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确了,自然而然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为人处世,一切的一切就不会有问题。这些需要我们很认真去思考。究竟什么是佛法,佛法就是要让我们获得这样的一种觉悟、智慧。
那么我们如何来获得这种智慧和觉悟的能力呢?内心方面就是要从培养慈悲心开始。所谓慈悲心——大家都知道慈悲的定义——“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慈悲本身跟苦乐有联系,跟别人的苦乐有联系,跟所有众生的苦乐也有联系,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跟一切众生的生命有联系。所以成佛以后还是一样要去度众生,饶益有情。我们要成佛,也是要去度众生,去饶益有情,才能够广集资粮。如果佛法不在自己的身心、生命上面去落实、去体现,它永远同我们的生命是两回事。那么要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去落实佛法,我们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身语意跟别人又有联系了。如果跟别人联系不起来,那佛法对我们个人来讲也就用不出来,也就用不出去,你怎么来消化佛法、怎么来体现佛法?怎么说明对佛法已经有悟了、入道了、入门了呢?这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
五、趣入圆满华藏世界·构建无限生命蓝图
春节期间我们要念诵《华严经》。《华严经》里面所描写的是华藏世界不可思议的境界,非常地清净、庄严、圆满。华严的境界也就是佛教最完整的宇宙观,这些世界是圣者觉悟以后告诉我们的。它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不知道华藏世界,也不知道佛的世界到底是什么,他这么讲是不是这回事我们也弄不清楚。既然是这样子,那么佛的世界也好,华藏世界也好,我们又如何来认识它呢?作为一个人,每个人在自己的思想里、生命里应该有一个蓝图。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们要建一个大殿,盖一座房子,要画图纸,要请人去设计。画图纸就要去想这个房子怎么回事,什么结构、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多高、多长、多宽、门开哪里、窗户开到哪里、里面几个房间、以后这些房间里面要摆什么东西……事先我们都想得很清楚,这是一个蓝图。如果事先我们都想不清楚,画图纸的人也很难画,他只能根据自己的一些认识给你画一个图纸出来,然后施工人员根据这个图纸去施工建设。这个房子当然也有可能造出来,但是跟自己的需要、自己的认识还是两回事,不是我们真正最需要的。
一般的人只是说,我一生中要有什么成就、要赚多少钱,在社会上面地位要多高、势力有多大,把这个作为目标,很难真正去建立一个比较好的世界观。世界观就是我们生命的蓝图,生命的图纸,就是我根据这个图纸来生活,根据我自己的蓝图来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如果没有这样一套系统完整的生命蓝图,那我们的生活就是很琐碎。佛法的生命蓝图是把依报和正报结合起来考虑的,所有外在一切跟我们正报联系在一起,跟我们的心联系在一起,跟我们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它不是专门说明外在世界是怎么回事,外在的世界跟我们内心的世界是相联系的。如何来联系?是通过我们身语的造作,身语的行为,通过业把它联系在一起。
我们念诵《华严经》就是最好的一个写照:依报正报庄严。然后我们怎么修行,经里都讲得非常清楚,并且境界非常广大,包容一切,是圆满的教法。所以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那么“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就是依报正报的结合,依报正报的圆满。我们在念诵的时候,在理解的时候,就是要把佛法这样一个信仰建立在自己的生命的蓝图当中,才能够真正庄严自己的人生。否则我们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内心世界就会很虚弱。只是说我以后要成佛,可佛怎么回事?佛在天边,碰不到摸不着。久而久之内心的力量是会越来越弱的。但是我们内心当中有一个佛的世界,有一个很具体的形象,这样力量就更加强了,然后我们慢慢慢慢去调试。
六、依靠共业度脱生死·践行圣言趣向菩提
我们常常讲度众生。过河要靠一只船,佛法就是一只船。但是,从此岸要到彼岸,光有船还不行,还要靠人在这边去摇橹,靠人那边去划船。不会划船的话,这个船可能还要翻过来,你一样还会死,是不是?划船、摇橹,这个就是用功,就是我们的修行。你慢慢地去摇,才能够摇到对岸。你摇不好,它就去不了,它是辩证的。学佛法也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够到达对岸,弄不好还是会翻船,这个是真的。
那么怎样才比较保险呢?就是你在一只大船里头,很多人一起摇,你自己虽然不会摇,这个船也不会危险。只要这个指挥的人、指导的人有这个技术,他就能够掌握方向。这里就是说大乘法跟小乘法的一种区别。小乘法完全靠自力,靠个人的力量,靠别业;大乘法靠共业,就把我们业的力量融入到善法的共业当中。
那么别业跟共业区别在哪里?就是业的性质、业的行为,这种行为相应不相应。相应的话,它就融入到这种共业。不相应的话,你就是别业。就是哪怕人在一起做同样一件事,心不在一起,业就不在一起。只要心在一起的时候,自然而然它业就相应了。比如说,我们大家都发同样的心,那么,在德尘居工作也好,在云水堂工作也好,哪怕在内院工作也好,它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寺庙,都是为三宝做事,都是承事供养三宝,都是佛门的净地,都是共业。在同一个佛堂里头做事,你心不在一起,业也不在一起。心不在一起,即使在一个佛堂里面扫地,肯定你扫你的,我扫我的,你扫一半,我扫一半,是吧?要么,我扫我的,你扫你的,反正最后也把佛堂扫干净。但是,这两个业它不相干的,就是你做的事情跟我做的事情不相干。
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走圣者道,要顺着圣者道去走才有希望。要顺着圣者的道去走、去做、去实践,就必须把我们的行为同佛菩萨的行为、同圣者的行为去相应,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同圣者的行为去相应,比如佛菩萨告诉我们修行要怎么修,做事要怎么做,怎么调心、怎么用心、怎么用功,那我们照着去做就是相应的。因为这些经典是佛菩萨、祖师大德们讲的,是他们语业的体现,写成文字,我们照着去做,就跟这个业相应。我们相应就不会错,相应就顺着这个解脱道。相应不是说我们今天相应,明天不相应了。我们心心念念时时刻刻,一天又一天都是这样用心,这样是不会错的。而不是说我们在佛门里边修行用功的时候,一定要怎么样……自己去讲一套出来、搞一套出来,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凡人怎么会有那种经验呢?凡人只有凡人的那些经验,绝对没有圣者的经验。更不是说,我们拿佛经上面的片言只语作为一个借口,这个就是发菩提心,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我们常常说利益众生、利他,利他不等于是菩提心。为什么说不能相等呢?因为利他的人很多,不学佛法的人也有利他,是不是?社会上学其他宗教的人也有利他的。佛法所谈到的利他有特定的含义——就是说去利乐有情,没有条件。并且,自己要成就佛果,必须这么做。那么,利乐有情,就要利益他们一起来学佛法,去解脱生死求证涅磐,并且是心心念念这么想的。而不仅仅是你没有车费了,给你十块钱;你没有饭吃了,给你一盒盒饭;你没药了,给你一瓶药……这就是菩萨?不可能那么简单。那世界上面所有人都是菩萨了。不是因为是佛教徒,我给你一瓶药,我就是菩萨了。那人家不是佛教徒,给你一瓶药,他就不是菩萨。不是这么来划分的,是不是?当然,你给他一瓶药也是利他,但利他不等于就是菩提心。
所以,我们要学大乘佛法。如何认识我们真的是大乘佛法、还是二乘法、凡人法,就要把整个概念搞清楚,然后看我们是跟哪一道相应。要走大乘道,要走成佛之道,那肯定要照这套去走,去实践,才是有可能的、有把握的。如果不照这套去做,我们所有点点滴滴的经验都是错误的,最后不能有成就,这个是真的。
七、于三法印悟师友缘·依师友缘启发净信
佛法的最基本的理论,比如说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诸行无常”是从时间上面来说明,一切有为法刹那刹那在生灭,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诸法无我”是从空间上面来说明,世间上面任何事物都是彼此相依共存的。所谓相依共存,就是说你自己存在的时候能不能感受到对方的存在,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自己存在的时候不能感受到对方生命体的存在,不能感受到依报的存在和它的重要性,实际上就是对自己认识不清楚。因为对方的存在、别人的存在、依报的存在、山河大地的存在、国土的存在,本身就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很多的痛苦、很多的烦恼,都是根源于什么呢?我执、法执。就是觉得自己最重要,或者说我需要的东西对我来讲是很重要。其实世界上面一切的现象、一切的事物都是相依共处的,不能说我需要的时候才觉得它重要,不需要的时候可以不去想它,可以不去要它,可以不去理它,不把它当回事,这肯定是不行的。
比如说,我们明天要吃饭,今天就要准备好米呀、油呀,看看有没有菜,有没有盐,有没有柴禾……肯定都要弄清楚,明天早上才有东西吃。今天我们如果没有去检查,明天到时候肯定吃不上,要么就不够吃,随便缺少一个都不行,你都吃不了。这些物品、食物对我们都是有关系的。就是说,我们在一个团体当中,不需要很多人去关心这个问题,煮饭的人会去关心,炒菜的人会去关心,典座会去替我们关心。这就是说明一个团体的重要性——大家可以分工合作。而不是说这件事情跟我们没有关联,它都是有非常直接的关联。我们很大的一个毛病和问题就是:我需要的东西赶紧给我,马上能够到我的手里。常常说急求果相——你没有前面的因,怎么会跑到你的手上去?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学佛法,我们常常讲师、法、友。这个师、友的缘是非常非常地关键。你这个缘份不好,佛法肯定学不进去;你这个缘份好就是说自己知道、晓得如何同别人去结缘,也就是如何跟别人去相处,如何跟不同的人、不同身份的人、不同层次的人去相处。那么这有两种不一样的情况。一个是你在高位的时候你如何跟下位的人去相处;另一个是你在下位的如何跟高位的人去相处,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高位的人跟下位的去相处,如何能够相处好?很重要的一个认识就是说,在高位的时候不要认为自己是在高位。比如说在学校里面是老师讲课,那么自己如果认为自己是老师,就要求学生如何来尊重你,如何来对你有礼貌,如何对你客气。别人做不到,别人做不好,你就烦恼。那你当老师,跟这个学生说“我们是同学”,如果这么去安立,就不会有问题。看所有人,大家都一样平等。
那么当学生,就是下位的人,对上位的人如何来认识呢?你就不能认为“我们是平等”。认为“我们是平等”的话,你绝对学不到东西,肯定老师不教你。这是很简单的,对不对?如果说老师跟学生是平等的话,那你为什么要当学生呢?你可以毕业了,还再要学什么?你没有什么要学的,根本没有必要进学校。
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事情。就是说老师可以当学生,但你学生不能说我就是老师。很重要的就是我们一个心态的问题。否则我们走出去的话,你这种心态它会等流。等流——你到哪里都会说我比你好,我佛法学的比你好,我可以教你。自己的智慧之门就堵住了。怎么能够智慧增长、开启智慧之门?不可能,因为你到各个地方都觉得比别人高。别人是不是能够当老师是别人的事情啊,不是我们的事情,明不明白?你总这样认为:一个老师专门就是教我,要对我如何如何,如果不是怎么样子的话,就会怎么样。这都是一种理想主义、一种幻想,都是不可能的。如果一个老师确实非常非常高量,他不可能就是专门教你一个。即便是专门教一个人,他也不可能是教你,这是肯定的,不是很简单的事情。那么如何让这个高量的老师能够教我?首先你缘份要好,这肯定的。用社会上面的语言来讲就是关系要好。
首先你没有这个缘,它就不相应。没有这个缘,即便说你有这个主因,但缺乏外缘。那这个缘怎么办呢?我们就要去创造。所以我们在佛门里边信心、关心、礼拜、供养、承事等等,这些就是培养对师友的缘、对善知识的缘、对佛菩萨的缘,佛法才能够生起来,信心才能够生起。而不是说佛菩萨需要我们去关心,不是这么一回事。我们真正的目的是培养对佛法的信心,佛法才能够产生起来。
所以我们在寺庙里边学佛法,不是跟社会上面学知识,它两回事的。学知识的话,靠我们的脑筋,靠我们的记忆能力,靠我们的思辩;学佛法是靠培养我们一个非常正确的心智模式。所谓心智模式就是智慧慈悲的这种能力——对所有的众生都是慈悲心,非常有智慧,什么事情怎么处理,知道怎么做。我们就是来拥有这种能力,而不是说我知道这个事怎么做、那个事怎么做,不是这样的意思。事情没有来你怎么知道怎么做?这个事情在不同的时空因缘下,处理是不一样的,处理的方式跟结果都是不一样的。但是知道怎么做,就拥有这种能力。所以我们学佛法就要来得到这个能力。无常、无我,时间上面是无常,空间上面是无我,这两个的统一是寂静,涅槃寂静。有情颠倒、执著诸法,有我、我所,所以起惑造业、流转生死,内心不得寂静,有很多的痛苦。而佛菩萨圣者他悟到,一切时候在时空状态下的无常性、无我的特性,所以他内心就容易寂静,烦恼就容易消除,痛苦就比较容易远离。就能够慢慢慢慢对佛法相应,慢慢慢慢来开发我们内心的世界,庄严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未来越来越充满信心,越来越有希望,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的下手处、立足点越来越坚实。以此供养大家,阿弥陀佛!
愿此殊胜功德,回向法界有情,尽除一切罪障,共成无上菩提!
《苦乐人生》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