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光普照衆生心▪P3

  ..續本文上一頁活也好,日常的一切,都是需要去緣法,去用法。

  佛陀來到世間,就是用佛光普照衆生、攝受衆生。所以我們常常在經典裏面看到佛說法的時候:大地放光、現瑞、種種的瑞相,那麼爲什麼會有這樣種種的不可思議的境界?這些不可思議的境界的出現,其目的也是爲了去感化衆生、度化衆生,讓衆生能夠非常容易去相信佛法。

  

  五、契入佛法—我們內心的境界。

  

  佛法我們能夠真正信解、真正去相應,它不在于有多少本,也不在于有多少卷,反過來說,如果我們不能契入,即便我們讀了很多本經,讀了很多本論,也未必我們真正是內心當中有佛法,這個小跟大,它有時候不好說的,怎麼樣子不好講呢?比如說我們滿屋子都是堆滿了經書,我們一個佛堂裏面都裝滿了經書,但是呢?一塊電腦的芯片,對不對?它可能只有一小塊,一小塊裏面,裝的東西可能比整個佛堂堆滿的經書,要多一百倍、要多一千倍都不止了。所以你從這個形象上面,你是看不出來的,看不出來到底你是滿屋子的經書比較多呢,還是我小小一塊芯片裏邊,裝的東西比較多。

  但是我們一般的人,他就會在外在的形象上面去看待大小,他沒有實際上面認識到說,內涵的差異性、大跟小他看不出。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大小,是在色法上面,是在物質方面去分別,他很難從境界上面去分別,這個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華嚴經》裏面講:“于一毫端現寶王刹,坐微塵裏轉大*輪”,坐微塵裏能夠轉大*輪——現在用這個電腦,能夠可以說明。它一小點的東西,能夠包括一切。

  所以我們在寺院裏邊聽經聞法,這些法的源頭,都是從佛陀那裏過來,佛陀的大圓滿覺那裏出來,從佛陀的智慧之光流露出來。它不是哪一個人發明的,是師師相傳、師師相通的。在不同的環境裏,在不同的時空狀態下,诠釋的方式方法不同,每個人體會不同,每個人的領納有深有淺、有多有少,而不在于佛法本身有多有少、有深有淺,它佛法深的部分也有、淺的部分也有、廣的部分也有、略的部分也有。只是我們願意、我們能夠,同佛法裏邊的哪一部分去相應。

  比如佛法告訴我們,信心非常重要。信心就是種子,所有佛法的種子,都從信心開始。慈悲呢,就是種子的根。你有信心,沒有慈悲心,就猶如一棵樹一樣,它沒有根;智慧呢,就是樹身、樹的幹、樹的身體;智慧,方便呢,就是一棵樹的枝幹;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所有的這些,都是樹的葉,樹葉。這些樹葉,它有多有少、有疏有密;智慧、一切智、佛果,就是這棵樹上面所結的果,所以我們的信心、慈悲心、智慧、方便,還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可以用一棵樹來比喻。那麼一棵樹來比喻的話,它是一環又一環的上去的,同時呢,它整棵樹又是一體的。

  我們人,能夠從一棵樹上面得到啓示,從一棵樹身上來說明佛法,我們從這樣子的一個境界當中,更加感性地來理解佛法的內涵,更加簡易地來理解佛法的內涵。但是,我們要從更深層次上面來理解,就不是那麼簡單了,六道衆生,天、人、地獄、惡鬼、畜生、阿修羅,還有四聖道:佛、菩薩、聲聞、緣覺,這十法界的衆生,十法界的衆生,就是我們生活的層次,我們生活的等差。

  這些層次的不同,這些生活的等差,它在哪裏有差別呢?在精神領域,在精神境界上面的差別,而不是在物質上面的差別,地藏菩薩發大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什麼意思呢?地藏菩薩雖然在地獄,但是他不受苦,他在地獄裏面度衆生,他是願力到地獄裏頭去,所以他能夠轉變那種外境,如果是一般的人,你造了業,下了地獄,那是業力下地獄,是要受苦。也就是地獄對佛菩薩來講,它也是一個境界了,他發願在地獄度衆生,就猶如佛陀發願,在娑婆世界度衆生一樣,他能夠度很多很多的衆生,但是呢不會再受苦,這個境界是有區別的,是境界上面的區別。

  那我要說的什麼意思呢?就是佛法,是我們內心當中的一個境界。因爲我們常常說自己要對佛法很好地聞思修,我們經論哪來的?磁帶哪來的?我們不知道怎麼去聽,不知道怎麼思、聽聞、思維、修行、用法,都用不來。用不來的原因就是,不知道佛法是我們內心的一種境界,是指內心轉變的一個過程,是告訴我們如何來調心,如何來轉心,這樣子的一種經驗、心路曆程。而不是很機械地說,我要把哪幾句經文記住,我要把哪幾句話記住,死記硬背。死記硬背的話,你還是消化不了了,你還是領會不了了。只有真正進入到那樣子的一個境界當中去,才是有可能的。

  

  六、煩惱及修行的經驗,及對叁寶、善知識的信心。

  

  如果我們能夠非常清楚地覺察到自己的內心當中有問題,這些問題的原因是長期以來累積下來的,那麼在這方面我們有經驗,在修道方面我們沒有經驗,因爲我們沒有修過,我們修得不好。也就是在負面的方面、在煩惱的方面,我們有經驗,比如你要發脾氣了,你知道說我馬上要罵人,他還是知道了,但是他要是不罵的話,他受不了,是不是?甚至你這個人要說假話,也是知道的,但是覺得我還是說一點假話對自己比較好,他也是知道,他有經驗,就是做這些壞事他有經驗,做這些錯事他有經驗。他爲什麼有經驗呢,是等流下來的。甚至我們講一些好聽話,他也是有經驗的,他知道我這話怎麼說別人喜歡聽,一直在等流,他就有經驗,是不是?

  那麼我們在戒定慧的修學上,沒有經驗、沒有等流,沒有很好的等流,這樣子的話就是我們在用功的時候,這種負面的煩惱的等流,會一直出現,它的作用會一直在産生,他的心念還是依然會在這些煩惱上面轉動,這個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說自己要去顯現,他不去顯現,他這種等流的力量非常強,一直在推動。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在修行,我們在修心,如果我們不用祈求的辦法,不用皈依的辦法,內心裏面,沒有去緣念叁寶的時候,那麼我們所緣的內心裏面的這些佛法,是非常微弱的。因爲你很簡單地說,我今天要緣一個什麼法。但你真正去緣的時候,自己的心又跑偏了,又離開了,又跑到別的地方去了。反過來說,你別的煩惱又跑出來了,別的等流又下來了,只有一個非常強的一個力量——叁寶的力量,才能夠讓我們的心,進入菩提道,進入到一種佛法的意境當中去,讓我們從自己的一種心猿意馬的狀態,進入到佛法的一個境界當中去。

  如果沒有真正根據善知識的指引,我們是很難去實踐佛法的,因爲這佛法是非常的微妙的,不可思議的。如果我們自己憑空去想象是很難的。因爲我們本身要發起一種修行的心就很不容易了,我們一天當中好不容易能夠發起真正要去修行這種心,你發起的時候,你還能夠修得起來,你又能夠用得上功,這都是非常不容易的。那我們只有真正這種心發起來的時候,在《華嚴經》裏面講,“主伴圓明”,什麼意思呢?如果我們衆生對佛菩薩來講,那佛菩薩就是主,我們就是伴,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時時刻刻緣念佛、菩薩、善知識,這樣子的話我們內心就會非常的安穩,就猶如走路一樣,我不知道往哪裏走,但是我跟著人走,那麼他就敢去走。不然的話,一個人去走,他就會害怕,你看前面都沒有人,是不是走到絕路上去?修學也是一樣的。

  如果我們很多人在修,很多人在走、在用功,大家就會越來越快樂,大家就越來越有希望。但是我們領頭的人、領路的人,就非常不簡單了,這要一種實際的功夫。反過來說,我們學習佛法、用功,上不了路,反反複複,容易退墮,就是自己認爲說,我自己在路,自己在道,自己有一個很好的路。好像自己這種修法,這些路,別人都不如自己,然後你那邊去用功,一天兩天下去,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兩年下去,到時候看一看,自己修了也害怕,這樣子的話,修對了修錯了,這樣子修下去會怎麼樣?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也沒有信心,所以只要你自己認爲對的那一點,你自己認爲好的那一點,你自己有憑籍的那一點,這個就是你自己的慢心。最後這個人就會死在這一點上去。

  所以我們佛法的一個解脫門,一個契入點,信心是樞紐。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所有的佛法都是在佛的智慧這種教化之下去用功的,我們所有的人,都是跟佛學的,這法都是一樣的,所有的祖師大德再至我們,都是根據這佛的法來學習的,所以我們只有真正非常地至誠懇切,向佛菩薩祈求、祈白,讓我們自己的業障消除,讓我們自己的煩惱能夠淡化、斷除,內在的智慧光明顯現,而不是在那些有形有相的外在去追逐、去分別,這樣子的話,不知不覺就著相了。我們需要借境來明心,借境來轉心,借境來啓發和圓滿我們內心的智慧和光明!

  

《佛光普照衆生心》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正確辨析心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