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事。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爲作。”所以心是關鍵。反觀作心不見相貌。當知作者及作中一切法畢竟空寂。如是觀想名爲修觀。這裏講到作。
六語者。一樣的道理,先作戒行辯別。“六語者。若于語時應作是念。我今爲何等事欲語。若隨諸煩惱。爲論說不善無記等事而語。即不應語。若爲善利益事即應語。雲何名語中修止。若于語時即知因此語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了知語心及語中一切煩惱。善不善法皆不可得。則妄念心息。是名修止。”其實很多事情是因爲說,你要是不說很多事情就沒有。所以說禍從口出,要了知。這個東西有這個才有那個沒這個就沒有那個,這說明什麼?根本就沒有,因緣而起當然因緣而滅。你不造此緣何來此果呢對不對,所以皆不可得,這樣一想妄念就止息。覺得沒什麼所謂說與不說講這件事情與不講這件事情他體性畢竟空寂,很多妄念畢竟就不會生,一定要講一定要把這個事情講出來講完那又何必呢。對方如果聽不懂你講再多也沒用,或者說對方發心不正你用再誠懇的話跟他說也是白搭,何以故,了知虛妄悉不可得。因爲他畢竟是空的。你想想如果沒有這話就沒有這些事情。我們前面也說過,六根若不對六塵那識從哪裏産生呢,對不對,既然六根不對六塵就沒有這個識,那識就是空嘛。對不對。反過來說,沒有識那六根六塵和草木何異呢,又有什麼意義呢,以空對空都畢竟空。從這個層面去了解空性則不生執著。語中修止這類似于前面所說的體真止。一種念法的緣故而修止。可以說是念法。好了,雲何語中修觀呢?“應作是念。由心覺觀鼓動氣息。沖于咽喉唇舌齒齶故出音聲語言。因此語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爲語。”看清楚了,什麼叫做說話,說話就是說這個心這個思想鼓動這個氣息,氣息沖到喉嚨唇齒之間然後變成音聲語而已,所以說有的人如果能夠入在定中,有時候看人說話罵人說話也好,因爲他了解這個畢竟空性的道理,所以有時候就感覺他嘴巴張啊張嘴唇動啊動的說什麼都不重要,所以他也不會生氣。所以有時候你看別人罵我們,其實對面站的這個不是一個人啊,爲什麼他的無知煩惱不善這種心覺觀就會鼓動他的這種氣息,然後氣息就沖到喉嚨嘴唇然後就發出聲音來咕噜咕噜罵人,如是而已了。如果他沒有這種心沒有這種惡心如果不曆這個緣而生他畢竟空無所有。所以說你去恨一個人他也不是一個人。你恨這個聲音,聲音有什麼好恨的呢,對不對,都不是。去辯解他的空性。所以光光是觀想這個而修止,于日常工作當中對于止息我們的煩惱也是功莫大焉啊,所以這叫作看清事物實相。因爲平常不去修行的人沒有去注意這種實相,總覺得有一個東西,有人罵我有人傷害我有一個人,然後這語言說出來早就不知道是什麼時候說的東西了,他晚上睡覺的時候這個聲音還回響在耳邊,老念念不忘非常執著,這早就過去早就沒有的東西,當下罵了就沒了根本就不産生那個東西,你心若不受這天地清平沒事的。佛經裏面說愚者去毀謗聖賢如逆風揚沙,如仰天吐唾,對著一空吐唾沫吐到自已頭上了。逆風揚沙沙吹到自已的眼睛中,聖賢不可毀啊。聖賢者了知這個空性的緣故故不同于凡俗執著爲真,所以他能了然放下解脫,就因這樣智慧而産生。好了這裏止觀法門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和體現。這裏名爲修止。如是觀之語心不見相貌。當知語者及語中。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
“如上六義修習止觀隨時相應用之。一一皆有前五番修止觀意。”什麼叫前五番修止觀意呢,,前面講到坐中修禅的時候已經和大家講了這五種修止觀的細細辯別,從最初的對治初心粗亂修止觀一直到定慧等持地修止觀,也是這樣一個道理,無非現在是對緣而修,緣就是所說的六種緣,所謂的行住坐臥作作語六種緣。如上所說,次六根門中修止觀者就是前面所說的境,六種塵境,所謂六根門中修止觀。
“一眼見色時修止者。隨見色時如水中月無有定實。若見順情之色不起貪愛。若見違情之色不起嗔惱。若見非違非順之色。不起無明及諸亂想。是名修止。”大家注意看,這個什麼叫做眼見色修止,這裏面很具體,還是跟前面類似,看色這時候把定我們自已的心,怎麼把定呢?所見色者如夢幻泡影如水中月無有定實,去觀察他的空性,因爲了知這個道理,比如說我們讀《金剛經》所說的一切有爲法如夢亦如電如夢幻泡影就作如是觀。你看到這種順情其實就是可愛之相注意不要生起貪愛之心。看到違情之色就是不喜歡的討厭看的不起嗔惱心。看這個色相沒什麼好也沒什麼壞所謂非違非順之色要防止不起無明及諸亂想,你不要迷迷糊糊地看著也不想胡思亂想。有的人也很有意思,就呆在那裏從早上一直到晚上不知道想什麼,他就呆呆地坐在那裏。這是什麼狀態,這是無明及亂想狀態。所以說他看到這種色也沒顯示出貪愛也沒說或不說,但是他呆呆地站在那裏幹什麼,所以要防止這個。因爲貪嗔癡這名爲叁毒,貪心很重墮爲惡鬼,嗔心重重到極點下地獄,癡心很重當畜生,所以這些都是輪回叁惡道之因。所以說這貪嗔癡是叁毒很可怕。大家如果真的怕世間什麼人很壞的話你爲什麼對自已內心的貪嗔癡不感到恐懼呢?我們記得去年的時候的非典吧,非典巴利語叫者者霍,就是貪嗔癡叁毒合一的,這種衆生共業貪嗔癡毒到極點的時候就變成非典了,所以這是瘟疫啊,實際上是因爲有這個業所導致的。這個多可怕的貪嗔癡叁毒啊,我們一般沒有修行的人不知佛法的人不覺得貪嗔癡的可怕,覺得貪嗔癡是一種享受,大錯特錯了,這叫做顛倒妄想。所以他整天到晚在意別人的好壞,他卻不怕自已心中的這個貪嗔癡,其實最毒就是自已心中的這個貪嗔癡了。因爲這個貪嗔癡他造多少多少的業,本身他就是一種苦。講到貪嗔癡的苦在前面的禅定五蓋中也有提到,比如這個欲望他要得到的時候有多苦啊,究經皓首爲了求到這個東西,得到短暫一下馬上失去又很痛苦,其實在這個貪欲當中真的是苦多樂少。再細細地去想沒有多少的真正快樂的,所以這個貪嗔癡叁毒這才是真的叁毒啊。所以你要這樣修止不起貪愛心不起嗔惱心不起無明之妄想心。這樣做這樣修則名修止,這些東西生不起則爲止。“雲何名眼見色時修觀”呢,修觀這涉及到智慧的層面,反過來再去追究他的心而且和前面一樣。“應作是念。隨有所見即相空寂。所以者何。于彼根塵空明之中。各無所見亦無分別。和合因緣出生眼識。次生意識。即能分別種種諸色。因此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即當反觀念色之心不見相貌。當知見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這話什麼意思?這跟前面還是一樣,如果大家反複理解就能全部理解,什麼意思呢?我們見色的時候要去看,不是真的有個東西要去看,看到一種所謂的色,前面講到的是一種色體,現在講的是能看到色,怎麼産生的這個識呢?六根對六塵,根塵空明之中,這個真空明明了了,你如果去看這個根與塵不對是不會産生意識的,而且這種合和因緣眼根對眼塵然後産生眼識,然後五根這樣彙合在一起然後又産生分別意識,然後分別種種色,這是茶杯這是什麼,然後又有了我喜歡這個茶杯我不喜歡這個茶杯我要這個茶杯茶杯被人拿走啊你怎麼又用我的茶杯啊等等這些善惡等法都産生了。那麼他的根源還是這個念色之心,從哪裏開始就從哪裏熄滅這個心。所以在《四念處經》中佛陀有講欲望從哪時生起,欲望從六根門頭生起。欲望從哪裏熄滅,欲望就從生起的地方熄滅。就是這個道理。眼睛貪愛這個色塵,這貪愛怎麼生起呢,從眼睛對色塵這裏生起,那麼如何熄滅這個貪欲呢,就在眼睛對色塵當下去熄滅,其中的區別在哪裏,就是四念處所修的明覺之力,就是迷與悟的差別,就是睡與醒的差別。所以說我們去開發這種止觀定慧之力,因爲定持力定慧力圓滿的緣故必然能夠解脫,道理就在這裏。所以《妙法蓮華經》裏說佛自住大乘定慧力莊嚴,一切諸佛菩薩都是因爲定慧力圓滿的緣故而獲得出世間的聖果而解脫。當下生起處即當下熄滅處。所以說獲得這個定慧是多麼的重要。這也是告訴我們修行解脫的方向和根本的道理再也不出這二字,所以智者大師說“泥洹之法不出止觀二字”。顯宗密宗大乘小乘無非就是說粗細深淺這樣一個區別大小這樣一個區別,本質上都是一致的。如是明白我們就抓住了解脫的關鍵。同時我們再想想《楞嚴經》上不是講到這樣一句話,六根門頭起解,佛陀用六根門頭打六個結來開示阿難尊者,這結是怎麼解開的,就在六根門頭,你若能法聞即信,信成無上道,也是從這裏開始,就是從修止觀得來的。好了,我們來看下面的內容。
“二耳聞聲時修止者。隨所聞聲即知聲如響相。若聞順情之聲不起愛心。違情之聲不起嗔心。非違非順之聲。不起分別心。是名修止。”這跟前面一樣的。“雲何聞聲中修觀。應作是念。隨所聞聲空無所有。但從根塵和合生于耳識。次意識生強起分別。因此即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故名聞聲。反觀聞聲之心。不見相貌。當知聞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爲觀。”
“叁鼻嗅香時修止者。隨所聞香即知如焰不實。若聞順情之香不起著心。違情之臭不起嗔心。非違非順之香不生亂念。是名修止。雲何名聞香中修觀。應作是念。我今聞香虛诳無實。所以者何。根塵合故而生鼻識。次生意識強取香相。因此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故名聞香。反觀聞香之心。不見相貌。當知聞香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什麼叫不見相貌?不見相貌大家不要理解爲這個香長得什麼形狀我不見就是不見相貌,就如同叫一個人到大街上去找一個叫張叁的這樣一個人,他見過張叁這張臉,他滿街看看看的時候他看不到張叁這張臉就叫不見相貌,我們今天說的是這個意思嗎,不是的。不見相貌指的是你去尋求取相這個心怎麼找也找不到,這就叫不見相貌。怎麼找也找不到就是沒有這個相可得的…
《童蒙止觀 第八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