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确辨析心相▪P2

  ..续本文上一页

  我们会怀疑佛菩萨会有那么厉害吗?我们心里头想什么,佛菩萨会知道吗?肯定知道啦,智慧高一点的人都会知道,为什么呢?世间上面人的想法,说复杂,非常地复杂 说简单也很简单。为什么说简单很简单,因为通常的人,大家只是说,我的日子过得幸福一点、健康一点、平安快乐、心情舒畅,有一份好的工作,家庭比较美满,这是也很简单的。现世安乐就是这些东西了,是不是?然后呢,再好一点呢,就是自己寿命能够长一点,最好不会死——长生不老,是不是?其实就是这些东西啦。一个生活、一个健康,不要生病,寿命活长一点,归纳起来就是这样,是不是?但是,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顾虑,就是虽然自己希望不要死,但是他知道,还是迟早会死,并且呢,还是知道,不知道死亡是哪一天,所以再厉害的人,他还是有后顾之忧。为什么他有后顾之忧呢?他比量而知的,他看到别人死了,看到很多古人、过去人都死了,他知道自己也会死,这是肯定的。过去很多的皇帝 他就是找了很多这种世外高人来炼丹,吃这种丹药,最后还是会死的,不可能不死的,这是业决定的。

  那我们死了以后怎么办呢?业决定。但是往往有些人会认为,佛大慈大悲,死了以后,佛会来接引我,佛陀会照顾我,让我去好的地方、去更好的地方。这些都是追逐果相嘛,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造作死亡以后去更好的地方的因,那么你就不能够去更好的地方,因为你没有用功、没有修行、没有用法,只是希望说自己死了以后,佛陀、菩萨们为自己网开一面,开开后门,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个是自己的一种理想,实际上每一个人的未来的情况如何,都是自己决定的。如果能够这么做的话,那我们娑婆世界上面,所有的有情不用修行,佛陀一用神通,都让大家去成道,是吧?这是不可能的,就是这些神通,也去除不了你的所有的业障,它能够消除一部分,即便要消除你的业障,如果我们自己不忏悔,自己不用功,自己不修行,还是没有办法的。

  这样子的话,我们要获得幸福美满的生活、人生,让它越来越好,肯定要靠佛法,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比如说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大势至菩萨……许许多多的菩萨,他们也是一种表相呢。比如文殊师利菩萨,他骑的是狮子,普贤菩萨骑的是大象,观音菩萨手里拿的杨枝,地藏菩萨拿的锡杖,大势至菩萨拿的如意,是不是?这些如果从法身的角度上来讲,都是无形无相的,但是从化身的角度上,他有形象的,有形象的话就有它的用意了,有它特殊的含义在里头,从他的体性讲又是一样的,都是菩提心的示显,一致的。但是凡夫众生不容易从这些相上去理解佛法的内涵。反而我们会在这些相上去分别,去分别文殊师利菩萨,为什么他骑的是狮子呢?普贤菩萨,为什么骑的是大象呢?观世音菩萨,为什么拿的是杨枝呢?地藏王萨菩萨,为什么拿的是锡杖呢?然后自己就会去比较一番,不了解这种相的一种含义。

  同样如此,我们在佛门里头修学、用功、办道、依师学法也是一样的。常常在寺庙里边,会遇到也会听到有些居士说,你的师父是谁,我的师父是谁,我的师父要比你的师父厉害,我的师父有传承,你的师父没有传承,是不是?我的这个师父传承怎么样,怎么样子圆满,你那个师父传承不清净,一大堆的意见。其实呢?所有佛菩萨、善知识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要利益众生的,体性都是一样的,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是否究竟对善知识生起了信心,我们是否对善知识有缘,我们是否依照善知识的教授、教诫去实践?这才是关键的地方。而不是说哪个善知识、哪个师父是我的,这不可能的事情,你怎么能够代表哪个善知识呢?你是哪个善知识的化身,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有善知识都是一致的,都是依法行持的,都是依法来饶益众生的,如果在善知识的份上,还不一样的话,那这个佛法就五花八门了,就是稀奇古怪的佛法。

  这佛法本身是圆满的,他展现不一样,所以我刚才谈到了:拿着锡杖、拿着杨枝、骑着大象、骑着狮子……它是有一定的用意在里头。《广论》里边告诉我们:修行要殷重修,怎么样子殷重修呢?就是如实行持善知识的教授。什么教授呢?取舍处,什么叫作取舍呢?哪些该要哪些不该要,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做决定,然后呢,去如实行持。那么这些行持,首先要知道,知道了以后要照着去做,那么首先我们要清楚,善知识的教授是:诸取舍处,如实行持。那么我们不能如实行持,是因为“此复行持,先需了知”——因为不知道;“知者需闻”——首先要听闻,闻了才知道,知道了的话,才能够照着去做。

  那么我们首先要取什么,要舍什么?舍什么呢?舍现世后世的安乐;取什么呢?取佛法、菩提心、增上生、决定胜。那么在这样子的一些关键点,我们能不能照着去做,如实行持呢?就是实实在在去行持,那这才叫作殷重修嘛。如果我们没有殷重去修,你该取的取不到,你该舍的舍不掉。反过来说,你舍不掉,所以你也就取不着,这是肯定的。就是你必须把世俗的这些放下,才能够把佛法拿起来。我们要听闻,我们要了知,我们要行持,我们要实践,我们殷重修,最关键的就是指这一点。而不是说在外在的形式上表现出你多么多么地虔诚,那都是一种情感。实际上我们对世俗生活当中的一切,还是非常地在意,哪怕小小的事情都非常在意,只有同佛法越来越遥远,只有越来越远离佛法。

  学习佛法,如果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心,不能很好地去认识自己,是很麻烦的,是学不进去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心,同认识自己的知识,认识自己的经验,认识自己的能力,认识自己所拥有的,过去的文字,过去的境界,过去的回忆是不一样的,我们所认识到的都是自己过去的事情,过去读的书,过去工作的经验,过去生活的写照,就是这样子的一些痕迹和等流。这些不是认识自己的心,是认识自己心上面,所遗留下来的一些回忆。 就是你在回忆,不等于说你认识到你自己的心,因为你一直在回忆这些文字,在回忆自己的这些过去,然后就会意识到说,自己还有很多的缺陷。比如说自己能力不足,比如说文化不高,比如说自己经验不够、知识贫乏、人缘不好……然后呢,你就对那些有丰富知识、能力强的人,经验丰富的人,福报大的人,非常地向往,甚至非常地崇拜。对那些非常精明的人,聪明的人,能干的人,博学的人,就非常的羡慕,所有这些心态,都不是佛法的心态,都是错上加错。那一个人他为什么学问好、能力强,也是等流了,他前生前世等流下来,再加上今生今世的努力;反过来说,这些都是人的一种善巧方便、一种技巧——佛法是告诉我们要修心的,不是在这些方面去用心,就是我们用错了心。

  所以学佛法,它不是要让我们的这些经验、知识、文化、能力、影响越来越大,不是这么一回事,而是从自己的内心净化,内心转变,内心对烦恼的对治开始。然后呢,让自己的内心清净,内心善良,有愿力,有力量,这样子我们所散发出来的一种业的氛围,以及通过我们身语的造作,对别人的利益,才是一个真正的利乐,才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体现。 如果我们是照着前面的,那些世间的,过去文字的回忆,以及基于这样子的常识和经验去利人,同样还是世间心,不是菩提心。世间心它只能对别人有一定的帮助,非常容易就枯竭了,因为你这些的知识的来源,知识的结构,以及这种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它这是同世间的人, 同自己过去的这些经验接轨,而不是同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大圆满的境界去接上轨。那么如果我们是同佛菩萨的境界相应,同佛菩萨的电线接上去,就不一样了。

  在佛门里边用功修行,其目的就是要非常深刻来认识自己,更准确地来讲,就是要非常深刻、非常系统、非常全面来认识自己的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究竟有哪些特点,究竟有哪些行相,以及有哪些问题。然后时时刻刻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对治、来用功、来观察、来思惟,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去接受、学习、体会佛法的不可思议,佛法的甚深功德。然后呢,不断扩展自己的心量,让自己的心量越来越广大,才有力量去包容,包容更多的人,包容更多的事,包容更复杂的情况,包容更大的问题。不然的话,一点点小问题,我们自己就过不去,把自己障碍住,这怎么行呢?这怎么能够资粮增长呢?增长不了了。那么我们的心量得到扩大以后,还需要,要有一颗非常敏锐的心、柔软的心、速疾的心、活泼的心,去面对一切境界,也就是说我们内心,要敏锐、敏感,反应要迅速,同时要非常柔软,而不是佛法学久了,反而变成很迟钝,很不敏感,甚至呢?变得很无奈、很无助,无可奈何,不知如何是好……这些都是错误的行相。

  在什么情况下自己都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取怎么舍,非常清楚,这才是有智慧的一个表现。而不是说我们依师,善知识每天都要告诉我们,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现在做什么,以后做什么,这个不是的——如果这样子的话,那佛菩萨他忙不过来了,他要应对那么多众生,那么多众生都要去问,他回答都来不及,是不是?他就告诉你,取什么舍什么,然后你在整个取舍的过程中,还有什么问题再告诉你,这个问题对大家来讲,都是一致的,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的。有差别的是在无为法上面的差别,在有为法上面是没有差别的,都是一样的——就是我们自己有没有去做,做得怎么样子,以及在实践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佛陀完全了知,所以这点,我们要非常地相信。

  如果不相信的话,肯定学不好了,觉得我们做的,我们自己的功夫,可能别人还不知道,法师还不知道,佛菩萨不知道——那不可能的事情,好也知道,不好也知道,肯定是知道。我们只有这样下去,才不会活在自己的经验世界当中去,才不会被自己所拥有的那些世间知识塞住自己的心…

《正确辨析心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舍利弗的功德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