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弗的功德
各位法師、各位同修、各位同學:
一、皈依的不同目的及其後果;皈依是同善知識的契約,應與善知識結法緣與人緣。
上午我們要進行:傳授皈依、八關齋戒。皈依非常重要,但是我們是否對皈依的意義、內涵有充分的認識?皈依在自己的學佛過程當中,是入門的第一課前提。
在座的諸位,有些可能是第一次皈依,非常地贊歎;有些可能是第二次、第叁次、第四次皈依都不一定,那麼對這些同修也是隨喜;第叁種有些同修只是說,大家來皈依了,那麼自己也來結結緣,就是捧捧場、湊湊熱鬧,這種狀態也是允許的;第四種狀況呢就是,雖然自己來到現場,是要皈依,而實際上自己心裏,沒有皈依的准備和認識,就是沒有真正想皈依;第五種情況就是,自己純粹就不來,只想辦個皈依證……大概有這幾種情況。
這就說明,大家每一位對皈依的意義認識不同,皈依的動機不同,皈依的目的不同,那我們初次來皈依,也是有不同的情況,有些人是真正爲了學習佛法、修行、解脫來皈依,因爲皈依是用自己整個的身心、用自己的生命,就是自己生命找到了依靠,自己身心找到了力量,力量從哪裏來?依靠什麼呢?就是叁寶。我們皈依叁寶,佛、法、僧,那麼我們皈依的法師,是代表叁寶爲大家傳授,就是代表了叁寶,佛寶、法寶、僧寶。那麼大家皈依之後,不等于就是完結了,皈依之後才是開始,他要根據皈依的師父的要求依教奉行,才是有意義的。
那我們在皈依以前,就是要有很好地選擇了——用社會上面的話來講,找老師,拜師學藝。你要學一門藝術,學一門技術,要拜老師;你在社會上面,要做某一方面的研究,要找老師、要拜師,這是一個儀式了,這個儀式就確定了老師和學生這種身份的建立和完成。所以皈依,它不是一般的,把這幾個文辭念一念,就了事了,我們在未皈依以前,就要有很好地考慮和選擇,不然的話,皈依以後意義不大,因爲你沒有真正發心要學法,更具體地來講,你沒有真正向皈依的師父學習,事先你就沒有這樣子的打算。
第二種情況呢,他這裏皈依,那裏皈依,皈依這位法師,皈依那位法師,當然也不是說不可以,也不是說有錯,更多的情況下,他只是說,我皈依某某大德,我皈依某某大師,我皈依某某法師,用好多的法師、善知識,給自己裝裝門面而已,一說我的師父,某某、某某、某某,一大堆能夠講出來;那麼第叁種狀況呢?就是隨喜了,隨喜就是好聽一點,不好聽一點就是隨大流,反正大家怎麼做,我也怎麼做,就是他思想裏頭沒有任何這方面的意識和准備。當然這方面,也是有一點點的作用跟功德;那麼第四種,就是他本來就沒有想要皈依,你本來沒有想說,這個皈依的儀式,是老師和學生身份的完成,善知識和弟子身份的完成,就是他自己心裏面,沒有這樣子的抉擇,然後來皈依。這種的皈依,其實是一種相似的皈依,就是假的皈依,實際上沒有皈依,那麼這樣子下去的話,會發生什麼後果?
真正皈依叁寶的人,真正發心求皈依的人,依教奉行才是有意義的。皈依之後,他就會照著皈依師父的要求去做;第二種狀態的人,他會造成什麼問題?遠離師父,因爲你這裏皈依一下,那裏皈依一下,本身你就沒有打算要去學法,沒有准備根據善知識的教授親身去實踐,就是在跑廟,這裏跑一下,那裏有法會再去跑一下,另外一個地方又去跑一下;第叁種的狀況,隨喜皈依、隨喜皈依之後,會導致什麼結果呢?導致不認師父,就是不承認說,某某是自己的師父,也就是混在這同修當中了,那麼也就是你雖然皈依了,實際上你是沒有師父的,你是沒有善知識的,你是沒有師長的;第四種狀況,假皈依,就會導致出賣師父,這是真的。爲什麼呢?因爲你心不在焉。你心不在焉,你就會觀過了,因爲你不認爲說,某某法師足以當自己的師父,所以你不會皈依。你不會皈依的話,那麼你就會覺得這個法師,還有什麼問題,那個法師還有什麼問題……
所以這些方面,都是會引發後果的,佛教裏邊叫作業果,它在這裏都是能夠得到體現的,不是說沒有後果的。有時候,自己意識不到,會發生這樣那樣的結果了,總是覺得,自己可以到處去選擇,這是不對的,因爲你選擇完了以後,沒有真正去學佛法,沒有真正去用功、依教奉行,對你自己本身來講,是非常不利的。那麼對善知識來講,對傳授皈依的法師來講,也會有影響。就變成說,大家都拿了皈依證,但是有些人認爲說,我這個皈依證,就是自己的老師;有些人認爲說,這個老師對我好的時候,我就認,對我不好了,我就不認;有些人拿了皈依證就是說,這個拿一個好玩啊,可以當門票用,是吧,才會造成說,我不來的時候,報一個名,拿一個證,這都是極其錯誤的,甚至是非常不應該的,是不是?至少你對皈依的內涵不了解,你對皈依的意義不明白,才會這樣子的輕率,這樣的草率。
非常草率的人,非常輕諾的人,他是沒有誠信可言的。沒有誠信,他有什麼信心呢?就是隨便答應人家一個事情,答應完了以後不去做,這怎麼能夠說明是信心呢?皈依說到底是自己同善知識生命的契約、生命最深層次的契約,它不是一般的一場遊戲了,如果我們把皈依都當成一場遊戲,當成一場法會,當成一場湊熱鬧,那麼請問在我們整個生命的曆程當中,還有什麼事情比皈依更重要?沒有了。皈依它就是自己整個人生方向的轉變,走這條路,不到那條路去,所以叫做翻邪皈依(請斟酌),就是我們過去未皈依以前,走的都是邪路、邪道,現在走正道、走正路,菩提道,走到道上去,它是這樣子的一個意義了。
那麼我們要如何來選擇自己皈投依靠的師父呢?我講的,一個是法緣,一個是人緣。所謂法緣,什麼意思呢?善知識的言教,自己是不是喜歡聽,是不是喜歡接受,接受得了接受不了,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如果我們聽不懂,我們不願意接受,甚至說就沒有什麼佛法,因爲你事先都已經這麼認識和安立了,那麼你皈依之後,肯定不會去學了。因爲你會覺得,某某法師沒有佛法,某某法師佛法不可靠,某某法師還是很糟,他不足以來教我,這是肯定的。其次呢?人緣呢,人緣也就是,我們自己本身,願意不願意,高興不高興,好樂不好樂,希求不希求親近善知識,這是一個人緣的因素。
有時候,我們對一個善知識,可能很喜歡聽他講法,但是你沒有同他相處的因緣,因爲你見不到他,找不到他,這就是說明人緣方面的欠缺;第二種情況就是:有人緣,但沒有法的緣。所謂有人緣,沒有法緣,什麼意思呢?就是善知識講的話,自己的師父講的話,他可能願意聽、願意做,但是呢,不會認爲說是佛法。反過來說,善知識講的佛法,自己聽不懂,沒有好樂心,聽不進去,不能依教奉行,這樣子會導致什麼後果呢?導致在別的地方再去求法,那麼能不能再求到佛法呢?也是很難講的。再有種情況就是,既沒有法的緣,也沒有人緣。那麼爲什麼又能皈依呢?就是說有存在的名份的關系,就是自己來皈依,那莫名其妙,他皈依完了以後,也就走了,永遠見不到,互不搭杆,可能過了叁年五年,十年八年之後,有人問你,你是不是佛教徒啊,你皈依了沒有啊,他就會說,啊,是,我是,我已經皈依了。可能人家再問,那麼你皈依的師父是誰啊,那個時候,他可能才回憶得起來,我是在某某人座下皈依,所以這個就是四種的情況了有法緣、有人緣;有法緣、無人緣;有人緣、無法緣。那麼第四種就是:無法緣、無人緣。
最好的就是——既要有法的緣,也要有人的緣,這樣我們就比較容易依教奉行,這是我們去選擇善知識非常重要的因素,不然的話,你不知道怎麼好了。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一位法師他要面對許許多多的在家的同修、信衆,是非常多的。那麼我們要如何同法師、善知識,去結這方面的緣?那我們要去創造了,我們要有這方面的希求心,我們要明了,皈依的目的究竟何在。我自己爲什麼要來皈依,對皈依的這樣一個主題,我們要更深刻去認識,要根據佛法的標准去認識,而不是人雲亦雲——人雲亦雲就沒有意義了,本來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非常寶貴的事情,非常鄭重的事情,到了自己的身上,到了自己的手上,都會變成沒有意義,變成很平常的一件事情,不能同自己生命的點聯系起來,佛法就進不來了,自己內心的大門就敞不開了。
二、從舍利弗尊者的功德,啓示我們如何在寺院中和合,同業融合,依教奉行。
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優波離、目犍連、阿難、羅睺羅等等,他每一個都第一嘛,爲什麼每個都第一呢?優波離持戒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阿難多聞第一,羅睺羅密行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這位弟子,在這方面最突出;那位弟子在那方面最優秀,第叁位,在另外一個特長上最好——舍利弗從小就非常聰明,長相呢,也非常莊嚴。他很小的時候,對印度的各種學說,都非常精通。十六歲的時候,同人家辯論,大家都比不上他,都是認輸了,他從小就跟自己的鄰居目犍連很要好、好朋友。他們兩個有一天到王舍城,去參加祭祀的時候,看到很多人,非常混亂、嘈雜,在開玩笑,舍利弗和目犍連,他們就産生了無常這樣子的一種感受,世間無常,那麼他們兩個就在六師外道那裏出家,僅僅過了七天七夜,六師外道當中的這些學說他們都精通了。當時,六師外道那邊有兩百五十個人,舍利弗最精通——七天的時間,就非常的精通。但是呢,舍利弗還感到自己不滿足——還沒有究竟解脫。
當時釋迦牟尼佛成道不久,他在王舍城,有一天,釋迦牟尼佛的一個弟子,叫做阿說示,他在城裏托缽乞食的時候,舍利弗看到他威儀具足,步行非常穩重,就深深被折服了。舍利弗就問阿說示說,你的師父是什麼人?你學的是什麼法?阿說示就告訴他,我的師父是釋迦牟尼佛,我…
《舍利弗的功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