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細心體會佛法▪P3

  ..續本文上一頁不是說我來念幾天經就可以的,我這個佛法就學到手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很快就忘記掉了,很快就沒有掉了——這不可能的。只是有一種臨時的作用。實際上,它是不會長久的,長久需要發很大的心,去努力,去作決定。首先我們這一點能不能作決定呢?都是很成問題。就是佛法在自己生命當中是第一位的,是最重要的。除此以外,其他的都是可有可無,其他的都是陪襯,都是不重要的,就是決定學法的心,決定求法的心,決定爲法的心,這個就是對法真正有沒有認可,我們對佛法沒有真正的認可,談什麼信心呢?首先你都沒有認可這個佛法是最重要的,還怎麼會信呢?不可能的。信怎麼能夠信得起來呢?

  五、認識內心狀態、身心關系,粗細心與用功。

  世間的一切,根據《華嚴經》的教義,一體多元,一體多重,重重無盡。我們內心的狀態,也是重重無盡: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種種的情緒,重重無盡:有時候高興、有時候痛苦、有時候煩惱、有時候歡喜。。。我們高興的時候,這些不高興的部分,它就被隱藏起來了。。。我們不高興的時候,我們高興的心理,隱藏起來了。。。就是隱門跟顯門。我們就要很清楚,我們這個煩惱起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我們另外一個方面被隱藏起來;好的心理狀態出現的時候,不好的就是被隱藏起來了;不好的出現的時候,好的被隱藏起來了;智慧出現的時候,無明煩惱就隱藏起來了,就沒有了;無明煩惱出現的時候,智慧就跑了,不出現了,它只是藏起來了,不是真正跑了。真正跑了,就沒有了,永遠沒有了,煩惱永遠斷了——只是暫時不顯示了,就如我們電腦一樣,裏邊有很多很多的病毒,暫時不顯示,它一顯示,就死機了,對不對?要出故障,人就出問題。

  實際上內心裏邊,它也是一樣的:像波濤一樣,重重無盡。。。這就是我們人生命的狀態。。。不會說我這種心理,幸福快樂感會一直持續,不可能的;你說痛苦會一直持續,也不可能,它也會過去。。。我們如何擁有智慧來獲得快樂,來減少痛苦,來驅除無明?——靠佛法。如果不是佛法,無明去除不掉;如果不是靠佛法,痛苦減少不了,這是絕對的。

  人的身體是五蘊和合的假體:色、受、想、行、識,簡單說來,就是身心兩個部位、兩個方面。身心兩個方面——身體,血肉之軀;心,心意識。我們的心,到底跟我們的身體,是一回事還是兩回事呢?是有聯系還是沒有聯系?我們的人有心,動物也有心,貓,狗,它也知道,它也有意識,我們人也有意識。。。身心,它是相互依存的——一個人的身體壞了,比如你的頭被人家砍了,你就死了,死人就是你心識跑走了,身體即刻就冷了,就冰涼了,就硬了,就僵化了。。。你活的時候,身體柔軟,有溫度;你死了之後,即刻就冰涼。。。說明身跟心是有聯系的,但是完全又不是一回事。

  比如說我們手,你去摸一下知道,這個是硬的,這個是軟的;這個是燙還是冷;這個是熱,能夠感覺得出來,摸一下他就馬上有感覺,但是你不能靠這個手去思考,手思考不了,眼睛看東西,能夠看得到,看到有經書,看到前面有佛像,看到前面某某人,耳朵能夠聽,手能夠拿東西,他就非常方便,你提一桶水,就很容易提得動,提一個行李包,也容易提得動,但是,你用腳去提就不容易,腳就是走路的,走路可以,但是你用手來走路,就不行了。

  我們的心到底在哪裏呢?在身體當中的什麼地方呢?過去有人說,在我們的心髒裏頭,心就是心髒;有些人說,心就在大腦,如果我們的心,就在心髒裏頭,我們心就在大腦裏頭,那爲什麼我們人,身體上面各個器官、各個部位又有它的作用。

  佛教裏講,我們的心,它從世間上面談,人的這個心是不一樣的。對一個有戒有定有慧的人,他的心跟一個沒有經過戒定慧熏習的人是不一樣的。禅定功夫很深的人,真正用功的人,他更多的情況下是靠潛意識在起作用,也就是非常細的一種意識在起作用。比如說,無色界的有情,無色界無色,他沒有身體,但他有生命——他純粹都是一種心的一種生活,我們凡人——欲界的衆生,他身心都有,他生活的狀況,更多地靠的粗意識,非常粗猛的意識,就是非常容易在這些雜染的、粗重的境界上面過生活,粗重的境界上面做文章,在粗重的境界上面去緣。因爲我們內心很粗,所以我們看到的東西,聽到的東西,思惟的東西也就很粗。

  如果我們內心很細,比如這個人很細心、這個人很用心,他看問題就跟一個粗心大意的人看問題是肯定是不一樣的,因爲他內心非常的細微,他做一個事情,就能夠考慮得非常周全、考慮得很圓滿,做事情很有條理,說話也很有條理,一天一天做什麼,一步一步怎麼做,非常的清楚,如果我們長期以來,內心都是非常混亂狀態、非常的粗糙、非常的急躁、甚至非常的暴躁,這怎麼能夠用功呢?這用不了功,首先我們心態都很成問題,都一直在起伏動蕩不安,先要把它止息下來。止息下來以後,才能夠慢慢在我們細的、深細的意識當中,深細的心念裏頭去做功夫、去用功,只有這些很深細的,我們的心才能夠同佛菩薩的心,佛菩薩的境界去相應,這些很深細的心,它不會受到我們身體的影響。

  比如說,我們坐在這裏,看經本,看到佛像,它不會受到我們這個心的影響,這個身體的影響;我們走路,我們打坐,我們同人家談話,我們內在當中的那顆自性的、清淨的心,我們內心當中那種非常微細的心,如如不動的,非常清楚、非常清明,知道做什麼的。。。如果不是的話,所有的身語造作,都是牽強附會的,都是沒有目標的,沒有宗旨的,沒有理念的,都是業感的。

  所謂業感呢?你碰到什麼緣,碰到什麼境界,碰到什麼人,遇到什麼事,去隨順、去附和而已。而不是說,我們自己真正讓那些混濁的心,逐步逐步的讓它清明;那些粗重的心,逐步逐步讓它細微;那些膚淺的心,逐步逐步讓它越來越深入,能夠認清我們內心當中最深處的境界,認清我們的思想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讓我們的心越來越敏感、越來越深細、越來越活潑、越來越有力量、越來越容易同師法友相應、同叁寶相應,同佛菩薩的境界相應。

  

  

《細心體會佛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