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對治現世貪著▪P2

  ..續本文上一頁界、深的境界去努力、去用心、去用功。我們學得越來越好,成績越來越大,自然而然,我們的緣起就會越來越廣闊,同人家打交道、相處、合作,就會越來越容易和合。不能和合,和不來,內心當中有距離、疏遠、隔膜、猜忌、憤怒、嗔恨、嫉妒等等,諸如此類,都是自己生出來的。自己心裏生出來的,都是自己內心的煩惱、無明狀態。

  二、 舍棄對現世的貪著,用心于佛法,堅定信心。

  我們對佛法了解一點,了解一個法類,就要照著這一點去實現,照著這一點去努力,照著這一點去用功落實,就要拿來修行用,同自己生命相結合。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爲了聽兩句佛法,不惜生命。爲什麼爲了得到兩句佛法不惜生命呢?佛法比生命更重要。當然有人說,我們沒有生命,怎麼會有佛法呢?反過來說,如果沒有佛法的話,我們生命,就沒有那麼重要了,但是我們學佛法的人,依然常常會關心、會挂念,會擔憂說,我們這樣學佛法,去打工、賺錢、上班,時間少了,機會少了,身上沒有錢,如果生病的時候怎麼辦呢?沒有錢看病,生病的時候,沒人來照顧自己,最後老的時候,沒人來幫助自己,沒有人給我助念,死的時候沒有人處理後事,沒有人來幫火化...等等,所以就有很多很多的,莫名其妙的擔憂——老、病、死,種種的問題,非常地挂念。實際上這些的問題,都是對現世利樂的貪戀,不等于說你不學佛法,你這些問題就解決好了——不學佛法的人,未必說你生病的時候,人家就很好來照顧你;你老的時候,很多人幫忙你;你臨終的時候,很多人來關懷你。不可能的;當然也有,但是沒有的居多。

  學佛法的人,同參道友很多,在龍泉寺,大家來當義工、來學佛法。這麼多的信徒,你生一個病大家都知道了,他就給你拿藥,你住院的時候,他要照顧你,是不是?你沒有錢的時候,人家還要幫助你;你要老了,自然而然人家也會關心你。。。那肯定不會有問題了。你出了些什麼事情,大家都會來幫忙,不僅說居士們、義工們會幫忙,我們法師們也會幫忙。他不會說,因爲我們學佛法,我們老病死問題就不會得到解決了,沒人去處理,就這些都是沒有必要的擔心。因爲你心裏會有這些擔心、挂礙的話,就很難把所有的身心用在佛法上面去,這些方面,還是世間心,還是對于現世的貪著,對現世利益的一種執著,所以我們慢慢要把它去掉。佛法是講業果,你只要照著佛法去實踐、去落實,我們有很多的善業,有很多的福業,自然而然會感得很多好的果報,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我們有時候,來學佛法的時候、當義工的時候,個別人家裏的父母、兄弟姐妹、親朋好友不會理解——說你好好的一個人,年紀輕輕,還去學什麼佛法,勸你不要去學,不要到寺院裏邊來。那時候我們自己覺得,這些父母啊,這些朋友啊,他們是這樣地關心自己,又這樣對自己很好,他又這樣地百般阻撓。這個時候就是考驗自己的信心,是不是堅定,會不會動搖?對現實生活當中的種種的境界,會不會貪戀?對學佛法會不會感到後悔?這些就是檢驗我們的善根、我們的福德因緣、我們的智慧的時候,而不是一種障礙——表面上來看,這些是一種障礙,那麼這些障礙你超越了,我們內心就越來越沈著,就越來越有力量,同佛法的距離就越來越近。

  因爲自己的父母,朋友對我們的一種勸導,對我們的一些建議,他們也是出自于好心,因爲對佛法不了解,覺得在廟裏邊,天天就是念經,生活也很簡單,早上又要很早就起床等等,他不知道宗教信仰的一種意義——生命深層次的一些內容,他不了解。當然我們也沒有必要說,人家這麼關心我們、勸導我們,我們也要跟他過不去,或者說我們也要不理他,要對他怎麼樣,甚至說要跟他去對立等等,這是沒有必要的。我們就是要以一種平常的心去對待,來到寺廟裏邊,家裏有事情,還可以回去看;他要看你呀,也可以來到廟裏邊看,這是非常方便的,雖然在北京,城裏要到這裏來也很容易;外地到這裏也很容易,坐火車,坐飛機,當天就能夠到;你如果要跑到外國去,那就不那麼容易了,是不是?你跑到非洲去,跑到俄羅斯去,跑到美國去,跑到國外去...。

  所以我覺得,在廟裏出家也好,當義工也好,總是比出國要好,出家比出國要好,出家可以看到,出國跑到外國去,不容易看到,出家還是爲我們國家做事情,到外國都爲外國人做事情,爲別的國家幹活,是不是?這很多都是人的一種觀念,總覺得出國很好,出家不好。我覺得出家比出國更好,真的是這麼一回事。這個佛教裏面,也需要很多人去做事——承擔如來的家業,從我們國家的、社會的角度來講,它也是社會的一個事業,也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需要很多有能力的人、有學問的人、有責任心的人去承擔,這本身就是社會的一部分——它不是獨立的,不是孤立的。緣起就是相依共存,更何況我們國家的宗教政策,也是允許和保護的。只是我們自己有沒有真正那種宗教的信仰,有沒有真正的那種虔誠、恭敬,有沒有真正的一種堅定的信念、宗教的情操、宗教的熱忱,這是很重要的。

  學佛法,是不是真正很認真去實踐、去落實,如果我們真正很認真去實踐和落實,我們對世間上種種的名譽地位,世間上所有的種種的:稱譏苦樂、利衰毀譽,種種的厭惡等等,甚至人家對我們的批評,我們都會不在話下的,就是別人對我們的誤解,別人對我們的批評,別人對我們這個障礙,我們都能一道一道去解答,慢慢慢慢去跨越,這些就是我們的業障,學佛修道的障礙。因爲有些人,他對佛法不了解,對宗教不了解的話,就産生了障礙。他自己的障礙也會變成我們的障礙——因爲緣起的法就是相即不離的,就是你內心的問題,也會變成我的問題;我這個問題解決了,你的問題自然而然就不成問題。因爲你的問題不會影響到我,所以我們學佛法,就要有這種非常堅定的信念。不然的話,大家都會搞得很痛苦,就是障礙你的人,會很痛苦。他看看你這個同修,還不是很堅定,還有希望,他下次再來勸你,過一段時間再來勸,如果我們自己很堅定,他看了,沒什麼希望了,下次不來了。這是真的,這樣的話,他也回心轉意,也開始學佛,那這樣子都很好啊。所以我們自己信心很堅定的時候,很多業力都能夠改變,很多的想法也能夠得到改變。因爲長期以來,人們對佛教、對宗教,有很多偏見,有很多誤解,這些方面,就需要靠我們去解決。

  我們在這種修行的意樂方面,要非常的堅固,要抛棄對現世生活當中種種生活的貪戀、經營,你去經營現世生活當中的種種的事情,如果沒有佛法的原則、佛法的精神,也是在造業,比你對現世生活當中的種種的享受,這種業還更厲害,因爲你造作出來的這種事業,會影響到更多的人,一起在輪回——如果我們沒有去造那種業,可能還不會導致那麼多人去輪回,那麼多人都痛苦,因爲我們的造作,反過來會導致更多的人在輪回。所以這個就是,我們的一種用心的問題;反過來說,我們的學法的意樂非常堅固的話,我們的行爲、我們的生活,就同佛法結合起來,我們生活就會越來越充實,我們的工作,就會越來越有力量,我們所做的事情,就越來越有意義。這樣佛法就真正走入到我們的生命當中。

  如果不是這樣,我們雖然在學習佛法,實際上,佛法沒有進入到我們生命的狀態,我們也常常容易以佛法的一些名詞,去對照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同時也以佛法的標准,去要求別人如何生活,如何工作,這樣會變成自己很痛苦,別人也會很痛苦,甚至也會給佛教蒙上很多的罵名。這個都是因爲我們學佛法學不好的一個體現;你如果真正學好,學得比較深入,自然而然這些問題不會存在了,即便發生,過了一段時間,它慢慢就消解。法就是要來對治這些煩惱,對治這些障礙,對治自己的煩惱,對治別人的煩惱。有問題的發生,有障礙的發生,就是煩惱起現行,煩惱在發生作用。我們需要靠佛法,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叁、 我們的發心與佛菩薩、祖師們發心的關系;傳承的加持。

  所以我們在學佛法的時候,不需要去擔心,現世生活當中,種種無意義的事情。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有六萬次能夠當轉輪聖王的這種福報,施舍給佛陀的弟子們——六萬次當轉輪聖王的福報,這個福報有多大。大家來到這個寺廟裏,我們都是得到佛菩薩的功德,因爲佛菩薩的功德,能夠召喚我們這些人,來到寺院裏,這都是佛陀當時在因地發心所成就的,你來再多的人,來更多的人,它也會有,能夠維持的,大家也能夠相安無事,也是會有東西吃,也是會有地方住,那麼只有靠我們的發心。

  我們如果去發心,這個果報都是會出現的,這些果報的出現,不是因爲我們創造出來的,我們發心努力只是一個緣分,我們這個緣分加進去,這個佛法興盛的種種的因緣就現前,就現起,這個緣、那個緣,衆緣和合,佛法就興盛,所以它不是靠哪一個因、一個緣就夠,它靠很多很多的緣分,集聚起來,佛法才能夠興盛。也不是說,我們這些因緣,我們這些人湊在一起,它就有佛法,也不是這麼一回事。社會上面,各種各樣的俱樂部都非常多,各種各樣的會議、活動、運動會等等,有很多的活動、很多的人群,那些人群當中,不學佛法的人,他佛法沒有來源,所有的人都是不知道的——甚至沒有聽說過,更不會曉得佛法有什麼好,對自己的生命有什麼幫助。

  我們來到寺廟裏,來到叁寶地,大家用功學佛法、修行、辦道,就能夠很深切感受到佛法的一種力量跟作用。爲什麼這樣呢?就是跟過去的這些佛菩薩、祖師大德們的發心有關系。我們根據佛言祖語來實踐,所以我們的心,就跟佛菩薩的心相應,跟佛菩薩的心相近,能夠跟佛菩薩的心相即不離。不僅佛法如此,世間法也是一樣的。比如你會說話、你會讀書、你會認識字,你一本書打開,你知道這個字怎麼念,這個是什麼意思?你怎麼知道這個字怎麼讀呢?老師教你的,你說我要查字典,查字典也是老師告訴你,他說這個寫在字典上面,這個什麼音,這個什麼意思,也是老師,這個老師也是有老師,老師前面還是有老師的,一直到哪裏?一直到創造文字的人,一直到創造紙張的人,一直到發明跟創造印刷業的人,編書的人,都是有關系的,都是一直這樣傳承下來,你裏邊缺了一個環節,我們這個字就認不到,我們就看不到,我們更不知道怎麼發音,不會知道它什麼意思。

  也就是說,我們能夠認識這一篇字面的意義,同時就包括了很多過去古人的經驗,包括現在老師對我們的教導,包括我們自己的發心跟用心,已經包括進去了。同時,我們看了這篇文章,看了這一頁紙以後,我們有收獲,有心得,得到啓發,這種作用,還會影響到自己的行爲,影響到我們的工作。我們還會分享給別人聽,還會影響到今後生命的曆程,就跟未來聯系在一起,就是世間法,它本來也都是過去、現在、未來有聯系的,這佛法更是有聯系的。所謂有聯系它就是有傳承,有聯系就有加持,有聯系就有感應,其實是我們的心太粗了,太現實了,太簡單了——體會不出來,感受不到這種種加持的力量、種種感應的力量,同佛菩薩有聯系,這樣的一些因緣,自己覺察不出來,這些都是我們很嚴重的問題。

  四、 談中士道:深信業果,舍棄對後世的貪著,對治煩惱。

  其次,我們學佛法,不是說要讓我們的後世過得更好,也不是讓我們後世不要墮地獄,後世升天,後世當一個很有出息的人,當一個社會上很有地位的人,不是這回事。我們學佛法,不僅僅要舍棄對現世的貪著,同時也要舍棄對後世的貪著,對後世生活利樂的一種貪著,這種動機和意樂都是不對的。

  我們希望現世在佛法方面能夠用得上功、走得上路,有作爲、有成就;更希望我們這種力量,我們這種習氣、修行的習氣、學法的習氣能夠持續等流下去,讓後一生,能夠一出生,就知道學佛法,就能夠很容易上路,用得上功,對這個法領納的程度,越來越純正、越來越濃厚,體會越來越深刻。所以對業果的相信,不僅僅是現世的,後世也是如此。所以我們學佛法是爲了要成佛,成佛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去努力、發心、用功,這樣的話,我們就要把長期以來在自己思想當中累積下來的那些錯誤的思想——對現世和後世的一些生活上面的貪著,把它去掉,把它去得幹幹淨淨,佛法才有辦法一步一步學得好。

  下士道談業果的目的,就是爲了要對治現世的貪著;中士道,就是要對治後世的貪著。這個叁士道裏面都有非常清楚的交待。我們在用功的過程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爲了要對治貪著,這個是重點——重點中的問題。如果在這些很重點的業果方面,沒有思維、抉擇清楚,業會決定的,業會增長廣大的,業所作不亡——業作了以後不會失去,它就決定了你一切,所以我們說,對業果要深信不疑。如果我們沒有對現世、後世貪著心的對治,你怎麼能夠入道呢?我們所有學的這個道,就跟道次第都是不相幹的,我們何時認真去思考,我們怎麼樣去對治現世、後世利樂的貪著。

  我們對現世貪著的是什麼?對後世貪著的是什麼?它的表現在哪裏,我們爲什麼會有那麼多貪著?我們爲什麼要那麼去追求、要那麼去努力拚命——這就是佛法不共的地方,佛法根本的精神之所在。我們剛才說的是貪著,而不是說,我們去否定世間的存在,世間也是存在,這些存在是世間緣起,因果輪回的現象。我們要超越,不要在這樣的一種輪回的規律當中受苦,需要靠佛法。

  在世間法的基礎上,我們要去超越,超越就是從心上去超越,我們心上超越不了,就是因爲有煩惱,有問題,需要佛法去對治。佛法對治,很不容易,不知道怎麼對治?對治的方式、對治的途徑、對治的辦法,就是整個用法的過程,就是納法成業的過程。所以我們,佛法學得怎麼樣,好不好?就是看對現世後世的一種貪著,對師友緣的緣份是深、是淺,對佛法的信心,對佛法,叁寶的恭敬心,對自己未來生命方向的把握和肯定,這些都是非常實在的,它不需要去問人的——問自己,自己覺得哪個答案對,就是你的成績了。自己覺得我還不知道,那就有問題。自己覺得,我對世間上的那些還非常在意,就說明我們還沒有入道!

  以此同大家共勉,阿彌陀佛!

  

  

《如何對治現世貪著》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