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確辨析心相

  正確辨析心相

  各位同修、各位同學:

  一、勸自修佛法,非衡量他人。

  我們常常聽到“佛光普照、*輪常轉”。佛的智慧光明,就猶如太陽一樣遍照大地;佛的法身,無時無處不在利益衆生,佛菩薩對衆生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些意思都是一樣的、一體的。我們又聽到說,“佛不度無緣之人、光照有緣”這是什麼意思呢?太陽雖然遍照大地,但是如果我們一個人,躲在房間裏頭不出來,躲在陰暗的角落不出來,那一樣得不到陽光的溫暖,得不到陽光的溫暖有原因:同陽光沒有這種緣份,就是自己遠離了,自己隔絕了。佛菩薩他對所有的衆生都是平等、都是一樣的,從大慈大悲心出發,我們又如何感受到佛菩薩這種智慧、慈悲的心呢?我們就要去創造這方面的緣份,如果我們不去創造這種緣份,我們一樣不容易得到佛菩薩、善知識的饒益。

  在佛門裏頭,有時也會聽到人家說,自己歲數大了,學佛學不進去,業障很深重,問題很多,不容易把佛法學好;也有人認爲說,我們在身體好的時候,精神好的時候,年輕的時候,多去忙世間上面的事情,到歲數大的時候,好好再來學;歲數大了之後,又學不進去,然後呢?是希望說,到臨終的時候再來好好學,就是心存僥幸嘛,而實際上,都是不能入道的,不能入門,沒有真正産生信心。

  又有些人,自己也覺得佛法確實不可思議、無價之寶、 極其珍貴,但是呢,就是自己學不進去,不知道怎麼學,自己不能按部就班、腳踏實地,根據佛法的學修次第去努力,然後呢?他總是希望、鼓勵別人好好去學,當然我們鼓勵別人好好學修是我們的一份好意,別人聽了我們的鼓勵、勸導之後,是不是能夠很好地往下學呢?也有可能你今天很會說,口才很好,他聽了,覺得這個佛法有道理,我要對佛法産生信心、産生信仰,那麼接下去怎麼辦呢?

  接下去的話,你自己本身在佛法的學修過程當中,沒有實際的經驗、沒有體會,再往下去的話,對方問你學修方面的問題、內心裏面的問題,你就回答不出來了,你就幫不上忙了,這樣子的情況下,時間長了,幾個月以後、一兩年以後,別人一樣也是學不進去的,也是學不好的。因爲你前面的人,都不容易學得紮實、不容易有次第感、有成就感,好樂心、歡喜心,更有甚者,學得比較久以後,沒有學好,往往還容易把佛法評判一番,這個佛法應該怎麼用功、應該怎麼學習才是正確的,如果不是怎麼用功、不是怎麼修行就是走偏,甚至就是走錯了。

  那些情況都是我們拿著佛法的標准去套別人、去評判別人,都是不對頭的。我們學習佛法,不是要用佛法的尺子去衡量別人;更不是說,我們學習佛法,就要來當裁判去審判別人,學習佛法是我們自己的受用,是自己需要。其他的人,其他的衆生,都是我們修行實踐六度萬行的境界、對象;而不是說,我們自己本身同其他的人,同其他的衆生對立起來; 或者說,其它的衆生修行修好了,我們修行也就修好了,每個人的業都是自修自得、自食其果,肯定是這樣子了。所以我們對佛法産生信心以後,就進一步去學習佛法究竟講的是什麼,然後一步一步去實踐,去體會佛法的要義。

  二、以聖者的時空觀破除我們對時、空、內心的著相;以清淨相淨除染汙相。

  《華嚴經》的時間空間觀念是無盡的時空,沒有盡頭、無始無終、無邊無際……在時間上面來講無始無終,在空間上面來講無邊無際。建立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時空觀,其目的是爲了破除衆生對現世時間空間狀態的錯誤執著。衆生就是因爲在這樣子一個非常有限的、非常局限的時空因緣狀態下分別、比較、執著,引發很多的煩惱,造作很多的業,不能把時間看得更加久遠,把空間看得更加廣闊。

  《維摩诘經》裏頭維摩诘居士示現生病,釋迦摩尼佛差遣弟子們去看病,人家都不敢去,那麼唯有文殊師利菩薩才敢去——文殊師利菩薩大智慧,其他的聲聞弟子去,都是被維摩诘居士呵斥了,即便聲聞乘弟子裏頭最有智慧的舍利弗,他去看望維摩诘居士的時候,都會有疑問,疑問說維摩诘丈室裏面,那麼小的空間,一平方丈,爲何能夠容納那麼多人,他一動了這個念頭,維摩诘馬上就知道。再下面呢?舍利弗又講到說,這房間裏面有這麼多的人,中午的時候,吃飯了怎麼辦呢?那維摩诘居士他馬上就知道,他就告訴他,中午要吃飯的時候,我們到香積國,到香積廚那邊去吃,這什麼意思呢?就是維摩诘居士的層次,那種的空間的概念,跟我們凡人的、空間的概念不一樣的。

  我們凡人的空間會受到物質條件的局限。聖者就不會受到這些東西的妨礙,比如天人,天人他有天眼,天眼的話,他坐在房間裏頭,他能夠看到房間外頭去,牆壁對他來講是阻隔不住、是擋不住的。所以我們所說的大小,是我們凡夫衆生的概念,不是聖者的概念。打比講,我們看到佛前的一張供桌,我們看到一張供桌,我們僅僅看到它的表相、看到它的外表、外表的形象,實際上我們看不到供桌的自體、它的本體、它的體性。它的體性是什麼呢?比如說木頭、木頭做的就是木頭;比如說這個木頭,是非常堅硬的木頭。也就是我們第一念看到這一張桌子的時候,我們還不容易想到說,它是木頭;我們還不容易想到說,它的堅硬的程度,我們只是看到一張木頭的、桌子的外表的形象存在。

  我們人的心也是一樣的,就是當你起心動念、身語造作的時候,表現出來的行爲的狀態。所謂行爲的狀態,就是自己內心的行相在外在的體現,那個時候你才了解別人的心是什麼意思,而實際上我們內心的行相,非常複雜,非常多、非常豐富,就猶如外在的、物質的形象一樣,我們看到客觀環境上面的許許多多的東西,比如看到人,男女老少,每個人的形象都不同;看到所有的花草樹木,也是各各不同的;看到山河大地,也是各各不同……這些形象是千差萬別的。但是我們非常容易把客觀事物外在的這些形象當成是真實的,我們也非常容易把內心當中所産生的那樣子一些行相當成真實的,就是看到的東西、聽到的聲音、自己意識當中所想象的那些概念、以及我們所接觸到的境界、所吃的東西、所嗅到的味道等等,把這樣子內心當中的一些錯誤的行相當成真的,當成實在的,當成自己的,如此下去的話,我們就不容易在人、事、物,一切的一切份上,去體會到佛法的內涵,就是衆生著相的毛病之所在——在外在著相、在內心也是著相。

  在內心著相,所以在外在才會有那麼多的執著。佛法本意就要讓我們去除這樣子的一些境界,就要把這些相去掉,相去掉的話,你這個執才能夠去掉;反過來說你執去掉,它這個相才能夠去掉。如果我們沒有在這方面去下手用功的話,我們的心會把這些的相執著得非常地堅固、非常地堅強,那麼佛法就進不來,慈悲就進不來,我們的內心就很難非常地柔軟、非常地活潑、圓滿、清淨。當然佛菩薩、祖師大德、善知識,也有他的形象,也有他的表相。但是這些形象、表相,是很深的戒定慧功夫的顯露,在任何一法上,都能夠體現出佛法的次第、圓融和圓滿,正法、像法、末法,什麼意思呢?正法時期只要我們聽到佛陀說法,我們即刻就能夠産生信解行證,就即刻就能夠同法相應,就能夠發揮作用,就進入到法的境界,法的內涵就能把握住;到像法的時期呢?衆生離佛陀涅磐的時間越來越遙遠,那麼怎麼辦呢?它就需要靠像。所以我們要供佛像,我們需要取菩薩的相、同行善友的相,爲什麼呢?就是因爲衆生取相,也就是你要有這些佛菩薩、善知識清淨的形象,才有辦法對治自己的散亂心、染汙心,如果沒有這些像,借助這些佛菩薩的清淨的形象,用功是難的,是很不容易的,會胡思亂想一通的。

  現在就是我們要對佛菩薩的這些形象有一個非常正確的認識,他這種形象安立到我們內心以後,才能夠把那些有爲有漏的心境去除掉,而如果時時刻刻我們緣到佛菩薩這些清淨相,我們的內心就清淨、圓明、智慧就具足。而不是說,我們要去執著于那些形象。就是借助佛菩薩的清淨的相,來去除我們內心的染汙相,因爲凡夫你內心不取相,你內心不生起種種的形象是不可能的,除非你不起心不動念。你這個心念總是在動的,總是會在起心。你只要一起心動念,你內心就會有行相出來,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這些色香味觸法的形象,都會在我們內心裏頭出現,那麼你是什麼色、什麼身、什麼香、什麼味、什麼觸、什麼法,就是非常的關鍵的。

  所以我們要把佛法體現在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上;反過來說, 在色聲香味觸法上都能夠體現佛法,那麼我們內心所緣到的,色聲香味觸法,就會變成佛法。這樣子的話,我們吃飯也是佛法,我們穿衣也是佛法,我們走路也是佛法,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沈浸在佛法當中。如果我們內心不是緣到佛法,這樣子的話,我們吃飯穿衣、我們做事,跟不學佛法的人是一樣的。只是說我們在寺廟裏頭,人家是在社會裏頭,所以不一樣的地方,是在內心的行相、內心的狀態,內心上面的境界和功夫。

  叁、從佛化身的形象去領會佛法,認識佛、善知識體性一樣。

  佛陀成道,爲什麼是化身佛呢?八相成道,所謂八相成道,他就是有相的,八種相,八種的表相,他留下來的化身的這些部分,能夠利益很多很多的人。也就是更多的人是因爲從化身佛的身上,去體現佛法。你看這些佛陀的聖迹、這些佛菩薩的形象、佛陀的舍利,供佛的寺廟、供佛的塔,這個書籍,佛的言語的這些經典,所有的這一切,都是佛菩薩的形象,都是化身佛的一種示現。那麼化身佛他跟法身佛是不一不異的。就是衆生他要從佛的化身的這些有形象的份上去領會佛法,去體會法身,去受用佛法。那佛本身他自己具足的智慧、神通、自在,四無畏,十八不共法,成就無量的功德,一一都是具足的。並且對十方衆生、所有的人內心裏頭的念頭都是完全了知的,悉知悉見的。…

《正確辨析心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舍利弗的功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