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所缘境与所知障▪P2

  ..续本文上一页知道,也不想去了解,我也不去分别,最后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外面存在了什么事物,自己充耳不闻,就是这样子的一种状况。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说明说我们内在的封闭,不是说明我们内在智慧的开启,这就是我们需要去用心的地方。我们内在智慧之门被关闭起来,没有真正很好地去调伏烦恼,就是在道谛、灭谛方面没有实修,不知道如何用功。我们对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的理解,对慈悲心的培养,其目的就是为了要对治我们内在的,对诸法的一个自性执——执著,坚固的执著、坚强的执著。(去对治)坚固的执著、坚强的执著,不是说我用用功就能够对治了,也不是说只要我对大家好就能够对治了,也不是这么一回事。真正要对治我们内在里头的自性的执著,只有真正通达正见、通达空性、具足正见,才有办法。如果没有真正具足正见、没有具足空性,我们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就会分别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就会执著什么。正见,就是普照大地、佛光普照、智慧现起,大圆满的境界,大圆镜智。具足正见、通达空性,我们内心当中才能够了无挂碍,千罗万象都能够让它自然现起。但是我们要获得正见,要证到正见,就不是很简单了。正见,空性嘛。我们要证到空性不容易,前提是必须对正见的道理、空性的道理,有一些了解。了解它是一个什么道理,我们从这个道理当中去体会,从这个道理当中一步一步去努力。

  2.自性功德本具足·比量体证无自性

  学佛法,我们也很想在这方面能够有一些经验,有一些心得,有一些成就,但是,有时候我们也会对佛法的正见不理解、产生怀疑。怀疑什么呢?不理解什么呢?就是我们内心是否有具足自性功德?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内涵。如果我们内心不具有自性功德,我们内心的这种自性执是破除不掉的。但是我们如何又来感受自己内心的这种自性上面的功德?是很多人自己没有这种信心。在没有产生疑惑之前,对自性功德,以及空的正见产生疑惑之前,或者在产生疑惑的时候,肯定先要了解什么叫作自性。所谓自性,就是内心的本性。内心的本性、心性。心性又能够同世间法相应,又能够同佛法相应。我们同世间法相应的时候,产生了执著,就叫做自性执;我们同佛法相应的时候,就是智慧光明。我们同佛法相应的时候,这个念头是很少的,非常微弱的,更多的情况下,我们是同世间法去相应,我们所有的见闻觉知都是自性执的。这样子一种状况常常会发生,见闻觉知就是我们六根的境界。但是,我们(要)认识到自性执的这样子的一个问题。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呢)?(自性执)就是我们内在的、无明烦恼的问题,我们内心容易同世间法相应的问题。这样子的话,就需要我们学习无自性的道理,无自性的道理才能够来破除我们内在自性执的坚固的执著,通过非常长的时间努力用功、修行,才会有一定的领悟。领悟无自性是怎么一回事,是一个什么境界,才能够让我们内心当中的那些疑惑、那些疑团一点点解开,一点点淡化,我们的问题一点点消除。发现原来所有的问题都是我们自己的内心的问题,内心的迷茫,内心的困惑,内心的无明。我们所有的痛苦,我们内心当中所有错误的行相,就是因为自性执引起的。只有无自性才是正确的,只有正见才是正确的。如果我们这种力量升起来了,就常常讲止观嘛。这种观,内观升起来的时候,持续去用功、修行,让它成强大的等流,这样子的话,就慢慢能够证到自心,诸法无自性,空正见,这样子一个比量的境界了。现量的境界同比量的境界还是有区别。就是我们从这些道理方面慢慢慢慢一步一步地思考、观察、领纳、修观,然后慢慢慢慢从比量方面,我们能够有这样的一个境界。比量方面有这样的一个境界,我们很多的问题,很多的头绪,我们就非常清楚了。

  四、解行相应持教法·好乐菩提愿导行

  1.修学三藏证三学·解行相应勿偏执

  佛的教法,就是两个,教证二法,教量、证量。教量,就是三藏;证量,就是三学——戒、定、慧三学。所以我们学修教法,就是学这些三藏,证法就是三学。那我们如何来持这个教法?一个就是要修学,一个是要修行。修学是什么呢?就是学这个经论。闻思经论,然后来根据经论来行持,就变成戒定慧的功德。假如我们修行之前缺乏如理听闻,缺乏广大闻思,缺乏经教作为指导,靠我们个人的力量去修行,都常常是会在迷茫当中,也不知道怎么叫作修行,也不知道修行的方法,更是无法去修行。当然,也有可能我们在经论方面学了很多、听了很多,就是我们常常所谈到的广闻。广闻,但是不用于修行,没有去修行,也是个问题,如果广闻不去修行的话,学习佛法就有可能成为烦恼的助伴。烦恼的助伴什么意思呢?就是生起烦恼的助缘,这个伴就是一种缘。你天天思考这些佛法的名相,有时候人家不让你思考,你就起烦恼;有时候自己思考不下去,也会起烦恼;有时候,自己想不通的时候也起烦恼。那都成为这种烦恼的助伴,学习了佛法反而产生了烦恼。心不能用来实现佛法的修行,来体现戒定慧三学的功德,就会变成“如天成魔”。所以在《广论》的皈敬颂里头,就谈到“今勤瑜伽多寡闻,广闻不善于修要,观视佛语多片眼,复乏理辩教义力”。《广论》的造作,就是为了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广闻的问题,寡闻的问题。寡闻有什么问题?广闻有什么问题?修行的人,寡闻;广闻的人,不容易修行。我们今天依然是这样的问题。什么叫作相应呢?什么叫作解行相应呢?所谓相应,就是要在广闻跟寡闻方面去调适了。也就是,也有可能有时候我们在闻思经教的经验不足方面产生了问题不能解决;也有可能说,因为我们学的、了解的东西太多了,没有去做,甚至做不到,产生了问题。所以,我们学佛法,就是要懂了多少,就去做多少,做的所有的一切都要根据佛法的义理来检验、来指导。

  2.希求好乐趣法藏·无愿导行速不达

  佛法里面所有的经论都是告诉我们如何来培养、产生智慧、正见,如何让我们的菩提心生起来,这是主要的!我们如果理解了经论所要告诉我们的本意,那么自己参禅也好,念佛也好,无论修哪个法门,它的效果都会同自己不了解空性、不了解菩提心以前是大为不同了。也就是,如果我们知道了,佛法的本意就是为了要让我们发菩提心、通达正见,那我们外在的身语去做佛法的什么事情,都是不会远离这样子的一个主题,这样子的一个本意的。然后,我们根据善知识的引导,一步一步去修学,从基础开始:下士、中士、上士,逐步逐步培养对于空性、对于菩提心的一种好乐。这种好乐怎么来体现呢?就是内心有一股强烈的好感,觉得“这个好,我一定要得到它”。这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我们心发不起来,我们佛法学得很肤浅,其原因就是我们的好乐心没有真正产生。偶尔有这么一个念头,或者说极其短暂的时间。更多的情况下,我们没有强烈的、真正的好乐心。那么我们去培养这样子的一个好乐心,并且自己内心当中还要有一种希望自己能够比较快,或者说非常快成就的愿望。那我们有了这个愿心之后,慢慢修,就一步一步接近了,就能够做到“快快到”这样的一个目的了,达到这样子的功德。如果我们内心没有这样子的愿力说,自己要早点发菩提心,早点通达佛法,那你说,“等待因缘嘛,我们慢慢修,因缘到了,自然就好,”这是没有愿力啦。没有愿力,你行持怎么会有动力呢?不可能的事情啦。所以我们只有对佛法,对于这种菩提心、正见好乐,然后要极其强大的一种愿心,你的行持才能够产生作用。如果没有愿心,就没有力量。反过来说,如果对这个佛法的本意没有强烈的愿望,没有真正的希求心和好乐心,那么你去修,你修得越快,你到得越慢,这是肯定的。因为你没有这个愿的方面在主导,所有的动机,所有的行持都是世间法在指导,在主导。也就是以世间法,以世间的心态来主导佛法,这是极其错误的!也是我们问题的症结之所在。就是因为我们一直希望说,很快能够证到佛法,很快能够体会佛的出世的本怀。所以,我们更需要很认真、很细致地去闻、思、修。如果没有这样的前提,就会非常容易造成“欲速则不达”的情况。

  五、次第修学心纳法·信心坚固勿疲厌

  1.暇满无常次第修·纳法成业心即法

  也有人说,佛法的经论这么多,就是一本《广论》,已经都够难了,我们可能也学不会,并且还不知道以后会学到一个什么程度,都很难讲。但是,只要我们真正能够认识到暇满的难得,真正能够知道无常的道理,念死无常,对暇满、对无常产生了感受,暇满,时间就很宝贵嘛,很难得,这种宝贵和难得又很容易失去。为什么?无常!前面是无常,无常在等着。对暇满、无常产生了感受这样子我们就不会懈怠,我们对于正见,对菩提心的培养就比较容易,就不会很在意客观外境上面的那些境界,就很容易从自己内心去下手。那么我们如果对这样子的大问题——无常、暇满的问题,都产生不起来感受,自己讲说,要去通达空性,要去具足正见,要去发菩提心,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个非常严重的次第的倒置!颠倒了!这个你一下子跑到最后面去,你不要说跑到第十八层楼上面去,其实我们还在十八层楼最下头,在地下室。这是不可能的。步步次第上去,这是肯定的!如果不照着这个次第,是绝对不可能的!我们只有照着这样子的一个次第去用功,才能够真正理解到经论上面的文字是讲什么,内心里面才有这样子的觉受。但是,即便说我们这么去学,也仅仅是一个过程上的正确而已。那我们如何又能够真正学得到手呢?融入到自己的心里面去呢?确确实实能够成为我们自己内心当中的佛法的功夫呢?不会变成说,经是经,论是论,自己的心是心,法是法,这就不叫作学佛法了。所谓学佛法,就是把佛菩萨的功德,佛菩萨所说的所有的经论里边的内涵,同自己的心融为一体,自己的心同经论的闻思是浑然一体、是一味的。

  2.忘失信心颠倒修·精进不懈长远心

  我们学《广论》学久了,常常比较疲了,甚至厌倦了,这就是对佛法信心缺失的标志。因为我们没有真正想要用道次第来指导我们的学修,我们只是安立说,同它结个善缘,甚至同学佛法的这些同行道友结个善缘而已。那么结一个善缘,从不认识到认识,从认识到不能依法调心,所以时间一久就觉得,“哎呀,我不能再学下去了,再学下去的话,善缘会变成恶缘了,”所以他就不学了。观过嘛,一直在观过,这样最好保持一定的距离,甚至要疏远,还能够保持这个缘份。如果经常在一起学的话,反而麻烦,反而会造业,是不是?他就是不理解这佛法什么意思啦。都是很莫名其妙地去行持,都是学得颠倒!“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法华经》)学佛法,就是要有长远心,要有耐心、信心,反反复复,一步一个脚印,去学习。经过长时间的熏修,大冶洪炉嘛,不能有这种疲软的心,不能有这种厌倦的心。有厌倦的心,就说明我们内心的一种懒惰,内心当中的一种懈怠和坚固的执著,所以这个佛法就熏不进来。

  六、所缘所知心即法·依教奉行稳步修

  1.能知所知缔观心·信心好乐趣道要

  一切都是无自性的,我们的心,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为,都是在变化的。在这个变化的过程当中,是不是让我们能够越来越懂得佛法?越来越对佛法有所觉悟?或者说,是不是自己越来越迷茫了?自己越来越不懂佛法?自己对这种佛法的经论越来越不能产生定解?我们越来越不能够真正依法行持了?心,就是要谈,能知、所知。能知的是心,所知的是外境,所知境。所知境什么意思呢?就是要让自己知道所知的境界是什么。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所知的境界是什么,那么我们所知道的东西都会变成所知障。所知障怎么起来的?就因为我们有烦恼。烦恼障、所知障,就这样子一系列这么起来。如果所知的这些境界不能成为我们自己内心学修佛法的境界,就会变成我们自己学修佛法的障碍。反过来说,我们内心如果是具足佛法的话,那我们所知境就会变成佛法。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有这样子的一种坚强的信心、善法欲、好乐心。没有善法欲,没有好乐心,没有欢喜心,没有发愿,没有强烈的愿望,即便把所有的经论背得滚瓜烂熟,说得头头是道,那么都是说理,在说理而已啦。在理论上面的说明而已,理论上面的叙述而已,就是在谈哲学啦。都属于哲学的范畴。不是我们内心的所缘境,不是我们内心的所知境。我们学佛法,要把所有的佛法变成我们内心的所缘的境界,和内心的所知的世界,所了知的世界。因为所了知的是真正的佛法,因为是佛法,所以不成问题。因为我们内心里边有佛法,所以对千罗万象的事物的认识也是非常清楚的。

  2.如理辨析莫执相·不懈熏修依教行

  所以,如果我们不是说,在这方面去努力用功,然后慢慢长时间地去熏修,你想我们学一遍《广论》,所有佛法都通达,我们就能够有一个怎么样子的功夫,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绝对不可能的事情!那么有时候,我们学习《广论》,觉得一定要这个传承啊,灌顶啊什么东西。但是,你如果真正有这样子一套,那么你怎么知道说,这个善知识以及这个学法的人是不是合格?反过来说,你如果真正是合格的话,那么你如果受不来,你受不成,你受不好,那么你这个罪就更重;它这样子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你一方面要讲说,自己非常快速成就,但是你自己没有考虑到说,如果自己做不好的话,会有更快的堕落。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自己照着《广论》去实践,能够一步一步去努力用功,反而更合适自己的根机了,更容易自利利他,我们只要以一颗平常的心,根据佛法去实践,根据《广论》的教授去实践,一步一步在菩提道上用功着力,体会三宝的功德,就不会有很大的危险。甚至,我们所获得的一点一滴功德都是非常实在的,一步一个脚印都是能够验证的。为什么说善知识的重要性就在这里。自己的条件具足,大善知识的条件具足,你有没有那种缘份去修,我们不能把这些观念混为一谈。

  

  

《所缘境与所知障》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