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確了,自然而然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爲人處世,一切的一切就不會有問題。這些需要我們很認真去思考。究竟什麼是佛法,佛法就是要讓我們獲得這樣的一種覺悟、智慧。
那麼我們如何來獲得這種智慧和覺悟的能力呢?內心方面就是要從培養慈悲心開始。所謂慈悲心——大家都知道慈悲的定義——“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慈悲本身跟苦樂有聯系,跟別人的苦樂有聯系,跟所有衆生的苦樂也有聯系,也就是說,我們的生命跟一切衆生的生命有聯系。所以成佛以後還是一樣要去度衆生,饒益有情。我們要成佛,也是要去度衆生,去饒益有情,才能夠廣集資糧。如果佛法不在自己的身心、生命上面去落實、去體現,它永遠同我們的生命是兩回事。那麼要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去落實佛法,我們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身語意跟別人又有聯系了。如果跟別人聯系不起來,那佛法對我們個人來講也就用不出來,也就用不出去,你怎麼來消化佛法、怎麼來體現佛法?怎麼說明對佛法已經有悟了、入道了、入門了呢?這是很難的一件事情
。
五、趣入圓滿華藏世界·構建無限生命藍圖
春節期間我們要念誦《華嚴經》。《華嚴經》裏面所描寫的是華藏世界不可思議的境界,非常地清淨、莊嚴、圓滿。華嚴的境界也就是佛教最完整的宇宙觀,這些世界是聖者覺悟以後告訴我們的。它對我們有什麼意義呢
我們不知道華藏世界,也不知道佛的世界到底是什麼,他這麼講是不是這回事我們也弄不清楚。既然是這樣子,那麼佛的世界也好,華藏世界也好,我們又如何來認識它呢?作爲一個人,每個人在自己的思想裏、生命裏應該有一個藍圖。什麼意思呢?比如說,我們要建一個大殿,蓋一座房子,要畫圖紙,要請人去設計。畫圖紙就要去想這個房子怎麼回事,什麼結構、什麼形狀、什麼顔色、多高、多長、多寬、門開哪裏、窗戶開到哪裏、裏面幾個房間、以後這些房間裏面要擺什麼東西……事先我們都想得很清楚,這是一個藍圖。如果事先我們都想不清楚,畫圖紙的人也很難畫,他只能根據自己的一些認識給你畫一個圖紙出來,然後施工人員根據這個圖紙去施工建設。這個房子當然也有可能造出來,但是跟自己的需要、自己的認識還是兩回事,不是我們真正最需要的。
一般的人只是說,我一生中要有什麼成就、要賺多少錢,在社會上面地位要多高、勢力有多大,把這個作爲目標,很難真正去建立一個比較好的世界觀。世界觀就是我們生命的藍圖,生命的圖紙,就是我根據這個圖紙來生活,根據我自己的藍圖來生活,這樣的生活才是有意義的。如果沒有這樣一套系統完整的生命藍圖,那我們的生活就是很瑣碎。佛法的生命藍圖是把依報和正報結合起來考慮的,所有外在一切跟我們正報聯系在一起,跟我們的心聯系在一起,跟我們的行爲聯系在一起。它不是專門說明外在世界是怎麼回事,外在的世界跟我們內心的世界是相聯系的。如何來聯系?是通過我們身語的造作,身語的行爲,通過業把它聯系在一起。
我們念誦《華嚴經》就是最好的一個寫照:依報正報莊嚴。然後我們怎麼修行,經裏都講得非常清楚,並且境界非常廣大,包容一切,是圓滿的教法。所以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那麼“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就是依報正報的結合,依報正報的圓滿。我們在念誦的時候,在理解的時候,就是要把佛法這樣一個信仰建立在自己的生命的藍圖當中,才能夠真正莊嚴自己的人生。否則我們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內心世界就會很虛弱。只是說我以後要成佛,可佛怎麼回事?佛在天邊,碰不到摸不著。久而久之內心的力量是會越來越弱的。但是我們內心當中有一個佛的世界,有一個很具體的形象,這樣力量就更加強了,然後我們慢慢慢慢去調試。
六、依靠共業度脫生死·踐行聖言趣向菩提
我們常常講度衆生。過河要靠一只船,佛法就是一只船。但是,從此岸要到彼岸,光有船還不行,還要靠人在這邊去搖橹,靠人那邊去劃船。不會劃船的話,這個船可能還要翻過來,你一樣還會死,是不是?劃船、搖橹,這個就是用功,就是我們的修行。你慢慢地去搖,才能夠搖到對岸。你搖不好,它就去不了,它是辯證的。學佛法也不是那麼簡單就能夠到達對岸,弄不好還是會翻船,這個是真的。
那麼怎樣才比較保險呢?就是你在一只大船裏頭,很多人一起搖,你自己雖然不會搖,這個船也不會危險。只要這個指揮的人、指導的人有這個技術,他就能夠掌握方向。這裏就是說大乘法跟小乘法的一種區別。小乘法完全靠自力,靠個人的力量,靠別業;大乘法靠共業,就把我們業的力量融入到善法的共業當中。
那麼別業跟共業區別在哪裏?就是業的性質、業的行爲,這種行爲相應不相應。相應的話,它就融入到這種共業。不相應的話,你就是別業。就是哪怕人在一起做同樣一件事,心不在一起,業就不在一起。只要心在一起的時候,自然而然它業就相應了。比如說,我們大家都發同樣的心,那麼,在德塵居工作也好,在雲水堂工作也好,哪怕在內院工作也好,它都是一樣的——都是一個寺廟,都是爲叁寶做事,都是承事供養叁寶,都是佛門的淨地,都是共業。在同一個佛堂裏頭做事,你心不在一起,業也不在一起。心不在一起,即使在一個佛堂裏面掃地,肯定你掃你的,我掃我的,你掃一半,我掃一半,是吧?要麼,我掃我的,你掃你的,反正最後也把佛堂掃幹淨。但是,這兩個業它不相幹的,就是你做的事情跟我做的事情不相幹。
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走聖者道,要順著聖者道去走才有希望。要順著聖者的道去走、去做、去實踐,就必須把我們的行爲同佛菩薩的行爲、同聖者的行爲去相應,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同聖者的行爲去相應,比如佛菩薩告訴我們修行要怎麼修,做事要怎麼做,怎麼調心、怎麼用心、怎麼用功,那我們照著去做就是相應的。因爲這些經典是佛菩薩、祖師大德們講的,是他們語業的體現,寫成文字,我們照著去做,就跟這個業相應。我們相應就不會錯,相應就順著這個解脫道。相應不是說我們今天相應,明天不相應了。我們心心念念時時刻刻,一天又一天都是這樣用心,這樣是不會錯的。而不是說我們在佛門裏邊修行用功的時候,一定要怎麼樣……自己去講一套出來、搞一套出來,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我們凡人怎麼會有那種經驗呢?凡人只有凡人的那些經驗,絕對沒有聖者的經驗。更不是說,我們拿佛經上面的片言只語作爲一個借口,這個就是發菩提心,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我們常常說利益衆生、利他,利他不等于是菩提心。爲什麼說不能相等呢?因爲利他的人很多,不學佛法的人也有利他,是不是?社會上學其他宗教的人也有利他的。佛法所談到的利他有特定的含義——就是說去利樂有情,沒有條件。並且,自己要成就佛果,必須這麼做。那麼,利樂有情,就要利益他們一起來學佛法,去解脫生死求證涅磐,並且是心心念念這麼想的。而不僅僅是你沒有車費了,給你十塊錢;你沒有飯吃了,給你一盒盒飯;你沒藥了,給你一瓶藥……這就是菩薩?不可能那麼簡單。那世界上面所有人都是菩薩了。不是因爲是佛教徒,我給你一瓶藥,我就是菩薩了。那人家不是佛教徒,給你一瓶藥,他就不是菩薩。不是這麼來劃分的,是不是?當然,你給他一瓶藥也是利他,但利他不等于就是菩提心。
所以,我們要學大乘佛法。如何認識我們真的是大乘佛法、還是二乘法、凡人法,就要把整個概念搞清楚,然後看我們是跟哪一道相應。要走大乘道,要走成佛之道,那肯定要照這套去走,去實踐,才是有可能的、有把握的。如果不照這套去做,我們所有點點滴滴的經驗都是錯誤的,最後不能有成就,這個是真的。
七、于叁法印悟師友緣·依師友緣啓發淨信
佛法的最基本的理論,比如說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諸行無常”是從時間上面來說明,一切有爲法刹那刹那在生滅,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諸法無我”是從空間上面來說明,世間上面任何事物都是彼此相依共存的。所謂相依共存,就是說你自己存在的時候能不能感受到對方的存在,這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自己存在的時候不能感受到對方生命體的存在,不能感受到依報的存在和它的重要性,實際上就是對自己認識不清楚。因爲對方的存在、別人的存在、依報的存在、山河大地的存在、國土的存在,本身就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我們很多的痛苦、很多的煩惱,都是根源于什麼呢?我執、法執。就是覺得自己最重要,或者說我需要的東西對我來講是很重要。其實世界上面一切的現象、一切的事物都是相依共處的,不能說我需要的時候才覺得它重要,不需要的時候可以不去想它,可以不去要它,可以不去理它,不把它當回事,這肯定是不行的。
比如說,我們明天要吃飯,今天就要准備好米呀、油呀,看看有沒有菜,有沒有鹽,有沒有柴禾……肯定都要弄清楚,明天早上才有東西吃。今天我們如果沒有去檢查,明天到時候肯定吃不上,要麼就不夠吃,隨便缺少一個都不行,你都吃不了。這些物品、食物對我們都是有關系的。就是說,我們在一個團體當中,不需要很多人去關心這個問題,煮飯的人會去關心,炒菜的人會去關心,典座會去替我們關心。這就是說明一個團體的重要性——大家可以分工合作。而不是說這件事情跟我們沒有關聯,它都是有非常直接的關聯。我們很大的一個毛病和問題就是:我需要的東西趕緊給我,馬上能夠到我的手裏。常常說急求果相——你沒有前面的因,怎麼會跑到你的手上去?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學佛法,我們常常講師、法、友。這個師、友的緣是非常非常地關鍵。你這個緣份不好,佛法肯定學不進去;你這個緣份好就是說自己知道、曉得如何同別人去結緣,也就是如何跟別人去相處,如何跟不同的人、不同身份的人、不同層次的人去相處。那麼這有兩種不一樣的情況。一個是你在高位的時候你如何跟下位的人去相處;另一個是你在下位的如何跟高位的人去相處,這是非常重要的。
在高位的人跟下位的去相處,如何能夠相處好?很重要的一個認識就是說,在高位的時候不要認爲自己是在高位。比如說在學校裏面是老師講課,那麼自己如果認爲自己是老師,就要求學生如何來尊重你,如何來對你有禮貌,如何對你客氣。別人做不到,別人做不好,你就煩惱。那你當老師,跟這個學生說“我們是同學”,如果這麼去安立,就不會有問題。看所有人,大家都一樣平等。
那麼當學生,就是下位的人,對上位的人如何來認識呢?你就不能認爲“我們是平等”。認爲“我們是平等”的話,你絕對學不到東西,肯定老師不教你。這是很簡單的,對不對?如果說老師跟學生是平等的話,那你爲什麼要當學生呢?你可以畢業了,還再要學什麼?你沒有什麼要學的,根本沒有必要進學校。
這個道理是很簡單的事情。就是說老師可以當學生,但你學生不能說我就是老師。很重要的就是我們一個心態的問題。否則我們走出去的話,你這種心態它會等流。等流——你到哪裏都會說我比你好,我佛法學的比你好,我可以教你。自己的智慧之門就堵住了。怎麼能夠智慧增長、開啓智慧之門?不可能,因爲你到各個地方都覺得比別人高。別人是不是能夠當老師是別人的事情啊,不是我們的事情,明不明白?你總這樣認爲:一個老師專門就是教我,要對我如何如何,如果不是怎麼樣子的話,就會怎麼樣。這都是一種理想主義、一種幻想,都是不可能的。如果一個老師確實非常非常高量,他不可能就是專門教你一個。即便是專門教一個人,他也不可能是教你,這是肯定的,不是很簡單的事情。那麼如何讓這個高量的老師能夠教我?首先你緣份要好,這肯定的。用社會上面的語言來講就是關系要好。
首先你沒有這個緣,它就不相應。沒有這個緣,即便說你有這個主因,但缺乏外緣。那這個緣怎麼辦呢?我們就要去創造。所以我們在佛門裏邊信心、關心、禮拜、供養、承事等等,這些就是培養對師友的緣、對善知識的緣、對佛菩薩的緣,佛法才能夠生起來,信心才能夠生起。而不是說佛菩薩需要我們去關心,不是這麼一回事。我們真正的目的是培養對佛法的信心,佛法才能夠産生起來。
所以我們在寺廟裏邊學佛法,不是跟社會上面學知識,它兩回事的。學知識的話,靠我們的腦筋,靠我們的記憶能力,靠我們的思辯;學佛法是靠培養我們一個非常正確的心智模式。所謂心智模式就是智慧慈悲的這種能力——對所有的衆生都是慈悲心,非常有智慧,什麼事情怎麼處理,知道怎麼做。我們就是來擁有這種能力,而不是說我知道這個事怎麼做、那個事怎麼做,不是這樣的意思。事情沒有來你怎麼知道怎麼做?這個事情在不同的時空因緣下,處理是不一樣的,處理的方式跟結果都是不一樣的。但是知道怎麼做,就擁有這種能力。所以我們學佛法就要來得到這個能力。無常、無我,時間上面是無常,空間上面是無我,這兩個的統一是寂靜,涅槃寂靜。有情顛倒、執著諸法,有我、我所,所以起惑造業、流轉生死,內心不得寂靜,有很多的痛苦。而佛菩薩聖者他悟到,一切時候在時空狀態下的無常性、無我的特性,所以他內心就容易寂靜,煩惱就容易消除,痛苦就比較容易遠離。就能夠慢慢慢慢對佛法相應,慢慢慢慢來開發我們內心的世界,莊嚴自己的人生,讓自己的未來越來越充滿信心,越來越有希望,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的下手處、立足點越來越堅實。以此供養大家,阿彌陀佛!
願此殊勝功德,回向法界有情,盡除一切罪障,共成無上菩提!
《苦樂人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