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空,我們生命的內涵才能夠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充實。如果我們內心的空間,一直都是塞滿了世間上面的這些觀念,然後自己一直還來回憶這些世間的觀念,更加相信這些世間的觀念和經驗。本來佛法就非常的微弱,就很不容易增長起來,就不容易能夠真正讓佛法走到自己生命當中,那麼我們還不斷去緣這些世俗的經驗,就越來惰性越大,我們就懶惰,爲什麼會懶惰呢?原因就是世間法的份量太重,佛法的力量太輕,所以這個心不能向上緣,心就往下墮,往下墮……所以你自己的動力就不強,斷惡修善的力量就不足,顯示出懶惰、放逸這樣子的一些狀態。
懶惰、放逸、無明,就是自己內心行相的外在體現,佛法沒有學好。所以呢,如果一個人總認爲說,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那麼你就不會進步了——但是往往,我們會這麼認爲,我自己對我自己最了解, 別人不了解我,別人不理解我,別人經常誤會我,別人經常跟我過不去——如果自己最了解自己,那麼就是沒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那麼你就會認爲說,自己的所作所爲,常常會被別人誤會,會被別人誤解,這樣子的話,我們自己也不會容易去尋求別人對自己的幫助,那麼我們怎麼能夠會進步呢?就進步不了了,進步都不能進步, 我們怎麼能夠成長呢?
我們要認識到這一點是非常不容易的,你如果沒有真正把自己內在的一些觀念舍去,舍自宗,自己內在這個主張去掉,這個是不可能的事情——就是內心自己對事物的認識的出發點,評判的標准,徹底完全放棄,那麼要同佛法相應,是很難的。要說能很好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是很難的。如果我們說自己最了解自己,這個都是從世間法出發的,因爲從世間法出發,過去你做過的很多事情,別人不知道的,所以你最了解自己;如果從佛法來的角度,他可以去分析,分析你大概,做過什麼事情就知道了,從業果去分析,能夠分析得出來。
那麼我們講,自己了解自己,是了解自己的心,是了解自己的心相,以及我們如何來對治自己心相上面種種的問題,要把它去掉。然後要讓好的心相出現,要讓光明出現,讓智慧出現,讓慈悲出現,這個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自己能夠了解自己的話,那麼你能不能把自己內在這些肮髒的、染汙的、不好的行相去掉嗎?不可能的事情呢,去不掉啦,就是因爲去不掉,所以我們就要到叁寶地來用功、修行。
我們需要來依師學法,爲什麼呢?因爲善知識、師長比我們清楚,需要怎麼樣子來清除我們內心那樣子一些錯誤的、染汙的行相,這個是我們內心當中的一個心理的、立論的一個基點,這是非常的重要的。在我們自己的生命的深層次當中,這一個認識是一個最基本的點,我們無明的盲點就在這裏。如果沒有在這一點上發生變化,進行革新,那麼我們就會非常堅強地執著我們的觀點和我們的主張。如果這樣子下去的話,等同于一個人的思想已經僵化,已經得了不治之症,還會進一步嚴重和惡化下去。那怎麼會有可能來接受和包容佛法的智慧與慈悲?常常自己感到痛苦、煩惱、不能解脫,爲什麼不能解脫呢?因爲你沒有生起斷除煩惱的心,所以只會越來越煩惱,會越來越痛苦。
五、以清淨意樂,調服煩惱,造善業,集資糧;以緣起空性之佛法驅除由自性執産生之非理作意的幻想。
我們常常講“業決定”,那我們造業的時候,有時候是我們要做前行嘛,前行的話,就是非常注重意樂,把握意樂。所謂意樂,就是我們有意去做;第二種方法跟可能,就是我們在做事的過程當中沒有意樂去做,就是隨便去做;第叁個我們有意樂,但是不去做;那麼第四種情況呢?去做的時候,沒有意樂,那麼這些狀況,都是有的。有意樂去做,沒有意樂去做,有意樂不去做,甚至呢?也沒有意樂,也沒有去做.
那麼意樂是什麼呢?不是我們念念有詞,把這裏念一段。所謂意樂,就是你在做事情之前,首先調伏自己的煩惱,這個才叫作意樂。我們意念我們的心,産生對做事情的好樂心,爲什麼我們要對做事情的好樂心?因爲我們對佛法産生好樂心,做事情就是集資糧,就是佛法的體現:因爲我們要解脫,就要集資糧;因爲我們要解脫,所以我們要依師;因爲我們要解脫,所以要按照佛法去實踐。那麼這個也就是,我們在做事情以前,首先呢,內心裏邊,安立這樣一些觀念,讓這種心生起來,就是自己所做的這一切,同成佛,同積集資糧,同依師,同學法是一致的,是一體的,是無二的;反過來說,依師、學法、集資糧,就是我們身語的造作了,那麼至于說,我們去造作什麼,我們去洗菜啊,我們去刷碗啊,我們去掃地啊,那都是其次的問題,而不是說洗碗、洗菜、掃地,它本身上面的功德有大小,這些功德大小純粹在我們的意樂的安立,意樂的清淨不清淨,煩惱調伏不調伏。那如果我們調伏了,我們意樂純淨了,去做一件事情,自然會非常的歡喜。
大家在寺廟裏邊做事情,我們常常非常強調意樂、強調動機,就是這樣一個原因,我們經常去強調,就意味著,我們在造業以前,先把煩惱去掉,先把煩惱放一邊,遠離煩惱,那麼我們才能夠逐步向究竟解脫靠攏,向究竟解脫靠近。我們所造的業,才是一個沒有以煩惱爲助伴的業,如此下去,才會有一個佛果,才會有快樂的結果。反過來說,如果我們造業,我們身語意造作,我們所做的事情,沒有通過意樂去做的話,那麼是從煩惱心出發,去造作的,從煩惱心造作去造的業,都是非理作意的,非理作意所造作出來種種的惡業,都是不如法,這樣子話,就會引發我們輪回,帶來更大的痛苦,甚至墮落的原因。
非理作意是因爲我們內心的一種幻相産生出來的,也就是我們內心的問題——我們內心世俗上面的那些行相引起的。所謂世俗的那些幻相,是認爲說,怎麼樣子才是佛法,怎麼樣子不是佛法,念經是佛法,持咒是佛法,磕頭是佛法;掃地不是佛法,洗碗不是佛法,打水不是佛法……就是內心裏面會有這些幻相,什麼是,什麼不是;怎麼好,怎麼不好;什麼對,什麼錯……進一步來講還會分,這個人對我好,那個人對我不怎麼樣子,那個人對我很不好;這個法師對我好一點,那個法師對我不好等等,它會這樣子等流下去,那麼這些都是我們內心的問題。
這些內心的問題,這些幻相,就需要靠佛法去驅除。所以我們在做事以前的緣念,就是要去除這些幻相,但是這些幻相、這些行相,有時候你要做事的時候它去不掉,去不掉怎麼辦呢?尤其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要常常去串習佛法,串習各種各樣的法類,特別是緣起、空性的,這些道理,能夠讓我們內在的這些錯誤的行相去掉,因爲你觀察到諸法無自性、是空的,所有我們所執著的這些行相也是空的。比如說我們看到一幅照片,那一幅照片,打比講是龍泉寺的照片,你去年的今天拍下來的照片,跟今年拍下來不一樣,因爲一年下來,我們寺廟裏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同樣如此,一個人也是一樣的,一年前跟現在是不一樣的,兩年以後、叁年以後、四年以後,甚至一天又一天,這些人的形象、這些物的形象、這些境界的形象,都是不一樣的,都是在變化的,因爲是有爲法嘛。但是呢?我們內心會固著一個不變的形象。我們內心固著一個不變的形象,跟外在的實際的境界,是不一樣的。實際的境界,它是時時刻刻、天天在變化的,但是我們把這些會變化的無常的境界,當成一個常、當成一個一來執著,來固守,這樣子的話,自己就會非常的痛苦,就會非常的麻煩,非常的想不開,就跟佛法背道而馳。
如果我們緣到一個境界,在這個境界上,能夠思惟到它是緣起無自性,那麼我們內心的這個有自性的行相就去掉了,我們的自性執就斷除了。外在的境界,同內在的相、識,絕對是不一樣的,外在的境界,它是緣起的、是無自性的,所以我們要通過觀察外在緣起無自性,然後放下我們內心,有自性的這些行相,這樣子的話,我們內心才會有一個真正的一種包容心,內心真正才不會有執著,內心對佛法才不會有動搖,任何的力量才不會改變、影響自己對佛法的信心。因爲我們就是要把內心當中所有的這些不好的東西、世俗的東西,把它清理幹淨,給它清空。我們內心當中就不會,也不要,受到世俗生活當中的點點滴滴、零零碎碎,那一些的境界,那一些的事務,執著牽挂,執著束縛,執著影響和妨礙。如此下去,我們逐步逐步,在佛法的學修上,資糧增長,福慧增長,功德增長,阿彌陀佛!
《正確辨析心相》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