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六根蒙蔽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今天我们要来谈一下佛法。 一、“华严”境界,众生在佛慈悲摄护下;我们学习佛四智。
大家在念诵《华严经》,《华严经》在佛教里面名为经中之王:“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华严经》有三种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三种。就八十华严来讲,它一共有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八十卷,所谓“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八十卷、四万五千个偈”。“七处”是哪七处呢?——人间有三处,天上有四处。“人间三处”:菩提场、祇树给孤独园、普光明殿;“天上四处”: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他化自在天。佛在菩提场一共讲了六品,在祇树给孤独园讲了一品,在普光明殿讲了十八品,忉利天讲了六品,夜摩天讲四品,兜率天讲三品,他化自在天讲一品……一共是三十九品。释迦牟尼佛讲《华严经》的时候是在七个地方讲——就是刚才谈到的那七个地方,然后谈了九会。
我们今天来学习这部《华严经》,非常地殊胜:寺庙里面早晨、晚上,我们敲钟、敲云板的时候都要念:“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会上佛菩萨”——念一个字敲一声,念一个字敲一声……由此可见它殊胜。那为什么我们敲钟、敲云板的时候都要念“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会上佛菩萨”呢?菩萨、佛的境界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对众生来讲——“无缘、同体”;对佛菩萨来讲——“大慈、大悲”。那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众生与众生之间,有些是有缘,有些没有缘;有些缘份比较深,有些缘份比较浅;有些缘份比较近,有些缘份比较远……就是说人有种种的差别——有远近、有亲疏、有内外、有上下、有高低、有智愚、有贫富……有种种的差别。
那么,“同体”是什么意思呢?对众生来讲,关系比较紧密、比较近的,感受就比较深,感受到好像我们大家是一起的;反过来呢?就是说我们这些人感受以外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不是一体的,是异体。在《华严经》里边,它就是要说明这样子的一些问题。众生有种种的差别性,现象界的种种诸法的不同;对佛菩萨来讲,不一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也就是说,佛大慈大悲心——“大慈”就是佛;“大悲”,菩萨、佛……“大慈大悲”就是佛菩萨的境界。佛菩萨的别名,还有大慈大悲。
那么,所有的众生都是在佛菩萨智慧、福德、光明摄受下,所有的六道众生,所有的三乘——声闻、缘觉、菩萨,都是在佛光普照下……佛就犹如太阳一样,他是不分别的。太阳出来能够普照万物,是不是?所有的草木、所有的人与非人……一切都是在阳光的普照之下。但是这些草木、这些人不一样——他有种种的差别,这样子也就是对阳光的感受不一样:太阳出来时候,有些地方、有些人,他很容易就能够沐浴在佛的太阳光之下——就是佛一说法,我们很容易就能够领会、很容易就能够接收;那么有些有情、有些地方,就需要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等到中午,甚至等到下午、晚上,它才能够接收到阳光。那么为什么会有早有晚呢?就是因为你被遮掩了——被其它的东西遮盖了,所以接收不到阳光。太阳变化的时间——它在运行的过程当中,慢慢慢慢角度发生了变化,然后我们就能够接收到阳光……就是因缘具足了,还是能够接收得到。
那这个比喻什么呢?我们人来接受佛法,人与人的关系,人同佛菩萨的关系,都要从“大慈大悲”这样的一个境界当中去学习——就是说,我们慢慢慢慢去培养、去增长慈悲心,才能够逐步逐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内心距离。因为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都能够得到成长,都能够有成就感。世间上面各行各业的人,在本行业方面都会有进步,都会很努力,都会有所作为,用佛教的话来讲——“成所作智”,他也有成就;每一个人都是很重要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平等性智”;我们要用智慧去观察:“自己何作何为”;要用智慧去观察:“众生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用智慧去观察:“我们如何调整”——“妙观察智”。通过“妙观察智”,认清一切有情的平等性,认清一切有情如何在各自的缘起点上,如何去用功,如何去改进,如何去努力,如何去成长……逐步逐步就能够达到“大圆镜智”。但是我们在“大圆镜智”的这个份上,有区别、有差别、不圆满,就需要去努力用功。
二、认识凡夫与圣者之道差别在于有为法与无为法;有为法之差别因为因缘不同,故我们要与佛、善知识培养善缘。应以无为法为我们努力的目标,认识世间的一体多元。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法”本来是没有差别的,怎么会“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应该讲有为法有差别,无为法怎么还有差别呢?就是说,我们普通的人,凡人证悟到无为法——真如法性有深有浅。就是对佛法的体会,对佛法的觉悟有差别,而不是在有为法上面有差别,而不是在有为法上面去比较和执着。在有为法方面去比较、去分别、去执着、去追求,就是凡夫轮回的现象界;在无为法上面去比较、去努力、去用功、去追求、去发愿,是圣者之道。这两个道是不一样的道:一个是凡人的道,一个是圣者的道。昨天我谈到两条路,那就在这里去区分的。所以我们在平常的生活当中,都是在这些有形有相、有生灭的法当中去比较、去执着,是不对的,是错误的。我们要验证内心里边佛法的成就和功夫,那么在无为法上面去努力。
那么现象界上面,有为法的差别是因为各自因缘的不同,所以显示出来他们的差别——而实际上是没有差别的。各自因缘不同,但都是在佛菩萨慈悲、智慧摄受下,我们能够得到身心的安顿,能够得到心灵的成长,能够得到生死的解脱……这就是因为,同佛、菩萨、善知识、历朝历代的祖师大德们的因缘不同。因为因缘的不同,所以我们的感应、感受就不同——也就是说,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的发心,我们的业缘,是同什么佛,同什么菩萨,同什么善知识相应;而不是说,佛菩萨、善知识,怎么样同我们相应。佛菩萨、善知识发广大心:他要饶益一切有情。在这个份上,在这个缘起点上,他是平等的,是平等性智——对所有的众生,只要有缘都能够得度。有缘他才能够听得进去话;有缘,他才能够接受佛法;有缘,他才能够依照去实践……所以我们要发心,就这样一个道理。
我们要亲近善知识,对佛菩萨,要恭敬、礼拜、供养、承事……等等,就是来培养、成就这样一种善缘。我们内心、我们的身心,才会不造成对三宝、对善知识的远离,才会有这种因缘。佛菩萨他是平等的,所以我们佛法学不进去,不能得到感应,不能得到摄受,是我们的问题。但是我们常常会把我们的问题当成“佛菩萨对我们不慈悲,祖师大德们不管我们”……这是凡人思想的一个想法,是不对的。所以,在我们凡夫的世界,众生种种的差异相,种种的不同,这是自然而然的,肯定会有这些不一样的。但是我们要逐步逐步,同佛菩萨的世界、同佛菩萨的经验去接轨、去接近……
佛菩萨看众生就是一样,我们众生看众生是不同的。这样种种的差别,佛菩萨在自己的经验世界里,“佛佛道同”——法也都是一样的。但是凡夫在佛法的修证过程当中,他所证悟到的境界有差别,所以我刚才谈到“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十地菩萨都是不同的层次,只有到圆满佛果的时候,才是大圆满。没有到成佛的境界,就是有区别。那我们学佛法,就是要在无为法上、在无漏法上去努力,作为自己的一个标准,作为自己的一个方向和目标。这样的话,自然而然我们就不会在眼前的这些境界上面去计较、去分别。如果不会在眼前的境界上面去分别和计较的话,每一个境界它都是平等的。既然是平等,它都是能够非常容易做到平稳,非常容易做到平衡。我们的生命同别人的生命、有情同无情就非常容易做到和谐,就能够清净庄严。我们的人生,也会越来越有意义,越来越丰富。
无论是有情世间也好,无论是这个器世间也好,无论是正觉世间也好,都是如此——“器世间”就是物质世界;“有情世间”就是我们的生命世界;“正觉世间”就是佛菩萨圆满、清净的世界——那么无论器世间也好,有情世间也好,正觉世间也好,它是一体多元的。所谓“一体多元”什么意思呢?就在这样的一个世界当中,它们的体性是一致的,但是它表现出来的方式是不一样的。那为什么会表现出来的形式不一样呢
就是佛菩萨同凡夫众生生命的状态不一样,所以他对这些物质的看法、对这些众生的看法不一样,认识也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境界也不一样……那我们如何来认识器世间、有情世间是一体多元的?就是要认识到、要了解到《华严经》的这样一个境界:诸法的差异性这种不同,这种多元。我们认识到这一点以后,自然而然,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心态,有一个非常平稳的心情,有一个很好的发心去对待不同的人跟事,就不会在这些有情烦恼的世间当中纠缠在一起。
三、分析凡夫被六根蒙蔽,说明发菩提心以突破之,以佛法为标准分别善恶,在境上修菩萨道。
那么,有情它有烦恼,造种种的业,有痛苦,在轮回之道。学佛法,佛教徒就要对这些现象、对这些世界认识清楚,然后逐步逐步朝好的方面去努力,向圣者之道去靠近。通常人年轻的时候、岁数小的时候,不晓得如何用功,也不知道怎么修行;岁数大、年纪大了、老了,就比较后悔,后悔在过去没有很好地修行,没有很好地用功,总是希望我们年轻的人,好好用功,好好修行;但是年轻的人又不能好好地用功,然后慢慢也老了……总是一代希望下一代,下一代再希望下一代。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很好去用功,很好去修行?这里边就有问题。
这里边什么问题呢?就是,有情的世间是靠六根六识六境来生活——眼耳鼻舌身意。就是说眼睛看的、…
《不被六根蒙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