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二十一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二十一章 天水潺潺誰解飲
上次介紹到唯識宗的叁性,有很多人搞錯了,以爲唯識宗的叁自性、叁無性教義,與般若宗或禅宗所講的明心見性的性有沖突,當然,對佛學深入一點的不會搞錯,一般研究佛學則容易弄錯,道理何在?
法相宗唯識所講的叁自性,是指一般形而下萬有的性質,是刹那變化無常的,因此萬有一切現象不能永恒存在,沒有自性所以叫無自性,只有一個都屬于阿賴耶識會變的緣起,並不是說與佛法基本形而上本體這個性空的自性觀念兩樣,這一點希望大家注意!
“此八識心王性相分量”,性相分量四個字是古文,由此看出古文與白話文寫作不同之處。以現在的觀念必須分開解釋,其中性相有般若形而上的性空以及唯識、法相的道理;分是四分:相分、見分、證分、自證分;量是叁量:現量、比量、非量。性相二字是年輕同學讀古文感到麻煩的地方,不過我們走文學教育出身的,覺得這麼寫反而簡潔明了,每個名詞不但記在腦子裏,還記到腸子裏“入髒”了,一輩子忘不掉。
凡聖之間
永明壽禅師說關于性相分量的道理,“上至極聖下至凡夫”,在上已經成了佛的聖人,下至一個普通人、愚夫愚婦,“本末推窮悉皆具足”,不論普通人乃至成就的聖人,統統具備心性的功能作用,換句話說,愚夫愚婦的本性生命功能裏,就具備當聖人的能緣。反過來說,一個成聖成佛的人,他的本性成就難道沒有凡夫那一套嗎?都有,不過都轉化了,所以說“上至極聖下至凡夫,本末推窮悉皆具足”。
那麼,爲什麼有聖人與凡夫的不同呢?
“只于明昧得失似分”一個人明白了、悟了道便成聖人;一個人迷糊、沒有悟即是凡夫。注意“似分”二字用得厲害,凡夫與聖人好像有分別,告訴你凡夫即聖人,聖人即凡夫。
我常常告訴大家一個禅宗公案,明朝末年,一位叫密雲悟的大禅師,了不起,他過世後,滿清入關。密雲悟禅師與六祖一樣,沒有讀過書,打柴出身,智慧很高,後來出家悟道,成爲一代禅宗大師,聲聞全國。
(編案:密雲圓悟(1566—1643),江蘇人,俗姓蔣,八歲能念佛,十五歲耕樵爲生,二十六歲看《壇經》,知有宗門。二十九歲,安置妻室,投于幻有正傳出家。嘗作偈雲:
野衲橫身四海中,端然回出須彌峰。
舉頭天外豁惺眼,俯視十方世界風。
萬聚叢中我獨尊,獨尊哪怕聚紛纭。
————————————————
頭頭頭色非他物,大地乾坤一口吞。
十方世界恣橫眠,哪管東西南北天。
唯我獨尊全體現,人來問著只粗拳。)
密雲禅師與憨山大師不同,憨山大師是明末四大老之一,有學問,不僅名動公卿,甚至名動帝王,神宗及其皇太後都是皈依弟子。一生中對曆史文化、佛教的貢獻非常大。
憨山大師非常高明,曉得大名之下不能久居,除非涅槃,否則一定出毛病,後來果然出問題,坐過牢,與他同時的四大老之一紫柏真可竟坐牢而死。由此看來,一個人有名以後,其處事之難。
(編案:憨山德清(1546—1623),金陵人,俗姓蔡,十二歲入南京報恩寺。叁十歲,結茅北臺龍門。一日粥罷經行,忽然立定而不見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如大圓鏡,影顯山河大地;有偈雲:“瞥然一念狂心歇,內外根塵俱洞微;翻身觸破太虛空,萬象森羅從此滅”。因發悟無人印證,即展《楞伽經》印證,八個月,經旨了然。五十歲時,坐以私創寺院,遺戎雷州,在獄八個月。)
密雲悟禅師學問沒有憨山大師高,但是名氣則在憨山大師之上,他深知名是毒,到處請他當大和尚都不去,不過也住持好幾個大廟子,弟子很多,他悟了道後,學問自然好起來。諸位青年同學莫以此爲標榜,你們經常拿六祖來對付我,只要打坐不要讀書,悟道學問就來了,年輕人以這個爲借口,不可以。
天水潺潺誰解飲
密雲悟悟道以後學問好,有人問他,儒家《中庸》上說:“夫婦之愚,可以予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一般男女生活行爲之間都可以懂得道,但是推到形而上最高處,連悟道的聖人也不知道,就是說,凡夫都有道,都知道,到了最高處,誰也不知道,這是什麼話?這怎麼解釋?問此話的人都是當代第一流的學問家,功名皆在進士、翰林以上,官好、學問好、道德也好才問得出來。這位師父怎麼說?那真是廟子上千古名言:
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凡夫若知,即是聖人;具足聖人法,聖人不知,聖人若知,即是凡夫。
一切凡夫具備,凡夫不知,凡夫如果知道這個就是,立刻變成聖人;到了聖人悟了道呢?他不會覺得有道,如果聖人還保持一個有道的樣子,這個聖人就變成凡夫。悟了道的人,這一悟沒有悟的形迹,如果自覺得了道,是聖人,那是乘下來的人、昏人。真聖人、得了道的人,不覺得自己有道,否則,乃盜也。
所以啊!“得失似分”,好像悟道,又好像沒有,這“似”字用得好極了!“明昧得失似分”,凡夫與聖人一樣都具備,以佛法來講,每一個衆生都具有成佛的東西在自己生命中,只是你沒有找出來,“只于明昧得似似分”。
諸聖了之,成真如妙用,盡未來際建佛事門。衆生昧之,爲煩惱塵勞,從無始來造生死事。于日用中以不識故,莫辯心王與心所,甯知內塵與外塵?
“諸聖了之,成真如妙用,盡未來際建佛事門。”一切聖人悟了道,了了這個事,那就不叫阿賴耶識,而叫真如,換一個名稱;也不叫亂作,叫妙用,宇宙中本具這股力量綿綿不絕。悟道者盡未來際,所作所爲皆是佛事,永遠不再迷昧。
“衆生昧之,爲煩惱塵勞,從無始來造生死事。”一切衆生迷住了。所以中國人只講迷與悟,迷的人並沒有少樣東西,譬如在暗室中,未少一物,只是看不見而已!等到一有亮光,什麼都看見,也沒有多一樣東西,你本來都看見,迷悟之間就是如此。
“于日用中”,根據《中庸》“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成語而來。我們平常用的心就是道,因爲自己不悟,分不出哪個是心王?哪個是心所的作用?莫辨心王與心所。因此也不知道什麼是內塵?什麼是外塵?
注意內塵與外塵的差別。一般學佛,外塵容易分辨,譬如我的對面是諸位,諸位是外塵,因爲諸位引起我裏面動腦筋。內塵在裏面,看不見,塵勞煩惱、七情六欲、喜怒哀樂都是內塵,一般人檢查不出。
比如大家修養學佛,盡管打坐一天,並不喜歡,並不快樂,坐在那裏幹熬,看起來像在修行用功,實際上在煎熬。那真是煎熬,道家幹脆得很,稱修行是焚修,像在火裏燒一樣難受,又想下坐到外面玩一玩,又想這樣不對,不是修道人。坐在那裏舒服不舒服呢?煩得很,腿子又發麻,心裏頭越坐越煩躁,真是焚修、煎熬。這些東西屬粗的內塵,容易找到;如果覺得心裏一念不生很清淨,萬事幹擾不了,那正是大內塵,“猶是法塵分別影事”,這些要搞清楚。認爲悟了道,有境界、有功夫,被功夫(道)的包袱困住了,那怎麼叫解脫?那是功夫的包袱,清淨也是包袱,兩者包袱不同,清淨的包袱是白布所困;煩惱的包袱是黑布所困,全是內塵。一般人認不請自己心性本體能所功能的作用,“甯知內塵與外塵”,分不清內緣、外緣。
智眼方識寶
如有目之人,處闇室之內,猶生盲之者,居寶藏之中。
兩個比喻,一是等于有眼睛的人在黑暗的房間中什麼都看不見,你不能說他沒有眼睛,另是眼睛不起作用而已,這是一個比喻。另一個比喻說就像沒有眼睛的瞎子在寶藏中,當然找不到寶藏。這是兩重比喻,很妙!這兩重比喻也等于內塵與外塵、內分與外分的道理。
無般若之光,何由辯真識僞;阙智眼之鑒,焉能別寶探珠。遂乃以妄爲真,執常爲斷,不應作而作,投虛妄之苦輪;不應思而思,集顛倒之惡業。
這是對仗的文字,很容易懂,不需要浪費大家的時間。主要是說明般若智慧的重要,所以我經常大聲疾呼,成佛悟道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但是也離不開功夫,功夫不到,你本有的智慧不會開發,如果執著功夫是道,那就錯了,因此般若非常重要。沒有智慧的光明,不能分辨真道非道、正道外道;缺了智眼的光明,就沒有辦法找到真正的寶藏,于是“以妄爲真,執常爲斷。”“不應作而作,投虛妄之苦輪”,這是很嚴重的一句話,換句話說,作修養功夫所用的方法,理搞不清楚,修了半天都是“不應作而作”,結果跳進了“虛妄之苦輪”,一如白居易的詩所警示:空花哪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
就是這個道理。“不應思而思,不應想而想,不應用而用”。這裏指修持方面而言。經常胡思亂想的人要多加注意,應該牢牢記下作爲座右銘鞭策自己,你不要以爲只是思想一下,沒有做出行爲,這也是造業,叫思業,思業的果報也很嚴重。
良師益友難得
只爲不遇出世道友,未聞無上圓诠,任自胸襟,縱我情性,取一期之暫樂,積萬劫之余殃。以日繼時,罔知罔覺,從生至老,不省不思。以無明俱時而生,以無明俱時而死;從一闇室投一闇室,出一苦輪入一苦輪;曆劫逾生未有休日,此身他世幾是脫時!
一篇勸世之文,勸導世界上的人。以前我們都說永明壽禅師專門說老太婆的話,喜歡說勸世文,因爲加上幾十年人生經驗,每一句話都明白易懂,變成勸世文章,每句話也都很嚴重。
“不遇出世道友”,老師、朋友、善知識、道友之難找。“未聞無上圓诠”,聽不到圓滿的解釋,善知識難逢,明師良友之難求,因此,東方文化儒釋道叁家非常注重良師益友,良師就是益友。換句話說,人,即便是是第一流的聖人,開始的時候,多半還是受依他起的影響,靠良師、靠人的影響。完全不靠人的誘導而悟道非常不容易。現在講一個公案:六祖最初在客棧聞到人誦《金剛經》直至後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大悟,當時那個外地旅客出資使六祖去五祖弘忍處求法,並且…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二十一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