号,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的。我们说有两个层面的佛法,一个是精神层面的,一个是物质层面的。肉体属于物质层面;心怎样想,是属于精神层面的。精神,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心识。心是无形无相的,而我们的肉体是有形象的。科学不是讲“物质不灭”吗,有形象的东西可以不灭,没形象的东西就更可以不灭了。只是说我们人死了,就如同衣服破了再换一件,房子破旧了再搬到另一个地方去住。这很简单的过渡,大家能不能理解?怎么过渡呢?就是自然的过渡。怎样叫自然过渡呢?就比如说今天是24号,明天是25号,晚上11点59分之后是12点,自然就过渡到25号,不需要刻意怎样,它就这样过渡过去了。轮回也是一样,只是我们自己的心很粗,觉察不出来,感受不到。这个人身,我们对它生灭的感觉,都是在时间当中去认识的,但是我们认识的东西还是很肤浅、很粗糙、很简单的,更加细微的东西我们就认识不到。就如火把一样,这把火点燃那把火,火是怎么点的?是自然而然的,两个火把碰到一起就点着了。人也是一样,生命这边结束,那边就出生了。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同学:请教法师:在现实中,如何做到明心见性?我是个俗人,但希望能找到这种感觉。

  同学:法师好!首先声明,我是唯物主义者。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大病,当时医生跟我妈说,这孩子没救了。我妈就要崩溃了,于是找到当地一个寺院里的法师去倾诉,后来不知道法师是怎样解释解决的,然后很诡异的,我的病就好了。所以,我也模模糊糊地觉得冥冥之中好像确实是有一种什么力量。我想请问:这样对佛的一种信任、一种依赖,是否算是一种迷信呢?就像高三时,很多父母非常虔诚地到寺庙、到妈祖庙去乞求,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考上一个好的大学。他们都是很虔诚的,但是为什么到了最后,有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有的孩子没有考上?这是一种迷信呢,还是他们心不够诚?或者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

   法师:至于说我们去拜菩萨,为什么有些得到保佑,有些没有得到保佑,有些能够求得到,有些求不到?这一方面来看,是你求得诚心不诚心;另一方面,每个人的业力不一样,福报也是不一样的。不等于说我们每个人去求一下,每个人最后的答案都一样,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寺庙又不是保险公司,每个人所受的果报都是他自己的业决定的,是不是?总的来讲,菩萨对众生都是一视同仁的。你考不上,是因为不用功,题答不出来。你的卷子分数不够,学校当然不会录取。题目答得出来,分数够了,你自然就被录取了。有人考得上、有人考不上是很自然的,对不对?其实这些都是很简单的道理,不可能所有人都考得上,更不可能说你不读书,求一下菩萨,你就考得上,那么大家都可以不要读书了!这是邪执,自作自受。

   同学:法师您好!我本人对佛学了解是很肤浅的。我有个问题,是关于“佛性本清净”的问题。我们人的本性是很清净的话,那么那些尘埃无明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说,在我们获得这种无明之后,通过修习佛法可以剔除这些无明、达到涅槃的话,那我们怎么能够保证,在我们达到涅槃之后不复归到那种无明状态呢?

   同学:法师您好!我有这样的疑问,我上大学之后走了很多地方,总感觉社会太不公,大部分人生活太苦,当然我也觉得我的人生也很苦。怎么样才能解脱这种痛苦呢?或者说,我能做些什么才能帮助世界上大部分人解脱这种苦?

   一个回合下来,同学们提问的兴致越发高涨,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

   同学:听说您的老师是弘一法师的弟子。我觉得贪瞋痴中,断贪、瞋是好理解的;痴,我认为是执著,对于名利的执着,这个也容易断除;但是执着于情的话,我觉得就很难断除。弘一法师出家前也有过为情困扰的经历吗?是什么样的机缘而出家呢?忘情是把个人的情感转移到对众生的情感吗?

  法师笑着说:这个世间上的感情都是虚幻的,都是不真实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执着。执着为好,就会产生快乐;执着为不好,就会产生痛苦;如果不执着,内心就会非常麻木、非常陌生——这是指你内心对外界客体的认识,这就关系到佛教对内心的认识问题。通常的人,从我们佛法的观点来看,他的思想是混乱的,并且自己不晓得这种错乱。我们常常以一些混乱的观念、意识,来主导自己的思想,所以,我们这个世界常常会由一些很偶然的、很莫名其妙的观念来主导,然后就会由此引发对外在境界的追求,形成瞋恨等等。比如你对一个人看不顺眼,很讨厌一个人,就是因为内心中的瞋恨,实际上可能对方也不知道,他也不会觉得你对他怎样不好;反过来说,你可能对对方很好,对方也不一定会用同样的态度来回馈你。如果说你对他那么好,他却对你不好,甚至是应付你;或者反过来说,你今天认为他非常好,过两天他又变掉了,你又会怎么样呢?所以说,我们的思想没有一贯性,经常是在变化的。

   同学:我提一个关于吃荤吃素的问题:比如中药里有些用动物的材料作药引,或用酒做药引,法师能不能吃?另外,现在科学证明,植物也有感情,那么植物是不是也不该吃呢?

   法师:至于吃荤吃素的问题,如果说动物不能吃,植物也不能吃,那我们除非不吃饭。如果当药的话,这在戒律里面也是开许的。我们不吃动物,是从佛教的慈悲观念出发的,目的是为了长养人的慈悲心。在南传、藏传佛教里,跟我们汉传佛教不太一样,他们也不一定都吃素。但是汉传佛教就规定要吃素。并且在佛教的观念里面,不吃荤跟不吃肉的概念也不一样:不吃荤是指不吃葱、蒜、韭菜之类的才叫不吃荤,不吃肉只是说不食肉,跟不吃荤不一样,但是我们通常把不吃荤就当成不吃肉。既不吃荤又不吃肉,才是吃素。吃斋又不一样,在吃素的基础上,根据戒律,过午不食才叫做吃斋。这也就是说,我们对佛教的许多认识常常是错误的。在社会上,在一般人的认知中,误解程度就更深了。所以,社会上流传的很多观念,不一定是对佛法的正确认识,不能从中了解佛教的道理。我们佛教有很多戒律、很多教规,这些都是为了维护四众弟子修道,维护大家如法学修的。

   同学:法师您好!144天前,我上大三的弟弟去世,这件事对我打击很大。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世界上真的有因果报应吗?为什么我家都是好人,还要遭受这样的痛苦呢?并且,人死了,真的有灵魂存在么?为什么我会一直感觉我弟弟还在眷恋着我们家呢?

   法师:因果肯定是有的,但至于自己怎样痛苦,这都来源于执着。所谓执着就是自己想不开。人死了,就是换一个地方住,如同换一件衣服穿,他会再去投胎转世的。人有生老病死,迟早都是会死的。有些人20岁就死了,有些30岁,有些40岁,有些能活到一百岁,最后还是要死,只是我们通常习惯性地觉得人一定要等到70、80岁才会死,而不会觉得20、30岁死也是正常的。实际上有些人死得更早,有些人可能还没有落地就死了…

《学诚法师与北大同学的对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