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確辨析心相▪P2

  ..續本文上一頁

  我們會懷疑佛菩薩會有那麼厲害嗎?我們心裏頭想什麼,佛菩薩會知道嗎?肯定知道啦,智慧高一點的人都會知道,爲什麼呢?世間上面人的想法,說複雜,非常地複雜 說簡單也很簡單。爲什麼說簡單很簡單,因爲通常的人,大家只是說,我的日子過得幸福一點、健康一點、平安快樂、心情舒暢,有一份好的工作,家庭比較美滿,這是也很簡單的。現世安樂就是這些東西了,是不是?然後呢,再好一點呢,就是自己壽命能夠長一點,最好不會死——長生不老,是不是?其實就是這些東西啦。一個生活、一個健康,不要生病,壽命活長一點,歸納起來就是這樣,是不是?但是,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一個顧慮,就是雖然自己希望不要死,但是他知道,還是遲早會死,並且呢,還是知道,不知道死亡是哪一天,所以再厲害的人,他還是有後顧之憂。爲什麼他有後顧之憂呢?他比量而知的,他看到別人死了,看到很多古人、過去人都死了,他知道自己也會死,這是肯定的。過去很多的皇帝 他就是找了很多這種世外高人來煉丹,吃這種丹藥,最後還是會死的,不可能不死的,這是業決定的。

  那我們死了以後怎麼辦呢?業決定。但是往往有些人會認爲,佛大慈大悲,死了以後,佛會來接引我,佛陀會照顧我,讓我去好的地方、去更好的地方。這些都是追逐果相嘛,爲什麼呢?因爲你沒有造作死亡以後去更好的地方的因,那麼你就不能夠去更好的地方,因爲你沒有用功、沒有修行、沒有用法,只是希望說自己死了以後,佛陀、菩薩們爲自己網開一面,開開後門,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個是自己的一種理想,實際上每一個人的未來的情況如何,都是自己決定的。如果能夠這麼做的話,那我們娑婆世界上面,所有的有情不用修行,佛陀一用神通,都讓大家去成道,是吧?這是不可能的,就是這些神通,也去除不了你的所有的業障,它能夠消除一部分,即便要消除你的業障,如果我們自己不忏悔,自己不用功,自己不修行,還是沒有辦法的。

  這樣子的話,我們要獲得幸福美滿的生活、人生,讓它越來越好,肯定要靠佛法,實際上我們看到的,比如說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大勢至菩薩……許許多多的菩薩,他們也是一種表相呢。比如文殊師利菩薩,他騎的是獅子,普賢菩薩騎的是大象,觀音菩薩手裏拿的楊枝,地藏菩薩拿的錫杖,大勢至菩薩拿的如意,是不是?這些如果從法身的角度上來講,都是無形無相的,但是從化身的角度上,他有形象的,有形象的話就有它的用意了,有它特殊的含義在裏頭,從他的體性講又是一樣的,都是菩提心的示顯,一致的。但是凡夫衆生不容易從這些相上去理解佛法的內涵。反而我們會在這些相上去分別,去分別文殊師利菩薩,爲什麼他騎的是獅子呢?普賢菩薩,爲什麼騎的是大象呢?觀世音菩薩,爲什麼拿的是楊枝呢?地藏王薩菩薩,爲什麼拿的是錫杖呢?然後自己就會去比較一番,不了解這種相的一種含義。

  同樣如此,我們在佛門裏頭修學、用功、辦道、依師學法也是一樣的。常常在寺廟裏邊,會遇到也會聽到有些居士說,你的師父是誰,我的師父是誰,我的師父要比你的師父厲害,我的師父有傳承,你的師父沒有傳承,是不是?我的這個師父傳承怎麼樣,怎麼樣子圓滿,你那個師父傳承不清淨,一大堆的意見。其實呢?所有佛菩薩、善知識都是一樣的,都是爲了要利益衆生的,體性都是一樣的,關鍵的問題是:我們是否究竟對善知識生起了信心,我們是否對善知識有緣,我們是否依照善知識的教授、教誡去實踐?這才是關鍵的地方。而不是說哪個善知識、哪個師父是我的,這不可能的事情,你怎麼能夠代表哪個善知識呢?你是哪個善知識的化身,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有善知識都是一致的,都是依法行持的,都是依法來饒益衆生的,如果在善知識的份上,還不一樣的話,那這個佛法就五花八門了,就是稀奇古怪的佛法。

  這佛法本身是圓滿的,他展現不一樣,所以我剛才談到了:拿著錫杖、拿著楊枝、騎著大象、騎著獅子……它是有一定的用意在裏頭。《廣論》裏邊告訴我們:修行要殷重修,怎麼樣子殷重修呢?就是如實行持善知識的教授。什麼教授呢?取舍處,什麼叫作取舍呢?哪些該要哪些不該要,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做決定,然後呢,去如實行持。那麼這些行持,首先要知道,知道了以後要照著去做,那麼首先我們要清楚,善知識的教授是:諸取舍處,如實行持。那麼我們不能如實行持,是因爲“此複行持,先需了知”——因爲不知道;“知者需聞”——首先要聽聞,聞了才知道,知道了的話,才能夠照著去做。

  那麼我們首先要取什麼,要舍什麼?舍什麼呢?舍現世後世的安樂;取什麼呢?取佛法、菩提心、增上生、決定勝。那麼在這樣子的一些關鍵點,我們能不能照著去做,如實行持呢?就是實實在在去行持,那這才叫作殷重修嘛。如果我們沒有殷重去修,你該取的取不到,你該舍的舍不掉。反過來說,你舍不掉,所以你也就取不著,這是肯定的。就是你必須把世俗的這些放下,才能夠把佛法拿起來。我們要聽聞,我們要了知,我們要行持,我們要實踐,我們殷重修,最關鍵的就是指這一點。而不是說在外在的形式上表現出你多麼多麼地虔誠,那都是一種情感。實際上我們對世俗生活當中的一切,還是非常地在意,哪怕小小的事情都非常在意,只有同佛法越來越遙遠,只有越來越遠離佛法。

  學習佛法,如果不能很好地認識自心,不能很好地去認識自己,是很麻煩的,是學不進去的。認識自己,認識自心,同認識自己的知識,認識自己的經驗,認識自己的能力,認識自己所擁有的,過去的文字,過去的境界,過去的回憶是不一樣的,我們所認識到的都是自己過去的事情,過去讀的書,過去工作的經驗,過去生活的寫照,就是這樣子的一些痕迹和等流。這些不是認識自己的心,是認識自己心上面,所遺留下來的一些回憶。 就是你在回憶,不等于說你認識到你自己的心,因爲你一直在回憶這些文字,在回憶自己的這些過去,然後就會意識到說,自己還有很多的缺陷。比如說自己能力不足,比如說文化不高,比如說自己經驗不夠、知識貧乏、人緣不好……然後呢,你就對那些有豐富知識、能力強的人,經驗豐富的人,福報大的人,非常地向往,甚至非常地崇拜。對那些非常精明的人,聰明的人,能幹的人,博學的人,就非常的羨慕,所有這些心態,都不是佛法的心態,都是錯上加錯。那一個人他爲什麼學問好、能力強,也是等流了,他前生前世等流下來,再加上今生今世的努力;反過來說,這些都是人的一種善巧方便、一種技巧——佛法是告訴我們要修心的,不是在這些方面去用心,就是我們用錯了心。

  所以學佛法,它不是要讓我們的這些經驗、知識、文化、能力、影響越來越大,不是這麼一回事,而是從自己的內心淨化,內心轉變,內心對煩惱的對治開始。然後呢,讓自己的內心清淨,內心善良,有願力,有力量,這樣子我們所散發出來的一種業的氛圍,以及通過我們身語的造作,對別人的利益,才是一個真正的利樂,才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體現。 如果我們是照著前面的,那些世間的,過去文字的回憶,以及基于這樣子的常識和經驗去利人,同樣還是世間心,不是菩提心。世間心它只能對別人有一定的幫助,非常容易就枯竭了,因爲你這些的知識的來源,知識的結構,以及這種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它這是同世間的人, 同自己過去的這些經驗接軌,而不是同佛菩薩的大慈大悲、大圓滿的境界去接上軌。那麼如果我們是同佛菩薩的境界相應,同佛菩薩的電線接上去,就不一樣了。

  在佛門裏邊用功修行,其目的就是要非常深刻來認識自己,更准確地來講,就是要非常深刻、非常系統、非常全面來認識自己的心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究竟有哪些特點,究竟有哪些行相,以及有哪些問題。然後時時刻刻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來對治、來用功、來觀察、來思惟,在這樣一個過程當中,去接受、學習、體會佛法的不可思議,佛法的甚深功德。然後呢,不斷擴展自己的心量,讓自己的心量越來越廣大,才有力量去包容,包容更多的人,包容更多的事,包容更複雜的情況,包容更大的問題。不然的話,一點點小問題,我們自己就過不去,把自己障礙住,這怎麼行呢?這怎麼能夠資糧增長呢?增長不了了。那麼我們的心量得到擴大以後,還需要,要有一顆非常敏銳的心、柔軟的心、速疾的心、活潑的心,去面對一切境界,也就是說我們內心,要敏銳、敏感,反應要迅速,同時要非常柔軟,而不是佛法學久了,反而變成很遲鈍,很不敏感,甚至呢?變得很無奈、很無助,無可奈何,不知如何是好……這些都是錯誤的行相。

  在什麼情況下自己都知道怎麼做是對的,怎麼取怎麼舍,非常清楚,這才是有智慧的一個表現。而不是說我們依師,善知識每天都要告訴我們,今天做什麼,明天做什麼,現在做什麼,以後做什麼,這個不是的——如果這樣子的話,那佛菩薩他忙不過來了,他要應對那麼多衆生,那麼多衆生都要去問,他回答都來不及,是不是?他就告訴你,取什麼舍什麼,然後你在整個取舍的過程中,還有什麼問題再告訴你,這個問題對大家來講,都是一致的,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差別的。有差別的是在無爲法上面的差別,在有爲法上面是沒有差別的,都是一樣的——就是我們自己有沒有去做,做得怎麼樣子,以及在實踐過程當中所存在的問題,佛陀完全了知,所以這點,我們要非常地相信。

  如果不相信的話,肯定學不好了,覺得我們做的,我們自己的功夫,可能別人還不知道,法師還不知道,佛菩薩不知道——那不可能的事情,好也知道,不好也知道,肯定是知道。我們只有這樣下去,才不會活在自己的經驗世界當中去,才不會被自己所擁有的那些世間知識塞住自己的心…

《正確辨析心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舍利弗的功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