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樂人生
各位法師、各位同學:
一、 末法洪流信仰危機·聽經聞法認識自心
過年了。過去大家都很喜歡過年——小朋友們過年可以穿新衣服、有好吃的,又可以到外面去遊玩,有壓歲錢;成年人過年的時候,有時間去安排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現在過年的方式跟意義跟過去有些不同:過去物質方面比較匮乏,過年的時候豐富一些,大家比較有希求心;目前生活普遍比較好了,市場出售的東西也非常豐富,應有盡有,但是現在人缺乏的是精神的食糧。所謂缺乏精神的食糧,就是內心世界的貧乏,心靈的空虛,信仰的危機。諸位來到寺廟裏邊過年,這個意義就很不一般。尤其是能夠在北京的寺廟過年,更加的難得,難能可貴。
我1984年在北京上學,88年底回去,上學期間——好象是84、85年——曾經在北京過過兩個年。從回去當方丈以後,差不多有20 年以上沒有在北京過年了。大部分過年都是在廣化寺,還在法門寺過過兩個年。今年我們大家在龍泉寺一起過年,意義也很重大。在龍泉寺過年,當然我們所關心的、所重視的是佛法方面的內容,而不是在世俗社會上面那些過年的方式。那麼對我們自己本人來講,有佛法方面的需求,要求法。我們在寺廟裏邊,如何能夠獲得到佛法?比如大家在這裏聽我講課,怎麼樣子的課程才是一個比較好的課程?是不是我們聽得懂是好的課程,還是聽不懂是比較好的課程?聽不懂的話,也可能講的人講得太深,我們聽不懂。也可能我們聽的人,基礎不夠聽不懂。也有可能緣份不好,聽不進去。那麼第二個方面,就是我們都聽得懂,那麼究竟什麼樣子叫做聽得懂?而這差別很大。我們不要說佛法能不能聽得懂,就是一般的講話,話裏頭的意思我們能不能聽得懂呢?我們能不能很准確理解對方說話所要表達的意思?不要說一個小時,就是說一句話、兩句話,我們能不能把它理解得很准確,這都是很難講的。就是——懂,它的程度是什麼。我說這個話的目的在哪裏呢?就是說我們在聽課的時候,在聽開示的時候,聽講佛法的時候,往往非常容易下定義說,我今天都聽懂了,或者今天都聽不懂,就是這樣子一個簡單的結論。那爲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種種的認識、看法呢?實際上我們這些認識和看法都是有問題的,是有問題的認識、有問題的看法。
二、凡聖之道心路有別·心法相應趣入聖道
爲什麼我們的認識和看法會有問題?就是我們對自己的心並沒有了解認識清楚,內心世界是一個什麼狀態,內心世界是怎麼一回事。常常說修道,道是一條路,一條什麼路呢?心路曆程。那麼凡夫、凡人,有他的心路曆程,聖者也有聖者的心路曆程。聖人的心路曆程,功德智慧一直在增長;我們凡夫的心路曆程都是種種的煩惱、業、流轉,這樣子一個過程,這樣子一個經驗,這樣子的一種經曆。那麼也就是凡夫的心路曆程的這條道跟聖者的道是不一樣的。那麼學菩提道就要修道,修道就是要走聖者的道,而不是走凡夫的道。凡夫的道就是輪回的道,聖人的道才是通向解脫,圓滿菩提,成就佛果的道。但是我們都是凡人,都是苦惱的衆生。如何進入到聖者這個道?也就是在凡夫道和聖者道之間它還有距離,也就是說我們如何從凡夫道進入到聖者道,中間還有界限。界限也就是我們進入聖者道以前的基礎,這個基礎是很重要的。這是個什麼基礎呢?比如說我們如何來認識自己的內心、以及內心上面的無明煩惱狀態、內心上面的問題。其次我們如何來改變和對治這樣子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看清楚了,能夠去對治、去消除,如此下去我們才能夠進入到聖者道。不然的話我們都是在聖者道的前面。
我們在學佛經。佛經——佛講的,固然沒有錯,究竟了義,趣向佛果。但是我們學佛經的時候依然還是以凡人的心來學佛經、來學佛法。我們以凡人的心來學佛法的時候,還不是在聖者道,還是在凡夫道,凡夫道就是六道之一,這是有很大的不同。這個意思在哪裏呢?就是說我們在學經論的時候不等于說你已經就進入到聖者道,而實際上我們還是在凡道,沒有在聖道。因爲我們在凡道,所以你會進進退退,反反複複。你有時候覺得佛法很好自己就很高興,有時候我們經論看不進去就會苦惱,就會痛苦。看得進去就快樂,看不進去就痛苦,就說明我們還沒有進入到這個路上。我們看經論相應的時間是很短暫的,看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可能只有兩分鍾叁分鍾的時間是相應,可能很多很多的時間、很多很多情況下它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相應——因爲我們還是以煩惱的心去面對,不容易做到心跟法完全相應。心跟法完全相應就是能所雙亡的一個境界,那是很高的一個境界,實際上不容易做到。
叁、認識苦樂思維業果·依戒調伏離苦得樂
其次我們常常談到快樂和痛苦,它們都是人內心的感受。內心感受到快樂是快樂,內心感受到痛苦就痛苦——也就是快樂跟痛苦不是外在的形象,是我們內心的形象。
我們內心爲什麼會産生痛苦、爲什麼會産生快樂?爲什麼有時候産生痛苦、有時候産生快樂?會這樣奇怪呢?就說明有原因。我們內心産生快樂有原因,産生痛苦也是有原因。痛苦跟快樂的程度有不同——有時候就非常苦非常苦,有時候就是很痛苦,但是不會那麼痛苦;快樂也是一樣的,它有程度上面的不同。既然我們都是同一個人,既然都是同一顆心,爲什麼我們自己的心把握不住呢?自己的心主宰不了自己呢?我們不要讓它痛苦的時候它偏偏要痛苦,我們要讓它快樂的時候爲何它快樂不起來——這個原因在哪裏?這就是需要去探索的地方。內心痛苦的原因祛除以後,就不會産生痛苦;內心裏邊快樂的原因查找到了之後,我們才能夠快樂起來。也就是說痛苦跟快樂也是因緣所生,也是緣起法。
我們內心痛苦的時候無論是說話、做事,它所造成的業都是會去損人、害人,自然而然就這樣。內心痛苦的時候身語所造作出來的種種的業對別人會有害的。對別人會有害,就是一種惡業。那我們內心裏邊的痛苦是怎麼來的?它是過去業因的等流,就是過去業因惡業的這種因等流下來,所以這個時候觸到外緣已産生痛苦。過去的善因,你遇到好的外緣産生快樂,産生快樂的時候它又會去利人,同時又種下善因。痛苦的時候是因爲過去惡業的等流,那麼你去害人損人的時候又種下了惡因,又形成了惡業。所以這個快樂跟痛苦的産生,結果就是因果。它不是無緣無故,不可能的。但不可能說一個人無緣無故他就很幸福很快樂,也不可能一個人無緣無故整天就是很苦。這個裏邊都是業在主導。怎麼叫做業決定一切呢?業決定一切就是決定苦樂。現在很多的痛苦很多的快樂,我們不容易那麼認爲的。我們認爲這個苦樂是別人強加給我們的,別人給我們找來的麻煩,都是因爲客觀環境引起的;快樂是因爲我們自己比較用功,自己比較自覺,自己比較努力,所以我會有快樂。這就是我們很大的一個問題,很大的一個邪執——就是說好的事情都是自己的,不好的事情都是別人的。不容易從業果的前後相續上來認識這樣一個問題。
我們人生在世幾十年,七十年,八十年,對聖者來講,可能就一個小時半個小時。極樂世界一天,娑婆世界一劫,聖者的時間跟凡人的時間不一樣,它能夠相當于這麼長!我們一生幾十年,對極樂世界的聖者來講,可能就是喝一杯茶的時間我們一生就已經過去了,甚至還沒有那麼長。我舉這個喻的目的在哪裏呢?因爲我們會覺得這一生幾十年是很長的時間,不會認爲這幾十年是很短的時間。因爲很長的時間跟很短的時間判斷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從整個無限生命來認識,自然而然現在很多的痛苦跟快樂是因爲跟二十年叁十年四十年前有關系。相續-等流-相續-同類因。佛教裏六因、四緣、五果,那麼這種因就是相似的因,同類的因一直持續下來。
我們內心痛苦的時侯怎麼辦呢?只有去調伏、調和我們內心的這種痛苦。我們去調伏內心的痛苦,才不會去繼續造惡業。我們如果沒有去調伏,沒有化解內心的痛苦,如此下去,肯定我們會再造其他的惡業。再造其他的惡業,就會引發未來的苦果。同樣如此,我們身語二業得到調伏,那麼我們就能夠引發來世、未來快樂的結果。在凡夫的位次上,更多情況下,他內心是沒有調伏的,是得不到調伏的。那麼我們要調伏內心無名煩惱、狀態躁動,種種問題,要靠什麼呢?要靠戒律。戒調伏嘛,它清涼。只有靠戒律才能夠調伏我們躁動的心,才能夠把過去種種等流下來的業習氣給斬斷。斬斷的話,我們就不會再産生身語的造作去引發未來的苦果。反過來說,戒律的力量,讓我們身語的造作就變成善的,善法,那麼它會引發未來的快樂的結果。未來的痛苦和快樂固然是因爲我們內心當中有沒有調伏煩惱引起的,但是它表現出來的方式,是在身語的造作
四、修行學佛開啓智慧·利樂有情踐行佛法
所以我們修行佛法,修道——在家我們叫學佛,出家我們一般都叫作修行——那麼修行、學佛,出家住在廟裏面,爲什麼名爲修行呢?意味著寺廟裏邊的環境比較適宜修行,是一個修行的環境。我們出家衆也好,在家衆也好,來到廟裏面就適宜修行。在家的時候就不容易談得上修行,只能在家同佛法結結緣而已。真正我們要談到如何一步一步去修行,是非常不容易的。可以說這是非常非常地困難,尤其是現在這時候。我們修行也好,學佛法也好,最重要的是培養一種智慧,培養獲得覺悟的能力。我們修行學佛,不是去找一個什麼見解,也不是去找一個什麼答案,更不是要去找一個什麼結論。它沒有結論,也沒有答案,是說我們能不能覺悟,能不能獲得智慧。我們有智慧,自然而然自己的身語意,跟生活、工作、學習……一切都能夠聯系起來,都能夠融入。也就是我們內心裏面有智慧,是因爲有覺悟嘛!所以就能夠産生智慧。有智慧,我們身語意的行爲就不會犯錯。身語意的行爲不會犯錯,都正…
《苦樂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