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所緣境與所知障▪P2

  ..續本文上一頁知道,也不想去了解,我也不去分別,最後外面發生了什麼事情,外面存在了什麼事物,自己充耳不聞,就是這樣子的一種狀況。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更說明說我們內在的封閉,不是說明我們內在智慧的開啓,這就是我們需要去用心的地方。我們內在智慧之門被關閉起來,沒有真正很好地去調伏煩惱,就是在道谛、滅谛方面沒有實修,不知道如何用功。我們對苦谛、集谛、滅谛、道谛的理解,對慈悲心的培養,其目的就是爲了要對治我們內在的,對諸法的一個自性執——執著,堅固的執著、堅強的執著。(去對治)堅固的執著、堅強的執著,不是說我用用功就能夠對治了,也不是說只要我對大家好就能夠對治了,也不是這麼一回事。真正要對治我們內在裏頭的自性的執著,只有真正通達正見、通達空性、具足正見,才有辦法。如果沒有真正具足正見、沒有具足空性,我們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就會分別什麼;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就會執著什麼。正見,就是普照大地、佛光普照、智慧現起,大圓滿的境界,大圓鏡智。具足正見、通達空性,我們內心當中才能夠了無挂礙,千羅萬象都能夠讓它自然現起。但是我們要獲得正見,要證到正見,就不是很簡單了。正見,空性嘛。我們要證到空性不容易,前提是必須對正見的道理、空性的道理,有一些了解。了解它是一個什麼道理,我們從這個道理當中去體會,從這個道理當中一步一步去努力。

  2.自性功德本具足·比量體證無自性

  學佛法,我們也很想在這方面能夠有一些經驗,有一些心得,有一些成就,但是,有時候我們也會對佛法的正見不理解、産生懷疑。懷疑什麼呢?不理解什麼呢?就是我們內心是否有具足自性功德?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內涵。如果我們內心不具有自性功德,我們內心的這種自性執是破除不掉的。但是我們如何又來感受自己內心的這種自性上面的功德?是很多人自己沒有這種信心。在沒有産生疑惑之前,對自性功德,以及空的正見産生疑惑之前,或者在産生疑惑的時候,肯定先要了解什麼叫作自性。所謂自性,就是內心的本性。內心的本性、心性。心性又能夠同世間法相應,又能夠同佛法相應。我們同世間法相應的時候,産生了執著,就叫做自性執;我們同佛法相應的時候,就是智慧光明。我們同佛法相應的時候,這個念頭是很少的,非常微弱的,更多的情況下,我們是同世間法去相應,我們所有的見聞覺知都是自性執的。這樣子一種狀況常常會發生,見聞覺知就是我們六根的境界。但是,我們(要)認識到自性執的這樣子的一個問題。這是一個什麼問題(呢)?(自性執)就是我們內在的、無明煩惱的問題,我們內心容易同世間法相應的問題。這樣子的話,就需要我們學習無自性的道理,無自性的道理才能夠來破除我們內在自性執的堅固的執著,通過非常長的時間努力用功、修行,才會有一定的領悟。領悟無自性是怎麼一回事,是一個什麼境界,才能夠讓我們內心當中的那些疑惑、那些疑團一點點解開,一點點淡化,我們的問題一點點消除。發現原來所有的問題都是我們自己的內心的問題,內心的迷茫,內心的困惑,內心的無明。我們所有的痛苦,我們內心當中所有錯誤的行相,就是因爲自性執引起的。只有無自性才是正確的,只有正見才是正確的。如果我們這種力量升起來了,就常常講止觀嘛。這種觀,內觀升起來的時候,持續去用功、修行,讓它成強大的等流,這樣子的話,就慢慢能夠證到自心,諸法無自性,空正見,這樣子一個比量的境界了。現量的境界同比量的境界還是有區別。就是我們從這些道理方面慢慢慢慢一步一步地思考、觀察、領納、修觀,然後慢慢慢慢從比量方面,我們能夠有這樣的一個境界。比量方面有這樣的一個境界,我們很多的問題,很多的頭緒,我們就非常清楚了。

  四、解行相應持教法·好樂菩提願導行

  1.修學叁藏證叁學·解行相應勿偏執

  佛的教法,就是兩個,教證二法,教量、證量。教量,就是叁藏;證量,就是叁學——戒、定、慧叁學。所以我們學修教法,就是學這些叁藏,證法就是叁學。那我們如何來持這個教法?一個就是要修學,一個是要修行。修學是什麼呢?就是學這個經論。聞思經論,然後來根據經論來行持,就變成戒定慧的功德。假如我們修行之前缺乏如理聽聞,缺乏廣大聞思,缺乏經教作爲指導,靠我們個人的力量去修行,都常常是會在迷茫當中,也不知道怎麼叫作修行,也不知道修行的方法,更是無法去修行。當然,也有可能我們在經論方面學了很多、聽了很多,就是我們常常所談到的廣聞。廣聞,但是不用于修行,沒有去修行,也是個問題,如果廣聞不去修行的話,學習佛法就有可能成爲煩惱的助伴。煩惱的助伴什麼意思呢?就是生起煩惱的助緣,這個伴就是一種緣。你天天思考這些佛法的名相,有時候人家不讓你思考,你就起煩惱;有時候自己思考不下去,也會起煩惱;有時候,自己想不通的時候也起煩惱。那都成爲這種煩惱的助伴,學習了佛法反而産生了煩惱。心不能用來實現佛法的修行,來體現戒定慧叁學的功德,就會變成“如天成魔”。所以在《廣論》的皈敬頌裏頭,就談到“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于修要,觀視佛語多片眼,複乏理辯教義力”。《廣論》的造作,就是爲了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廣聞的問題,寡聞的問題。寡聞有什麼問題?廣聞有什麼問題?修行的人,寡聞;廣聞的人,不容易修行。我們今天依然是這樣的問題。什麼叫作相應呢?什麼叫作解行相應呢?所謂相應,就是要在廣聞跟寡聞方面去調適了。也就是,也有可能有時候我們在聞思經教的經驗不足方面産生了問題不能解決;也有可能說,因爲我們學的、了解的東西太多了,沒有去做,甚至做不到,産生了問題。所以,我們學佛法,就是要懂了多少,就去做多少,做的所有的一切都要根據佛法的義理來檢驗、來指導。

  2.希求好樂趣法藏·無願導行速不達

  佛法裏面所有的經論都是告訴我們如何來培養、産生智慧、正見,如何讓我們的菩提心生起來,這是主要的!我們如果理解了經論所要告訴我們的本意,那麼自己參禅也好,念佛也好,無論修哪個法門,它的效果都會同自己不了解空性、不了解菩提心以前是大爲不同了。也就是,如果我們知道了,佛法的本意就是爲了要讓我們發菩提心、通達正見,那我們外在的身語去做佛法的什麼事情,都是不會遠離這樣子的一個主題,這樣子的一個本意的。然後,我們根據善知識的引導,一步一步去修學,從基礎開始:下士、中士、上士,逐步逐步培養對于空性、對于菩提心的一種好樂。這種好樂怎麼來體現呢?就是內心有一股強烈的好感,覺得“這個好,我一定要得到它”。這需要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我們心發不起來,我們佛法學得很膚淺,其原因就是我們的好樂心沒有真正産生。偶爾有這麼一個念頭,或者說極其短暫的時間。更多的情況下,我們沒有強烈的、真正的好樂心。那麼我們去培養這樣子的一個好樂心,並且自己內心當中還要有一種希望自己能夠比較快,或者說非常快成就的願望。那我們有了這個願心之後,慢慢修,就一步一步接近了,就能夠做到“快快到”這樣的一個目的了,達到這樣子的功德。如果我們內心沒有這樣子的願力說,自己要早點發菩提心,早點通達佛法,那你說,“等待因緣嘛,我們慢慢修,因緣到了,自然就好,”這是沒有願力啦。沒有願力,你行持怎麼會有動力呢?不可能的事情啦。所以我們只有對佛法,對于這種菩提心、正見好樂,然後要極其強大的一種願心,你的行持才能夠産生作用。如果沒有願心,就沒有力量。反過來說,如果對這個佛法的本意沒有強烈的願望,沒有真正的希求心和好樂心,那麼你去修,你修得越快,你到得越慢,這是肯定的。因爲你沒有這個願的方面在主導,所有的動機,所有的行持都是世間法在指導,在主導。也就是以世間法,以世間的心態來主導佛法,這是極其錯誤的!也是我們問題的症結之所在。就是因爲我們一直希望說,很快能夠證到佛法,很快能夠體會佛的出世的本懷。所以,我們更需要很認真、很細致地去聞、思、修。如果沒有這樣的前提,就會非常容易造成“欲速則不達”的情況。

  五、次第修學心納法·信心堅固勿疲厭

  1.暇滿無常次第修·納法成業心即法

  也有人說,佛法的經論這麼多,就是一本《廣論》,已經都夠難了,我們可能也學不會,並且還不知道以後會學到一個什麼程度,都很難講。但是,只要我們真正能夠認識到暇滿的難得,真正能夠知道無常的道理,念死無常,對暇滿、對無常産生了感受,暇滿,時間就很寶貴嘛,很難得,這種寶貴和難得又很容易失去。爲什麼?無常!前面是無常,無常在等著。對暇滿、無常産生了感受這樣子我們就不會懈怠,我們對于正見,對菩提心的培養就比較容易,就不會很在意客觀外境上面的那些境界,就很容易從自己內心去下手。那麼我們如果對這樣子的大問題——無常、暇滿的問題,都産生不起來感受,自己講說,要去通達空性,要去具足正見,要去發菩提心,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個非常嚴重的次第的倒置!顛倒了!這個你一下子跑到最後面去,你不要說跑到第十八層樓上面去,其實我們還在十八層樓最下頭,在地下室。這是不可能的。步步次第上去,這是肯定的!如果不照著這個次第,是絕對不可能的!我們只有照著這樣子的一個次第去用功,才能夠真正理解到經論上面的文字是講什麼,內心裏面才有這樣子的覺受。但是,即便說我們這麼去學,也僅僅是一個過程上的正確而已。那我們如何又能夠真正學得到手呢?融入到自己的心裏面去呢?確確實實能夠成爲我們自己內心當中的佛法的功夫呢?不會變成說,經是經,論是論,自己的心是心,法是法,這就不叫作學佛法了。所謂學佛法,就是把佛菩薩的功德,佛菩薩所說的所有的經論裏邊的內涵,同自己的心融爲一體,自己的心同經論的聞思是渾然一體、是一味的。

  2.忘失信心顛倒修·精進不懈長遠心

  我們學《廣論》學久了,常常比較疲了,甚至厭倦了,這就是對佛法信心缺失的標志。因爲我們沒有真正想要用道次第來指導我們的學修,我們只是安立說,同它結個善緣,甚至同學佛法的這些同行道友結個善緣而已。那麼結一個善緣,從不認識到認識,從認識到不能依法調心,所以時間一久就覺得,“哎呀,我不能再學下去了,再學下去的話,善緣會變成惡緣了,”所以他就不學了。觀過嘛,一直在觀過,這樣最好保持一定的距離,甚至要疏遠,還能夠保持這個緣份。如果經常在一起學的話,反而麻煩,反而會造業,是不是?他就是不理解這佛法什麼意思啦。都是很莫名其妙地去行持,都是學得顛倒!“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法華經》)學佛法,就是要有長遠心,要有耐心、信心,反反複複,一步一個腳印,去學習。經過長時間的熏修,大冶洪爐嘛,不能有這種疲軟的心,不能有這種厭倦的心。有厭倦的心,就說明我們內心的一種懶惰,內心當中的一種懈怠和堅固的執著,所以這個佛法就熏不進來。

  六、所緣所知心即法·依教奉行穩步修

  1.能知所知締觀心·信心好樂趣道要

  一切都是無自性的,我們的心,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行爲,都是在變化的。在這個變化的過程當中,是不是讓我們能夠越來越懂得佛法?越來越對佛法有所覺悟?或者說,是不是自己越來越迷茫了?自己越來越不懂佛法?自己對這種佛法的經論越來越不能産生定解?我們越來越不能夠真正依法行持了?心,就是要談,能知、所知。能知的是心,所知的是外境,所知境。所知境什麼意思呢?就是要讓自己知道所知的境界是什麼。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所知的境界是什麼,那麼我們所知道的東西都會變成所知障。所知障怎麼起來的?就因爲我們有煩惱。煩惱障、所知障,就這樣子一系列這麼起來。如果所知的這些境界不能成爲我們自己內心學修佛法的境界,就會變成我們自己學修佛法的障礙。反過來說,我們內心如果是具足佛法的話,那我們所知境就會變成佛法。我們學習佛法,就是要有這樣子的一種堅強的信心、善法欲、好樂心。沒有善法欲,沒有好樂心,沒有歡喜心,沒有發願,沒有強烈的願望,即便把所有的經論背得滾瓜爛熟,說得頭頭是道,那麼都是說理,在說理而已啦。在理論上面的說明而已,理論上面的敘述而已,就是在談哲學啦。都屬于哲學的範疇。不是我們內心的所緣境,不是我們內心的所知境。我們學佛法,要把所有的佛法變成我們內心的所緣的境界,和內心的所知的世界,所了知的世界。因爲所了知的是真正的佛法,因爲是佛法,所以不成問題。因爲我們內心裏邊有佛法,所以對千羅萬象的事物的認識也是非常清楚的。

  2.如理辨析莫執相·不懈熏修依教行

  所以,如果我們不是說,在這方面去努力用功,然後慢慢長時間地去熏修,你想我們學一遍《廣論》,所有佛法都通達,我們就能夠有一個怎麼樣子的功夫,這是不可能的事情!絕對不可能的事情!那麼有時候,我們學習《廣論》,覺得一定要這個傳承啊,灌頂啊什麼東西。但是,你如果真正有這樣子一套,那麼你怎麼知道說,這個善知識以及這個學法的人是不是合格?反過來說,你如果真正是合格的話,那麼你如果受不來,你受不成,你受不好,那麼你這個罪就更重;它這樣子是一種辯證的關系。你一方面要講說,自己非常快速成就,但是你自己沒有考慮到說,如果自己做不好的話,會有更快的墮落。反過來說,如果我們自己照著《廣論》去實踐,能夠一步一步去努力用功,反而更合適自己的根機了,更容易自利利他,我們只要以一顆平常的心,根據佛法去實踐,根據《廣論》的教授去實踐,一步一步在菩提道上用功著力,體會叁寶的功德,就不會有很大的危險。甚至,我們所獲得的一點一滴功德都是非常實在的,一步一個腳印都是能夠驗證的。爲什麼說善知識的重要性就在這裏。自己的條件具足,大善知識的條件具足,你有沒有那種緣份去修,我們不能把這些觀念混爲一談。

  

  

《所緣境與所知障》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