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光普照众生心▪P2

  ..续本文上一页有的都不分别,说不好听一点就是,什么事情都不管了,管你什么人,管你什么事。那你这样学佛法,不得了。如果学了佛法,都不知道说,我现在跟谁说话,我现在在做什么事情,是不是?你的父母来了,你的老师来了,你的朋友来了,你都不管,你说我在学佛,这个不行,这个肯定有问题,那还学什么佛啊。

  那佛告诉我们,对老师应该怎么样子,对父母应该怎么样子,对同行应该怎么样子,对善知识应该怎么样子——它是有标准的,那才是叫做学佛。所以说学佛,它不是一个借口,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小乘人听它是小乘的法,大乘人听就是大乘法,最初五比丘听四谛法,证声闻果,但是有八万诸天,听了四谛法以后,证了无生法忍。那么无生法忍就是大乘法。

  释迦牟尼佛得到的菩提是无为法、灭谛。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也是无为法、灭谛。对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我们不能去执取,执取它就是烦恼,也就是我们不能以烦恼心去缘佛法——佛法是要来对治我们的烦恼心。取就是烦恼,无明、爱、取三烦恼嘛,十二因缘里面有、取,那么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通过我们凡夫的内心的境界,要做到什么呢?心行处灭。我们常常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心行处灭,我们才能够心领神会,心行如果不能灭的话,就是烦恼去除不掉,我们内心的状态如果不把它止息掉,这佛法就进不来。所以为什么说佛法,是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你只要去说,它就不是真正的佛法,就不是一种境界了,你说了话就落入一种文字相,心、行、处什么意思呢?就是行、行蕴,就是内心的活动,我们内心的烦恼的活动,这样子的一种状态,没有了,就变成佛法的状态,变成清净光明的状态,所以我们内心如果有执取,内心如果还是一种有为法的状态,这样子的话,我们就是落入到生灭法,落入到生死之法,落入到有为法。如果内心是无为的状态,才是灭谛的状态,才是不生不灭的状态。凡夫以妄想心,来缘取佛陀的不生不灭的法,所以我们念佛也好,念经也好,磕头也好,闻思也好,刚刚开始它有对立的,有人有法,有心有法,最后呢?他完全进入到佛法的一种状态,心跟法相应,心跟法相应他是分不出来的。什么是心?什么是法?他完全相应,内心里面就是佛法,佛法就是心,他叫做相应。

  如果我们内心当中还知道说,这个是我的心、那个是佛法,这个心跟佛法还是对立,这个心还是烦恼,也就是所有的佛法,本身我们内心里面就是具足了,只是透过外在的因缘来启发,启发了以后,我们的心跟法相应。心跟法相应,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用功,它会一直持续的,如果不是这样子的话,我们都是一种分别心,都是一种妄想心。《法华经》里面讲,“此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知”,它不可以思量心、分别心,去取如来的法,只有思量心、分别心尽,才能够领会如来的法,所以说不可取。

  

  三、佛法是在口头还是在心里?

  

  那么我们的心,如何才能够灭呢?念佛念到什么程度,才能够心跟法两亡,才能够心行处灭呢?如来所说的法,既然不可以妄心取,那么我们能不能,用口头来讲呢?从究竟了义上面来说,我们也是不可说的,不可用口来宣说的。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法是超过我们凡夫的语言的境界,不能用凡夫的语言来表达出来的,所以说不可说。到言语道断的境界,才能够明白如来的法。那么我们言语未断的时候,还就是在我们语言的这样一个状态当中,这个同佛的境界、同觉悟的境界还是不同的,我们佛经固然是佛讲的,它是要来了解佛的境界,来描述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来描述从人如何进入到正等正觉这样一个境界,这是肯定的。

  但是呢?我们通过佛经来用法,自己的心能不能契入到那样子的一种境界当中去?如果心不能契入到佛法的境界里头去,就会变成言说,就是所有的佛法就会变成一套理论。所谓理论就是我们口头的佛偈,大家在说来说去,你说一套,我说一套,你说一段,我也说一段,就会变成这样子。我们常常说,不要搞理论,就这样一个意思。因为你自己的心只跟理论相应,而没有跟理论里头的境界相应。如果我们真正同理论里头的境界相应的话,那我们不会在乎那个理论啦。

  打比讲,我们一本书当中,写到吃糖有怎么甜,吃糖有什么好处,它描写得非常的实际——这个只是宣传单,书本上面来描述的。那么实际上,我们真正要去吃这个糖,你才知道说,这个糖是什么味道,你那个想象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能够通过这些语言、文字,通过这些经论,内心里边能够去契入到这样子一个境界当中去,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嘛,就是不可以用言语来表达。但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有修行上面的方便,让我们能够有一个准则,所以佛菩萨、祖师大德们,还是苦口婆心,讲了很多的佛法,翻译很多经典,为我们提供很大的方便。

  古人讲,“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里用功夫,若于纸上谈佛法,笔尖点干洞庭湖”,就是如果是我们在笔墨上面来谈佛法、在口头上面来谈佛法,没有在心里面去用功夫,这个跟佛法是不相干的。所以我们在寺庙里边,用功修行、学习佛法,绝对要用心,要去了解我们心,是怎么回事。

  如果我们内心,不能在佛法境界上面真正去用功的话,我们就非常容易经常在分别,什么是佛法,什么不是佛法;什么是如法,什么是不如法;什么是究竟了义,什么是不究竟了义;什么法可靠,什么法不可靠;什么法有传承,什么法没有传承……是吧?天天都是讲这些,不切合实际的、没有用的东西,实际上你自己内心,都是非常的空洞,自己内心本来就一无所有,没有真正领会到,佛法的要旨究竟是什么。只有你自己的功夫很高很深,你才能够知道,别人的功夫怎么样。如果我们自己的境界很低,别人的境界,我们是不知道的——肯定是不知道的。所以我们学佛法要有一颗信心,非常重要,而不是在理论上面去推理,也不是在理论上面去分析、比较,更不是道听途说、自以为是。

  

  四、如何体验佛陀智慧光明的普照。

  

  我们所有的一切:学、修、发心、用功,都是在佛菩萨的光明庇护之下。佛菩萨的智慧光明,不是一般意义上面的光明,这佛光不同太阳的光,不同月亮的光明,不同星星的光明,更不同我们电灯,这样子一种光明——佛的光明是大圆满觉,是大圆满、是清净圆满的法身的展示,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三业:身、语、意,时时刻刻都在饶益有情。只要我们诚心学佛法,就会有很大的感应,得到很大的加持,会有很大的收获。

  《法华经》里边讲,“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所漏痴所闻,如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释迦牟尼佛的智慧,最为微妙,最为殊胜,但是众生钝根、无明,对世间的种种的五欲快乐贪着,如是等类,云何而可度,就是不能作为所度化的机了,也就是如果我们对世间上面种种的生活啊、现世上面种种的成就啊,有为法的事情啊,非常地贪着——觉得有乐趣、有意义,我们的出离心就培养不起来了,就不能得到度化了。因为都是有为法嘛,因为它就是生住灭的法,生住灭的法都是不可靠的,都是如梦如化的,都是不真实的。那我们真正只有超出三有、超出三界,“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过去有这样子一个说法。就是我们的身、语、意,不在欲界、色界、无色界里头,无色界的有情已经禅定的功夫相当深了,那我们在佛法上面的成就,要比无色界的有情更深、更高,那么怎么样才能够比无色界的有情禅定的功夫更高?我们只有同佛的法性光明相应。

  那我们又如何随时随地,能够体验到佛的光明、佛的智慧,我们怎么去体验呢?怎么去感受呢?比如我们吃饭、我们看经、我们走路、我们在谈话、我们在做事等等,日常生活当中的一切的一切,只要我们能够保持正念,我们能够专注,我们能够安祥,我们能够宁静,我们能够感受到说,自己的心同佛法相应,那我们就是沐浴在佛的自性光明当中,我们才是真正意义上学佛了。因为呢?我们时时刻刻,内心想到的是佛法,时时刻刻想到,一切时处普摄护,时时刻刻都想到,佛陀大慈大悲,无时无处不在饶益我们。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行住坐卧、衣食住行,自己的内心都不能忘失掉佛法。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衣食住行、行住坐卧这个过程当中忘记了佛法,那么你吃饭就是吃饭,穿衣就是穿衣,走路就是走路,它就没有多大的意义,是不是?做事就是做事,你只有内心里面充满了佛法,从佛法的角度,从发心的角度,那么你在做事、你在穿衣吃饭,它的意义就不同一般,都是能够体现佛法,都能够让自己非常安详、非常快乐,所以佛法都是能够在很多很多层面得到体现的。

  我们学了佛法,内心当中应该要有很强的力量,这种很强的力量什么意思呢?比如一个电灯泡,接上了电,接上了电源,它随时随处都会亮,它会一直在亮,为什么它能够一直在亮呢?因为电线是畅通的,因为有电流。这个电流从哪里来的?就从电站来的。我们学佛法也是一样,每个人就象一个电灯泡一样,你只有跟三宝、跟佛菩萨这个电线接上去,我们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力量,如果不是这样子的话,我们自己内心的力量,是很有限的,是不是?就犹如我们的这个手机充电一样,手电筒充电一样,很快就用完了。那么你如果跟电站的电接起来,这个就不得了了,当我们去缘念的时候,我们的心,就跟佛菩萨的电源就接上去;我们如果不去缘念的时候,这个天线就断了、电线就断了,就不行了,一天两天、时间一长,这个心就不对头。所以呢?我们在平时日常生活当中,心情好的时候,快乐的时候,固然需要佛法,固然需要去用功、去努力、做功课、缘法;在困难的时候,在有问题的时候,在迷茫的时候,困惑的时候,更加需要佛法,更加需要去缘法,无论是学习也好,工作也好,生…

《佛光普照众生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正确辨析心相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