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整体性的意义
各位同修、各位同学:
一、闻法即应如教修,莫观师过信心求
我们听闻到佛法的殊胜以后,就必须立刻生起实修的心,就必须立刻发起求证圆满佛果的动机和意乐。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听到了、知道了佛法如此的殊胜,但是我们不想要这么好的佛法,就在当下我们都没有这种心,那这种境界过后,时间过后,我们何时才能够真正想起来要去学修佛法?
法师为我们讲说佛法的时候,法师本身也仅仅是在传递佛法的信息。佛法是佛菩萨悟出来、证到的境界,历代的传承祖师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那我们今天所有的讲说佛法的法师们,都是在传递佛法的信息。既然法师们都是替佛说法,代佛来宣说佛法,所说的佛法就是佛陀的言教,他们是在遵照着佛陀的经论进行开讲,为我们讲说。作为听法的人,就不可以、也不应该,在传递佛法信息的善知识身上去寻求过失——也就是我们常常所听到的观过——这个法师讲得是不是如法,是不是如理,是不是圆满。那么你没有听,你怎么知道他讲得如理不如理;你没有听,怎么知道他如法不如法?他还没有讲,你怎么知道他如理不如理,如法不如法?我们只有去听、去了解,通过一段时间的用功、实修,才能够知道这位法师讲的佛法,同自己本身相应不相应。也就是说,我们在还没有听闻的时候,在不了解的情况下,有时候在根本就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我们就会给对方——给我们接触到的善知识——下一个结论:某某法师如法,某某法师不如法……总而言之,似乎大部分都不如法,似乎大部分都讲得不可靠,那这就很成问题。
所有的人,所有的法师,不是佛,只是替佛在说法。替佛在说法,他就是佛的法身的遍照,佛的法身的体现。也就是说如果不是佛法,如果不是佛陀的智慧光明,我们怎么能够听得到佛法?如果没有历代祖师大德来传持佛法,我们也听不到,肯定听不到。既然所有的佛法,都是靠法师们来传递、善知识来弘扬,那我们究竟要听什么样的佛法,要听什么样的法师为我们讲佛法,我们才会去实践?经典上面所有的教授,都是佛说的,现在我们还有录音带、光碟,都是祖师大德们讲的,这些本身都是佛法,已经告诉了我们,如何去实践。问题是,我们不能发起这种实修的心,这种心发不起来,发不出来;而不是说,法师们所讲的佛法有问题。佛法不会有问题,问题是我们对佛法生不起信心。
对佛法生不起信心,不在于这个佛法是从什么人的嘴上说出来的;也不在于这个佛法是在什么地方讲出来的,这都是其次的问题。佛在世的时候,寺庙也没有,他都是在露天讲佛法,很多很多的人都是慕名而来,听了以后都能够受到极大的加持,得到很大的利益,也就是把佛法真正听到心里去了。我们如果不是以这样的一种心态听闻佛法,就往往容易走偏。所谓走偏,指的是我们一定要去寻找一位自己认为各方面比较圆满的善知识,各方面比较具足条件的善知识,这是很多人很多人的一种希望。事实上,在家的佛弟子,又有多少人敢说已经找到善知识了,真正按照善知识的教授去实践了。而且你找到了,又怎么样呢?你是不是修得比别人要好呢?是不是心发得比别人要好呢?是不是对佛法事业的推广、弘扬方面,做得比别人要多呢?你的成绩在哪里?你每天都修了多少法?每天都做了多少事情?
二、执相分别从心生,觉悟自性破无明
我们读佛经读不懂,不了解经文里面的义理、内涵,原因就是一切从无明开始,以无明为动机、为源头,内心里边的出发点从无明里头发出来。因为从无明当中发出来,你对外在的事情,就会很在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金刚经》里面讲,世间上面的人,都是在取相,在着相,因为内心里面容易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样的一些外境上分别比较,内心自然而然就非常不容易平静。不容易平静,就会对佛法产生极其严重的执着。好一点的人会说,“我一天念两万声的佛号,一天磕1000个大头,一天念10卷的佛经,一天放生500块钱,烧了多少柱香”,等等。固然,你有可能这么去做,但这又是另外一种取相。取什么相呢?就是说自己做了很多,别人做得不如我,做得比我要少,我自己做得比别人要好,内心高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你觉得对方做得不好,对方做得很差,我有这么多的成绩。而实际上,对方有自己的程度,自己的条件,自己的烦恼障、业障,自己的问题。什么意思呢?比方说,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如果你是一个大学生的水平,你就不能去取笑这个小学生基础怎么那么差,书读得那么不好,只会读那么一点点东西,这根本就不具有可比性。众生千差万别,根基也是千差万别的,用功也是各各不同的,进进退退,反复无常。
所以,我们不能以我们的一些成绩、一些外相去比较、去看待其他的人。你如果以这种心情去比对、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那肯定会很烦恼的;不仅仅你自己本身会烦恼,对方也会很烦恼。因为你在佛法上这么一比对,说自己比别人要好,别人比自己要差,你就有我、你、他、大家的差别;有了我、你、他、大家的这些观念,就会再分出来这个事情是我的事情,这个事情是你的事情,这个事情是他的事情,这个事情是另外一些人的事情,你就会不断产生分别心。实际上我们到佛门里面来,是要集聚功德,种善根,修正因,那么你这么一比较,反而天天在起烦恼,天天在造作一些远离的因,而不是造作和合的因。那这些,都是非常有问题的。
佛菩萨看众生,都是平等的——万德庄严——器世间、有情世间、正觉世间都是庄严的。为什么都是庄严的?因为没有矛盾、是非、障碍,都是圆融无碍、大圆镜智的。我们学佛法,就是要逐步来培养这种戒、定、慧的功德,智慧的力量,觉悟的能力。我们觉悟的能力高了,智慧广大,就不会被一些很细小的事情障碍住、束缚住、被它粘住。
不学佛法的人,都是从自己的心情出发——今天心情好,看到的人,所做的事,所接触到的环境,都会觉得非常顺心、非常地满意顺眼;心情不好,看到的人、遇到的事、所接触的环境,也会看不惯、看不顺,甚至看到自己家中的兄弟姐妹,乃至自己的父母、老师……都会不顺眼,都会观过,都会起烦恼:所以人的心情,是很关键的。这种心情如果是从烦恼出发,那答案都是不好的;如果从智慧出发,那这个答案,这个过程,这些境界都是清净的、好的、圆满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佛法是在心地上面用功,是内明,要发明心地,开智慧;而不是在外在去比较,在外在去着相,在外在上面去努力:那些都是不得要领的。
我们人的整个的生命世界,乃至整个宇宙,都是圆融无碍的。我们每个人的经历、经验,以及特点、特长,所有的现象,都是同时具足的,都是和谐共存的。任何一个法,任何一个物,任何一件事,本来就是和谐共存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起来不和谐?都是因为人的因素,因为心的因素、业的因素。因为心起烦恼,所以去造作种种的业,感召种种的果报,都是源于人的心;而不是说外在有什么不和谐,外在有什么不和合,外在有什么不圆满。没有的,有的都是内心的问题。
三、欲求功德遣疑虑,念恩修信纳法雨
智慧是一种内心的自然流露,是过去、现在、未来一直累积下来,不能切割的、同时具足的。佛的法身光明无处不遍照,有时候我们觉察不到、体会不到、感受不到,但我们念的每句经文,都能够说明过去、现在、未来这些佛菩萨的功德。那过去、现在、未来的佛菩萨,怎么能够同时具足呢?比如说,我们念经,大家在这里用功,那么现在是属于现在,现在用功,就因为根据过去佛菩萨的经文、教授来用功修行,所以这种境界,这种佛法是一样的。我们在用功的时候,也都是照佛法来用功修行,虽然现在还不是佛菩萨,我们仅仅在学习、在用功,希望能够很快、更快地成佛,经过若干年、若干生、若干世以后,终于成佛了,就是未来的佛了。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虽然是众生,但是我们照过去佛菩萨的心愿,来用功、修行、办道,未来成佛。所以我们念一句经,本身就会有这样大的功德。当然这也不是说,我们念一句经就如何如何,就够了;而是告诉我们用功念经,不会白念的,是有意义的,是跟未来的佛果相应的,是顺着解脱的道、顺着菩提的道在走。就不会造成我们没有用功的时候,很想去用功;用功的时候,又对这些用功的内容、方法,产生怀疑,说自己所做的一切,这些功德会不会白做,是不是能够成为成佛的正因。
那为什么会有这些思想呢?也就是我们的烦恼——怀疑的烦恼、疑心。贪、嗔、痴、慢、疑,每个人都有这种烦恼,要断除这种烦恼,就必须要对佛菩萨、对善知识修信心。我们常常讲修信念恩、念恩修信,因为法师对我们有恩德。那这个恩德何在呢?这种恩德不是虚构的,也不是供我们唱赞美诗来赞美的,这是要真正感受到自己有这方面的体会:佛菩萨、善知识,对我们有恩德。恩德跟功德是有一定区别的:功德只是佛菩萨、善知识自己成就的、内证的功德,对于众生份上所成就的种种的功德;恩德是我们直接从善知识身上得到的帮助,得到的救护,得到的恩。
我们常常讲,知恩、念恩、报恩。比如说父母对我们有恩,父母为什么对我们有恩呢?是因为父母生了我们,育了我们,培养我们,让我们成才,让我们成人,成一个大人,成一个有作为的人,成为一个好人;父母给我们很多物质方面的、精神方面的滋养,等等,自然而然,我们一想起父母,就知道说代表一切;而不是说,父母对自己有恩,但是有什么恩却不知道,那你就不能算作一个知恩的人、念恩的人。
所谓念恩,念者,铭记不忘。心心念念都知道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时时刻刻都会想念父母对我们的恩德。那我们在佛门里边修学佛法,…
《生命整体性的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