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到最后这个定慧等持而修止观,如上所说的五种修止观的意已经说完,因为前面提到行者以坐中修止观为要,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后面接着讲历缘对境修止观。什么叫历缘对境呢,经历种种的外缘境界对此修,所谓的历缘对境修,我们看下经文。
“复次第二明历缘对境修止观者。端身常坐乃为入道之胜要。而有累之身必涉事缘。若随缘对境而不修习止观。是则修心有间绝。结业触处而起。岂得疾与佛法相应。若于一切时中。常修定慧方便。当知是人必能通达一切佛法。”这里首先说到历缘对境修的意义所在,当然前面说过了,要想入道胜要者以端身常坐为主,但是我们这是有累之身,有累有身有家庭孩子工作在家居士身,出家师父也有他的一种烦恼,有身皆苦必然会牵涉到去做事情等等,我们学的历缘就是有累之身必涉事缘,若随缘对境即遇到种种情况的时候若放弃了修行也就是不修习止观,那就说明我们修行这颗心就有间断,间绝就是间断的意思,那么前面所说的这种结业它处处而起,一对这种缘一对这种境他就生起了,所以修行一打坐的时候什么烦恼都生起了,然后因为平常历缘对境不修的缘故心的修行经常间断,所以这个善根功德力不能积累,所以修行很缓慢。所以要想快速地与佛法相应就必须在一切时中常修定慧方便,如果这个人是这样修行的,那么他必然能够通达一切的佛法。所以说历缘对境修止观应该不间断地修习,不间断地修习很重要。下面是具体地讲解,前面是讲了历缘对境修的意义。接下来是讲什么是历缘对境修止观,一一具体的讲。
“所言缘者。谓六种缘。一行二住三坐四卧五作作(下祖卧切)六言语。”这就是六种缘,行住坐卧作作言语六种缘。云何名对境修止观呢,这里也有说法,“所言境者谓六尘境。一眼对色。二耳对声。三鼻对香。四舌对味。五身对触。六意对法。”所以从六境六尘中说到“行者约此十二事中。修止观故名为历缘对境修止观也”。我们看到,当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等跟外界产生反应的时候就是自我当下修止观处,现前身心当下就是修行中。当我们遇到种种缘,比如说我现在在走路,坐着或正躺下来做着种种劳动或嘴巴正在说话的时候,这都是修止观的时候,具体下面详细解释。
“一行者若于行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行。为烦恼所使。及不善无记事行即不应行。若非烦恼所使。为善利益如法事即应行。”首先要作这样的辨别。首先要警醒自已,走的时候首先要反观自已,要作是念,我为什么要走啊?经常这样反观自已,那我这种行走的行为是被烦恼所驱使或者是种种不善无记事的动机而驱使的吗?如果是这样我就不应该干,这种修的层面其实是什么?是戒的层面,戒定慧的戒,该做不该做善查因果,以戒律来对治。若非烦恼所使,是善利益如法事我就要去做。所以事先要进行择抉。那么云何在行中修止呢?刚才也说了做善利益如法之事。如何修止?“若于行时即知因于行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了知行心及行中一切法皆不可得。则妄念心息。是名修止。”因于行故一切烦恼善恶就会产生,这时候关键是看当下这种种的行他都是因心念所推动的,他根本在于心。所以行者若能修止观去了知这颗行心,也就是说我的念头怎么一下子一下子就生起驱动着我去行呢,能够把这个念起处的一切照了就能了知因心而起的种种法所谓行中一切法都是皆不可得,那么这种妄念的心妄想的心就会熄灭,这个道理在上一讲有讲过。从能知的对境看,如果根尘境不对就不会产生识,而根与尘本身它又是不可得,从十方三世来讲空间上不可能,时间上不可得,所谓过现未不可得,可了知其性是空。既知其其性是空则无有执取那何来的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呢?所以通过这样来观察,因这样观察故得妄念心息所以这就是修止。为什么把这个叫做修止呢,其实上他是因念这个法而得到修止的目的,止就是止息这些妄想心,刚才说过到后面的时候尤其在动中修观的时候他的止观的境界更高,越来越高的止观境界他的止和观他都是越来越融合,直到最后的究竟是止观双运心无所缘的,这里是讲到行中修止也类似于前面所说的体真止。下面“云何行中修观。应作是念。由心动身。故有进趣。名之为行。因此行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即当反观行心不见相貌。当知行者及行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这里面说到一个观,就在于返本归源。什么叫返本归源,首先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身若有所进趣,进趣就是想干什么,想趣向什么,身口意可能都有这种行,行大家不要简单地理解为行走为行,是因为运动,是由心动生,因为有种种的行而起攀缘一切烦恼等,所以这时候就反观起心去追究去看这个心是什么,使他进趣而成行的这个心是什么,了知这个心不可得,所谓不见相貌,当知行者及行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这是一种空观的智慧,所以前面这个修止是通过观察这个行去了解因为行故有一切烦恼生,因为如此而了解行心中一切法不可能,因体真因为了知这个法这属于意念上理论上的一种观心,以这种方式让妄念止息。后面这种修观是直接从行而反究这个产生行的心念而修观,所以这个区别大家要理解。这是讲了一个行中修观。再看第二个住者,懂得第一个以后后面就很容易了解了。
“二住者。若于住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住。若为诸烦恼及不善无记事住。即不应住。若为善利益事即应住。”这个和前面一样,先修戒,当做则做,不当做则不为。大家会说,做就做吧,做的时候开始修止观。不,作为一个修行人应该踏实地修戒定慧之道,戒定慧是有层次有次第的,戒心成熟戒行成熟则精义在定,定心功深则智慧了然,从能做的地方开始做起。已经观察出来不该做了你还去干,对不对?有的人说我是修大法的,那当然了,你的智慧已经到了后面的境界那一切烦恼的生起烦恼越大越成就你的解脱,越能显示出你解脱的道力,所谓《六祖坛经》里面所说的“烦恼即菩提”。我们作为一个修行者作为一个次第的行者不应该持这种观念,应该老实地遵循戒定慧的道理,不要说我坏事先干,干完我再来修观,因为我是大根器的,非也,这个想法要不得。所以说当止则止,若为诸烦恼及不善无记事住。即不应住。这里智者大师说的非常详细。然后下面,“云何住中修止。若于住时即知因于住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了知住心及住中一切法。皆不可得。”因于住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这种行为这种相产生种种的烦恼,那么他们趋使我们去成住相之心以及住中的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通过这样的了知则使妄念心息是名修止。后面“云何住中修观。应作是念。由心驻身故名为住。因此住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则当反观住心。不见相貌。当知住者及住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一样的道理,跟前面是一样的,反观住相而身知言行如何,若不见相貌那当然一切空寂,证入空慧是名修观。
“三坐者。若于坐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坐。若为诸烦恼及不善无记事等。即不应坐。为善利益事则应坐。云何坐中修止。若于坐时则当了知因于坐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而无一法可得。则妄念不生。是名修止。”一样了,既然无一法可得,那当然妄念不生了。是名修止。“云何坐中修观。应作是念。由心所念垒脚安身。因此则有一切善恶等法故名为坐。反观坐心不见相貌。当知坐者及坐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也是一样的。
“四卧者。于卧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卧若为不善放逸等事。则不应卧。若为调和四大故卧。则应如师子王卧。云何卧中修止。”我们稍微提一下,能躺下来无非就是为了休息为了睡觉为了享受,如果是为了享受为了放逸或者是为了种种不善业那么还是不要躺下,如果为了调和四大为了生病缘故为了让他休息那应躺下,躺下的时候应该象狮子王卧就是狮子卧,右侧而卧,就是佛陀涅槃的时候那个吉祥卧。智才大师这里也提到这个修法,其实这本《童蒙止观》语言简单但包含很多东西,这里略为提一下。这里讲到一个睡眠,我们平常如果真的不是很困应该减损睡眠,因为若不为调和四大无奈故卧在那里而睡觉都是一种过失,都是邪染之业都是增加我们恶业的成份,都是使我们更沉重更不容易超生更不容易得解脱,所以大家要这样想。用这种戒之行来善加调整。好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来看卧中修止如何修。“云何卧中修止。若于寝息则当了知因于卧故。则有一切善恶等法。而无一法可得则妄念不起。”就因为你这样天天睡觉才产生种种种种善恶之法,那这个睡觉又有什么意义呢?对吧,整个的这个心根本就没有。所以无一法可得,既然如此执着则无取,无一法可得则妄念不起,是名修止。“云何卧中修观。应作是念。由于劳乏即便昏闇放纵六情。因此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即当反观卧心不见相貌。当知卧者及卧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这里讲到卧。
“五作者。若作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如此作。若为不善无记等事。即不应作。若为善利益事即应作。”大家再体会一下什么是无记等事,有人讲没事干他也躺在订床上,他也不是说很累也不是说很困,他也没做什么事情就躺在床上,这就叫作无记,无记事也会产生无记业,也会和无记之果报,这没必要。对于一个修行修禅修止观的人这些都是过失所以不应做。没事干躺在床上干什么,对不对。所以为善利益的事才应作。云何名作中修止呢,我们来看一下。若作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如此作。若为不善无记等事。即不应作。若为善利益事即应作。这样辩别完了以后,讲到作中修止。作就是劳作。“云何名作中修止。若于作时即当了知。因于作故则有一切善恶等法。而无一法可得则妄念不起。是名修止。云何名作时修观。应作是念。由心运于身。手造作诸…
《童蒙止观 第八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