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的都不分別,說不好聽一點就是,什麼事情都不管了,管你什麼人,管你什麼事。那你這樣學佛法,不得了。如果學了佛法,都不知道說,我現在跟誰說話,我現在在做什麼事情,是不是?你的父母來了,你的老師來了,你的朋友來了,你都不管,你說我在學佛,這個不行,這個肯定有問題,那還學什麼佛啊。
那佛告訴我們,對老師應該怎麼樣子,對父母應該怎麼樣子,對同行應該怎麼樣子,對善知識應該怎麼樣子——它是有標准的,那才是叫做學佛。所以說學佛,它不是一個借口,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小乘人聽它是小乘的法,大乘人聽就是大乘法,最初五比丘聽四谛法,證聲聞果,但是有八萬諸天,聽了四谛法以後,證了無生法忍。那麼無生法忍就是大乘法。
釋迦牟尼佛得到的菩提是無爲法、滅谛。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也是無爲法、滅谛。對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我們不能去執取,執取它就是煩惱,也就是我們不能以煩惱心去緣佛法——佛法是要來對治我們的煩惱心。取就是煩惱,無明、愛、取叁煩惱嘛,十二因緣裏面有、取,那麼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通過我們凡夫的內心的境界,要做到什麼呢?心行處滅。我們常常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心行處滅,我們才能夠心領神會,心行如果不能滅的話,就是煩惱去除不掉,我們內心的狀態如果不把它止息掉,這佛法就進不來。所以爲什麼說佛法,是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你只要去說,它就不是真正的佛法,就不是一種境界了,你說了話就落入一種文字相,心、行、處什麼意思呢?就是行、行蘊,就是內心的活動,我們內心的煩惱的活動,這樣子的一種狀態,沒有了,就變成佛法的狀態,變成清淨光明的狀態,所以我們內心如果有執取,內心如果還是一種有爲法的狀態,這樣子的話,我們就是落入到生滅法,落入到生死之法,落入到有爲法。如果內心是無爲的狀態,才是滅谛的狀態,才是不生不滅的狀態。凡夫以妄想心,來緣取佛陀的不生不滅的法,所以我們念佛也好,念經也好,磕頭也好,聞思也好,剛剛開始它有對立的,有人有法,有心有法,最後呢?他完全進入到佛法的一種狀態,心跟法相應,心跟法相應他是分不出來的。什麼是心?什麼是法?他完全相應,內心裏面就是佛法,佛法就是心,他叫做相應。
如果我們內心當中還知道說,這個是我的心、那個是佛法,這個心跟佛法還是對立,這個心還是煩惱,也就是所有的佛法,本身我們內心裏面就是具足了,只是透過外在的因緣來啓發,啓發了以後,我們的心跟法相應。心跟法相應,如果我們能夠很好地用功,它會一直持續的,如果不是這樣子的話,我們都是一種分別心,都是一種妄想心。《法華經》裏面講,“此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知”,它不可以思量心、分別心,去取如來的法,只有思量心、分別心盡,才能夠領會如來的法,所以說不可取。
叁、佛法是在口頭還是在心裏?
那麼我們的心,如何才能夠滅呢?念佛念到什麼程度,才能夠心跟法兩亡,才能夠心行處滅呢?如來所說的法,既然不可以妄心取,那麼我們能不能,用口頭來講呢?從究竟了義上面來說,我們也是不可說的,不可用口來宣說的。爲什麼呢?如來所說的法是超過我們凡夫的語言的境界,不能用凡夫的語言來表達出來的,所以說不可說。到言語道斷的境界,才能夠明白如來的法。那麼我們言語未斷的時候,還就是在我們語言的這樣一個狀態當中,這個同佛的境界、同覺悟的境界還是不同的,我們佛經固然是佛講的,它是要來了解佛的境界,來描述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來描述從人如何進入到正等正覺這樣一個境界,這是肯定的。
但是呢?我們通過佛經來用法,自己的心能不能契入到那樣子的一種境界當中去?如果心不能契入到佛法的境界裏頭去,就會變成言說,就是所有的佛法就會變成一套理論。所謂理論就是我們口頭的佛偈,大家在說來說去,你說一套,我說一套,你說一段,我也說一段,就會變成這樣子。我們常常說,不要搞理論,就這樣一個意思。因爲你自己的心只跟理論相應,而沒有跟理論裏頭的境界相應。如果我們真正同理論裏頭的境界相應的話,那我們不會在乎那個理論啦。
打比講,我們一本書當中,寫到吃糖有怎麼甜,吃糖有什麼好處,它描寫得非常的實際——這個只是宣傳單,書本上面來描述的。那麼實際上,我們真正要去吃這個糖,你才知道說,這個糖是什麼味道,你那個想象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要能夠通過這些語言、文字,通過這些經論,內心裏邊能夠去契入到這樣子一個境界當中去,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嘛,就是不可以用言語來表達。但是爲了讓我們能夠有修行上面的方便,讓我們能夠有一個准則,所以佛菩薩、祖師大德們,還是苦口婆心,講了很多的佛法,翻譯很多經典,爲我們提供很大的方便。
古人講,“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裏用功夫,若于紙上談佛法,筆尖點幹洞庭湖”,就是如果是我們在筆墨上面來談佛法、在口頭上面來談佛法,沒有在心裏面去用功夫,這個跟佛法是不相幹的。所以我們在寺廟裏邊,用功修行、學習佛法,絕對要用心,要去了解我們心,是怎麼回事。
如果我們內心,不能在佛法境界上面真正去用功的話,我們就非常容易經常在分別,什麼是佛法,什麼不是佛法;什麼是如法,什麼是不如法;什麼是究竟了義,什麼是不究竟了義;什麼法可靠,什麼法不可靠;什麼法有傳承,什麼法沒有傳承……是吧?天天都是講這些,不切合實際的、沒有用的東西,實際上你自己內心,都是非常的空洞,自己內心本來就一無所有,沒有真正領會到,佛法的要旨究竟是什麼。只有你自己的功夫很高很深,你才能夠知道,別人的功夫怎麼樣。如果我們自己的境界很低,別人的境界,我們是不知道的——肯定是不知道的。所以我們學佛法要有一顆信心,非常重要,而不是在理論上面去推理,也不是在理論上面去分析、比較,更不是道聽途說、自以爲是。
四、如何體驗佛陀智慧光明的普照。
我們所有的一切:學、修、發心、用功,都是在佛菩薩的光明庇護之下。佛菩薩的智慧光明,不是一般意義上面的光明,這佛光不同太陽的光,不同月亮的光明,不同星星的光明,更不同我們電燈,這樣子一種光明——佛的光明是大圓滿覺,是大圓滿、是清淨圓滿的法身的展示,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叁業:身、語、意,時時刻刻都在饒益有情。只要我們誠心學佛法,就會有很大的感應,得到很大的加持,會有很大的收獲。
《法華經》裏邊講,“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衆生諸根鈍,所漏癡所聞,如是之等類,雲何而可度?”釋迦牟尼佛的智慧,最爲微妙,最爲殊勝,但是衆生鈍根、無明,對世間的種種的五欲快樂貪著,如是等類,雲何而可度,就是不能作爲所度化的機了,也就是如果我們對世間上面種種的生活啊、現世上面種種的成就啊,有爲法的事情啊,非常地貪著——覺得有樂趣、有意義,我們的出離心就培養不起來了,就不能得到度化了。因爲都是有爲法嘛,因爲它就是生住滅的法,生住滅的法都是不可靠的,都是如夢如化的,都是不真實的。那我們真正只有超出叁有、超出叁界,“超出叁界外,不在五行中”,過去有這樣子一個說法。就是我們的身、語、意,不在欲界、色界、無色界裏頭,無色界的有情已經禅定的功夫相當深了,那我們在佛法上面的成就,要比無色界的有情更深、更高,那麼怎麼樣才能夠比無色界的有情禅定的功夫更高?我們只有同佛的法性光明相應。
那我們又如何隨時隨地,能夠體驗到佛的光明、佛的智慧,我們怎麼去體驗呢?怎麼去感受呢?比如我們吃飯、我們看經、我們走路、我們在談話、我們在做事等等,日常生活當中的一切的一切,只要我們能夠保持正念,我們能夠專注,我們能夠安祥,我們能夠甯靜,我們能夠感受到說,自己的心同佛法相應,那我們就是沐浴在佛的自性光明當中,我們才是真正意義上學佛了。因爲呢?我們時時刻刻,內心想到的是佛法,時時刻刻想到,一切時處普攝護,時時刻刻都想到,佛陀大慈大悲,無時無處不在饒益我們。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的行住坐臥、衣食住行,自己的內心都不能忘失掉佛法。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衣食住行、行住坐臥這個過程當中忘記了佛法,那麼你吃飯就是吃飯,穿衣就是穿衣,走路就是走路,它就沒有多大的意義,是不是?做事就是做事,你只有內心裏面充滿了佛法,從佛法的角度,從發心的角度,那麼你在做事、你在穿衣吃飯,它的意義就不同一般,都是能夠體現佛法,都能夠讓自己非常安詳、非常快樂,所以佛法都是能夠在很多很多層面得到體現的。
我們學了佛法,內心當中應該要有很強的力量,這種很強的力量什麼意思呢?比如一個電燈泡,接上了電,接上了電源,它隨時隨處都會亮,它會一直在亮,爲什麼它能夠一直在亮呢?因爲電線是暢通的,因爲有電流。這個電流從哪裏來的?就從電站來的。我們學佛法也是一樣,每個人就象一個電燈泡一樣,你只有跟叁寶、跟佛菩薩這個電線接上去,我們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力量,如果不是這樣子的話,我們自己內心的力量,是很有限的,是不是?就猶如我們的這個手機充電一樣,手電筒充電一樣,很快就用完了。那麼你如果跟電站的電接起來,這個就不得了了,當我們去緣念的時候,我們的心,就跟佛菩薩的電源就接上去;我們如果不去緣念的時候,這個天線就斷了、電線就斷了,就不行了,一天兩天、時間一長,這個心就不對頭。所以呢?我們在平時日常生活當中,心情好的時候,快樂的時候,固然需要佛法,固然需要去用功、去努力、做功課、緣法;在困難的時候,在有問題的時候,在迷茫的時候,困惑的時候,更加需要佛法,更加需要去緣法,無論是學習也好,工作也好,生…
《佛光普照衆生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