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确辨析心相

  正确辨析心相

  各位同修、各位同学:

  一、劝自修佛法,非衡量他人。

  我们常常听到“佛光普照、*轮常转”。佛的智慧光明,就犹如太阳一样遍照大地;佛的法身,无时无处不在利益众生,佛菩萨对众生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些意思都是一样的、一体的。我们又听到说,“佛不度无缘之人、光照有缘”这是什么意思呢?太阳虽然遍照大地,但是如果我们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头不出来,躲在阴暗的角落不出来,那一样得不到阳光的温暖,得不到阳光的温暖有原因:同阳光没有这种缘份,就是自己远离了,自己隔绝了。佛菩萨他对所有的众生都是平等、都是一样的,从大慈大悲心出发,我们又如何感受到佛菩萨这种智慧、慈悲的心呢?我们就要去创造这方面的缘份,如果我们不去创造这种缘份,我们一样不容易得到佛菩萨、善知识的饶益。

  在佛门里头,有时也会听到人家说,自己岁数大了,学佛学不进去,业障很深重,问题很多,不容易把佛法学好;也有人认为说,我们在身体好的时候,精神好的时候,年轻的时候,多去忙世间上面的事情,到岁数大的时候,好好再来学;岁数大了之后,又学不进去,然后呢?是希望说,到临终的时候再来好好学,就是心存侥幸嘛,而实际上,都是不能入道的,不能入门,没有真正产生信心。

  又有些人,自己也觉得佛法确实不可思议、无价之宝、 极其珍贵,但是呢,就是自己学不进去,不知道怎么学,自己不能按部就班、脚踏实地,根据佛法的学修次第去努力,然后呢?他总是希望、鼓励别人好好去学,当然我们鼓励别人好好学修是我们的一份好意,别人听了我们的鼓励、劝导之后,是不是能够很好地往下学呢?也有可能你今天很会说,口才很好,他听了,觉得这个佛法有道理,我要对佛法产生信心、产生信仰,那么接下去怎么办呢?

  接下去的话,你自己本身在佛法的学修过程当中,没有实际的经验、没有体会,再往下去的话,对方问你学修方面的问题、内心里面的问题,你就回答不出来了,你就帮不上忙了,这样子的情况下,时间长了,几个月以后、一两年以后,别人一样也是学不进去的,也是学不好的。因为你前面的人,都不容易学得扎实、不容易有次第感、有成就感,好乐心、欢喜心,更有甚者,学得比较久以后,没有学好,往往还容易把佛法评判一番,这个佛法应该怎么用功、应该怎么学习才是正确的,如果不是怎么用功、不是怎么修行就是走偏,甚至就是走错了。

  那些情况都是我们拿着佛法的标准去套别人、去评判别人,都是不对头的。我们学习佛法,不是要用佛法的尺子去衡量别人;更不是说,我们学习佛法,就要来当裁判去审判别人,学习佛法是我们自己的受用,是自己需要。其他的人,其他的众生,都是我们修行实践六度万行的境界、对象;而不是说,我们自己本身同其他的人,同其他的众生对立起来; 或者说,其它的众生修行修好了,我们修行也就修好了,每个人的业都是自修自得、自食其果,肯定是这样子了。所以我们对佛法产生信心以后,就进一步去学习佛法究竟讲的是什么,然后一步一步去实践,去体会佛法的要义。

  二、以圣者的时空观破除我们对时、空、内心的着相;以清净相净除染污相。

  《华严经》的时间空间观念是无尽的时空,没有尽头、无始无终、无边无际……在时间上面来讲无始无终,在空间上面来讲无边无际。建立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时空观,其目的是为了破除众生对现世时间空间状态的错误执著。众生就是因为在这样子一个非常有限的、非常局限的时空因缘状态下分别、比较、执著,引发很多的烦恼,造作很多的业,不能把时间看得更加久远,把空间看得更加广阔。

  《维摩诘经》里头维摩诘居士示现生病,释迦摩尼佛差遣弟子们去看病,人家都不敢去,那么唯有文殊师利菩萨才敢去——文殊师利菩萨大智慧,其他的声闻弟子去,都是被维摩诘居士呵斥了,即便声闻乘弟子里头最有智慧的舍利弗,他去看望维摩诘居士的时候,都会有疑问,疑问说维摩诘丈室里面,那么小的空间,一平方丈,为何能够容纳那么多人,他一动了这个念头,维摩诘马上就知道。再下面呢?舍利弗又讲到说,这房间里面有这么多的人,中午的时候,吃饭了怎么办呢?那维摩诘居士他马上就知道,他就告诉他,中午要吃饭的时候,我们到香积国,到香积厨那边去吃,这什么意思呢?就是维摩诘居士的层次,那种的空间的概念,跟我们凡人的、空间的概念不一样的。

  我们凡人的空间会受到物质条件的局限。圣者就不会受到这些东西的妨碍,比如天人,天人他有天眼,天眼的话,他坐在房间里头,他能够看到房间外头去,墙壁对他来讲是阻隔不住、是挡不住的。所以我们所说的大小,是我们凡夫众生的概念,不是圣者的概念。打比讲,我们看到佛前的一张供桌,我们看到一张供桌,我们仅仅看到它的表相、看到它的外表、外表的形象,实际上我们看不到供桌的自体、它的本体、它的体性。它的体性是什么呢?比如说木头、木头做的就是木头;比如说这个木头,是非常坚硬的木头。也就是我们第一念看到这一张桌子的时候,我们还不容易想到说,它是木头;我们还不容易想到说,它的坚硬的程度,我们只是看到一张木头的、桌子的外表的形象存在。

  我们人的心也是一样的,就是当你起心动念、身语造作的时候,表现出来的行为的状态。所谓行为的状态,就是自己内心的行相在外在的体现,那个时候你才了解别人的心是什么意思,而实际上我们内心的行相,非常复杂,非常多、非常丰富,就犹如外在的、物质的形象一样,我们看到客观环境上面的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看到人,男女老少,每个人的形象都不同;看到所有的花草树木,也是各各不同的;看到山河大地,也是各各不同……这些形象是千差万别的。但是我们非常容易把客观事物外在的这些形象当成是真实的,我们也非常容易把内心当中所产生的那样子一些行相当成真实的,就是看到的东西、听到的声音、自己意识当中所想象的那些概念、以及我们所接触到的境界、所吃的东西、所嗅到的味道等等,把这样子内心当中的一些错误的行相当成真的,当成实在的,当成自己的,如此下去的话,我们就不容易在人、事、物,一切的一切份上,去体会到佛法的内涵,就是众生着相的毛病之所在——在外在着相、在内心也是着相。

  在内心着相,所以在外在才会有那么多的执著。佛法本意就要让我们去除这样子的一些境界,就要把这些相去掉,相去掉的话,你这个执才能够去掉;反过来说你执去掉,它这个相才能够去掉。如果我们没有在这方面去下手用功的话,我们的心会把这些的相执著得非常地坚固、非常地坚强,那么佛法就进不来,慈悲就进不来,我们的内心就很难非常地柔软、非常地活泼、圆满、清净。当然佛菩萨、祖师大德、善知识,也有他的形象,也有他的表相。但是这些形象、表相,是很深的戒定慧功夫的显露,在任何一法上,都能够体现出佛法的次第、圆融和圆满,正法、像法、末法,什么意思呢?正法时期只要我们听到佛陀说法,我们即刻就能够产生信解行证,就即刻就能够同法相应,就能够发挥作用,就进入到法的境界,法的内涵就能把握住;到像法的时期呢?众生离佛陀涅磐的时间越来越遥远,那么怎么办呢?它就需要靠像。所以我们要供佛像,我们需要取菩萨的相、同行善友的相,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众生取相,也就是你要有这些佛菩萨、善知识清净的形象,才有办法对治自己的散乱心、染污心,如果没有这些像,借助这些佛菩萨的清净的形象,用功是难的,是很不容易的,会胡思乱想一通的。

  现在就是我们要对佛菩萨的这些形象有一个非常正确的认识,他这种形象安立到我们内心以后,才能够把那些有为有漏的心境去除掉,而如果时时刻刻我们缘到佛菩萨这些清净相,我们的内心就清净、圆明、智慧就具足。而不是说,我们要去执著于那些形象。就是借助佛菩萨的清净的相,来去除我们内心的染污相,因为凡夫你内心不取相,你内心不生起种种的形象是不可能的,除非你不起心不动念。你这个心念总是在动的,总是会在起心。你只要一起心动念,你内心就会有行相出来,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些色香味触法的形象,都会在我们内心里头出现,那么你是什么色、什么身、什么香、什么味、什么触、什么法,就是非常的关键的。

  所以我们要把佛法体现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上;反过来说, 在色声香味触法上都能够体现佛法,那么我们内心所缘到的,色声香味触法,就会变成佛法。这样子的话,我们吃饭也是佛法,我们穿衣也是佛法,我们走路也是佛法,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沉浸在佛法当中。如果我们内心不是缘到佛法,这样子的话,我们吃饭穿衣、我们做事,跟不学佛法的人是一样的。只是说我们在寺庙里头,人家是在社会里头,所以不一样的地方,是在内心的行相、内心的状态,内心上面的境界和功夫。

  三、从佛化身的形象去领会佛法,认识佛、善知识体性一样。

  佛陀成道,为什么是化身佛呢?八相成道,所谓八相成道,他就是有相的,八种相,八种的表相,他留下来的化身的这些部分,能够利益很多很多的人。也就是更多的人是因为从化身佛的身上,去体现佛法。你看这些佛陀的圣迹、这些佛菩萨的形象、佛陀的舍利,供佛的寺庙、供佛的塔,这个书籍,佛的言语的这些经典,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佛菩萨的形象,都是化身佛的一种示现。那么化身佛他跟法身佛是不一不异的。就是众生他要从佛的化身的这些有形象的份上去领会佛法,去体会法身,去受用佛法。那佛本身他自己具足的智慧、神通、自在,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成就无量的功德,一一都是具足的。并且对十方众生、所有的人内心里头的念头都是完全了知的,悉知悉见的。…

《正确辨析心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舍利弗的功德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