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活也好,日常的一切,都是需要去缘法,去用法。
佛陀来到世间,就是用佛光普照众生、摄受众生。所以我们常常在经典里面看到佛说法的时候:大地放光、现瑞、种种的瑞相,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种种的不可思议的境界?这些不可思议的境界的出现,其目的也是为了去感化众生、度化众生,让众生能够非常容易去相信佛法。
五、契入佛法—我们内心的境界。
佛法我们能够真正信解、真正去相应,它不在于有多少本,也不在于有多少卷,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不能契入,即便我们读了很多本经,读了很多本论,也未必我们真正是内心当中有佛法,这个小跟大,它有时候不好说的,怎么样子不好讲呢?比如说我们满屋子都是堆满了经书,我们一个佛堂里面都装满了经书,但是呢?一块电脑的芯片,对不对?它可能只有一小块,一小块里面,装的东西可能比整个佛堂堆满的经书,要多一百倍、要多一千倍都不止了。所以你从这个形象上面,你是看不出来的,看不出来到底你是满屋子的经书比较多呢,还是我小小一块芯片里边,装的东西比较多。
但是我们一般的人,他就会在外在的形象上面去看待大小,他没有实际上面认识到说,内涵的差异性、大跟小他看不出。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大小,是在色法上面,是在物质方面去分别,他很难从境界上面去分别,这个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华严经》里面讲:“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轮”,坐微尘里能够转大*轮——现在用这个电脑,能够可以说明。它一小点的东西,能够包括一切。
所以我们在寺院里边听经闻法,这些法的源头,都是从佛陀那里过来,佛陀的大圆满觉那里出来,从佛陀的智慧之光流露出来。它不是哪一个人发明的,是师师相传、师师相通的。在不同的环境里,在不同的时空状态下,诠释的方式方法不同,每个人体会不同,每个人的领纳有深有浅、有多有少,而不在于佛法本身有多有少、有深有浅,它佛法深的部分也有、浅的部分也有、广的部分也有、略的部分也有。只是我们愿意、我们能够,同佛法里边的哪一部分去相应。
比如佛法告诉我们,信心非常重要。信心就是种子,所有佛法的种子,都从信心开始。慈悲呢,就是种子的根。你有信心,没有慈悲心,就犹如一棵树一样,它没有根;智慧呢,就是树身、树的干、树的身体;智慧,方便呢,就是一棵树的枝干;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所有的这些,都是树的叶,树叶。这些树叶,它有多有少、有疏有密;智慧、一切智、佛果,就是这棵树上面所结的果,所以我们的信心、慈悲心、智慧、方便,还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可以用一棵树来比喻。那么一棵树来比喻的话,它是一环又一环的上去的,同时呢,它整棵树又是一体的。
我们人,能够从一棵树上面得到启示,从一棵树身上来说明佛法,我们从这样子的一个境界当中,更加感性地来理解佛法的内涵,更加简易地来理解佛法的内涵。但是,我们要从更深层次上面来理解,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六道众生,天、人、地狱、恶鬼、畜生、阿修罗,还有四圣道:佛、菩萨、声闻、缘觉,这十法界的众生,十法界的众生,就是我们生活的层次,我们生活的等差。
这些层次的不同,这些生活的等差,它在哪里有差别呢?在精神领域,在精神境界上面的差别,而不是在物质上面的差别,地藏菩萨发大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什么意思呢?地藏菩萨虽然在地狱,但是他不受苦,他在地狱里面度众生,他是愿力到地狱里头去,所以他能够转变那种外境,如果是一般的人,你造了业,下了地狱,那是业力下地狱,是要受苦。也就是地狱对佛菩萨来讲,它也是一个境界了,他发愿在地狱度众生,就犹如佛陀发愿,在娑婆世界度众生一样,他能够度很多很多的众生,但是呢不会再受苦,这个境界是有区别的,是境界上面的区别。
那我要说的什么意思呢?就是佛法,是我们内心当中的一个境界。因为我们常常说自己要对佛法很好地闻思修,我们经论哪来的?磁带哪来的?我们不知道怎么去听,不知道怎么思、听闻、思维、修行、用法,都用不来。用不来的原因就是,不知道佛法是我们内心的一种境界,是指内心转变的一个过程,是告诉我们如何来调心,如何来转心,这样子的一种经验、心路历程。而不是很机械地说,我要把哪几句经文记住,我要把哪几句话记住,死记硬背。死记硬背的话,你还是消化不了了,你还是领会不了了。只有真正进入到那样子的一个境界当中去,才是有可能的。
六、烦恼及修行的经验,及对三宝、善知识的信心。
如果我们能够非常清楚地觉察到自己的内心当中有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是长期以来累积下来的,那么在这方面我们有经验,在修道方面我们没有经验,因为我们没有修过,我们修得不好。也就是在负面的方面、在烦恼的方面,我们有经验,比如你要发脾气了,你知道说我马上要骂人,他还是知道了,但是他要是不骂的话,他受不了,是不是?甚至你这个人要说假话,也是知道的,但是觉得我还是说一点假话对自己比较好,他也是知道,他有经验,就是做这些坏事他有经验,做这些错事他有经验。他为什么有经验呢,是等流下来的。甚至我们讲一些好听话,他也是有经验的,他知道我这话怎么说别人喜欢听,一直在等流,他就有经验,是不是?
那么我们在戒定慧的修学上,没有经验、没有等流,没有很好的等流,这样子的话就是我们在用功的时候,这种负面的烦恼的等流,会一直出现,它的作用会一直在产生,他的心念还是依然会在这些烦恼上面转动,这个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说自己要去显现,他不去显现,他这种等流的力量非常强,一直在推动。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在修行,我们在修心,如果我们不用祈求的办法,不用皈依的办法,内心里面,没有去缘念三宝的时候,那么我们所缘的内心里面的这些佛法,是非常微弱的。因为你很简单地说,我今天要缘一个什么法。但你真正去缘的时候,自己的心又跑偏了,又离开了,又跑到别的地方去了。反过来说,你别的烦恼又跑出来了,别的等流又下来了,只有一个非常强的一个力量——三宝的力量,才能够让我们的心,进入菩提道,进入到一种佛法的意境当中去,让我们从自己的一种心猿意马的状态,进入到佛法的一个境界当中去。
如果没有真正根据善知识的指引,我们是很难去实践佛法的,因为这佛法是非常的微妙的,不可思议的。如果我们自己凭空去想象是很难的。因为我们本身要发起一种修行的心就很不容易了,我们一天当中好不容易能够发起真正要去修行这种心,你发起的时候,你还能够修得起来,你又能够用得上功,这都是非常不容易的。那我们只有真正这种心发起来的时候,在《华严经》里面讲,“主伴圆明”,什么意思呢?如果我们众生对佛菩萨来讲,那佛菩萨就是主,我们就是伴,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时时刻刻缘念佛、菩萨、善知识,这样子的话我们内心就会非常的安稳,就犹如走路一样,我不知道往哪里走,但是我跟着人走,那么他就敢去走。不然的话,一个人去走,他就会害怕,你看前面都没有人,是不是走到绝路上去?修学也是一样的。
如果我们很多人在修,很多人在走、在用功,大家就会越来越快乐,大家就越来越有希望。但是我们领头的人、领路的人,就非常不简单了,这要一种实际的功夫。反过来说,我们学习佛法、用功,上不了路,反反复复,容易退堕,就是自己认为说,我自己在路,自己在道,自己有一个很好的路。好像自己这种修法,这些路,别人都不如自己,然后你那边去用功,一天两天下去,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下去,到时候看一看,自己修了也害怕,这样子的话,修对了修错了,这样子修下去会怎么样?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也没有信心,所以只要你自己认为对的那一点,你自己认为好的那一点,你自己有凭籍的那一点,这个就是你自己的慢心。最后这个人就会死在这一点上去。
所以我们佛法的一个解脱门,一个契入点,信心是枢纽。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所有的佛法都是在佛的智慧这种教化之下去用功的,我们所有的人,都是跟佛学的,这法都是一样的,所有的祖师大德再至我们,都是根据这佛的法来学习的,所以我们只有真正非常地至诚恳切,向佛菩萨祈求、祈白,让我们自己的业障消除,让我们自己的烦恼能够淡化、断除,内在的智慧光明显现,而不是在那些有形有相的外在去追逐、去分别,这样子的话,不知不觉就着相了。我们需要借境来明心,借境来转心,借境来启发和圆满我们内心的智慧和光明!
《佛光普照众生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