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弗的功德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同学:
一、皈依的不同目的及其后果;皈依是同善知识的契约,应与善知识结法缘与人缘。
上午我们要进行:传授皈依、八关斋戒。皈依非常重要,但是我们是否对皈依的意义、内涵有充分的认识?皈依在自己的学佛过程当中,是入门的第一课前提。
在座的诸位,有些可能是第一次皈依,非常地赞叹;有些可能是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皈依都不一定,那么对这些同修也是随喜;第三种有些同修只是说,大家来皈依了,那么自己也来结结缘,就是捧捧场、凑凑热闹,这种状态也是允许的;第四种状况呢就是,虽然自己来到现场,是要皈依,而实际上自己心里,没有皈依的准备和认识,就是没有真正想皈依;第五种情况就是,自己纯粹就不来,只想办个皈依证……大概有这几种情况。
这就说明,大家每一位对皈依的意义认识不同,皈依的动机不同,皈依的目的不同,那我们初次来皈依,也是有不同的情况,有些人是真正为了学习佛法、修行、解脱来皈依,因为皈依是用自己整个的身心、用自己的生命,就是自己生命找到了依靠,自己身心找到了力量,力量从哪里来?依靠什么呢?就是三宝。我们皈依三宝,佛、法、僧,那么我们皈依的法师,是代表三宝为大家传授,就是代表了三宝,佛宝、法宝、僧宝。那么大家皈依之后,不等于就是完结了,皈依之后才是开始,他要根据皈依的师父的要求依教奉行,才是有意义的。
那我们在皈依以前,就是要有很好地选择了——用社会上面的话来讲,找老师,拜师学艺。你要学一门艺术,学一门技术,要拜老师;你在社会上面,要做某一方面的研究,要找老师、要拜师,这是一个仪式了,这个仪式就确定了老师和学生这种身份的建立和完成。所以皈依,它不是一般的,把这几个文辞念一念,就了事了,我们在未皈依以前,就要有很好地考虑和选择,不然的话,皈依以后意义不大,因为你没有真正发心要学法,更具体地来讲,你没有真正向皈依的师父学习,事先你就没有这样子的打算。
第二种情况呢,他这里皈依,那里皈依,皈依这位法师,皈依那位法师,当然也不是说不可以,也不是说有错,更多的情况下,他只是说,我皈依某某大德,我皈依某某大师,我皈依某某法师,用好多的法师、善知识,给自己装装门面而已,一说我的师父,某某、某某、某某,一大堆能够讲出来;那么第三种状况呢?就是随喜了,随喜就是好听一点,不好听一点就是随大流,反正大家怎么做,我也怎么做,就是他思想里头没有任何这方面的意识和准备。当然这方面,也是有一点点的作用跟功德;那么第四种,就是他本来就没有想要皈依,你本来没有想说,这个皈依的仪式,是老师和学生身份的完成,善知识和弟子身份的完成,就是他自己心里面,没有这样子的抉择,然后来皈依。这种的皈依,其实是一种相似的皈依,就是假的皈依,实际上没有皈依,那么这样子下去的话,会发生什么后果?
真正皈依三宝的人,真正发心求皈依的人,依教奉行才是有意义的。皈依之后,他就会照着皈依师父的要求去做;第二种状态的人,他会造成什么问题?远离师父,因为你这里皈依一下,那里皈依一下,本身你就没有打算要去学法,没有准备根据善知识的教授亲身去实践,就是在跑庙,这里跑一下,那里有法会再去跑一下,另外一个地方又去跑一下;第三种的状况,随喜皈依、随喜皈依之后,会导致什么结果呢?导致不认师父,就是不承认说,某某是自己的师父,也就是混在这同修当中了,那么也就是你虽然皈依了,实际上你是没有师父的,你是没有善知识的,你是没有师长的;第四种状况,假皈依,就会导致出卖师父,这是真的。为什么呢?因为你心不在焉。你心不在焉,你就会观过了,因为你不认为说,某某法师足以当自己的师父,所以你不会皈依。你不会皈依的话,那么你就会觉得这个法师,还有什么问题,那个法师还有什么问题……
所以这些方面,都是会引发后果的,佛教里边叫作业果,它在这里都是能够得到体现的,不是说没有后果的。有时候,自己意识不到,会发生这样那样的结果了,总是觉得,自己可以到处去选择,这是不对的,因为你选择完了以后,没有真正去学佛法,没有真正去用功、依教奉行,对你自己本身来讲,是非常不利的。那么对善知识来讲,对传授皈依的法师来讲,也会有影响。就变成说,大家都拿了皈依证,但是有些人认为说,我这个皈依证,就是自己的老师;有些人认为说,这个老师对我好的时候,我就认,对我不好了,我就不认;有些人拿了皈依证就是说,这个拿一个好玩啊,可以当门票用,是吧,才会造成说,我不来的时候,报一个名,拿一个证,这都是极其错误的,甚至是非常不应该的,是不是?至少你对皈依的内涵不了解,你对皈依的意义不明白,才会这样子的轻率,这样的草率。
非常草率的人,非常轻诺的人,他是没有诚信可言的。没有诚信,他有什么信心呢?就是随便答应人家一个事情,答应完了以后不去做,这怎么能够说明是信心呢?皈依说到底是自己同善知识生命的契约、生命最深层次的契约,它不是一般的一场游戏了,如果我们把皈依都当成一场游戏,当成一场法会,当成一场凑热闹,那么请问在我们整个生命的历程当中,还有什么事情比皈依更重要?没有了。皈依它就是自己整个人生方向的转变,走这条路,不到那条路去,所以叫做翻邪皈依(请斟酌),就是我们过去未皈依以前,走的都是邪路、邪道,现在走正道、走正路,菩提道,走到道上去,它是这样子的一个意义了。
那么我们要如何来选择自己皈投依靠的师父呢?我讲的,一个是法缘,一个是人缘。所谓法缘,什么意思呢?善知识的言教,自己是不是喜欢听,是不是喜欢接受,接受得了接受不了,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如果我们听不懂,我们不愿意接受,甚至说就没有什么佛法,因为你事先都已经这么认识和安立了,那么你皈依之后,肯定不会去学了。因为你会觉得,某某法师没有佛法,某某法师佛法不可靠,某某法师还是很糟,他不足以来教我,这是肯定的。其次呢?人缘呢,人缘也就是,我们自己本身,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好乐不好乐,希求不希求亲近善知识,这是一个人缘的因素。
有时候,我们对一个善知识,可能很喜欢听他讲法,但是你没有同他相处的因缘,因为你见不到他,找不到他,这就是说明人缘方面的欠缺;第二种情况就是:有人缘,但没有法的缘。所谓有人缘,没有法缘,什么意思呢?就是善知识讲的话,自己的师父讲的话,他可能愿意听、愿意做,但是呢,不会认为说是佛法。反过来说,善知识讲的佛法,自己听不懂,没有好乐心,听不进去,不能依教奉行,这样子会导致什么后果呢?导致在别的地方再去求法,那么能不能再求到佛法呢?也是很难讲的。再有种情况就是,既没有法的缘,也没有人缘。那么为什么又能皈依呢?就是说有存在的名份的关系,就是自己来皈依,那莫名其妙,他皈依完了以后,也就走了,永远见不到,互不搭杆,可能过了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之后,有人问你,你是不是佛教徒啊,你皈依了没有啊,他就会说,啊,是,我是,我已经皈依了。可能人家再问,那么你皈依的师父是谁啊,那个时候,他可能才回忆得起来,我是在某某人座下皈依,所以这个就是四种的情况了有法缘、有人缘;有法缘、无人缘;有人缘、无法缘。那么第四种就是:无法缘、无人缘。
最好的就是——既要有法的缘,也要有人的缘,这样我们就比较容易依教奉行,这是我们去选择善知识非常重要的因素,不然的话,你不知道怎么好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位法师他要面对许许多多的在家的同修、信众,是非常多的。那么我们要如何同法师、善知识,去结这方面的缘?那我们要去创造了,我们要有这方面的希求心,我们要明了,皈依的目的究竟何在。我自己为什么要来皈依,对皈依的这样一个主题,我们要更深刻去认识,要根据佛法的标准去认识,而不是人云亦云——人云亦云就没有意义了,本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非常宝贵的事情,非常郑重的事情,到了自己的身上,到了自己的手上,都会变成没有意义,变成很平常的一件事情,不能同自己生命的点联系起来,佛法就进不来了,自己内心的大门就敞不开了。
二、从舍利弗尊者的功德,启示我们如何在寺院中和合,同业融合,依教奉行。
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优波离、目犍连、阿难、罗睺罗等等,他每一个都第一嘛,为什么每个都第一呢?优波离持戒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阿难多闻第一,罗睺罗密行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这位弟子,在这方面最突出;那位弟子在那方面最优秀,第三位,在另外一个特长上最好——舍利弗从小就非常聪明,长相呢,也非常庄严。他很小的时候,对印度的各种学说,都非常精通。十六岁的时候,同人家辩论,大家都比不上他,都是认输了,他从小就跟自己的邻居目犍连很要好、好朋友。他们两个有一天到王舍城,去参加祭祀的时候,看到很多人,非常混乱、嘈杂,在开玩笑,舍利弗和目犍连,他们就产生了无常这样子的一种感受,世间无常,那么他们两个就在六师外道那里出家,仅仅过了七天七夜,六师外道当中的这些学说他们都精通了。当时,六师外道那边有两百五十个人,舍利弗最精通——七天的时间,就非常的精通。但是呢,舍利弗还感到自己不满足——还没有究竟解脱。
当时释迦牟尼佛成道不久,他在王舍城,有一天,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弟子,叫做阿说示,他在城里托钵乞食的时候,舍利弗看到他威仪具足,步行非常稳重,就深深被折服了。舍利弗就问阿说示说,你的师父是什么人?你学的是什么法?阿说示就告诉他,我的师父是释迦牟尼佛,我…
《舍利弗的功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