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六根蒙蔽
各位法師、各位同學,今天我們要來談一下佛法。 一、“華嚴”境界,衆生在佛慈悲攝護下;我們學習佛四智。
大家在念誦《華嚴經》,《華嚴經》在佛教裏面名爲經中之王:“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華嚴經》有叁種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叁種。就八十華嚴來講,它一共有七處九會,叁十九品八十卷,所謂“七處九會、叁十九品八十卷、四萬五千個偈”。“七處”是哪七處呢?——人間有叁處,天上有四處。“人間叁處”:菩提場、祇樹給孤獨園、普光明殿;“天上四處”: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他化自在天。佛在菩提場一共講了六品,在祇樹給孤獨園講了一品,在普光明殿講了十八品,忉利天講了六品,夜摩天講四品,兜率天講叁品,他化自在天講一品……一共是叁十九品。釋迦牟尼佛講《華嚴經》的時候是在七個地方講——就是剛才談到的那七個地方,然後談了九會。
我們今天來學習這部《華嚴經》,非常地殊勝:寺廟裏面早晨、晚上,我們敲鍾、敲雲板的時候都要念:“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會上佛菩薩”——念一個字敲一聲,念一個字敲一聲……由此可見它殊勝。那爲什麼我們敲鍾、敲雲板的時候都要念“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會上佛菩薩”呢?菩薩、佛的境界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對衆生來講——“無緣、同體”;對佛菩薩來講——“大慈、大悲”。那是什麼意思呢?我們衆生與衆生之間,有些是有緣,有些沒有緣;有些緣份比較深,有些緣份比較淺;有些緣份比較近,有些緣份比較遠……就是說人有種種的差別——有遠近、有親疏、有內外、有上下、有高低、有智愚、有貧富……有種種的差別。
那麼,“同體”是什麼意思呢?對衆生來講,關系比較緊密、比較近的,感受就比較深,感受到好像我們大家是一起的;反過來呢?就是說我們這些人感受以外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不是一體的,是異體。在《華嚴經》裏邊,它就是要說明這樣子的一些問題。衆生有種種的差別性,現象界的種種諸法的不同;對佛菩薩來講,不一樣——“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也就是說,佛大慈大悲心——“大慈”就是佛;“大悲”,菩薩、佛……“大慈大悲”就是佛菩薩的境界。佛菩薩的別名,還有大慈大悲。
那麼,所有的衆生都是在佛菩薩智慧、福德、光明攝受下,所有的六道衆生,所有的叁乘——聲聞、緣覺、菩薩,都是在佛光普照下……佛就猶如太陽一樣,他是不分別的。太陽出來能夠普照萬物,是不是?所有的草木、所有的人與非人……一切都是在陽光的普照之下。但是這些草木、這些人不一樣——他有種種的差別,這樣子也就是對陽光的感受不一樣:太陽出來時候,有些地方、有些人,他很容易就能夠沐浴在佛的太陽光之下——就是佛一說法,我們很容易就能夠領會、很容易就能夠接收;那麼有些有情、有些地方,就需要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等到中午,甚至等到下午、晚上,它才能夠接收到陽光。那麼爲什麼會有早有晚呢?就是因爲你被遮掩了——被其它的東西遮蓋了,所以接收不到陽光。太陽變化的時間——它在運行的過程當中,慢慢慢慢角度發生了變化,然後我們就能夠接收到陽光……就是因緣具足了,還是能夠接收得到。
那這個比喻什麼呢?我們人來接受佛法,人與人的關系,人同佛菩薩的關系,都要從“大慈大悲”這樣的一個境界當中去學習——就是說,我們慢慢慢慢去培養、去增長慈悲心,才能夠逐步逐步縮短人與人之間的內心距離。因爲每一個人在自己的位置上都能夠得到成長,都能夠有成就感。世間上面各行各業的人,在本行業方面都會有進步,都會很努力,都會有所作爲,用佛教的話來講——“成所作智”,他也有成就;每一個人都是很重要的,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平等性智”;我們要用智慧去觀察:“自己何作何爲”;要用智慧去觀察:“衆生需要的是什麼”;需要用智慧去觀察:“我們如何調整”——“妙觀察智”。通過“妙觀察智”,認清一切有情的平等性,認清一切有情如何在各自的緣起點上,如何去用功,如何去改進,如何去努力,如何去成長……逐步逐步就能夠達到“大圓鏡智”。但是我們在“大圓鏡智”的這個份上,有區別、有差別、不圓滿,就需要去努力用功。
二、認識凡夫與聖者之道差別在于有爲法與無爲法;有爲法之差別因爲因緣不同,故我們要與佛、善知識培養善緣。應以無爲法爲我們努力的目標,認識世間的一體多元。
“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無爲法”本來是沒有差別的,怎麼會“以無爲法而有差別”?應該講有爲法有差別,無爲法怎麼還有差別呢?就是說,我們普通的人,凡人證悟到無爲法——真如法性有深有淺。就是對佛法的體會,對佛法的覺悟有差別,而不是在有爲法上面有差別,而不是在有爲法上面去比較和執著。在有爲法方面去比較、去分別、去執著、去追求,就是凡夫輪回的現象界;在無爲法上面去比較、去努力、去用功、去追求、去發願,是聖者之道。這兩個道是不一樣的道:一個是凡人的道,一個是聖者的道。昨天我談到兩條路,那就在這裏去區分的。所以我們在平常的生活當中,都是在這些有形有相、有生滅的法當中去比較、去執著,是不對的,是錯誤的。我們要驗證內心裏邊佛法的成就和功夫,那麼在無爲法上面去努力。
那麼現象界上面,有爲法的差別是因爲各自因緣的不同,所以顯示出來他們的差別——而實際上是沒有差別的。各自因緣不同,但都是在佛菩薩慈悲、智慧攝受下,我們能夠得到身心的安頓,能夠得到心靈的成長,能夠得到生死的解脫……這就是因爲,同佛、菩薩、善知識、曆朝曆代的祖師大德們的因緣不同。因爲因緣的不同,所以我們的感應、感受就不同——也就是說,我們的所作所爲,我們的發心,我們的業緣,是同什麼佛,同什麼菩薩,同什麼善知識相應;而不是說,佛菩薩、善知識,怎麼樣同我們相應。佛菩薩、善知識發廣大心:他要饒益一切有情。在這個份上,在這個緣起點上,他是平等的,是平等性智——對所有的衆生,只要有緣都能夠得度。有緣他才能夠聽得進去話;有緣,他才能夠接受佛法;有緣,他才能夠依照去實踐……所以我們要發心,就這樣一個道理。
我們要親近善知識,對佛菩薩,要恭敬、禮拜、供養、承事……等等,就是來培養、成就這樣一種善緣。我們內心、我們的身心,才會不造成對叁寶、對善知識的遠離,才會有這種因緣。佛菩薩他是平等的,所以我們佛法學不進去,不能得到感應,不能得到攝受,是我們的問題。但是我們常常會把我們的問題當成“佛菩薩對我們不慈悲,祖師大德們不管我們”……這是凡人思想的一個想法,是不對的。所以,在我們凡夫的世界,衆生種種的差異相,種種的不同,這是自然而然的,肯定會有這些不一樣的。但是我們要逐步逐步,同佛菩薩的世界、同佛菩薩的經驗去接軌、去接近……
佛菩薩看衆生就是一樣,我們衆生看衆生是不同的。這樣種種的差別,佛菩薩在自己的經驗世界裏,“佛佛道同”——法也都是一樣的。但是凡夫在佛法的修證過程當中,他所證悟到的境界有差別,所以我剛才談到“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十地菩薩都是不同的層次,只有到圓滿佛果的時候,才是大圓滿。沒有到成佛的境界,就是有區別。那我們學佛法,就是要在無爲法上、在無漏法上去努力,作爲自己的一個標准,作爲自己的一個方向和目標。這樣的話,自然而然我們就不會在眼前的這些境界上面去計較、去分別。如果不會在眼前的境界上面去分別和計較的話,每一個境界它都是平等的。既然是平等,它都是能夠非常容易做到平穩,非常容易做到平衡。我們的生命同別人的生命、有情同無情就非常容易做到和諧,就能夠清淨莊嚴。我們的人生,也會越來越有意義,越來越豐富。
無論是有情世間也好,無論是這個器世間也好,無論是正覺世間也好,都是如此——“器世間”就是物質世界;“有情世間”就是我們的生命世界;“正覺世間”就是佛菩薩圓滿、清淨的世界——那麼無論器世間也好,有情世間也好,正覺世間也好,它是一體多元的。所謂“一體多元”什麼意思呢?就在這樣的一個世界當中,它們的體性是一致的,但是它表現出來的方式是不一樣的。那爲什麼會表現出來的形式不一樣呢
就是佛菩薩同凡夫衆生生命的狀態不一樣,所以他對這些物質的看法、對這些衆生的看法不一樣,認識也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境界也不一樣……那我們如何來認識器世間、有情世間是一體多元的?就是要認識到、要了解到《華嚴經》的這樣一個境界:諸法的差異性這種不同,這種多元。我們認識到這一點以後,自然而然,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能夠有一個很好的心態,有一個非常平穩的心情,有一個很好的發心去對待不同的人跟事,就不會在這些有情煩惱的世間當中糾纏在一起。
叁、分析凡夫被六根蒙蔽,說明發菩提心以突破之,以佛法爲標准分別善惡,在境上修菩薩道。
那麼,有情它有煩惱,造種種的業,有痛苦,在輪回之道。學佛法,佛教徒就要對這些現象、對這些世界認識清楚,然後逐步逐步朝好的方面去努力,向聖者之道去靠近。通常人年輕的時候、歲數小的時候,不曉得如何用功,也不知道怎麼修行;歲數大、年紀大了、老了,就比較後悔,後悔在過去沒有很好地修行,沒有很好地用功,總是希望我們年輕的人,好好用功,好好修行;但是年輕的人又不能好好地用功,然後慢慢也老了……總是一代希望下一代,下一代再希望下一代。那爲什麼我們不能很好去用功,很好去修行?這裏邊就有問題。
這裏邊什麼問題呢?就是,有情的世間是靠六根六識六境來生活——眼耳鼻舌身意。就是說眼睛看的、…
《不被六根蒙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