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所缘境与所知障

  所缘境与所知障

  一、自性兼具染净业·正见去执纳功德

  1.心法相应自性智·攀援世法烦恼业

  我们讲说佛法、听闻佛法,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佛法不容易听得到,不容易听得到,而我们今天能够听得到,就说明稀有难得。听了之后为什么会快乐呢?就说明我们内心同佛法相应。我们此时此刻所讲的佛法,所听的佛法,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以及所有的祖师大德们所觉悟到的佛法,体性是一样的,这样子能够让我们内心烦恼得到调伏,内心寂静、内心清明。可惜的是,我们在更多的情况下,听闻佛法未必能够快乐,快乐不起来。快乐不起来,就说明,我们内心同佛法有距离,不相应,时间长了,不仅说欢喜心、希求心、快乐的心情没有,带来的是一种痛苦、无奈、彷徨的心情,这些都是毛病。

  我们的心一方面能够同佛法相应,内心具足种种的自性功德。也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有去领纳佛法的这种功能,我们能够体味佛法的这一种心理的作用。就是起心动念,有办法接触到佛菩萨境界的这样的一种心智、智慧。那如果我们内心不具有这样子的智慧的话,那肯定佛法就听不懂,听了佛法理解上面有差距;也就是我们能够听得懂,就说明我们内心的智慧足够,但是我们内心也有去攀缘外境的功能,那么这种功能也是本性具足的,缘世间法这种的心态和力量更加的坚强。其原因就是无始劫以来一贯等流下来。其次,世间的都是杂染共业,内心有这样子的染污的烦恼、业的等流,同时就能够同外在的业去相应。当我们看到外在的一个动作、一个行为、一个小小的境界,就非常容易引发我们内心同它去相应,这就是我们内心的无明状态。看到、听到、觉察到外在的境界,也可能引发我们内心对它的远离,这样子也是一种无明状态;也有可能引发我们内心对它的贪着,也是一种无明状态,甚至引发我们对它的怨恨,对它的不理解,对它产生骄慢,对它产生种种的非议,诸如此类。就是我们内心同外在的、所缘的境界去相应了,就是我们同不好的境界去相应了。所以,我们内心既能够同佛法的境界相应,也会去同不好的世间法相应。

  2.无明执取障自心·依法行持纳功德

  但是为什么我们容易同世间法相应,不容易同佛法相应?我们学佛法的时候,也不会那么容易同佛法的行相相应。更有可能时间长了,学了佛法的时候,内心依然还是同世间法的行相去相应。这里面就关系到自己的内心错误的执取,因为这样子的原因扰乱了我们的整个的心智,把我们自己内心的自性光明障碍住,把自己内心当中所具有的智慧障碍住了,无法去体会佛的功德,去体会诸法的法性。假如自己能够用佛法的智慧,用空性的道理,加上自己心里所具有的功德,同时产生作用一起用来面对境界,用来作为自己行持的力量,这样子自己就比较容易有办法、有力量来体会三宝的功德。体会三宝的功德、感受三宝的功德,自己心就与三宝相应,自己的心就能够领纳这些功德。所以我们常常讲三宝功德,不是说三宝功德已经很多很多了,我们也常常去讲;同时,经论上面也会学了很多很多,不需要去说。我们去说、去听的时候,其目的要让我们的心同三宝相应,要让三宝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并不是说,三宝有没有功德,要靠我们去讲,它不是这样子的意思。三宝的功德是圆满的、清净的,主要的是我们能够体会到几分,我们就有几分的功德,我们就会有几分的相应。我们体会不到、感受不到这种功德,就说明我们内心三宝的力量和作用是非常微弱的、甚至没有。

  3.莫著邪见趣法要·实修体证长道心

  时间一长、不知不觉,自己所认识到的佛法是自己所认识到的那些,究竟那些佛法是不是佛法就很成问题。那么如果我们自己觉得,这些佛法是自己认识到的、不同于过去的,这就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行相。就是怎么有可能我们自己认识到的佛法,跟佛菩萨的境界不一样,跟祖师大德们不一样?这叫作什么佛法呢?怎么有可能会有这种状况呢?只是说我们能够更加容易去体悟佛法,或者说我们所体悟的佛法会不会更加善巧地表达出来、叙述出来,仅此而已。善巧地表达出来,是不是符合佛法的原意呢?我们表达出来的时候,又如何来看到它的深跟浅的次第。所以学习佛法、听闻佛法,不仅仅在于说,我们讲出来的语言、文字符合不符合经论的原话。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晓得这句话是什么境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们讲给别人听,或者我们听别人讲,我们看经,我们读论,(那么)内心里头依然没有任何的改变、触动,内心里头依然是一个谜团,内心里头仅仅是一个文字的符号。我们讲苦集灭道。道谛,灭谛,我们没有去用功,没有去体会,什么时候能够懂得道谛、灭谛是什么味道呢?不知道了,体会不出来。如果我们能够体会得出来,道心、信心就比较容易增长,就是因为体会不出来,就是因为相应的度不够,修行、用功、学法不会上路,反反复复,停滞不前;如果我们上了路,我们能够用功,绝对是一件非常欢喜快乐的事。

  二、心法相应师友证•光光相摄谛观心

  1.心行染净难自知•依止师友得印证

  那问题是,我们的心现在究竟是同佛法相应呢,还是同世间法相应?常常听到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我们心杂染的时候,会不会晓得现在我们的心是杂染的?我们的心清净的时候,我们能不能知道说,现在我的心是清净的

  就是自己有没有这种可能和能力来判断,一天当中有多长的时间自己的心是杂染的,多少的时间自己的心是清净的?我们没有这样子去下过功夫。我们更多的情况下只是说,从早到晚我们用了多少的时间,在做什么事情,在说什么话,有没有在学习?有没有在讨论佛法?你在看经,你在拜佛,你在讨论佛法,这仅仅也是一件事而已了。你看经的时候,未必就同佛法相应;礼拜的时候,未必就同佛法相应;研讨的时候,未必就同佛法相应。看经、礼拜、研讨,仅仅是我们在造作同佛法相应的业。那我们在造作的过程当中,是不是相应?这才是关键的问题。自己无法下结论说,我们是相应不相应,我们相应的程度,我们相应的深浅次第。这样子也就是需要同行善友的帮助,需要善知识的引导和印证。如果缺乏的话,自己是不知道的。为什么说善知识、同行善友能够对我们印证?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同行善友也是在学佛法,所以如果是同佛法的确相应,那我们周遭的人也能够感受到你内心佛法的力量。大家就会说你好,说你有功夫、有境界;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周遭的人,感受不到你内心佛法的境界和力量。感受到的只是一种你的这种境界,你的这种力量和心态是同别人不一样的,甚至是格格不入的。这样子的话,也有可能我们所做的这些佛法的事情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佛法,就会变成事情,不能说从事情的本身来体现佛法的境界。这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的师友常常同我们相处,所以我们知道对方的情况,对方的功夫,自己的造作就容易同别人相应:自己的造作,别人容易感受得到;我们也能够比较容易去感受到别人的身语造作所表现出来的内心的那种境界。如果是对很疏远的人、陌生的人,没有熏习过佛法的人,当然就不容易理解。很陌生的人,疏远的人,你做什么事情,他不予理睬,他不会去感受。

  2.自性光明如实观·莫攀莫比当自省

  不学佛法的人,因为内心里面智慧之门完全没有打开,彻底都是黑暗的。我们自己有了一些佛法的常识,佛法的名相,你讲给对方听,讲给不学佛法的人听,也会产生作用,也会有意义,也能够引起别人的兴趣,只要有缘。这为什么我们没有这样子的一个境界,但讲给别人听,也会产生作用呢?这是因为,体现佛法的这些文字、音声本身也具有很大的功德,所以别人听到我们讲说,对方看到佛菩萨的圣像,只要有这种缘分,他法喜的心就能够得到功德。但是,我们如果讲给更高明的,佛法更有成就的法师、同行听,就不容易了。这什么原因呢?就是你内心的光明比不上别人,你虽然也有智慧,但你的这种智慧,所发出来的光明可能只有10瓦、15瓦的光明,而对方的光明是100瓦、1000瓦,你一比自然就黯淡无光,你就显不出来了,是不是?这是肯定的。但是你15瓦、20瓦,它也会起作用的,只不过它的作用是比较微弱的作用。这样子就是,我们在一个团体当中,常常会觉得自己会被忽视,别人不重视自己,别人不了解自己,这是因为我们这个光明不够,而别人的这个光更厉害。就是别人的光把我们的光都给包括进去了,都给包容进去了。如果你自性光明更厉害,那么就能把别人的光明一起含摄进去,就光光相摄嘛。佛法所讲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内心的功夫。大家在寺院里面当义工,时间久了都有这方面的体会。时间久了,听到别人讲佛法,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听,能够引起那么多人的兴趣、好感、相应,有时候就觉得自己好像很可怜的样子。自己会觉得,别人都不理睬我;自己会觉得,我怎么不能同大家相应?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真的都是自己的一些问题。

  三、破自性执空正见·证无自性比量界

  1.心拒外境慧难开·自性执著依法破

  佛法是光明,世间法、烦恼都是黑暗。即便说你内心当中是佛法,但是同人、事、物接触的时候,光明不能发挥出来,不能普照,那么还是有问题。光明,它是不拣择境界的。就是我们灯一开,屋子里面所有的东西,它都能够让它显现。太阳光普照万物,万物是什么,都是能够让它自然显现,它是什么花、什么草、什么鸟、什么人、什么牛、什么马,这个境界它就是显现出来。我们学佛法也是一样,内心自性光明具足,佛法具足,看到任何的人、事、物,它还是一样的。而不是说,我们学了佛法的时候,外在所有的人、事、物,都不去管它,我也不想去…

《所缘境与所知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