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修、各位同学:
一、欲求菩提先立本,至心学佛生欢喜
我们学习佛法要先做决定,就是自己决定要修行成佛。修行是不是会成佛,学佛能不能成佛,实际上还有很多人,未必能够完全相信。意思是说:一方面,我们没有做出决定,想要成佛;一方面,我们没有真正相信,学佛成佛这一意义,只是要在精神领域提升一下心灵,改变一点自己的认识,端正一下自己的态度。
偶尔我们也会说,自己确实需要经过一番改变、一番努力,但是究竟要如何改变、如何努力,不知道,请法师们为我开导,等等。这个问题表面上看是没有错的,我要好好追求进步,我要好好改变自己,我要好好努力,好好发心;那实际上,改变也好,努力也好,发心也好,提升也好,这只是一个方法,用功的方法、方式,只是一个过程,一个宗教行为,或者说内心的行为,你只是需要这样的一种修行的行为去努力。
那么,究竟修行的行为是什么,究竟什么样子才算修行,究竟修行是不是为了成佛?不知不觉,还是绕开了这个主题。这表明我们对自己所信仰的宗旨,我们的终极目标,还不明确。没有真正对法殊胜、人殊胜,产生信心,做了定解。对这样一个重要的、重大的信仰上面的问题,没有定解,而是在些枝末的方式方法上做考究,这是我们的无明所在。
如果我们真正从内心、从生命的深层次上认识到佛法是最核心的内容,自己就不会被动,就不会放逸懒惰,就不会仅仅在日常生活的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上去分别。因为解脱道、菩提道,它本来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世间的善恶是非。世间的善恶是非,根据佛法的标准来看,都是众生的无明烦恼。它不是无漏法,它更不是无漏的无为法。所以我们内心只有真正向佛法方面靠拢,想要成佛,才会有一颗真正意义上的欢喜心。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们不能持续地用功,不能非常有兴趣地修行,不能天天修行,原因就是修行产生不了欢喜、产生不了好乐。就是学的时候很苦恼,修行的时候也很苦恼,内心依然同没有学的时候一样。这样下去,时间久了,就会觉得学习佛法是一个很耗费时间的事情,并且不能得到明显的进步。
二、常观自心作病想,遵师言教医药想
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就犹如一个病人一样。一个生病的人,如果被病魔折磨,就会非常地痛苦。那要想减轻、消除疾病的痛苦,需要吃药,持续不断地吃药,要根据医生的要求,来进行服药。一天吃几次,几点钟吃,饭前还是饭后吃;用多少药量,什么药跟什么药可以搭配,什么药跟什么药不能搭配……都有严格的要求。我们的心无始劫以来,一直都是被贪欲、嗔恚、无明……种种的烦恼魔,折磨、干扰、侵袭,内心的痛苦非常地深重,非常地多。可惜的是,我们不容易发起持续不断用药的这种心,吃药的这种心,对治的这种心,用法的这种心。更多的情况下,只是希望吃一次药就万病皆除,这可能吗?可能性不是很大。那么重的病,那么多的病,一天两天吃药就会好吗?这是很不现实的问题。除非说,我们多少生、多少世以来,一直在修行,今天豁然开朗,都贯通了,业障都消除了。不然的话,是不可能的了。
我们没有很好地修持、用功努力,实际上还是对业果不相信。认为自己的这些困难、问题、负面的情绪,生活上的种种的不足和缺陷,都是别人给自己造成的,别人给自己带来的,或者说是社会影响我们。很容易去责怪别人、埋怨别人,从而逐步逐步对佛法产生怀疑,信仰退失,对社会、对他人产生不信任。对人、对法都怀疑,这是我们在学佛法的过程当中,内心很微细的、很严重的、也是非常有害的变化。就是不知不觉,我们没有根据医生的要求、医生所开列的药方在服药,而是我们自己随便在吃药,吃错了、吃偏了;或者说我们没有按时吃药,没有吃足够的药:这些都是问题。
《广论》里边讲:“于说法师作如医想,如遭极重风胆等病,若得会遇,发大欢喜,随教听受恭敬承事,如是于宣说法善知识所,亦应如是寻求,既会遇已,莫觉如负担,应持为庄严,依教奉行,恭敬承事。”就是说,我们对善知识,应该当医生想,就如我们患非常严重的病一样。那我们遇到善知识,会有很大的欢喜心,就犹如极重病人遇到名医,那我们生命有救了。
同样如此,我们学佛法的人、佛弟子遇到善知识、遇到法师,是否能够发起如患重病的病人遇到医生那样一种高兴的心情?遇到善知识之后,要随教听受,而不是说,自己喜欢听什么。善知识告诉我们的,就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问题、病根之所在。如何指导我们,我们都要随顺、听受,要听进去,领纳善知识为我们教授的佛法,然后非常认真地恭敬承事。如果照着这样去做,就会有实际的、真正的受用、帮助,我们很多问题就能够得到化解。否则,就会发生什么问题呢?这个病想上面谈道:“既会遇已,莫觉如负担,应持为庄严”,我们不能够照着善知识的言教去实践的话,不知不觉,会觉得是一种负担。
觉得是一种负担,什么意思呢?就是在道场里头法师告诉我们怎么做,那我们要不要去做呢?不去做,又不好意思;去做呢,自己又心不甘、情不愿;又觉得这样子是不是如法,这样是不是同佛法相应,这样是不是修行。我们天天在讨论,天天在干活,是不是修行?天天在念经,是不是修行?天天在互动,是不是修行?我们在供花、供水,是不是修行?都会有怀疑了。实际上,不能依教奉行,不能真正以一种恭敬心去承事,那完全同佛法的教授、同道次第的教授,是背道而驰的。
做病想不等于说,让你认识到自己有病,自己有烦恼,要吃药而已。我们把烦恼比喻成病,佛法比喻成药,如理、如法、如量,就是我们吃的药,要吃真正的药,吃的不是假药,并且要按时服药,要根据医生的要求吃药,要持之不懈地吃药,持之以恒地吃药。这个医生和药,对自己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非常珍贵的。
医生就是人,药就是法,是最为殊胜的,最为珍贵的。而实际上,我们何时生起这样的心呢?我们非常容易把这样的一种教授,理解成我们有病;很难去理解成医生的重要,医药的重要、珍贵。如果没有医生,如果没有医药,没有佛法,没有善知识,那我们的我慢就摧服不了,“智者定应摧我慢”。我们就会认为:自己有了佛法,这个佛法就在自己的心里,我们已经有了,必须按照那样去做;就会变成:本来内心里头没有实际意义上的佛法,我们只是道听途说,从书本上面看两句,就会以为是自己悟出来的佛法;没有那种真正的境界,而当成自己有那种境界。这是一种错觉,很严重的错觉。如果你照着自己这种错觉去走、去修、去做,怎么可能会有成就呢?这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是非常大的一种愚痴。所以我们学习佛法,只有将过去自己种种的心得、经验,世间的生活、工作、学习,以及自己在世间所有的成就,当成是自己生命的附带部分,而不是主要部分,不是核心内容。我们生命的中心,所需要的是佛法。只有这样,佛法才能够同自己的生命相结合,我们内心才会有真正的活力和热情,才能够真正发起这种心:向佛菩萨学习。唯有在这样的一种心性当中,我们内心的状态才有可能逐步逐步同佛菩萨的境界去相应。
三、讲闻正法旨归同,契机说法如理听
我们在读经的时候、听开示的时候、拜佛的时候、集资粮的时候,并不是一定要有一个人一直在为自己解说,这个事情做完了再做什么,那个事情做完了再做什么;而更多的情况下,是在启发我们的智慧,破除我们的无明。如果我们听了佛法,我们用功,无明破除不了,烦恼依然是烦恼,这就不是我们听经闻法的目的了。
我们听经闻法,是为了让大家生起好乐心,生起对法的希求心,内心与佛法相应。而不是说让大家去接受一个说法师的概念,更不是让大家来赞成、承许说法师的一个观念。反过来说,我为大家讲开示的时候,不是要让大家来接受我的观点,不是让大家来赞成我的一些观念;而是我们在听的时候,是不是有欢喜心、好乐心,内心里面能不能开朗,无明能不能去除;就是从自己学佛修行的心路历程上,跟大家进行分享,让各位同修能够作为一种参照,更加容易趣入解脱道、菩提道,让内心更加有一个方向感,越来越笃定,越来越踏实,这才是更主要的。因为听法跟说法是一样的,你听的是法,我说的也是法;你听法靠耳根,我说法是靠舌根;舌根跟意根是有关系的,耳根跟意根也有关系。意根所缘的念的是佛法,讲出来才是佛法;反过来说,耳根也要靠意根,意根去缘念到佛法的时候,你才能够听到佛法。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实际上,靠的都是意根,靠的是意识,靠的都是心,我们用自己的心来体会佛法。
佛法从佛陀开始一直下来,所有的菩萨祖师们传递下来,我们的心在接受体会这些佛法的时候,把它讲出来,那大家听的时候,在时间上是同时的——就是我说话的时间,跟你听话的时间,是同一个时间。我说的时候,是根据佛菩萨的意思理解之后来讲;那么你们听的时候,也是同一个时间。我说的时候是根据佛的法来说,你们听的时候,也是根据佛说的法来听;只是你们听的时候,是根据我自己在理解以后,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来的,你们是根据这样一个因缘来领纳佛法。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说的人,听的人,实际上都是在听佛说法,依然还是在听佛的法。不可能另外讲出一套什么佛法出来,另外再去发明一个三藏十二部以外没有的道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是说此时此刻,我们的这些当机众的病是什么,根基是什么,因缘是什么,善根是什么;在佛法的大海当中,三藏十二部当中,哪些法类是我们最为需要的,哪些药是我们最为需要的;我们此时此刻要吃什么药,才能够对机、才能够对症,这是很重要的、非常重要的。佛法如果不对机的话,接受不进…
《欲求菩提先立本 至心学佛生欢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