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欲求菩提先立本 至心学佛生欢喜▪P2

  ..续本文上一页去的,“说法不对机,等同闲言语”,发挥不了作用的,我们不容易会有这种喜乐。

  所以听法也好,说法也好,实际上也是一种缘而已。只是让我们内心能够更容易、更准确地来接受佛法,来听闻佛法,来缘到佛法,从而启发我们的信心,启发我们的道念,让我们内心更加清楚分明;而不是说,说法的人跟听法的人是对立的。实际上听的时候,听到能所双亡、非常投入、非常专注的境界时,我们的意根是根据这些声音走的,是根据声音里边的意义在走,根据声音里的佛法在缘;而不是缘到外在的一个人,外在一种声音。因为声音它有意思,有内涵,所以我们的心去缘它的时候,作用就不一样。如果我们的心缘到一个不是佛法的声音,是一个吵架的声音,骂架的声音,骂街的声音,批评人的声音,那么这个心,又是不一样的,它要么会拒绝,要么会反弹,要么就会起伏,产生烦恼,它不会宁静的。只有听法的时候,才能够让我们的内心宁静下来;只有听法的时候,才能够调伏我们的心态;只有听法的时候,才能够让我们的心念持续不断地都是善法、都是善良,非常地平稳。所以在听经闻法的时候,本身信解都具足,戒定慧都具足。因为听的时候,我们不打妄想,不乱说话,身体不乱动,我们非常地专心,我们同法相应,这本身就是一种很高很好的修行。

  所以在寺庙里面听经闻法,绝对不要去理解成这个法师,今天是讲一个什么法类,今天是讲一个什么观点。你如果那样去安立、去分别,那么你的听闻都有问题,你的安立都有很大的问题,安立错了。你没有真正要去依教奉行,没有真正理解到这位法师是为我在说法;而认为在这个讲堂里头,可能这个法师是对大家讲的,不是对我讲的,这些都是要不得的。

  

  四、佛光普照众生心,凡夫器劣乐小法

  佛法是引导大家去解脱的,如何解脱?解脱烦恼,趣向菩提。《华严经》也是一样的,里面有那么多的菩萨,那么多的解脱门,普贤菩萨得一切解脱门。所谓得“一切解脱门”,指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有情,他都知道在怎样的一个缘起点上,去实现人生的解脱。解脱不是指人在走入绝境以后,走投无路的时候,才要想办法去解脱;而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就有解脱。在我们心情很好的时候,就有解脱;在我们身体非常健康的时候,就要去解脱;当我们听到佛法的时候,当我们接受佛法的时候,当我们真正用心在修行的时候,就是在解脱。一点一点在解脱,不能等到患了不治之症的时候,才想要解脱,才想要吃药。

  我们解脱烦恼障,解脱所知障,解脱业障,烦恼障、业障、所知障消除之后,我们才能够彻底地远离痛苦,然后我们的智慧福德,才会越来越庄严,功德不断得到成就,“万德庄严”。没有一个境界不是佛菩萨的境界,没有一个境界不是华严的境界。山河大地、草木虫鱼,任何一件事,任何一样东西,任何一个人,都是在佛的智慧光明庇护之下的。无论是器世间、有情世间,还是正觉世间,都是在佛的智慧光明海当中的。

  比如我们人的身体,四大假合,地水火风,也可以说是各种矿物质堆积在一起的。那么种种矿物质就是器世间的部分,但是这些器世间的部分,因为有心,因为有业,靠这个心来支持,所以我们的身体,这个血肉之躯,它就不同于其他的矿物质。我们身体的大部分都是水的成分,但是跟外界的水不一样,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心,我们的业力在起作用。我们的心是住在我们人的身体里,不一不异,一体的,假合的,色受想行识,地水火风。

  那么,它跟佛法又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了。佛陀身、语、意三业,任运无间饶益有情,一切有情普摄护。因为有了我们的血肉之躯,我们有了眼根,所以看到佛像,我们就起清净心,就起恭敬心,就发起信心,这样我们就得到佛力的加持;因为耳朵没有聋,不是聋子,所以耳朵好,那么听到佛法,又得到佛陀法力,佛法光明的摄受、庇护;我们身体好,会拜佛,手脚麻利,会磕头,也是得到普摄护。因此,我们的这个身体,是在佛陀的智慧、光明普摄护下,来成就这些功德的。为什么我们磕头、念经、唱诵,心境会那么好呢?你去唱世间的流行歌曲,就不是那种心态。你看佛经的时候,同看小说的时候,是不同的心态,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整个的身心都是在佛的光明当中,只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去体会,我们觉察不出来。

  我们很容易把自己同佛菩萨对立起来,非常容易去埋怨、责怪佛菩萨对自己不灵验,佛法离自己很远;不知道这些都是在佛的智慧、光明海当中,他时时刻刻,都是在饶益我们。《法华经》五百弟子品里面讲:“诸比丘谛听,佛子所行道,善学方便故,不可得思议,知众乐小法,而畏于大智,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知众乐小法”,众生、大家,这些二乘,根器微劣,小根小器,小心小眼,没有大慈大悲,没有这样一个好的根器,接受不了佛法这样一个圆满的境界,体会不到的。

  我们长期以来,在世间总是希望占一点小便宜,不要吃亏。就是说,能够得到一点点好处,就可以了,一点点好处就够了,自己够吃够用就好了,自己家里边几个人生活过好就好,就是很简单的。不容易再去扩展说,你家里边的人过好了,你的亲戚朋友,你的邻居,整个社会的人,大家都好,大家都信佛,大家都快乐、都平安,不容易这么去回向的。我们打普佛的时候,你作的回向都是自己家里边的好,自己家里边的人得到菩萨的保佑,你不容易把这种功德回向给一切有情,是不是?我们每天早晨做功课的时候,都是要祈求国泰民安、世界和平。所有的人,这种的心量是不一样的,绝对不一样的。这就是众生的我执、法执的一个非常坚强的一个表现。

  其实佛菩萨对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他光明遍照,只要你自己去接受,都是能够得到利益的,不会少的。所以释迦牟尼佛为了利益广大的有情,讲了那么多的佛法,这些佛法就要让我们去修行。

  

  五、希求解脱增上生,欲证佛果莫喜足

  修行的成就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修得越来越好,一生比一生好,一世比一世好,就是我们常常谈到的生生增上,一生比一生殊胜;第二个更主要的目的是要让我们修行圆满,成就佛果。这两个是一体的。因为你一生一生越来越殊胜,一生一生都是在修行、在用法,最后的目的在哪里呢?是要成就佛果,这两个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我们不能做到生生增上,那我们什么时候会成佛也很难讲。反过来说,我们不能一生比一生好,那我们的成佛更加遥遥无期。

  如何做到生生增上?我们可以把时间放得近一点,应该要年年增上,一年比一年好;再近一点,应该月月增上,天天增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时时刻刻都要向上,都要增上,都要越来越好。这样,我们同佛果的距离才会越来越接近,内心里边才会越来越真切,一生比一生好,一生比一生殊胜,一生比一生增上。

  我们要有希求心,希求解脱心。希求解脱,得到解脱,需要方便和智慧。方便才能够产生出离心,但是必须依靠正见,才能够真正解脱。所以,实际上,解脱的核心是要靠智慧。菩提心是说我们的大乘发心,大乘发心也是方便品里面的一部分。方便是父亲,正见是母亲;方便是父,般若是母,诸佛从般若生,所以《般若经》名为佛母。

  暂时的、一般的、微小的一些利益,在世间都是能够得到体验,能获得的。同样如此,我们遇到好人,遇到好事,甚至我们听闻到佛法,我们来到道场里头,也是能够做到的。比如说大家来到龙泉寺,在这样一个境界上,是能够感受到自己有收获、有快乐、有进步;但是,不能以此为满足。自己发心来到龙泉寺,自己的这些进步、努力、成长,是否能够生生增上呢?是不是在解脱自己呢?自己所做的这些,是否能够同佛果的成就联系起来?这些方面,我们更需要去思考。

  这些思考清楚了,做了定解之后,下面的努力、发心,下面的承担和成就,才会更加踏实。否则,我们可能由一个不信佛的人,没有佛教信仰的人,信了佛,皈依了佛门,就会觉得佛法很容易成就;我们也有可能进到庙里面,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就要解脱,就要开悟,就要如何地在佛门里边有大作为、有大成就。这样,不知不觉,我们就会把非常重要的一些前提以及根本忘记掉:三宝、善知识,佛法忘记掉,我们会把希求解脱忘记掉,我们会把生生增上忘记掉,我们会把成就佛果忘记掉,那就非常划不来。

  

  六、依止师友勤自省,以法对治伏慢见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忽然开悟,断除了一切的烦恼障、所知障、业障,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调伏了所有的烦恼;但还是在有余依涅槃。所谓有余依涅槃,是指还有自己的色身存在。佛陀圆寂以后,他就进入了无余涅槃,就是他所有的色身,火化以后都成了舍利:佛指舍利、佛牙舍利……那样子一颗小小的舍利,两千多年来还在饶益多少的众生,全国的人民、全国的佛教徒、整个世界的佛教徒,都奉为至宝。任何一样国宝,都不好跟佛的舍利比。法门寺佛指舍利出访的时候,非常非常地隆重,场面极其的壮观。在唐朝的时候也是一样,当时皇帝请舍利到皇宫里边礼拜的时候,也是倾国倾城。那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作用?这都是佛陀的智慧、愿力,光明的遍照。因为众生对佛的舍利、对佛的法产生真正的信心,他就能够受益,他就能够得到欢喜,得到快乐,得到利乐。所以虽然佛陀涅槃了,但是佛法是永远存在的,它不会受到时间空间的影响,它一直都是存在的、没有减少的,就看我们自己的心,能不能去相应,我们的心要不要、有没有这方面的希求。

  假如一个人只认识到自己是重要的,当然,也有可能认识到别人是重要的。但是,我们究竟要认识到什么才是最最重要的,根本的问题,我们是要究竟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什么呢?了解自己内心的状态。如何来了解自己的内心状态呢?自己无明不清楚,就需要别人来帮助了解自己,需要用佛法的智慧光明来洞照自己内心的黑暗。而不是在学了佛法以后,用佛法去看别人,用佛法去对照别人;是用佛法来看待自己,用佛法来认识自己。所有的众生都是我们行六度万行的境界,所有的众生都是我们用法的一个境界和环境,这样,我们对佛法才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位法师,他不是一定要去要求居士对法师要有信心,法师更重要的是要让来听法的、在家的佛弟子们,要对佛法建立信心——更准确地来讲,就是对自己信仰的佛法,要有信心,这才是非常重要的。

  假如我们不准备去追随、去依止善知识修行佛法,只是自己在修。那你纵然来到庙里头,很多人在一起,却以另外的一种眼光、心态,同其他的同行善友、法师相处,那么你内心里边就会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孤独的人,甚至都有可能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异类、怪人。这样一个心态上面的安立,你到哪里,自然而然就会觉得好像我和别人都不一样,或者觉得别人学得都有问题。因为你没有把内心的一些深细的问题认识清楚:来到庙里面,同法师是一种什么关系?是一种什么安立?有没有安立?或者你安立错了。那这样的话,你怎么能够学得进去呢?你只有越来越孤单,越来越孤独。越来越孤独,至少不是大乘发心,至少不是大乘法,即便说一点没有错,那都是二乘的法。

  大乘行者到哪里都能够同众生融为一体、打成一片,都是用缘起来关照的,都是通达空性的。所以,我们更需要进行自我的探索、自我的观察、自我的认识,从自己内心更深的层次来认识自己的心态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究竟怎样把我们的生命、生活、我们的修行、努力和发心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才是缘起的道理。

  修行不是一个人坐在那里苦思冥想。苦思冥想,也有可能会想出一些名堂出来。你坐在那边想,时间久了,不知不觉你会进入到一个自己的非常抽象的思考体系当中去。就是你利用了佛法的语言文字,你去缘这些语言文字,会变成一种符号,这些符号进入到自己的意识流当中去,然后你把它组装成为自己的一套冥想,成了自己的一套思维体系、思考模式。然后从具体的、现实的生活当中似乎是超越了,而实际上是进入到另外一个幻想中去。你自己的思维,自己内心里边的问题,完全同器世间和有情世间对立起来,这样的话,不是佛法了,这知见已经学得有问题了。

  我们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说“如梦幻泡影”,因为它是无常的,是无我的,它是不实在的,我们不能当真的,它是能够改变的。所以我们要在改变的过程当中,让它越来越好,越来越清净、庄严、圆满,我们要去努力发心。而不是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坐在那里,如梦如化去想象。如果你那么去想象的话,你的佛法学得就非常成问题,成大问题。这样时间久的话,你对整个世间就会变得很绝望,非常地悲观,甚至自己的心,同有情众生、同世间完全对立,甚至完全隔绝。时间一长的话,你怎么会有动力呢?你怎么会有活力呢?你怎么会有热情呢?你怎么会有利人的心呢?怎么会有利益一切众生的心呢?这样的动机都是不现实的,都是学出很大问题的。

  佛法是非常的殊胜、清净、圆满,不可思议,它绝对是一种经验的传递、经验的传授,薪火相传。自己拿来看一看,绝对进不去的,百分之百进不去的,误认为自己已经懂佛法了,误认为自己已经进入到佛法的堂奥。佛在世的时候,哪里有文字呢,没有经本,也没有录音带,更没有录像带了。完全要听佛说,说了以后,你去忆持,去忆念,照着佛菩萨的教授、教诫,去努力、去实践、去改进,这才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照着这种善知识的教授、教诫去实践的话,就容易自己凭空想象。因为在座的也都是学佛学了很多年了,就比较有这方面的心得和体验。

  那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学得越来越好,也有很多学得是正确的,学得是对路的,殊胜的部分。我所讲的是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表现的现象去掉了,这些问题对治了,那我们才会越来越好。法是对症下药的,是对治问题的,所以,我们要去探索自己内心的问题,检查一下自己有没有,有的话,怎么办?我们要不要改进?我们如何去改进?我们一定要改进。

  阿弥陀佛!

  

  

《欲求菩提先立本 至心学佛生欢喜》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佛光普照众生心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