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對治現世貪著

  如何對治現世貪著

  各位同修、各位同學:

  一、痛苦來自于將緣起無自性執爲真實;分析這種認知的過程。

  佛法可以分爲:有爲法、無爲法。有爲法的特點,根據生住滅因緣來建立一切的法都是由因緣生。那麼因又從哪裏來呢?這個因跟那個因又是相關的——我們常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種下去的是瓜的種子,收獲的也是瓜;你種下去是西瓜的種子,結的果也是西瓜;種下去是冬瓜的種子,結果也是冬瓜;種下去是黃豆,收獲也是黃豆;種下去是綠豆,收獲也是綠豆....這個種子,它跟去年的種子,跟前年的種子,跟前幾年的種子,一直如此等流下去的....種子的力量一直延續下去,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無始無終...

  有爲法,都是在這樣一個無始無終的時空狀態下相依共存,它沒有第一因,沒有最初的開始。這個因要變成果,需要很多的緣:一顆種子,是一個因,需要泥土,需要水份,需要陽光,需要肥料,需要人工的培植、照顧。。。等等,所有這一切都是外緣,因緣和合才能夠産生結果。我們的心也是一樣,一直在等流下來,一直在延續下去,它不會無緣無故的,也不會忽然間我們就會有一個什麼念頭,忽然間,我們會有一個什麼奇思怪想,這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都是有因果循環道理,只是我們了解不到,體會不出來,感受不到。緣起法——外在的事物是緣起法,我們內心世界也是緣起法。

  佛陀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我們看到佛,不僅僅是看到他的形象,看到他的外表,就見到佛的法,佛的道路。佛要告訴我們什麼?佛希望我們做什麼?我們能不能做得到?我們做得怎麼樣?做得好不好?根據什麼原則去做呢?根據什麼標准去做呢?就是要根據緣起的道理,根據因果的法則,緣起的道理——就是正見,一切有爲法,生、住、滅的過程,所存在的種種現象,我們了解清楚了,我們能夠把握得住,我們不迷茫、不迷惑,就名爲世間清淨正見。

  那麼這種法由因緣而産生,它的安立也是根據因緣的和合來安立,都是沒有自性的,沒有它的本性——諸法因緣和合而有的現象,沒有其體性。我們了解到了,我們通達了這種正見,就叫做出世間清淨的正見。

  緣起因果的道理,世間清淨正見,通達它無自性,那就是更高一層。所謂無自性,就是觀照它是空性,我們觀察它是空性的時候,不是說從道理方面去說明,它是空的,也不是說從理論方面去建立它是空性,而是從內心裏頭,自己真正覺悟到、覺察到,它的無常,覺察到它的不實在,覺察到緣起的如幻如化,不真實...我們內心裏面真正把握得住,認可了這樣的一些道理。我們很多的痛苦,很多的問題,就是把世間這些緣起因果所表現出來的現象當真理,當真實,當成我們生活的目標,生命追求的對象,這就同佛法的本質,同佛法的要求,還有很遠很遠的距離。

  世間上面,我們對一個境界的認識,都是要靠根、境、識——六根、六境、六識,根境識叁種和合,就産生觸,觸的作用,我們說觸境生心,我們看到一個什麼境界,聽到一個什麼境界,一個什麼聲音,然後內心裏面就會産生作意...所謂作意,就是去留心、去注意,留心注意以後,它才能進一步去領納。領納了,我們內心裏邊就會有那種形象産生...所以觸産生作意,作意産生感受,感受就是領納,領納産生想,想就是取相,內心裏邊就有那個法的形象,那個境界的相,相産生以後就造作,造作就是對我們內心裏邊的那種形象,進行分析、歸納、判斷,然後自己下一步決定:要怎麼做?通過身語去造作。

  也就是說,觸、作意、受、想、思,這樣一個系列下來,首先跟觸有關系。比如我們在佛堂裏邊,聽經、聽課、誦經、拜佛,我們所接觸到的環境,就是一個清淨、如法、和合的環境,這樣的話,我們內心的作意,我們內心的感受,以及我們內心種種的形相,都是比較好,比較清淨的,比較如理的;反過來,我們在社會上的,一個非常嘈雜的境界當中,十分混亂的境界當中,汙濁不堪的境界當中,我們所接觸到的境界,都是不理想、不美妙,對身心極其不利的境界,這樣的話,我們的作意,我們的感受,我們內心裏面所接觸到的那些境界,也會很不好,所以,對于修學佛法來講,環境就極其重要。

  修道環境的創造、培養、成就,能夠利益很多很多的人。有了這種氛圍之後,一個人要修道、要學習,要來體驗生活,他是靠整個的環境的、氛圍的熏陶,因爲我們這種氛圍非常好,道風非常的濃厚、純正、清淨,那這些力量從哪裏來呢?一方面我們大家的發心、用功、護持、帶動,我們爲什麼能夠發起這種心呢?原因是依教奉行。依什麼教呢?依善知識的言教。善知識的言教,又根據什麼來呢?根據佛法,根據祖師大德的修行經驗,我們所作所爲,就是有標准的,就是有根據的、有來源的,因爲我們有這樣的、法理的根據,有佛法的體會,有實際身、語、意叁業的造作,我們同佛法就相應。

  一、 學佛法在心地上用功夫,不能用世間心智模式,應用心落實。

  同佛的境界相應,就不會在很瑣碎的、很細微的、很沒有價值的事情上、枝節上,去計較、去分析,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常常說,這一生當中,我們哪一些時間,是跟哪一些人相處?幾十年下來,可以從時間上面去分析,同自己相處的人,自己是不是很喜歡、很愛好、很渴求;或者說我們相處的周圍的這些人,可有可無;甚至不是那麼喜歡,乃至在我們整個生命的曆程當中,就沒有幾位讓自己覺得可以一直相處的人。世間上的這些朋友也是很有限的,甚至世間上的朋友,所追逐的目標、生活的方式都是無用、無益的。

  作爲我們佛教徒來講,什麼樣的師、友,對自己學習佛法的幫助、成就,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問題,常常自己學不下去,用功不能上路,並且常常會退失、退墮,不知道自己學對了、學錯了...許許多多的問題,就是因爲在學佛法的過程當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及時同別人探討,及時向別人請教,也不能得到別人的幫助、指導,更沒有機會和能力,去分享同行善友學修佛法的心得和經驗。當然時間長了、久了,我們的問題就越積越多,我們內心的症結,就越來越堅固,無明煩惱越來越深重,越來越認不清修學佛法的路。

  修學佛法本來是要在心地上面做功夫,向我們自己內心裏面尋找問題,世間上的知識、學問,是從外面看問題。我們學佛法以後,如果依然向外看問題,向外去認識,就非常容易把這些問題,說成是外在存在的,不容易把它當成是我們內心的問題,因爲你把它當成是外在的一個問題。猶如一個人來剝筍:一片一片地往內剝、剝一個筍也好,剝兩個筍也好;今年剝筍也好,明年剝筍也好;剝到最後一片的時候,他發現筍裏頭空無一物。也就是我們如果往外看問題,就是從外表來處理問題,就猶如我們剝筍一樣從外表,來解決問題,那麼一直往裏頭解決,解決到最後,發現沒有什麼問題。那個時候不等于說,我們就會悟到很多的道理,而恰恰等到那個時候,我們內心已經變成非常無奈,變成非常遲鈍、非常麻木、非常地混亂,甚至內心裏邊,已經很嚴重地受傷,沒有生機、沒有活力,內心不能緣善法。

  好多學佛法的人,時間久了不僅僅不願意、不喜歡,同不學佛法的人相處,也不喜歡同學佛法的人相處。他覺得,你學的法門跟我法門不一樣,你學得那麼差,比不上我,不願意跟你相處;或者說我自己學得這麼差,學得這麼不好,跟你在一起,也會覺得很不好意思,也不願意跟你相處——就是學好、學不好,高低都不喜歡同別人相處。這就是我們知見上面的問題。學大乘佛法,慈悲心就是要培養我們面對所有人、所有事的一種能力,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恒常無間饒益有情,一切時處普攝護——攝受衆生、護持衆生。讓我們的內心越來越寬廣,越來越廣大,越來越有智慧和力量;而不是學了佛法以後,把我們內心裹得越來越緊,繃得越來越緊,思想認識越來越機械、越來越單調,那都是在用心的過程當中,有問題;在修行的過程中,存在著障礙。

  所以我們學修佛法,就要直接從內心著手,佛法的路子,根據道次第,在行持,不能落入到世間的心智模式陷阱當中去。世間的心智模式,不能用到佛法裏頭來,不能用到修行這方面來,不能跟修行的次第混爲一談。修行的次第,必須根據佛法來。世間的一種心理模式,是世間養成的習慣性。它又是從什麼地方來呢?是根據世間的人的種種的學習、生活、工作、行爲,然後總結出來,這樣的一套思考、思維、講說,這樣的模式。這種模式,在世間上來講是成立的,是有它的價值,也可以說是緣起法,是俗谛的內容。

  但是這些東西也是空,它不是真谛的部分,它不是讓我們內心,能夠真正得到提升,無明煩惱得到破除——靠這種的方式、方法,是做不到的。反而讓我們的心又進入到另外一個誤區當中去,進入到一個更加堅固的誤區當中去。也就是說本來我們內心的煩惱無明狀態時起時落——沒有規則、沒有規範,那麼你有一套模式以後,讓那些亂七八糟的煩惱,全部組合在一起,成了規範,成了一套模式,我們的心就進入到那樣一套模式當中去。時間久了,佛法的一些名詞概念、術語、經論的文字,也有可能會變成自己世間心智模式組成部分——這個是非常有可能的,並且常常也會看得到、聽得到、感受得到。

  如果我們真正符合佛法的原則、佛法的精神,根據佛法的教授去實踐,用心去落實,那麼這個人的行爲跟所有的人,絕對都是能夠相融、融合、圓融,相即不離;差別諸法在法性上面是平等的,在緣起上面有區別,在法性上、在空性上,是平等的,佛菩薩通達緣起,佛菩薩證悟到空性。所以呢對不同根基的衆生,他都知道如何去適應。我們學佛法,就是要逐步向這樣高的境…

《如何對治現世貪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