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欲求菩提先立本 至心學佛生歡喜▪P2

  ..續本文上一頁去的,“說法不對機,等同閑言語”,發揮不了作用的,我們不容易會有這種喜樂。

  所以聽法也好,說法也好,實際上也是一種緣而已。只是讓我們內心能夠更容易、更准確地來接受佛法,來聽聞佛法,來緣到佛法,從而啓發我們的信心,啓發我們的道念,讓我們內心更加清楚分明;而不是說,說法的人跟聽法的人是對立的。實際上聽的時候,聽到能所雙亡、非常投入、非常專注的境界時,我們的意根是根據這些聲音走的,是根據聲音裏邊的意義在走,根據聲音裏的佛法在緣;而不是緣到外在的一個人,外在一種聲音。因爲聲音它有意思,有內涵,所以我們的心去緣它的時候,作用就不一樣。如果我們的心緣到一個不是佛法的聲音,是一個吵架的聲音,罵架的聲音,罵街的聲音,批評人的聲音,那麼這個心,又是不一樣的,它要麼會拒絕,要麼會反彈,要麼就會起伏,産生煩惱,它不會甯靜的。只有聽法的時候,才能夠讓我們的內心甯靜下來;只有聽法的時候,才能夠調伏我們的心態;只有聽法的時候,才能夠讓我們的心念持續不斷地都是善法、都是善良,非常地平穩。所以在聽經聞法的時候,本身信解都具足,戒定慧都具足。因爲聽的時候,我們不打妄想,不亂說話,身體不亂動,我們非常地專心,我們同法相應,這本身就是一種很高很好的修行。

  所以在寺廟裏面聽經聞法,絕對不要去理解成這個法師,今天是講一個什麼法類,今天是講一個什麼觀點。你如果那樣去安立、去分別,那麼你的聽聞都有問題,你的安立都有很大的問題,安立錯了。你沒有真正要去依教奉行,沒有真正理解到這位法師是爲我在說法;而認爲在這個講堂裏頭,可能這個法師是對大家講的,不是對我講的,這些都是要不得的。

  

  四、佛光普照衆生心,凡夫器劣樂小法

  佛法是引導大家去解脫的,如何解脫?解脫煩惱,趣向菩提。《華嚴經》也是一樣的,裏面有那麼多的菩薩,那麼多的解脫門,普賢菩薩得一切解脫門。所謂得“一切解脫門”,指欲界、色界、無色界的有情,他都知道在怎樣的一個緣起點上,去實現人生的解脫。解脫不是指人在走入絕境以後,走投無路的時候,才要想辦法去解脫;而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就有解脫。在我們心情很好的時候,就有解脫;在我們身體非常健康的時候,就要去解脫;當我們聽到佛法的時候,當我們接受佛法的時候,當我們真正用心在修行的時候,就是在解脫。一點一點在解脫,不能等到患了不治之症的時候,才想要解脫,才想要吃藥。

  我們解脫煩惱障,解脫所知障,解脫業障,煩惱障、業障、所知障消除之後,我們才能夠徹底地遠離痛苦,然後我們的智慧福德,才會越來越莊嚴,功德不斷得到成就,“萬德莊嚴”。沒有一個境界不是佛菩薩的境界,沒有一個境界不是華嚴的境界。山河大地、草木蟲魚,任何一件事,任何一樣東西,任何一個人,都是在佛的智慧光明庇護之下的。無論是器世間、有情世間,還是正覺世間,都是在佛的智慧光明海當中的。

  比如我們人的身體,四大假合,地水火風,也可以說是各種礦物質堆積在一起的。那麼種種礦物質就是器世間的部分,但是這些器世間的部分,因爲有心,因爲有業,靠這個心來支持,所以我們的身體,這個血肉之軀,它就不同于其他的礦物質。我們身體的大部分都是水的成分,但是跟外界的水不一樣,爲什麼呢?就是因爲我們的心,我們的業力在起作用。我們的心是住在我們人的身體裏,不一不異,一體的,假合的,色受想行識,地水火風。

  那麼,它跟佛法又有什麼關系呢?當然有關系了。佛陀身、語、意叁業,任運無間饒益有情,一切有情普攝護。因爲有了我們的血肉之軀,我們有了眼根,所以看到佛像,我們就起清淨心,就起恭敬心,就發起信心,這樣我們就得到佛力的加持;因爲耳朵沒有聾,不是聾子,所以耳朵好,那麼聽到佛法,又得到佛陀法力,佛法光明的攝受、庇護;我們身體好,會拜佛,手腳麻利,會磕頭,也是得到普攝護。因此,我們的這個身體,是在佛陀的智慧、光明普攝護下,來成就這些功德的。爲什麼我們磕頭、念經、唱誦,心境會那麼好呢?你去唱世間的流行歌曲,就不是那種心態。你看佛經的時候,同看小說的時候,是不同的心態,絕對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整個的身心都是在佛的光明當中,只是我們不知道如何去體會,我們覺察不出來。

  我們很容易把自己同佛菩薩對立起來,非常容易去埋怨、責怪佛菩薩對自己不靈驗,佛法離自己很遠;不知道這些都是在佛的智慧、光明海當中,他時時刻刻,都是在饒益我們。《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裏面講:“諸比丘谛聽,佛子所行道,善學方便故,不可得思議,知衆樂小法,而畏于大智,是故諸菩薩,作聲聞緣覺。”“知衆樂小法”,衆生、大家,這些二乘,根器微劣,小根小器,小心小眼,沒有大慈大悲,沒有這樣一個好的根器,接受不了佛法這樣一個圓滿的境界,體會不到的。

  我們長期以來,在世間總是希望占一點小便宜,不要吃虧。就是說,能夠得到一點點好處,就可以了,一點點好處就夠了,自己夠吃夠用就好了,自己家裏邊幾個人生活過好就好,就是很簡單的。不容易再去擴展說,你家裏邊的人過好了,你的親戚朋友,你的鄰居,整個社會的人,大家都好,大家都信佛,大家都快樂、都平安,不容易這麼去回向的。我們打普佛的時候,你作的回向都是自己家裏邊的好,自己家裏邊的人得到菩薩的保佑,你不容易把這種功德回向給一切有情,是不是?我們每天早晨做功課的時候,都是要祈求國泰民安、世界和平。所有的人,這種的心量是不一樣的,絕對不一樣的。這就是衆生的我執、法執的一個非常堅強的一個表現。

  其實佛菩薩對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他光明遍照,只要你自己去接受,都是能夠得到利益的,不會少的。所以釋迦牟尼佛爲了利益廣大的有情,講了那麼多的佛法,這些佛法就要讓我們去修行。

  

  五、希求解脫增上生,欲證佛果莫喜足

  修行的成就分成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修得越來越好,一生比一生好,一世比一世好,就是我們常常談到的生生增上,一生比一生殊勝;第二個更主要的目的是要讓我們修行圓滿,成就佛果。這兩個是一體的。因爲你一生一生越來越殊勝,一生一生都是在修行、在用法,最後的目的在哪裏呢?是要成就佛果,這兩個是聯系在一起的。如果我們不能做到生生增上,那我們什麼時候會成佛也很難講。反過來說,我們不能一生比一生好,那我們的成佛更加遙遙無期。

  如何做到生生增上?我們可以把時間放得近一點,應該要年年增上,一年比一年好;再近一點,應該月月增上,天天增上,“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時時刻刻都要向上,都要增上,都要越來越好。這樣,我們同佛果的距離才會越來越接近,內心裏邊才會越來越真切,一生比一生好,一生比一生殊勝,一生比一生增上。

  我們要有希求心,希求解脫心。希求解脫,得到解脫,需要方便和智慧。方便才能夠産生出離心,但是必須依靠正見,才能夠真正解脫。所以,實際上,解脫的核心是要靠智慧。菩提心是說我們的大乘發心,大乘發心也是方便品裏面的一部分。方便是父親,正見是母親;方便是父,般若是母,諸佛從般若生,所以《般若經》名爲佛母。

  暫時的、一般的、微小的一些利益,在世間都是能夠得到體驗,能獲得的。同樣如此,我們遇到好人,遇到好事,甚至我們聽聞到佛法,我們來到道場裏頭,也是能夠做到的。比如說大家來到龍泉寺,在這樣一個境界上,是能夠感受到自己有收獲、有快樂、有進步;但是,不能以此爲滿足。自己發心來到龍泉寺,自己的這些進步、努力、成長,是否能夠生生增上呢?是不是在解脫自己呢?自己所做的這些,是否能夠同佛果的成就聯系起來?這些方面,我們更需要去思考。

  這些思考清楚了,做了定解之後,下面的努力、發心,下面的承擔和成就,才會更加踏實。否則,我們可能由一個不信佛的人,沒有佛教信仰的人,信了佛,皈依了佛門,就會覺得佛法很容易成就;我們也有可能進到廟裏面,一天兩天,一年兩年,就要解脫,就要開悟,就要如何地在佛門裏邊有大作爲、有大成就。這樣,不知不覺,我們就會把非常重要的一些前提以及根本忘記掉:叁寶、善知識,佛法忘記掉,我們會把希求解脫忘記掉,我們會把生生增上忘記掉,我們會把成就佛果忘記掉,那就非常劃不來。

  

  六、依止師友勤自省,以法對治伏慢見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忽然開悟,斷除了一切的煩惱障、所知障、業障,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調伏了所有的煩惱;但還是在有余依涅槃。所謂有余依涅槃,是指還有自己的色身存在。佛陀圓寂以後,他就進入了無余涅槃,就是他所有的色身,火化以後都成了舍利:佛指舍利、佛牙舍利……那樣子一顆小小的舍利,兩千多年來還在饒益多少的衆生,全國的人民、全國的佛教徒、整個世界的佛教徒,都奉爲至寶。任何一樣國寶,都不好跟佛的舍利比。法門寺佛指舍利出訪的時候,非常非常地隆重,場面極其的壯觀。在唐朝的時候也是一樣,當時皇帝請舍利到皇宮裏邊禮拜的時候,也是傾國傾城。那爲什麼會有那麼大的作用?這都是佛陀的智慧、願力,光明的遍照。因爲衆生對佛的舍利、對佛的法産生真正的信心,他就能夠受益,他就能夠得到歡喜,得到快樂,得到利樂。所以雖然佛陀涅槃了,但是佛法是永遠存在的,它不會受到時間空間的影響,它一直都是存在的、沒有減少的,就看我們自己的心,能不能去相應,我們的心要不要、有沒有這方面的希求。

  假如一個人只認識到自己是重要的,當然,也有可能認識到別人是重要的。但是,我們究竟要認識到什麼才是最最重要的,根本的問題,我們是要究竟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什麼呢?了解自己內心的狀態。如何來了解自己的內心狀態呢?自己無明不清楚,就需要別人來幫助了解自己,需要用佛法的智慧光明來洞照自己內心的黑暗。而不是在學了佛法以後,用佛法去看別人,用佛法去對照別人;是用佛法來看待自己,用佛法來認識自己。所有的衆生都是我們行六度萬行的境界,所有的衆生都是我們用法的一個境界和環境,這樣,我們對佛法才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一位法師,他不是一定要去要求居士對法師要有信心,法師更重要的是要讓來聽法的、在家的佛弟子們,要對佛法建立信心——更准確地來講,就是對自己信仰的佛法,要有信心,這才是非常重要的。

  假如我們不准備去追隨、去依止善知識修行佛法,只是自己在修。那你縱然來到廟裏頭,很多人在一起,卻以另外的一種眼光、心態,同其他的同行善友、法師相處,那麼你內心裏邊就會覺得自己是一個非常孤獨的人,甚至都有可能會覺得自己是一個異類、怪人。這樣一個心態上面的安立,你到哪裏,自然而然就會覺得好像我和別人都不一樣,或者覺得別人學得都有問題。因爲你沒有把內心的一些深細的問題認識清楚:來到廟裏面,同法師是一種什麼關系?是一種什麼安立?有沒有安立?或者你安立錯了。那這樣的話,你怎麼能夠學得進去呢?你只有越來越孤單,越來越孤獨。越來越孤獨,至少不是大乘發心,至少不是大乘法,即便說一點沒有錯,那都是二乘的法。

  大乘行者到哪裏都能夠同衆生融爲一體、打成一片,都是用緣起來關照的,都是通達空性的。所以,我們更需要進行自我的探索、自我的觀察、自我的認識,從自己內心更深的層次來認識自己的心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究竟怎樣把我們的生命、生活、我們的修行、努力和發心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才是緣起的道理。

  修行不是一個人坐在那裏苦思冥想。苦思冥想,也有可能會想出一些名堂出來。你坐在那邊想,時間久了,不知不覺你會進入到一個自己的非常抽象的思考體系當中去。就是你利用了佛法的語言文字,你去緣這些語言文字,會變成一種符號,這些符號進入到自己的意識流當中去,然後你把它組裝成爲自己的一套冥想,成了自己的一套思維體系、思考模式。然後從具體的、現實的生活當中似乎是超越了,而實際上是進入到另外一個幻想中去。你自己的思維,自己內心裏邊的問題,完全同器世間和有情世間對立起來,這樣的話,不是佛法了,這知見已經學得有問題了。

  我們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所以說“如夢幻泡影”,因爲它是無常的,是無我的,它是不實在的,我們不能當真的,它是能夠改變的。所以我們要在改變的過程當中,讓它越來越好,越來越清淨、莊嚴、圓滿,我們要去努力發心。而不是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我們坐在那裏,如夢如化去想象。如果你那麼去想象的話,你的佛法學得就非常成問題,成大問題。這樣時間久的話,你對整個世間就會變得很絕望,非常地悲觀,甚至自己的心,同有情衆生、同世間完全對立,甚至完全隔絕。時間一長的話,你怎麼會有動力呢?你怎麼會有活力呢?你怎麼會有熱情呢?你怎麼會有利人的心呢?怎麼會有利益一切衆生的心呢?這樣的動機都是不現實的,都是學出很大問題的。

  佛法是非常的殊勝、清淨、圓滿,不可思議,它絕對是一種經驗的傳遞、經驗的傳授,薪火相傳。自己拿來看一看,絕對進不去的,百分之百進不去的,誤認爲自己已經懂佛法了,誤認爲自己已經進入到佛法的堂奧。佛在世的時候,哪裏有文字呢,沒有經本,也沒有錄音帶,更沒有錄像帶了。完全要聽佛說,說了以後,你去憶持,去憶念,照著佛菩薩的教授、教誡,去努力、去實踐、去改進,這才是正確的。如果沒有照著這種善知識的教授、教誡去實踐的話,就容易自己憑空想象。因爲在座的也都是學佛學了很多年了,就比較有這方面的心得和體驗。

  那我也希望大家能夠學得越來越好,也有很多學得是正確的,學得是對路的,殊勝的部分。我所講的是一些問題,這些問題表現的現象去掉了,這些問題對治了,那我們才會越來越好。法是對症下藥的,是對治問題的,所以,我們要去探索自己內心的問題,檢查一下自己有沒有,有的話,怎麼辦?我們要不要改進?我們如何去改進?我們一定要改進。

  阿彌陀佛!

  

  

《欲求菩提先立本 至心學佛生歡喜》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佛光普照衆生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