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參禅
禅宗主張頓悟是指接引中根機的人,而上根機的人則明白:不待頓悟,如來智慧功德本來就是具足的,本來就是圓滿的,本來就在佛地,如果不承認這一點,縱然修叁大阿僧祗劫也不會見到佛的影子。有修有證有次第,都是對接引下根機的人而言。能夠找到房門的開關,刹那間門就打開了,萬年的黑暗刹那間就消失了,哪裏還有慢慢消失一說呢?所謂: “到家都是親人,途中總有親疏。”密宗、禅宗、淨土等宗,若站在究竟意義上講,是沒有區別的,都是靠心在修行,但還沒到家,站在門外就有千差萬別了。
如果自認爲可以修成佛,那麼注定你成不了佛,你與佛無緣。爲什麼呢?因爲衆生本是佛,還成什麼佛呢?真是頭上安頭。成佛與不成佛皆是戲論,乃方便語。佛就是衆生,衆生本是佛,佛與衆生一體不二,有凡有聖皆是妄自分別矣。分明一片閑田地,過來過去問主公——真是多事。
還有“性命”的問題,也是說得最多的。“性命”二字古今都有人爭來爭去。其實,如果丟掉性,那麼命又將在哪裏安身呢?如果沒有命,性又將在哪裏發揮作用呢?道家批判佛家:“只修性來不修命,萬劫陰靈難超聖。”佛家批判道家:“只修命來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性命二者是一不是二,猶如一枚硬幣的兩面,翻來覆去只是一個東西。
有多少種類型的衆生,就有多少種類型的法門。但是,不管哪個法門,你首先應該擁有一些基本的態度。
最快樂的人生是:活在當下。
超越命運的人,往往是不執著後果的人,後果考慮得越多,越沒有辦法超越命運。
對待人生,我們應該以一個參與者的面目出現,而不是以一個旁觀者而存在。你想成長,成熟嗎?那就做一個參與者吧!生活猶如百味調,酸甜苦辣都得來點兒。
人生本來就沒有路,你敢沖過去,也就成了一條路。
人生沒有信仰,猶如沒有航向。
十全十美的人、事、物、理,永遠不存在,還是學會接受現實吧,一帆風順是不存在的,心想事成更是絕無可能,還是接受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的吧,彎彎曲曲就是人生之路。
修行與做人是一樣的道理——理清路則明。首先理要清,但是,理清不等于就不需要走路了,理清以後正是走路的開始。倘若沒有實修,單憑理論永遠不可能悟透自性。形而下的可以理悟,形而上的非實修不能悟透。
修行是怎麼樣?不看心,不坐禅,專心做事心坦然;倘若有事就有事,我心還是安安然,要是把事推兩邊,是非煩惱永不斷;接受它,它消失,推卻它,它更大,不取不舍方到家。
而我們的生活又是如何?面子放不下,好勝心放不下,發財心放不下,理想之心放不下……總是處在取舍之間,當然就煩惱多多了。
修行還不僅僅如此,所謂“叁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惟有孜孜不倦地任勞任怨才談得上是行菩薩道。欲證得圓滿的菩提聖果,唯一的辦法便是行願。叁世諸佛如來成就的路線都是這樣:第一是見地,第二是修證,第叁是行願。通過行願,果位才能圓滿,悟到的東西,證得的境界,通過行願後才紮實牢固。
能夠把叁藏十二部經講得天花亂墜的人,倘若沒有明心見性,仍然是在六道輪回之中,更談不上是善知識。所謂的“善知識”乃過來人也。走進去,再走出來,方謂善知識;僅僅走進去,還沒有走出來,則不名爲善知識,只能說是一個有修行的人而已。
何謂參話頭?首先應明白何謂話頭,然後才知道如何參話頭。一念不生謂話頭,若生一念叫做話尾(這是上根器人參的話頭)。若上上根器之人參話頭則又不然,一念相續,永不間斷,看住念頭,不緊不松,不冷不熱,不取不舍,無形無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看住它,最後與它融爲一體,方爲參上上話頭。
看話頭和參話頭有何區別?看話頭偏向于定,參話頭則偏向于慧。看話頭無疑情(也即看住它,把散亂心收攝回來),參話頭則帶有疑情在用功(“參”有往裏面深研之意),也即在用心參究一個問題。
看話頭也即看住它,但沒有用心思維,通常是先看話頭,抓住話頭以後,再參話頭。抓不住話頭,頭腦亂糟糟的,又如何參話頭呢?
參話頭是抛棄頭腦,抛棄文字、語言、形象,用心來參,用定來參,用覺照來參,用空靈來參,慧光一閃,答案出現,清楚明白。
當然,如果能提起覺照用功夫的話,何需參話頭?平時在吃喝拉撒當中也就是在用功,與吃喝拉撒並行也是在修道,和財色名利打成一片,也即和道同一體。一念不生是定非禅,但不是正定,是邪定,更不用說能開智慧了。有觀照心存在才是正定,才是正禅。
真正的觀照不是在心裏自問自答。凡是在語言文字上用功,在形象上用功,在心意識上用功,皆屬外道。抛開心意識才談得上用功,才能讓覺照出現。
何謂定力?不取不舍,不隨不亂,是名定力。
何謂定境?定中出現的現象,也即境界,故名定境。
參公案、看話頭、念佛,靠的都是定力,不被境轉也是定力使然。
現在這個時代的修行人要想入定,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動中修定。在動中修出來的定,若面臨事情時,還有點作用;若在靜中修出來的定,一旦事情出現,這點定力早就被事情轉進去了,也即進入了定境。定境能讓人狂妄,讓人散亂,讓人發瘋,讓人傲慢,讓人不信因果……
明心見性和出現神通及開智慧,靠的都是定力,而不是定境,倘若有了定力做基礎,再深入定境,那又另當別論了。
你坐禅的時間比別人多,爲什麼功夫上不去呢?因爲你的見地不清楚,理清路才明;因爲你的心從來沒有集中過,都是以散亂心在坐禅;因爲你的信心不夠,在用功的過程中,一直都在懷疑自己,懷疑老師,懷疑這個方法;因爲你沒有長遠心,叁天打魚,兩天曬網;因爲你的私心太重,財色名利想得到,佛果更想得到;因爲有點小聰明,懂得的多,反應快,處處都表現得比別人強,從來不願輸給別人;因爲你沒有慈悲心,從來沒有發過大願,缺少這股動力;因爲你見到師父才想到“道”,不見師父,就想到功名利祿、房子、車子、兒女、夫妻、好衣服、好家具……
修行、做人、做事都必須用心去體驗,當你全心地經驗了以後,才有資格去論述,否則,你所講的都是猜測、估計、想象,絕不是體悟。
信要全信,行必真行。信佛無需體驗,學佛就是體驗佛。信佛只需要信有佛、有地獄、有天堂、有輪回、有報應……就行了。學佛則不然,學佛包含了信佛,信佛不包含學佛。信佛永遠成不了佛,學佛將來也做佛,學佛將來必定是佛,學佛當下就是佛,就是佛在做一切。
你願意學佛嗎?還是信佛吧,信佛容易,學佛難,學佛的心量,學佛的智慧,學佛的言行,學佛的悲心,學佛的精神……難、難、難!
世界上動蕩,那是因爲我們的心在動蕩;世界上混亂,那是因爲我們的心混亂。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們內在的投影。因爲我們內在有動蕩,有混亂,有爭鬥,投射到社會上,社會上才有這些。如果你心平氣和,集中心力,世界上的混亂和動蕩就不會影響你,這時,你的功夫也許會進步得更快!
真理不僅是在悟道者的身上,未悟道者的身上也有真理。一旦你完全追隨某個人時,也就意味著你不再追隨真理。真理不該分種族,不該分宗教,真理是屬于全人類的。
所以,要想證悟到終極的真理,或是得到真正的快樂,你必須超越你的宗教信仰。宗教也是有局限性的,只有超出局限,才能與浩瀚的真理合二爲一,得到究竟的解脫。
真正開悟的人講的都是自己內在的“心經”,因爲他的心與真理是統一的,所以他不會死板地引經據典,他總是講“我的心經”。
那麼,這個“我”究竟是什麼?其實,“我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先把自己的習氣毛病、欲望、妄念這些添加物,徹底地剝光,然後“真我”才能自然地顯現。要找到礦石寶藏並不難,但得先把浮土刨光。
什麼叫做無我呢?沒有了主觀和客觀意識就達到了無我的境界,本來面目也就出現了,正是主觀與客觀意識這些添加物掩蓋了我們的本來面目。人往往都活在這樣的狀態中:回憶過去,渴望未來,錯過現在。
聖人的風範,禅者的風範都是不回憶過去,不渴望未來,只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又不執著于當下,叁際(過去、現在和未來,即時間和空間的概念)盡空之時,身心內外才會有一個質的飛躍,這些添加物一旦空寂,宇宙的巨大能量便和你合二爲一。
叁際都是頭腦創化出來的,包括成功與失敗、好與壞、對與錯、愛與恨、貧與富……對于一個悟了道的人來講,頭腦在作用,就是本來面目在作用;六根在作用,就是本來面目的顯現。
活在當下的人,才是富有的人,反之,都是在消耗心力,消耗體力,最後變成了一個空殼,依靠名師,依靠佛……。人的許多精力都是消耗在滿足各種各樣的欲望的行爲中,這是最妨礙修行的,它們會把體內的能量消耗殆盡。參話頭、提起覺照、觀想……並不會消耗能量。
最消耗能量的就是欲望。宗教裏面的修煉人士爲何要禁欲?拿火箭發射來比喻,人體就像一座火箭發射架,中脈則是火箭發射的通道,神識也好,靈魂也好,是上升的火箭彈頭。火箭爲何會升上太空?因爲火箭底部本身帶有燃燒的能量,通過一種方法把火箭底部儲存的能量點燃,並且讓它燃燒到一定的程度,即能把火箭發射到太空。倘若火箭底部沒有能量燃燒,沒有能量爆炸,或是力度不夠,箭頭則無法上升。拿人體來說,體內的精氣神就是燃燒的能量,修煉的人如果縱欲過度,根本無法開頂。
體內的精氣神充足到一定程度,而且正在往上升的時候,身體會發燙(往下降則會性欲沖動),頭頂會漲得似要裂開,有鍾聲、鼓聲、琴聲,有電光、雷鳴,能透視、遠視……頭頂打開後成爲一個通道,睜眼閉眼都是晴空萬裏,渾然忘我,與萬物同一體;但在沒…
《心中月 上 如是參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