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意思,是名修觀。
“四舌受味時修止者。隨所受味即知如于夢幻中得味。若得順情美味不起貪著。違情惡味不起嗔心。非違非順之味。不起分別意想。是名修止。雲何名舌受味時修觀。應作是念。今所受味實不可得。所以者何。內外六味性無分別。因內舌根和合則舌識生。次生意識強取味相。因此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反觀緣味之識不見相貌。當知受味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這裏講到一個味,舌根所面對的味塵,這些都屬于五根識,跟意識都有一個次第分別。前面講色聲香,這裏講到受其實也講到“則舌識生次生意識”,就是說在五根識産生的基礎上它因爲分別取相的緣故産生了第六意識,我們可以說它是分別意識,也就是如果沒有這個五根意識區別因此而生的這個第六意識産生不産生呢?就不産生了。所以說在小乘的戒律當中通過聲語對外緣的斷絕也起到了護戒的作用。因爲他不對這個境自然就不生這個東西。我們開始修行也是這樣,你整天到晚跟這些不信佛的人閑聊是在一起,天天跟他們在一起玩,是不會有道念的。好,我今天開始不跟他們一起玩,我要跟善友在一起,我要修行,那麼在這個期間煩惱就不容易生起,也是這個緣故,跟這是一樣的道理。有人說沒有這五根識有沒有意識呢,有的,睡著的時候獨影意識第六意識他也是這樣,但是作爲意識産生的過程就象在夢中的時候他看到的那個色還是會産生這個眼根耳根,只不過是內眼內根所産生的罷了,一個粗一個細而已了,他依然是根塵相對而産生的根識,依然也是一樣的,通過這個五根識的總彙。五根識産生的意識他是一種微細的意識。然後這個意識逐漸明朗化分別性越來越強的時候他就會依次産生種種意識,如果按唯識分的話分爲大識,這裏籠統稱爲意識。那八識怎麼分呢,他五根識産生的時候開始的時候眼睛睜開時他不知道是什麼,但知道有這個東西,這時候我們如果意念集中起來說那是什麼呢,有個東西在前面,這就産生了單著意識。這個東西究意是什麼呢,他形成一個概念,這是一個杯子什麼,他産生了第六意識,是這樣一個過程,這就是第七末那識和第六意識這樣一個區別。但是五根識無疑是最細微的。吸取五根識然後再輾轉産生第六第七意識這樣的分別意識,也是粗跟細的差別。它們輾轉相生,這就叫舌根識修觀。
“五身受觸時修止者。隨所覺觸即知如影幻化不實。若受順情樂觸不起貪著。若受違情苦觸不起嗔惱。受非違非順之觸。不起憶想分別。是名修止。雲何身受觸時修觀。應作是念。輕重冷暖澀滑等法。名之爲觸。頭等六分名之爲身。觸性虛假身亦不實。和合因緣即生身識。次生意識憶想分別苦樂等相。故名受觸。反觀緣觸之心不見相貌。當知受觸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第五這裏講到一個觸,身根的觸,所謂貪念世法者,這個我們凡夫對這個貪念也非常的深,世間之所以有家庭男女夫妻其中這個身觸的樂受那是個非常重要的執著,若能遠離這個執著的貪愛而得自在那很多生死苦樂也就不産生了,因爲這個東西也不是眼睛所看到的色,也不是耳朵所聽到的聲,不是舌根,也不是其它香鼻子所聞到的香,他全是一種觸受,這裏面配合著六勤妄想使凡夫深深難著,又有凡夫貪著異性身體這種摟觸,那麼按照《入菩薩行》裏面所說的那樣,你手摸著這個細滑的绫羅綢緞不也一樣是享受嗎,這種觸滑之受其實與綿花這個绫羅綢緞的受他性上是一致的,那凡夫何以偏偏對女色女身之受而貪愛呢,那這不僅僅是個觸受的問題,五根識統統最後都輾轉次第生成意識,所以說心想最重要,在《佛說四十二章經》裏面也講到這個問題,有一位比丘他修行他覺得自已實在是沒辦法斷欲最後想把自已的男根給斷了,佛陀說不對。修行不能這樣過于絕對,就象彈琴一樣,彈得太緊彈不出聲音太松也彈不出曲調,其實這個欲心關鍵是心意,你如果能把心意控製住把心意給解決了那何必要去斷掉這個根呢?一樣的道理,對這種男女身觸的受其實並不是在觸滑上接摸上有産生這樣的貪著,它真正上是配合著這個五根塵而産生的意識上的分別觀,無始以來串習的所謂的美女美男無始以來所串習的所謂的心中所愛念的人愛念的對象等等通過文學藝術所謂的人物,無始以來在輪回當中虛假象中串習的虛幻的這種欲心而導致的,所以都在于心想上。具體如接觸一只手,如果你事先不知道這是你心中所愛念的對象,你還以爲是摸到另外一個東西,你不會産生這種感受的。所以說通過如是觀察可以知道他的本質是什麼,這是我們修道人該做的事,毫不回避當下修止觀。若能了知實相則妄想心退,從止的方面來講從觀的方面來講悟實相,所以這裏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好了這裏講到了一個觸受。最後來看一下六意知法中修止觀相。
“六意知法中修止觀相。如初坐中已明訖。自上依六根。修止觀相。隨所意用而用之。一一具上五番之意。是中已廣分別。今不重辨。”這裏智者大師說前面已經很詳細了,不再多說了。“行者若能于行住坐臥。見聞覺知等一切處中。修止觀者。當知是人真修摩诃衍道。”這裏贊歎如大摩诃衍道。“如大品經雲。佛告須菩提。若菩薩行時知行。坐時知坐。乃至服僧伽梨。視眴一心出入禅定。當知是人名菩薩摩诃衍。複次若人能如是。一切處中修行大乘。是人則于世間最勝最上。無與等者。”這裏贊誦這種曆緣對境修禅不斷的功德,行住坐臥當中見聞覺知等一切處中修止觀,他說這個人是真正地在修道,修什麼道,摩诃衍道,就是偉大聖道的意思。所以這裏以大品經爲例,佛告須菩提說,若這個人在行的時候坐的時候乃至服僧伽梨都能知道一心一意出入禅定,入定,這樣的人就是偉大的聖者,就是偉大的修行者。他說如果有人能一切行中修大乘,他說他是世間最勝最上無與等者,何以故?因爲這條涅槃之道這條解脫之道最終將成佛將超越世間將永離生死之苦將永棄輪回這般的功德。釋論偈中說:
閑坐林樹間 寂然滅諸惡
憺怕得一心 斯樂非天樂
人求世間利 名衣好床褥
斯樂非安隱 求利無厭足
衲衣在空閑 動止心常一
自以智慧明 觀諸法實相
種種諸法中 皆以等觀入
解慧心寂然 叁界無倫匹
這是一個修行者自在解脫的境界。這種自在這種安樂遠勝世間安樂,所以這裏講到“淡泊得一心,斯樂非開樂”,這比天人的仙人過得都還要快樂的生活,這是真正安樂的人生,是來自內心修證的功德,所以自依止自安住自解脫,這是我們佛教修行人的風采,我們世間人都不知道這各快樂。大家都從外在上去尋求,對內心的這些東西無能爲力,所以說佛法真的是難聞,修行真的是不易。若有人能知此道能知此法真的功德無量,天上人間無有能比。下面你看求世間種種名利名衣好床褥,這不是真正的安樂,求利無厭足啊,這個是無止休的欲望。“納衣在空閑,動止心常一,自以智慧明,觀諸法實相,種種諸法中,皆以等觀入,解慧心寂然,叁界無倫匹。”你再好的東西世間的人都沒有一個修道者這種修習止觀修道的快樂來得究竟安樂,所以叫叁界無倫匹。好了,今天。講這個《童蒙止觀》的上卷到今天就全部講完了,也占用了大家不少時間了。大家可以好好地再重新回顧一下。我們這個講解錄音也會在網站上上傳,一層層地講下來,從最初具緣第一,诃欲第二,一直講到棄蓋第叁,調和第四,方便第五,正修第六 ,我們已把正修行第六講完。下卷要講的是善發第七,覺魔第八,治病第九,證果第十,講的是種種善根善境界,功德境界,以及還要去辯別魔境,然後出現的禅病如何對治,最後講到印證,什麼叫做登聖果的智慧和境界,這就是《童蒙止觀》。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我們來做個回向。
願以此行勝功德,莊嚴諸佛淨刹土,
吾等發願與衆生,皆共于此成佛道。
我此普賢殊勝行,爲得文殊妙智慧,
普願沈溺諸衆生,速往勝妙諸佛刹。
願我常生諸佛前,願我能遇善知識,
生生世世遇妙法,在在處處不離僧。
我以所行此功德,願結衆生叁寶緣,
祈請上師常住世,輪回苦海願相隨。
願我福德日增長,願我業障漸輕微,
願我爲道能布施,持戒忍進修定慧。
願我所行無憍慢,慈悲喜舍利人天,
信解行證瑜珈行,回向衆生成佛道!
如來所化無量比丘衆,輾轉相承清淨法身揚,
四念禅法世尊親口宣,恒沙有情獲得解脫福。
南傳法脈傳承永不斷,蘇伉敏達尊者足下祈,
外顯聲聞內秘菩薩行,解脫妙道精華爲衆啓。
唯願一切生生世世代,怙主與吾何時無分離,
祈願聖尊長壽久住世,法音傳遍十方無量界。
獲得利樂唯一處,大覺教法久住世,
受持佛教聖者等,唯願長久如寶幢。
威德上師長壽永無盡,無邊有情獲得快樂福,
自他衆生積資斷諸障,願得捷徑大覺之勝地。
生生世世願遇清淨師,不離殊勝妙法恒受用,
五道十地功德勝圓滿,祈請速得金剛持果位。
大覺導師降臨世間處,教法如日普耀十方界,
受持教法僧徒相和合,教法長久住世願吉祥!
外顯佛及文字等淨相 內熟氣脈明點呈佛像
密淨覺性妙力融法界 願具六別法證童瓶身
好了,我們前面在講法之前提示大家做發心,那麼如是正行結行完者最後應該回向,要想使我們所修一切善法所行一切法不僅僅成爲有漏功德而轉化爲無漏功德,應該注意發心正行和結結叁種殊勝,一定要如理如法地回向,做不到完全究竟的真實回向也要隨順佛菩薩來回向,把一切功德把自已所造的功德以及一切衆生所造的有漏功德和諸佛菩薩所造的無漏功德聚集在一起,回向給叁世回向法界回向衆生回向菩提,不但如此而且還要觀想自已的身體生生世世受用的身體,你看這個生來死去一生又一生改頭換面,不知道這個屍體堆起來這個比須彌山還要高,不知道我們這個身體做過多少功德利益,所以說我今天要回向,因爲此生一切一切的一切都能夠做佛事,別人難怕碰到我的身體看到我一眼他都能種下菩提種,這樣發願,那將來我們成佛了這願滿了那麼我們的身體就能做佛事,就比如說寺廟裏面佛祖的那個像,爲什麼我們看到會那麼歡喜,一和掌都能種善根,都能得解脫呢,就是因爲往昔生中佛菩薩這麼發願,所以說佛菩薩這麼發願回向我也這麼發願回向,所以大家也要有這樣的心來做回向,觀想這些最後以此心來念誦回向文,這個方爲無毒殊勝之回向。好了今天晚上耽誤大家時間,就先講到這裏,大家吉祥晚安。
《童蒙止觀 第八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