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光普照众生心

  佛光普照众生心

  各位同修、各位同学:

  一、“无为法”与“无有定法”

  释迦牟尼佛最初说法,说的是四谛法:苦集灭道。说苦集灭道的时候,度了最早的五比丘:阿若桥陈如等五个人,那五个人本来是因为当时佛陀出家的时候,他的父亲担心儿子受不了苦,派他们去照顾。他们五位本来不是为了出家修道,而只是去照顾释迦太子而已,但是最后不期然,成了最初的五比丘。他们就是从苦、集、灭、道四谛法上面成就的——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证到灭谛这样一个境界,灭谛——无为法,把所有的苦跟集都灭掉了,苦、集、道都属于有为法,苦谛、集谛是有为里边的有漏法,道谛是有为里头的无漏法,灭谛是无为无漏法——绝对是一个清净的境界。

  《金刚经》上面讲,“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我们凡夫是在有为法上面有差别,圣贤是在无为法上面有差别,凡人注重的是有为法上面的多、少、大、小、上、下、远、近、去、来、前、后、左、右等等……都是这些差别相,这些差别相对圣贤来讲,反而成了无差别相,为什么这么说呢?一切圣贤看有为法,都是生住灭法,都是无常之法,都是无我的法,都是痛苦,只有在灭谛上面的境界不同。

  《金刚经》里头,佛陀对须菩提说:“须菩提,汝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 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须菩提说,照他的理解,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佛法,没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没有定法,如来可说。

  那我们常常都会觉得,如来讲那么多法,怎么如来没有说法呢?无法可说呢?怎么可以说没有定法?这是因为我们所理解的“说法”,所理解的“定法”,跟经文上面的意思不一样。也就是我们如何准确地理解佛经的意义很重要。打比方说我们在这里听开示,一个小时下来,我们可能记住不了多少话,有时候你同别人谈话也是一样,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谈下来,记不住。只能凭自己去理解,大概对方讲了些什么。实际上对方要表达的那些话的意思,我们所了解到的、所能够领纳、所能够接受的,是非常少的,一点点、微不足道。

  菩提什么意思呢?菩提就是“觉”。觉,如果觉它有的话,那么对凡夫来讲,有,有生就有灭,有灭就非有了,因为有生就有灭嘛,这是肯定的,生住灭嘛。如果我们把它觉为无,那么就是没有灭,没有灭了就是非无,所以就是非有非无。如果觉有、生,那么就是非生;觉有、灭,就是非灭,觉一乘非一乘,觉悟到三乘就非三乘,是故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定法,众生便执著菩提实有,如果取有的话,生住异灭相也随之生起;如果说菩提是无的话,众生执著于无,那么就会说菩提呢,无生、无住、无异、无灭,所以无论是执著于有、执著于无;执著于大、执著于小……都是凡夫的一种妄心,在菩提觉悟本身来说,没有固定的一个什么法可以执著,这样的话,就叫作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它是清净圆满的,它不是说就是一个什么法——它不等于说就是声闻法,也不等于说就是缘觉法,不等于说就是哪一道、哪一乘、哪一个法门,它不能相等的,就是所有的佛法,佛法里边的一切,都是从无上正等正觉——佛的果海当中开显出来。那么我们一定认为说,什么法才是佛法,这种认识就有问题;我们一定要认为说,什么法不是佛法,也是会有问题的,这个是我们的认识,而不是佛菩萨的认识。那么我们内心当中,难道真正要去区分,佛法跟非佛法,能不能把它区分得出来?佛法它本身包括了:世间法、出世间法;本身包括了有漏法、无漏法;包括了有为法,无为法……它已经是圆满的。

  为什么我们内心当中,还有那么多不是佛法的内涵呢?就是我们将佛法同世间法对立起来。佛法本身就是要告诉我们,去对治内在种种的问题。所谓内在种种的问题,就是我们内心当中的烦恼、痛苦。那么为什么要把它说成,无有定法就是无为法?如果佛陀说有定法,哪个是善的,哪个是恶的,哪个是有,哪个是无,这会发生什么问题呢?会造成善跟恶、有跟无在我们的心外面,这样一个错误的形象。有跟无,善跟恶,大跟小,其实都是我们内心的一种状态。

  有跟无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存在不存在。大乘小乘、善法恶法。如果佛陀说,什么法一定是大乘,什么法一定是小乘;什么法一定是善法,什么法一定是恶法……凡夫众生很容易在外在去取相,在外在去寻求,实际上所有这些善恶法,大小乘法,也都是从我们心里当中去区分的,如果我们发了大乘心,这个法就是大乘法,如果我们是小乘心,那么你就是小乘法;如果我们起烦恼,你就是恶的;如果是我们智慧现前,无漏法现前,它就是善法;我们如果内心决定是一个什么法,它就不会变的了,如果决定是一个恶法,那永远都是恶的,如果一个善法,永远就是善的——实际上不是。

  我们内心里头,既有善法也有恶法,既有信心、有念力、有定力、有精进力、有轻安等等,也有贪心、嗔心、骄慢、懒惰、懈怠等等,也有恶法 ,它都在我们的心,我们心当中它本身,就具足这样子种种的作用,不固定的。它看是什么缘,它会起什么心、动什么念,这是佛告诉我们的,就从我们的境界上面来讲,这些法不能把它固定。要固定、要差别,是在无为法上面来显示它的差别性,不是在有为法上边来显示它的差别性。

  

  二、种种法门,及“与法相应”。

  

  释迦牟尼佛讲菩提只是为了要适应众生的根基来讲的——众生很苦嘛,需要去觉悟,觉悟的话,它才会有力量去对治,才有力量去远离这些痛苦;如果我们不觉醒不觉悟,不知道痛苦,不知道麻烦,不知道危险,他人就懒得动。就如我们在房子里头,听到说要地震了,几点钟就要有地震,他马上就往外跑,是不是?是因为我们人有觉悟嘛,知道说万一地震了,房子会倒塌人会压死了,这个就是一个觉悟的力量。觉悟以后他会不惜一切代价、不计后果。为什么呢?活命要紧哪,家里面再宝贵的东西,都是其次的,自己先要爬到外面去,才不会死人,是不是?那佛法告诉我们的道理也是一样的:救命要紧哪,法身慧命要紧哪,这才是主要的。那么其他的,这些法门也好啊,这些法类也好啊,这些经典也好啊,这些佛像也好啊,它都是为了要帮助我们修行、对治烦恼,为了来滋养我们的法身慧命,为了让我们去成就菩提的。而不是说我们时时刻刻,去在意于外在的那些形相,我一天要怎么做啊,一天要怎么办啊,时时刻刻我们所有的心,都用在外在去。

  我们心用在外在去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内心越来越宁静、清明,有觉悟力,我们能够更加有力量去断恶修善。那我们心如果用到外面的这些形相上,不能回归到自心,这样子的话,我们的心就用错掉了。比如我们在拜佛也好,我们在念经也好,如果我们拜了一个小时佛以后你说,我已经拜佛拜一个小时,已经很辛苦了,不需要再去做事,这就有很大的问题了;你说我念经,刚才念一个小时给佛听,念完了以后,现在不能再去劳动,是不是?你念经以后,你拜佛以后,你内心应该更有力量了,觉悟力更高了,如果我们念经以后,拜佛以后这就辛苦——那你还不如不念,因为你念错了。

  佛他为什么要听我们念经,是不是?你好好去想啊,它本来就是这么一回事啊。你念经如果真正很专注、很虔诚、很投入,你内心很宁静、内心非常的清明,肯定是有力量,内心都是这些善法现起,它怎么会疲乏呢?怎么会累呢?不可能的,因为你用功的时候,它本身是在对治烦恼、在调伏烦恼,在转心,转心、烦恼得到调伏,内心肯定是非常有力量。也就是我们用完功以后,才能够有这种资本去弘法利生,去做更多的事情。而不是说我们用完功以后,就不需要做事情,或者说我们用功之后,就没有力量去做事情,这就是我们长期以来,学习佛法以及认知的偏差。

  释迦牟尼佛讲了很多的佛法,比如说对业障深重的众生,他教导念佛观,说念一句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些业障比较重的众生,他觉得自己,念一句佛有这么大的功德,他就天天在那边念,他就喜欢去念,念一念他就越来越专注了,然后慢慢慢慢业障就消了;对散乱的众生,佛陀就告诉你数息观,是不是?让你数你的呼吸,呼出来,吸进去,照道理你说,去数自己的呼吸,这能够算修行?但是它是一个法门哪,能够对治我们的散乱,都是对治我们的心,也都是在修心哪。所以我们是在修心,而不是在那边数呼吸,更不是在那里去数数,是不是?你如果你去数数的话,那就跟小学生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样,那谁不知道,谁不会数?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它本来就是,借助来数我们的呼吸,来调伏我们的烦恼,来让我们的内心寂静,所以它只是一个法门。对于贪欲的众生,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不净观,人有种种的不净等等。这样子的话,这种贪欲能够得到对治;对愚痴的众生,佛陀告诉我们修因缘观,缘起无自性,然后慢慢去破无明;对于嗔心重的众生,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修慈悲观、慈悲心,对人都有慈悲心……释迦牟尼佛没有定法啦。

  所谓没有定法不是说,你一定要修什么法,如果说这个人本身就是慈悲心很重很重的人,这个人本身就是非常调柔、和颜悦色、非常好说话的人,如果我们继续再修慈悲心,修下去最后弄不好会变成好人坏人都不分,真的会变成这样子的,这是很有可能的事情。他很多出家人也好、居士也好,学佛久了以后,他甚至会变成好人坏人不分,好事坏事不分,大事小事不分,就是所有的都不分,所有的都不分别了,说好听一点,所…

《佛光普照众生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正确辨析心相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