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事。因此则有一切善恶等法故名为作。”所以心是关键。反观作心不见相貌。当知作者及作中一切法毕竟空寂。如是观想名为修观。这里讲到作。
六语者。一样的道理,先作戒行辩别。“六语者。若于语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语。若随诸烦恼。为论说不善无记等事而语。即不应语。若为善利益事即应语。云何名语中修止。若于语时即知因此语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了知语心及语中一切烦恼。善不善法皆不可得。则妄念心息。是名修止。”其实很多事情是因为说,你要是不说很多事情就没有。所以说祸从口出,要了知。这个东西有这个才有那个没这个就没有那个,这说明什么?根本就没有,因缘而起当然因缘而灭。你不造此缘何来此果呢对不对,所以皆不可得,这样一想妄念就止息。觉得没什么所谓说与不说讲这件事情与不讲这件事情他体性毕竟空寂,很多妄念毕竟就不会生,一定要讲一定要把这个事情讲出来讲完那又何必呢。对方如果听不懂你讲再多也没用,或者说对方发心不正你用再诚恳的话跟他说也是白搭,何以故,了知虚妄悉不可得。因为他毕竟是空的。你想想如果没有这话就没有这些事情。我们前面也说过,六根若不对六尘那识从哪里产生呢,对不对,既然六根不对六尘就没有这个识,那识就是空嘛。对不对。反过来说,没有识那六根六尘和草木何异呢,又有什么意义呢,以空对空都毕竟空。从这个层面去了解空性则不生执着。语中修止这类似于前面所说的体真止。一种念法的缘故而修止。可以说是念法。好了,云何语中修观呢?“应作是念。由心觉观鼓动气息。冲于咽喉唇舌齿齶故出音声语言。因此语故则有一切善恶等法。故名为语。”看清楚了,什么叫做说话,说话就是说这个心这个思想鼓动这个气息,气息冲到喉咙唇齿之间然后变成音声语而已,所以说有的人如果能够入在定中,有时候看人说话骂人说话也好,因为他了解这个毕竟空性的道理,所以有时候就感觉他嘴巴张啊张嘴唇动啊动的说什么都不重要,所以他也不会生气。所以有时候你看别人骂我们,其实对面站的这个不是一个人啊,为什么他的无知烦恼不善这种心觉观就会鼓动他的这种气息,然后气息就冲到喉咙嘴唇然后就发出声音来咕噜咕噜骂人,如是而已了。如果他没有这种心没有这种恶心如果不历这个缘而生他毕竟空无所有。所以说你去恨一个人他也不是一个人。你恨这个声音,声音有什么好恨的呢,对不对,都不是。去辩解他的空性。所以光光是观想这个而修止,于日常工作当中对于止息我们的烦恼也是功莫大焉啊,所以这叫作看清事物实相。因为平常不去修行的人没有去注意这种实相,总觉得有一个东西,有人骂我有人伤害我有一个人,然后这语言说出来早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说的东西了,他晚上睡觉的时候这个声音还回响在耳边,老念念不忘非常执着,这早就过去早就没有的东西,当下骂了就没了根本就不产生那个东西,你心若不受这天地清平没事的。佛经里面说愚者去毁谤圣贤如逆风扬沙,如仰天吐唾,对着一空吐唾沫吐到自已头上了。逆风扬沙沙吹到自已的眼睛中,圣贤不可毁啊。圣贤者了知这个空性的缘故故不同于凡俗执着为真,所以他能了然放下解脱,就因这样智慧而产生。好了这里止观法门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和体现。这里名为修止。如是观之语心不见相貌。当知语者及语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如上六义修习止观随时相应用之。一一皆有前五番修止观意。”什么叫前五番修止观意呢,,前面讲到坐中修禅的时候已经和大家讲了这五种修止观的细细辩别,从最初的对治初心粗乱修止观一直到定慧等持地修止观,也是这样一个道理,无非现在是对缘而修,缘就是所说的六种缘,所谓的行住坐卧作作语六种缘。如上所说,次六根门中修止观者就是前面所说的境,六种尘境,所谓六根门中修止观。
“一眼见色时修止者。随见色时如水中月无有定实。若见顺情之色不起贪爱。若见违情之色不起嗔恼。若见非违非顺之色。不起无明及诸乱想。是名修止。”大家注意看,这个什么叫做眼见色修止,这里面很具体,还是跟前面类似,看色这时候把定我们自已的心,怎么把定呢?所见色者如梦幻泡影如水中月无有定实,去观察他的空性,因为了知这个道理,比如说我们读《金刚经》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电如梦幻泡影就作如是观。你看到这种顺情其实就是可爱之相注意不要生起贪爱之心。看到违情之色就是不喜欢的讨厌看的不起嗔恼心。看这个色相没什么好也没什么坏所谓非违非顺之色要防止不起无明及诸乱想,你不要迷迷糊糊地看着也不想胡思乱想。有的人也很有意思,就呆在那里从早上一直到晚上不知道想什么,他就呆呆地坐在那里。这是什么状态,这是无明及乱想状态。所以说他看到这种色也没显示出贪爱也没说或不说,但是他呆呆地站在那里干什么,所以要防止这个。因为贪嗔痴这名为三毒,贪心很重堕为恶鬼,嗔心重重到极点下地狱,痴心很重当畜生,所以这些都是轮回三恶道之因。所以说这贪嗔痴是三毒很可怕。大家如果真的怕世间什么人很坏的话你为什么对自已内心的贪嗔痴不感到恐惧呢?我们记得去年的时候的非典吧,非典巴利语叫者者霍,就是贪嗔痴三毒合一的,这种众生共业贪嗔痴毒到极点的时候就变成非典了,所以这是瘟疫啊,实际上是因为有这个业所导致的。这个多可怕的贪嗔痴三毒啊,我们一般没有修行的人不知佛法的人不觉得贪嗔痴的可怕,觉得贪嗔痴是一种享受,大错特错了,这叫做颠倒妄想。所以他整天到晚在意别人的好坏,他却不怕自已心中的这个贪嗔痴,其实最毒就是自已心中的这个贪嗔痴了。因为这个贪嗔痴他造多少多少的业,本身他就是一种苦。讲到贪嗔痴的苦在前面的禅定五盖中也有提到,比如这个欲望他要得到的时候有多苦啊,究经皓首为了求到这个东西,得到短暂一下马上失去又很痛苦,其实在这个贪欲当中真的是苦多乐少。再细细地去想没有多少的真正快乐的,所以这个贪嗔痴三毒这才是真的三毒啊。所以你要这样修止不起贪爱心不起嗔恼心不起无明之妄想心。这样做这样修则名修止,这些东西生不起则为止。“云何名眼见色时修观”呢,修观这涉及到智慧的层面,反过来再去追究他的心而且和前面一样。“应作是念。随有所见即相空寂。所以者何。于彼根尘空明之中。各无所见亦无分别。和合因缘出生眼识。次生意识。即能分别种种诸色。因此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即当反观念色之心不见相貌。当知见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这话什么意思?这跟前面还是一样,如果大家反复理解就能全部理解,什么意思呢?我们见色的时候要去看,不是真的有个东西要去看,看到一种所谓的色,前面讲到的是一种色体,现在讲的是能看到色,怎么产生的这个识呢?六根对六尘,根尘空明之中,这个真空明明了了,你如果去看这个根与尘不对是不会产生意识的,而且这种合和因缘眼根对眼尘然后产生眼识,然后五根这样汇合在一起然后又产生分别意识,然后分别种种色,这是茶杯这是什么,然后又有了我喜欢这个茶杯我不喜欢这个茶杯我要这个茶杯茶杯被人拿走啊你怎么又用我的茶杯啊等等这些善恶等法都产生了。那么他的根源还是这个念色之心,从哪里开始就从哪里熄灭这个心。所以在《四念处经》中佛陀有讲欲望从哪时生起,欲望从六根门头生起。欲望从哪里熄灭,欲望就从生起的地方熄灭。就是这个道理。眼睛贪爱这个色尘,这贪爱怎么生起呢,从眼睛对色尘这里生起,那么如何熄灭这个贪欲呢,就在眼睛对色尘当下去熄灭,其中的区别在哪里,就是四念处所修的明觉之力,就是迷与悟的差别,就是睡与醒的差别。所以说我们去开发这种止观定慧之力,因为定持力定慧力圆满的缘故必然能够解脱,道理就在这里。所以《妙法莲华经》里说佛自住大乘定慧力庄严,一切诸佛菩萨都是因为定慧力圆满的缘故而获得出世间的圣果而解脱。当下生起处即当下熄灭处。所以说获得这个定慧是多么的重要。这也是告诉我们修行解脱的方向和根本的道理再也不出这二字,所以智者大师说“泥洹之法不出止观二字”。显宗密宗大乘小乘无非就是说粗细深浅这样一个区别大小这样一个区别,本质上都是一致的。如是明白我们就抓住了解脱的关键。同时我们再想想《楞严经》上不是讲到这样一句话,六根门头起解,佛陀用六根门头打六个结来开示阿难尊者,这结是怎么解开的,就在六根门头,你若能法闻即信,信成无上道,也是从这里开始,就是从修止观得来的。好了,我们来看下面的内容。
“二耳闻声时修止者。随所闻声即知声如响相。若闻顺情之声不起爱心。违情之声不起嗔心。非违非顺之声。不起分别心。是名修止。”这跟前面一样的。“云何闻声中修观。应作是念。随所闻声空无所有。但从根尘和合生于耳识。次意识生强起分别。因此即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故名闻声。反观闻声之心。不见相貌。当知闻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为观。”
“三鼻嗅香时修止者。随所闻香即知如焰不实。若闻顺情之香不起着心。违情之臭不起嗔心。非违非顺之香不生乱念。是名修止。云何名闻香中修观。应作是念。我今闻香虚诳无实。所以者何。根尘合故而生鼻识。次生意识强取香相。因此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故名闻香。反观闻香之心。不见相貌。当知闻香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什么叫不见相貌?不见相貌大家不要理解为这个香长得什么形状我不见就是不见相貌,就如同叫一个人到大街上去找一个叫张三的这样一个人,他见过张三这张脸,他满街看看看的时候他看不到张三这张脸就叫不见相貌,我们今天说的是这个意思吗,不是的。不见相貌指的是你去寻求取相这个心怎么找也找不到,这就叫不见相貌。怎么找也找不到就是没有这个相可得的…
《童蒙止观 第八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