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命整體性的意義

  生命整體性的意義

  各位同修、各位同學:

  一、聞法即應如教修,莫觀師過信心求

  我們聽聞到佛法的殊勝以後,就必須立刻生起實修的心,就必須立刻發起求證圓滿佛果的動機和意樂。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聽到了、知道了佛法如此的殊勝,但是我們不想要這麼好的佛法,就在當下我們都沒有這種心,那這種境界過後,時間過後,我們何時才能夠真正想起來要去學修佛法?

  法師爲我們講說佛法的時候,法師本身也僅僅是在傳遞佛法的信息。佛法是佛菩薩悟出來、證到的境界,曆代的傳承祖師們一代一代往下傳遞。那我們今天所有的講說佛法的法師們,都是在傳遞佛法的信息。既然法師們都是替佛說法,代佛來宣說佛法,所說的佛法就是佛陀的言教,他們是在遵照著佛陀的經論進行開講,爲我們講說。作爲聽法的人,就不可以、也不應該,在傳遞佛法信息的善知識身上去尋求過失——也就是我們常常所聽到的觀過——這個法師講得是不是如法,是不是如理,是不是圓滿。那麼你沒有聽,你怎麼知道他講得如理不如理;你沒有聽,怎麼知道他如法不如法?他還沒有講,你怎麼知道他如理不如理,如法不如法?我們只有去聽、去了解,通過一段時間的用功、實修,才能夠知道這位法師講的佛法,同自己本身相應不相應。也就是說,我們在還沒有聽聞的時候,在不了解的情況下,有時候在根本就沒有任何思想准備的情況下,我們就會給對方——給我們接觸到的善知識——下一個結論:某某法師如法,某某法師不如法……總而言之,似乎大部分都不如法,似乎大部分都講得不可靠,那這就很成問題。

  所有的人,所有的法師,不是佛,只是替佛在說法。替佛在說法,他就是佛的法身的遍照,佛的法身的體現。也就是說如果不是佛法,如果不是佛陀的智慧光明,我們怎麼能夠聽得到佛法?如果沒有曆代祖師大德來傳持佛法,我們也聽不到,肯定聽不到。既然所有的佛法,都是靠法師們來傳遞、善知識來弘揚,那我們究竟要聽什麼樣的佛法,要聽什麼樣的法師爲我們講佛法,我們才會去實踐?經典上面所有的教授,都是佛說的,現在我們還有錄音帶、光碟,都是祖師大德們講的,這些本身都是佛法,已經告訴了我們,如何去實踐。問題是,我們不能發起這種實修的心,這種心發不起來,發不出來;而不是說,法師們所講的佛法有問題。佛法不會有問題,問題是我們對佛法生不起信心。

  對佛法生不起信心,不在于這個佛法是從什麼人的嘴上說出來的;也不在于這個佛法是在什麼地方講出來的,這都是其次的問題。佛在世的時候,寺廟也沒有,他都是在露天講佛法,很多很多的人都是慕名而來,聽了以後都能夠受到極大的加持,得到很大的利益,也就是把佛法真正聽到心裏去了。我們如果不是以這樣的一種心態聽聞佛法,就往往容易走偏。所謂走偏,指的是我們一定要去尋找一位自己認爲各方面比較圓滿的善知識,各方面比較具足條件的善知識,這是很多人很多人的一種希望。事實上,在家的佛弟子,又有多少人敢說已經找到善知識了,真正按照善知識的教授去實踐了。而且你找到了,又怎麼樣呢?你是不是修得比別人要好呢?是不是心發得比別人要好呢?是不是對佛法事業的推廣、弘揚方面,做得比別人要多呢?你的成績在哪裏?你每天都修了多少法?每天都做了多少事情?

  二、執相分別從心生,覺悟自性破無明

  我們讀佛經讀不懂,不了解經文裏面的義理、內涵,原因就是一切從無明開始,以無明爲動機、爲源頭,內心裏邊的出發點從無明裏頭發出來。因爲從無明當中發出來,你對外在的事情,就會很在意: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金剛經》裏面講,世間上面的人,都是在取相,在著相,因爲內心裏面容易在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這樣的一些外境上分別比較,內心自然而然就非常不容易平靜。不容易平靜,就會對佛法産生極其嚴重的執著。好一點的人會說,“我一天念兩萬聲的佛號,一天磕1000個大頭,一天念10卷的佛經,一天放生500塊錢,燒了多少柱香”,等等。固然,你有可能這麼去做,但這又是另外一種取相。取什麼相呢?就是說自己做了很多,別人做得不如我,做得比我要少,我自己做得比別人要好,內心高興。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你覺得對方做得不好,對方做得很差,我有這麼多的成績。而實際上,對方有自己的程度,自己的條件,自己的煩惱障、業障,自己的問題。什麼意思呢?比方說,小學生、中學生和大學生,如果你是一個大學生的水平,你就不能去取笑這個小學生基礎怎麼那麼差,書讀得那麼不好,只會讀那麼一點點東西,這根本就不具有可比性。衆生千差萬別,根基也是千差萬別的,用功也是各各不同的,進進退退,反複無常。

  所以,我們不能以我們的一些成績、一些外相去比較、去看待其他的人。你如果以這種心情去比對、去觀察周圍的人和事,那肯定會很煩惱的;不僅僅你自己本身會煩惱,對方也會很煩惱。因爲你在佛法上這麼一比對,說自己比別人要好,別人比自己要差,你就有我、你、他、大家的差別;有了我、你、他、大家的這些觀念,就會再分出來這個事情是我的事情,這個事情是你的事情,這個事情是他的事情,這個事情是另外一些人的事情,你就會不斷産生分別心。實際上我們到佛門裏面來,是要集聚功德,種善根,修正因,那麼你這麼一比較,反而天天在起煩惱,天天在造作一些遠離的因,而不是造作和合的因。那這些,都是非常有問題的。

  佛菩薩看衆生,都是平等的——萬德莊嚴——器世間、有情世間、正覺世間都是莊嚴的。爲什麼都是莊嚴的?因爲沒有矛盾、是非、障礙,都是圓融無礙、大圓鏡智的。我們學佛法,就是要逐步來培養這種戒、定、慧的功德,智慧的力量,覺悟的能力。我們覺悟的能力高了,智慧廣大,就不會被一些很細小的事情障礙住、束縛住、被它粘住。

  不學佛法的人,都是從自己的心情出發——今天心情好,看到的人,所做的事,所接觸到的環境,都會覺得非常順心、非常地滿意順眼;心情不好,看到的人、遇到的事、所接觸的環境,也會看不慣、看不順,甚至看到自己家中的兄弟姐妹,乃至自己的父母、老師……都會不順眼,都會觀過,都會起煩惱:所以人的心情,是很關鍵的。這種心情如果是從煩惱出發,那答案都是不好的;如果從智慧出發,那這個答案,這個過程,這些境界都是清淨的、好的、圓滿的。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佛法是在心地上面用功,是內明,要發明心地,開智慧;而不是在外在去比較,在外在去著相,在外在上面去努力:那些都是不得要領的。

  我們人的整個的生命世界,乃至整個宇宙,都是圓融無礙的。我們每個人的經曆、經驗,以及特點、特長,所有的現象,都是同時具足的,都是和諧共存的。任何一個法,任何一個物,任何一件事,本來就是和諧共存的。那麼爲什麼我們看起來不和諧?都是因爲人的因素,因爲心的因素、業的因素。因爲心起煩惱,所以去造作種種的業,感召種種的果報,都是源于人的心;而不是說外在有什麼不和諧,外在有什麼不和合,外在有什麼不圓滿。沒有的,有的都是內心的問題。

  叁、欲求功德遣疑慮,念恩修信納法雨

  智慧是一種內心的自然流露,是過去、現在、未來一直累積下來,不能切割的、同時具足的。佛的法身光明無處不遍照,有時候我們覺察不到、體會不到、感受不到,但我們念的每句經文,都能夠說明過去、現在、未來這些佛菩薩的功德。那過去、現在、未來的佛菩薩,怎麼能夠同時具足呢?比如說,我們念經,大家在這裏用功,那麼現在是屬于現在,現在用功,就因爲根據過去佛菩薩的經文、教授來用功修行,所以這種境界,這種佛法是一樣的。我們在用功的時候,也都是照佛法來用功修行,雖然現在還不是佛菩薩,我們僅僅在學習、在用功,希望能夠很快、更快地成佛,經過若幹年、若幹生、若幹世以後,終于成佛了,就是未來的佛了。也就是說,我們現在雖然是衆生,但是我們照過去佛菩薩的心願,來用功、修行、辦道,未來成佛。所以我們念一句經,本身就會有這樣大的功德。當然這也不是說,我們念一句經就如何如何,就夠了;而是告訴我們用功念經,不會白念的,是有意義的,是跟未來的佛果相應的,是順著解脫的道、順著菩提的道在走。就不會造成我們沒有用功的時候,很想去用功;用功的時候,又對這些用功的內容、方法,産生懷疑,說自己所做的一切,這些功德會不會白做,是不是能夠成爲成佛的正因。

  那爲什麼會有這些思想呢?也就是我們的煩惱——懷疑的煩惱、疑心。貪、嗔、癡、慢、疑,每個人都有這種煩惱,要斷除這種煩惱,就必須要對佛菩薩、對善知識修信心。我們常常講修信念恩、念恩修信,因爲法師對我們有恩德。那這個恩德何在呢?這種恩德不是虛構的,也不是供我們唱贊美詩來贊美的,這是要真正感受到自己有這方面的體會:佛菩薩、善知識,對我們有恩德。恩德跟功德是有一定區別的:功德只是佛菩薩、善知識自己成就的、內證的功德,對于衆生份上所成就的種種的功德;恩德是我們直接從善知識身上得到的幫助,得到的救護,得到的恩。

  我們常常講,知恩、念恩、報恩。比如說父母對我們有恩,父母爲什麼對我們有恩呢?是因爲父母生了我們,育了我們,培養我們,讓我們成才,讓我們成人,成一個大人,成一個有作爲的人,成爲一個好人;父母給我們很多物質方面的、精神方面的滋養,等等,自然而然,我們一想起父母,就知道說代表一切;而不是說,父母對自己有恩,但是有什麼恩卻不知道,那你就不能算作一個知恩的人、念恩的人。

  所謂念恩,念者,銘記不忘。心心念念都知道父母對我們的恩德,時時刻刻都會想念父母對我們的恩德。那我們在佛門裏邊修學佛法,…

《生命整體性的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