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耳朵听的、鼻子闻的、身体感触、舌头上面我们吃的东西。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对六境产生六识——我们所有有情的世间的经验,都是在这样一个范围当中。那我们眼睛难道看错吗?我们的耳朵难道听错吗?这就是我们要了解,看错、听错,看对、听对是一个什么定义:是佛法的定义标准,还是世间的定义和标准。
比如说来到这个讲堂,说我们前面供了两个花瓶、我们前面有个木鱼、我们前面有个磬……这固然眼睛是看对了——你看到磬、看到木鱼、看到花瓶、看到蜡烛台……但实际上这个讲堂里边不仅仅有这几样东西。还有佛像,还有供桌,还有这么多人,还有房子,还有佛经、拜垫呢……很多很多东西。也就是说,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只是我们自己想要看的东西,我们自己有兴趣看的东西;耳朵听到的东西,都是我们自己想听的东西。那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都是非常的有局限,非常的少,非常的片面。也就是说我们大部分的、大多数的、绝大部分的整体我们没有看到,没有听到,没有感受到。我们所感受到的,所接触到的都是里边的支分,都是里边的细节。
那这样我们的六根往往就会被外在的六境之所蒙蔽。也就是我们在有情的现象世界当中,又是仅仅那样的一点点。我们所积累的知识、文化、经验更少了,更是微不足道。也就是我们的六根被六尘障碍住了。所谓被六尘障碍住,就是我们听到一句话、看到一个境界,我们的心就停留在这个境界上,别的东西就听不进去,别的东西他就不会去缘,不能再去缘更广大、更宽阔的境界。所以我们的智慧,我们的慈悲就被堵掉了,被障碍住了。不能觉察到佛菩萨的存在,不能觉察到佛菩萨饶益有情就要消除种种的差别相。
佛菩萨为什么有那样的一种功德?就是他的智慧能够跟所有的众生的心去相应,就是因为佛菩萨有这种愿力,有这种愿心。他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发菩提心、饶益有情……所以他慢慢慢慢成就了,圆满了。他就有那种功夫。那我们学大乘道——我们要成佛,就需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去培养这种能力,开阔我们的心胸,突破我们根被境所蒙蔽的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的心同佛法去相应,同圣道去相应,那我们的内心是非常光明剔透、非常清净、非常圆融,我们所看到、听到的,所有这一切都是无有限量,无有间隔的,没有障碍的……
这样的一个境界是非常好的一个境界,非常圆满的一个境界。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我们每个人所缘到的境界都是沧海一粟。因为沧海一粟,所以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很差劲很差劲,自己很成问题,自己修行用功走不上路。其实呢,我们每个人内心里边都有自性功德,内心里边都有很多的善法,都有佛性,需要去启发。我们的内心里边自性光明启发出来、自性智慧流露出来,就会感受到自在,感受到快乐,感受到法喜,感受到所有的境界都是圆融的,所有的境界都是圆满,都是清净的。那么这样就是佛菩萨的境界,就是华严的一种世界、境界。
长期以来,我们人类总是想办法要去超越——超越物质世界,超越他人,超越经验的范围等等……去追求知识,去拥有财富,让我们自己的文化提高、获得真理等等……无论是在封建专制的社会,还是现在所谓自由的社会,只要有社会,都会有种种的行为规范——就是社会上面大家约定俗成的行为的标准是什么。比如说一些风俗习惯,比如说一些法律上面所规定的行为的规范、道德的规范等等……那么我们只要是一个社会上面的人,不知不觉你要去遵守社会上面的这些行为的规范。我们遵守了社会上面行为规范以后,才能够适应这个社会。
但是我们适应了社会的进步,适应了社会上面人的一个生活的规范和标准,并不等于说我们善恶是非就分明。这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你上街,走在路上,知道了交通规则,去往哪个方向走,回来的时候往哪个方向走,左边还是右边,汽车走什么道,自行车走什么道,人走什么路,红灯绿灯的时候怎么走,就是你会非常清楚怎么走。那么这样的话只是说你自己会走路而已,对不对?你走在这个路上会走,不会发生车祸而已,不会撞到车,不会发生交通事故。那么,你走在这个路上面,心里想什么?你走在这个路上,在做什么事情?你是利人呢,或者去害人、去骗人呢?那都是很难讲,对不对?路上有很多骗人的、很多罪犯,他们在作案,还有很多小偷……诸如此类,他也遵守交通规则,有些法他也遵守,不等于说他犯了这个法,别的法他也在犯,不一定。那佛法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它既要遵守世间上面的法律、伦理、规范,对内心里边的这些善恶是非的标准、圣者之道,又非常清楚、非常明了。这是不一样的。就是对现象界的一切能够做得很好,同时我们内心里面又有很强的力量来提升自己,来对外界的一切进行超越,进行更大意义的一种实现。
我们如果不能很好地去认识这个世间,认识这个社会环境,认识这个自然环境,超越社会、自然环境对我们种种的影响、种种的制约,那么我们就会成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一个产物。就是说没有学佛法,你不能去超越。那么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属于依报,依报是共业所感。我们正报是别业所感,是每个人不同的业感得自己的一种果报身。但整个的社会是大家的共业所感。那么你要在这种共业的环境当中做得更好,能够活得更有意义——要修行,要自我超越。我们自我超越,内心烦恼得到转化,智能增长,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就不一样。
如果不是这样改变的话,不是这样净化的话,那我们的观念、我们的思想,就同一般社会上面不学佛的人思想的观念是一样的,认识是一样的,态度也是一样,谈何解脱呢?谈何超越呢?谈何证悟呢?悟就是在这些境界上面去悟,而不是说我们真正去远离这样的一些境界。如果我们远离那些境界的话会发生什么问题呢?会发生很大的问题。比如说:过去有很多隐士,那么他为什么要去当隐士呢?是对社会有看法、对别人有看法,不愿意跟社会上面的人为伍,自己找一个地方躲起来;那么又有些人去做什么呢?去当流浪汉,过一天算一天,这里住一下,那里住一下,居无定处,四处流浪……他也是对社会不满的一个表现;当然又有人把这些人集合在一起,过着一种世外桃源的生活,这也是不对的——从佛法的观点来看也是不对的。
我们寺庙同世俗社会虽然有一定的距离,但跟世外桃源不一样——我们要修行,要转化烦恼,要利乐有情,我们要帮助社会上面的人来解决心灵上面的痛苦,来化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不和谐,来帮助社会上面的人所存在的种种现实问题。菩萨六度里边就有布施度,布施度里边就有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他生活上面有困难,我们资助;法施——给你讲佛法,解决心灵上的问题、内心上的问题;无畏施——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对残疾人、局部器官坏掉的人做器官的捐赠,就是一种无畏施。这些都是在佛法里能够体现、能够说明的。我刚才讲这么多的意思在哪里呢?就是要告诉我们:凡夫道、圣者道,它们的区别在哪里。我们注重的是哪一些方面的区别,是凡夫道的区别,还是圣者道的区别。
在凡夫道所有种种的差别是不值得去计较的,只是缘起的不同出现而已;在圣者道的区别,那我们、佛菩萨、别人……他们功夫比较好、比较深,我们就是要很认真向他去学习,我们不如。如果我们学得比较好,功夫比较深,并且境界比较高,就有责任有义务更要发心去帮助别人——这样的话我们的心态就能够得到很好的一个调整。但是调整不容易的,是很难很难的事情。这样的话就需要我们长期去熏习,不断去熏习,不断同圣贤为伍,不断我们内心当中所缘的都是三宝,都是佛法,都是清净的、光明的境界——这是很重要的。比如我们念经也好,我们研讨也好,我们拜佛也好,我们做功课也好……这都是在培养戒定慧的功德,都是逐步逐步走向菩提道,与圣贤为伍,这是非常好的。
四、从三乘智慧谈策发出离心。
在《法华经》里边有“三兽渡河”这样一个比喻:大象、马、兔子,这三种来比喻三乘人修行的深浅次第。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讲了很多很多的佛法,众生的根基不同、因缘不同、福报不同,所以释迦牟尼佛从一佛乘,分别说成三乘法:声闻乘法、缘觉乘法、菩萨法,但是它体性都是一味的,都是佛法。只是因为三乘不同众生的根基,所以释迦牟尼佛就举了喻——兔子过河的时候,它就比较浅;马就深一点;大象更深。这就是兔子、马跟大象,本身自己的身体不一样——大象就是很高大,兔子很小,马则其次。那我们这个大象过河就比喻菩萨能修六度万行、利益众生的时候,见思烦恼都断了,习气也断了。那么比喻成什么呢?菩萨的智慧,大象比喻成菩萨的智慧;那么水呢?河流当中的水就比喻成空;它能够脚踏实地从这个河的一头走过去,就比喻成能够见到诸法的真实相。
所谓见到诸法的真实相,就是说他既能够见到空相,也能够见到有相——就是空与不空是平等的,空与有是平等的。在圣者来讲是空,在凡夫界是有。空跟有的平等不落两边——“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他生死涅槃平等,智跟悲平等,有跟空平等。所谓智跟悲平等,他有大悲心——所以在生死界当中众生有苦难,就要去救度;“悲不住涅槃,智不住生死”,他智慧观察到生死轮回是苦道,所以他要解脱、要超越。那么马比喻成缘觉圣人修十二因缘——他虽然能够证到空的道理,但是还不能彻法抵源,还不能见到诸法的真实相,跟菩萨比起来还有距离;那么兔子比喻成声闻乘人修四谛法,他功夫就再浅一些。三兽渡河的目的都是为了要渡河,为了要从此岸到达彼岸。但是在渡河的过程当中,它们各自的感受、各自的根基、各自的情况别别不同。我们凡人、在座的大家,在修行、在用功,兔子的功夫还做不到,更…
《不被六根蒙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