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十七章)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十七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十七章 多聞如燭助道明

  自從受身含識已來,居叁界塵勞之內,猶熱病見鬼,于非怨處認怨;若翳眼生華,向無愛中起愛。妄生妄死,空是空非,都不覺知,莫能暫省,今更不信,複待何時?

  “受身含識”四個字要特別注意。譬如六道輪回,我們現在都是人,有身體存在,身體是有構式的,中間有個東西,就是心、意、識。活著叫精神,死了叫靈魂,不過佛學不稱靈魂。剛死時,還沒有轉胎以前,即還未受身得到另一個陽世身體以前,叫中陰身,是過渡期間的存在。

  “受身含識”,身體內部包含這個識。暖、受、識叁樣東西是連著的叁個作用。身體的暖氣在,壽命就存在,識的作用也還在。人死亡是從下部開始,年紀越大,兩條腿越沒力,慢慢兩只腳也冷了。有許多人身體特別健康,到老年兩只腳底心還發熱,襪子都穿不住,那他的壽命一定很長。一般人從下部冷上來,風濕病也來了,慢慢腿也走不動了,最後兩條腿拖著走,這兩條腿已半死亡了。冷卻到什麼地方,壽命就切斷到什麼地方,這個識就分散開了。所以我們臨終,一口氣不來,整個身體就很快都涼了。

  因此,西藏密宗曾將八識配合身體作研究,眼耳鼻舌身前五識頒在前面五官;第六意識在頭腦部分;第七識與生命俱來的我識在內在;第八識在哪裏?在督脈脊骨一直到大腦。不過,這是後世研究西方心理學、生理學、醫學而附會上的說法,不一定完全對。

  反正我們的精神作用,在每一個細胞、每一個指甲上都有,很奇怪的。頭發、指甲可以常剪,在沒有剪斷以前,拉你一根頭發,整個人還是有感覺,動一根汗毛,識還是起作用。當頭發或指甲剪下後再動它,沒有關系。所以研究心、意、識的關系,有很多課題很有意思。唯識學家問禅宗的:“一切唯心,那麼一條蚯蚓或一條蛇砍成兩段,兩頭都在動,本性在哪一頭?有些厲害的,自己還會接合起來;那麼本性在哪一節?”何必說蛇,當我們的指頭用菜刀一下砍下來,指頭細胞還在跳動,你說那裏頭有沒有我?沒有我,它怎麼還會跳動?有我已經跟我們身體分離了,我們只覺得這裏痛,砍下來的指頭曉不曉得痛?還是會痛,只是你沒有去體會。

  那麼,唯識學家對于上述自己所提的問題,有沒有自己預認的答案?有,答案很簡單——“余命未斷”。所謂余命,就是剩余的生命。也可以說是“余力未斷”。比如汽車在高速行駛中,突然緊急刹車,輪胎還往前滑,就是余力未斷。所以生命也是一股力量,業也叫力,所以稱業力。

  以佛學來說,人的生命與其他生命不同,當一個男子的精蟲和女子的卵子結合時,沒有意識、靈魂的加入,不會形成生命。有很多人問我:“試管嬰兒有沒有含識的加入?”我說一樣有,這個同男女性行爲沒有關系。精蟲和卵子結合時,就有一股力量加入,叁緣湊合就構成這個生命。受身的時候一定含識,含藏心識的作用。這還是粗淺的現象。

  嚴格地講,受身,男性精蟲與女性的卵子本身也是阿賴耶識的功能,這個研究起來就很麻煩了,要討論到心物一元哲學的中心去了,必須結合各種學問來研究,包括自然科學、宗教哲學等等,是很討厭的一件事,但也是很有意義的事。

  通常,人受身中即含有識,實際上,人老了,生理機能老化,兩眼蒙蒙看不見,耳朵也不靈了,這時,前五識逐漸喪失生命的功能,已經慢慢走入死亡的狀態。講死亡太難聽,以中國易經的“盈虛消長”來講,即已牌消散的狀態。那麼,這個時候的前五識就像花瓣一樣,慢慢凋謝,但花還是存在,只是沒有那麼新鮮。在第二個生命快要開始以前,生命的功能收縮了。其間的道理,說起來很多,我們現在大約提個頭,沒有詳細說完,等于只列了幾個剛要、課題,大家去研究,主要的就是說明“受身含識”這四個字。

  覺受爲修道大障

  “受”感受有這個身體,這又要談到佛法的十二因緣。因爲有了身體,就産生了觸與受。譬如大家坐在這裏,身旁有人坐壹,你感覺好熱,這就是觸。感覺空氣舒服不舒服也是觸。受,一部分是生理,一部分是心理,由生理的受引起心理的感受舒服與不舒服。我們有了這個身體,自己一天到晚在玩弄覺受作用而不知,感覺身體舒服不舒服,健康不健康,乃至近視,難過不難過等等,都是在玩弄覺受。把佛學這個道理搞清楚,回到心理實驗,你能把自己心理上覺受的功能解脫、拿開,身上的病就好了!因爲此身體本來就具有生命本能的治療力量,你越握著感受不放,就越糟糕。

  我們實際上一天到晚都在這個生理覺受上打轉,所以十二因緣由觸緣受,由受緣愛,愛就是喜歡自己。我們照鏡子,越看自己越可愛。愛就取,自己抓得很牢;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十二因緣講起來有先後程式,實際上是一套錯綜複雜,幾乎同時發生的心理功能。現在有很多人學禅學佛,打坐做功夫,實際上都在玩弄覺受,沒有解脫,坐在那裏,今天昏昏沈沈,背脊骨又不舒服;明天,唉呀清淨一點,有進步。這全在玩弄覺受,自己被身體困住了,此即“將心取心,以幻緣幻。”

  大家注意喔!千萬不要玩弄覺受。能夠把覺受解脫了,你差不多得定了。所以覺受境界不是定,這個千萬要搞清楚。諸位自己都可以做測驗,我站在這裏,諸位要坐在那裏聽講,你自己反省一下,感覺的情況多?還是聽話、思想多?這是兩件事,大部分坐在那裏都是在感覺自己的身體,一會兒注意聽,一下子又放下腿,覺受困擾非常厲害,這個東西在你生命當中,困住你十分之七;思想困擾你十分之叁。今天覺得舒服不舒服,對勁不對勁,都在覺受裏打轉,然後以爲通了奇經八脈,哪裏這樣簡單?督脈任脈通了,不需要戴眼鏡了,這是比方啦!還有很多其他的征象。

  就算奇經八脈通了,仍在覺受的範圍裏,並沒有脫離覺受,只能說,你用功修行有境界,有一點功夫了。功夫很簡單,一聽這兩個字就沒有什麼特別價值。人家問我:“什麼叫功夫?”方法加上實驗,再加上時間就等于功夫,沒有什麼稀奇。這道理是“將心取心,以幻緣幻”來的。

  所以,不管修密宗、顯教,一般人多半在玩弄覺受,自己不知道。有病的人學佛靜坐沒有好,爲什麼?佛爲大醫王能醫衆生病,學佛以後吃這個藥沒有好,就因爲你始終被覺受所困。覺受的解脫很難,覺受能夠解脫,就差不多了。嘿!那才可以吹牛,赤條條來去無牽挂。

  換句話說,八識,心的作用被覺受困絞住,其力量之大,始終脫不開。我們的精神就好比一只螞蟻在快速轉動如電扇的輪回圈子裏,你怎麼樣都跑不出去。我們的精神意識在肉體中輪回,血液的循環快得很呢!快得你跑不出來。所以靜坐慢慢幫你澄清一點,有時思想偶然脫出來一下。而心理與生理都具有同等的力量。

  所以,我們從“受身含識已來”,始終困在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一般說到叁界,就想到六道輪回的叁界。其實我們的身體本身就具足叁界;欲界從肚臍以下到下部;色界從肚臍以上到喉嚨;喉嚨以上到頭頂則屬于無色界。在中醫裏,也有叁焦(上焦、中焦、下焦)的說法,又自成另一套系統。總之,這股含識的,覺受慣性力量,你始終解脫不掉。

  是非圈多幻想狂

  “居叁界塵勞之內,猶熱病見鬼”,腦神經部分高燒時容易看到鬼、看到很多可怕景象,這都是假的,這種幻境屬非量境界。我們現在坐在這裏,以爲自己是清醒的,既沒有高燒,也沒有發瘋;實際上,如果從佛眼來看,我們的心性本來無事的,可是我們現在感覺有那麼多事,還是在高燒、在發瘋喔!這種非量境界,等于“熱病見鬼”。“非怨處認怨”,我們人活著,一天到晚都在是非恩怨中。古人有兩首詩:

  廣知世事休開口,縱是人前只點頭。

  假使連頭也不點,也無煩惱也無愁。

  獨坐清寮絕點塵,也無吵雜擾閑身。

  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

  這又扯遠了,這是佛家講修養,以儒家看,是消極了一點,但還是有它的道理。一個人世故人情通達了,“廣知世事休開口”,少說是非,別人跟你說好說壞,點點頭。“假使連頭也不點,也無煩惱也無愁。”第二首是和尚做的。一個人坐在清淨寮房(出家人稱普通睡房爲寮房),碰到人沒有是非可說,真是個修道人,這才叫人世間無事之人。這就說明,人生都在是非恩怨中,在佛法眼中看人世間的是非恩怨沒有標准?沒有絕對的,因時間、空間而異。下一句也是同樣的道理。

  愛來怨去,死去活來

  “若翳眼生華”,眼睛有病,就容易産生眼冒金花的現象。“向無愛中起愛”,爲什麼佛法常提到“怨親平等”?怨和親是兩個反義詞,一是怨,一是愛,愛的就要親,親的一定愛。西方人寫信稱親愛的,親當然愛,愛一定親,沒有親怨的。以佛法看,這是講恩怨是非的心理狀況,以及處理事情的各種情緒作用。

  “妄生妄死,空是空非”,這些是非、生死現象,都是假的現狀,不是心的本體功能,必須把這些假現狀參通了,認得自己的本體,才能得道。所以永明壽禅師感歎一切凡夫“都不覺知,莫能暫省,今更不信,複待何時”?偶然清醒一下都做不到。現在他警告我們,這一生都不能成道,更待何時?

  生死海深,匪慧舟而不渡;塵勞網密,非智刃而莫揮。

  這些好文章都不需要解釋,尤其學中文,學文學的,這些都是好句子。學佛成道是靠智慧,不是靠功夫;但是不做功夫,哪裏來的真智慧?因此他強調“塵勞網密,非智刃而莫揮。”

  其四分叁量諸多義門,下當廣辯

  下面要討論的是關于唯識的,在此暫不討論。接下來是另外一節。

  知行使一心無迹

  問:祖佛大意貴在心行,采義徇文只益戲論。所以文殊诃阿難雲:“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爭如一念還原,深諧遺旨?

  永明壽禅師講到這裏,有人提出問題。真正的佛法,真正的禅宗、密宗、各宗祖師真正的宗旨,…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十七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