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空,我们生命的内涵才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充实。如果我们内心的空间,一直都是塞满了世间上面的这些观念,然后自己一直还来回忆这些世间的观念,更加相信这些世间的观念和经验。本来佛法就非常的微弱,就很不容易增长起来,就不容易能够真正让佛法走到自己生命当中,那么我们还不断去缘这些世俗的经验,就越来惰性越大,我们就懒惰,为什么会懒惰呢?原因就是世间法的份量太重,佛法的力量太轻,所以这个心不能向上缘,心就往下堕,往下堕……所以你自己的动力就不强,断恶修善的力量就不足,显示出懒惰、放逸这样子的一些状态。
懒惰、放逸、无明,就是自己内心行相的外在体现,佛法没有学好。所以呢,如果一个人总认为说,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那么你就不会进步了——但是往往,我们会这么认为,我自己对我自己最了解, 别人不了解我,别人不理解我,别人经常误会我,别人经常跟我过不去——如果自己最了解自己,那么就是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那么你就会认为说,自己的所作所为,常常会被别人误会,会被别人误解,这样子的话,我们自己也不会容易去寻求别人对自己的帮助,那么我们怎么能够会进步呢?就进步不了了,进步都不能进步, 我们怎么能够成长呢?
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你如果没有真正把自己内在的一些观念舍去,舍自宗,自己内在这个主张去掉,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就是内心自己对事物的认识的出发点,评判的标准,彻底完全放弃,那么要同佛法相应,是很难的。要说能很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是很难的。如果我们说自己最了解自己,这个都是从世间法出发的,因为从世间法出发,过去你做过的很多事情,别人不知道的,所以你最了解自己;如果从佛法来的角度,他可以去分析,分析你大概,做过什么事情就知道了,从业果去分析,能够分析得出来。
那么我们讲,自己了解自己,是了解自己的心,是了解自己的心相,以及我们如何来对治自己心相上面种种的问题,要把它去掉。然后要让好的心相出现,要让光明出现,让智慧出现,让慈悲出现,这个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自己能够了解自己的话,那么你能不能把自己内在这些肮脏的、染污的、不好的行相去掉吗?不可能的事情呢,去不掉啦,就是因为去不掉,所以我们就要到三宝地来用功、修行。
我们需要来依师学法,为什么呢?因为善知识、师长比我们清楚,需要怎么样子来清除我们内心那样子一些错误的、染污的行相,这个是我们内心当中的一个心理的、立论的一个基点,这是非常的重要的。在我们自己的生命的深层次当中,这一个认识是一个最基本的点,我们无明的盲点就在这里。如果没有在这一点上发生变化,进行革新,那么我们就会非常坚强地执著我们的观点和我们的主张。如果这样子下去的话,等同于一个人的思想已经僵化,已经得了不治之症,还会进一步严重和恶化下去。那怎么会有可能来接受和包容佛法的智慧与慈悲?常常自己感到痛苦、烦恼、不能解脱,为什么不能解脱呢?因为你没有生起断除烦恼的心,所以只会越来越烦恼,会越来越痛苦。
五、以清净意乐,调服烦恼,造善业,集资粮;以缘起空性之佛法驱除由自性执产生之非理作意的幻想。
我们常常讲“业决定”,那我们造业的时候,有时候是我们要做前行嘛,前行的话,就是非常注重意乐,把握意乐。所谓意乐,就是我们有意去做;第二种方法跟可能,就是我们在做事的过程当中没有意乐去做,就是随便去做;第三个我们有意乐,但是不去做;那么第四种情况呢?去做的时候,没有意乐,那么这些状况,都是有的。有意乐去做,没有意乐去做,有意乐不去做,甚至呢?也没有意乐,也没有去做.
那么意乐是什么呢?不是我们念念有词,把这里念一段。所谓意乐,就是你在做事情之前,首先调伏自己的烦恼,这个才叫作意乐。我们意念我们的心,产生对做事情的好乐心,为什么我们要对做事情的好乐心?因为我们对佛法产生好乐心,做事情就是集资粮,就是佛法的体现:因为我们要解脱,就要集资粮;因为我们要解脱,所以我们要依师;因为我们要解脱,所以要按照佛法去实践。那么这个也就是,我们在做事情以前,首先呢,内心里边,安立这样一些观念,让这种心生起来,就是自己所做的这一切,同成佛,同积集资粮,同依师,同学法是一致的,是一体的,是无二的;反过来说,依师、学法、集资粮,就是我们身语的造作了,那么至于说,我们去造作什么,我们去洗菜啊,我们去刷碗啊,我们去扫地啊,那都是其次的问题,而不是说洗碗、洗菜、扫地,它本身上面的功德有大小,这些功德大小纯粹在我们的意乐的安立,意乐的清净不清净,烦恼调伏不调伏。那如果我们调伏了,我们意乐纯净了,去做一件事情,自然会非常的欢喜。
大家在寺庙里边做事情,我们常常非常强调意乐、强调动机,就是这样一个原因,我们经常去强调,就意味着,我们在造业以前,先把烦恼去掉,先把烦恼放一边,远离烦恼,那么我们才能够逐步向究竟解脱靠拢,向究竟解脱靠近。我们所造的业,才是一个没有以烦恼为助伴的业,如此下去,才会有一个佛果,才会有快乐的结果。反过来说,如果我们造业,我们身语意造作,我们所做的事情,没有通过意乐去做的话,那么是从烦恼心出发,去造作的,从烦恼心造作去造的业,都是非理作意的,非理作意所造作出来种种的恶业,都是不如法,这样子话,就会引发我们轮回,带来更大的痛苦,甚至堕落的原因。
非理作意是因为我们内心的一种幻相产生出来的,也就是我们内心的问题——我们内心世俗上面的那些行相引起的。所谓世俗的那些幻相,是认为说,怎么样子才是佛法,怎么样子不是佛法,念经是佛法,持咒是佛法,磕头是佛法;扫地不是佛法,洗碗不是佛法,打水不是佛法……就是内心里面会有这些幻相,什么是,什么不是;怎么好,怎么不好;什么对,什么错……进一步来讲还会分,这个人对我好,那个人对我不怎么样子,那个人对我很不好;这个法师对我好一点,那个法师对我不好等等,它会这样子等流下去,那么这些都是我们内心的问题。
这些内心的问题,这些幻相,就需要靠佛法去驱除。所以我们在做事以前的缘念,就是要去除这些幻相,但是这些幻相、这些行相,有时候你要做事的时候它去不掉,去不掉怎么办呢?尤其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要常常去串习佛法,串习各种各样的法类,特别是缘起、空性的,这些道理,能够让我们内在的这些错误的行相去掉,因为你观察到诸法无自性、是空的,所有我们所执著的这些行相也是空的。比如说我们看到一幅照片,那一幅照片,打比讲是龙泉寺的照片,你去年的今天拍下来的照片,跟今年拍下来不一样,因为一年下来,我们寺庙里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样如此,一个人也是一样的,一年前跟现在是不一样的,两年以后、三年以后、四年以后,甚至一天又一天,这些人的形象、这些物的形象、这些境界的形象,都是不一样的,都是在变化的,因为是有为法嘛。但是呢?我们内心会固着一个不变的形象。我们内心固着一个不变的形象,跟外在的实际的境界,是不一样的。实际的境界,它是时时刻刻、天天在变化的,但是我们把这些会变化的无常的境界,当成一个常、当成一个一来执著,来固守,这样子的话,自己就会非常的痛苦,就会非常的麻烦,非常的想不开,就跟佛法背道而驰。
如果我们缘到一个境界,在这个境界上,能够思惟到它是缘起无自性,那么我们内心的这个有自性的行相就去掉了,我们的自性执就断除了。外在的境界,同内在的相、识,绝对是不一样的,外在的境界,它是缘起的、是无自性的,所以我们要通过观察外在缘起无自性,然后放下我们内心,有自性的这些行相,这样子的话,我们内心才会有一个真正的一种包容心,内心真正才不会有执著,内心对佛法才不会有动摇,任何的力量才不会改变、影响自己对佛法的信心。因为我们就是要把内心当中所有的这些不好的东西、世俗的东西,把它清理干净,给它清空。我们内心当中就不会,也不要,受到世俗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零零碎碎,那一些的境界,那一些的事务,执著牵挂,执著束缚,执著影响和妨碍。如此下去,我们逐步逐步,在佛法的学修上,资粮增长,福慧增长,功德增长,阿弥陀佛!
《正确辨析心相》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