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若有人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人家已經修到那個音、色的境界了,我們現在哪裏有音、色?眼睛一閉呀,眼前是一片漆黑!往那裏一坐,滿腦袋渾渾噩噩!
看看大家的眼睛那麼昏暗,哪有一個是亮晶晶的?那有一個有神的?
你爲什麼要把解脫的希望放在臨終呢?你這是放縱自己!就像你今年沒把這件事情做完,留到明年做;到了明年還是沒做完,你又說明年做;明年複明年,總也做不完。爲什麼說修行要“如救頭燃”呢?如同救頭上的火一樣,刻不容緩!所謂“火燒到眉毛上來了”,一分鍾、一秒鍾都不能夠等了!
一個真正用功的人、一個真成就的人,他們都是起于當下,落入當下。佛法不是不承認叁世因果,也不是不承認昨天和明天,但是昨天和明天對我們來說意義都不大,只有當下。
“當下”很快就過去了,如果你真的抓住了當下,也就意味著你“過去”都抓住了,都沒有空過!因爲當下,它馬上就成爲過去了,如果你今天活得有意義,當明天你回憶它的昨天(也就是今天)的時候,也就非常有意義了!
心中有事不等明天,今天不寄未來,過去之事不存現在。事情已經過去了,你把它存在現在這個心裏,還有什麼意義呢?明天的事、未來的事,你知道中間會有多少變化呢?佛門裏面講“念念不同”啊!前念和後念都沒有一個相同的!你怎麼能夠把握得住呢?!
爲什麼人家說因果不是固定的呢?有的說:“因果定了”,實際上這也叫做邪見!邪見它比那個斷見還要好一點點,還稍微有一點點正確、還沾了一點邊,它只是斜了。那個斷見呢,是完全背道而馳、牛頭不對馬嘴!
一個學佛的人如果不能夠接受這個觀點、不承認這個觀點,你永遠活在自己的枷鎖當中走不出來,你這個當下沒有把握好,不要緊,你馬上再把握下一個當下,你總有一個當下能夠相應、能夠把握住。一旦掌握了一個當下,你就很快會掌握第二個當下、第叁個當下!
臨濟祖師告訴大家一句話;“吹毛用了,急需磨”,何爲“吹毛”呢?古時候非常鋒利的寶劍,從頭上拔一根頭發,對著劍刃一吹就斷掉了。他說這麼鋒利的寶劍,用完了以後還要及時保養、及時磨,否則的話,你的寶劍即使再鋒利也會慢慢變鈍的!這麼鋒利的寶劍用了還要及時保養、及時磨,何況我們一個凡夫俗子,怎麼不需要隨時隨地、每時每刻來保養、來觀照自己的心念?要時時刻刻看到自己的起心動念,不是說你大徹大悟了,就什麼都不用幹了。
剛才講到“現實”與“當下”,它們有本質上的區別。“現實”原本指客觀存在,而社會上所講的“現實一點兒”,帶有刻意、強求和急功近利的意味!佛法所講的“當下”,那是一種最高的境界,是一種超越、一種灑脫、一種自在,而且是一種無礙!
實際上淨土宗也不是說只有在臨終時往生極樂世界,因爲現在衆生的根性太差了,有些祖師爺出于慈悲、出于方便度衆生,他知道你這個根器不行,活著的時候不可能了脫了,達不到你的願望了。怕你退失菩提心,他就善巧方便說你生前好好念佛,臨終能夠往生淨土。結果長期這樣說,你也這樣說,他也這樣說,大家以爲這就是淨土宗真正的精神,是死後成就!
過去的祖師爺明白是爲了方便這樣說,現在的大和尚,他不明白,他以爲淨土宗的境界就是這樣。好多人都說禅、淨、密是不一樣的,不能共容共處。淨土宗講“淨念相續,花開見佛”,那跟禅宗講“當下頓悟”,密宗講“即身成就”有什麼區別呢?
是因爲我們知道的佛理太少了,每天待在自我內心狹小的空間裏面,不接觸外面的佛理。譬如說你是修淨土的,就不看禅宗的書;你是學禅的就不讀密的書。有個成語叫做“夜郎自大”,現在許多學佛的人都犯這個毛病。而且有很多師父爲了抓信衆,強調一門深入,不讓看經典、不讓看某某菩薩的著作,某某論也不要讀,某某法師開示也不要看。
不怕你看,就怕你看不懂!一個真正的法師,怎麼會怕自己的徒弟多接觸外面的人、多讀外面的書呢?你們可以想一想,我們的父母親怕我們多讀書嗎?又不是像現在社會上那麼多黃色的書,父母親不讓我們讀,怕我們中毒了。我們讀的都是佛書,而且是幾十歲的成年人在讀佛書!你學佛只有先廣、先博,然後才能夠專一。
你從來沒有見過佛經,當你得到一本佛經後,高興得又跳又叫:我這一下可得到最好的寶貝了,世界上只有我手裏的書是獨一無二的!當有一天你再往前走,看到前面還有經書,拿到手裏一看,發現比你手裏的經書還要好!再往前走還有更好的東西。
爲什麼你不往前走呢?因爲你認爲你手裏的第一本書是最好的,你認爲你的師父是最偉大的,你認爲你自己是最聰明的,所以你就不願意繼續往前面探索了。譬如說我們都認爲佛經是最圓滿的,難道道教裏面的經書就不是智慧的結晶嗎
難道《聖經》就不是智慧的顯現嗎?
過去修行人門戶之見特別厲害,現在不同了,那是因爲時代進步了,你不得不開放。你再抓住手裏僅有的一本書,一直讀下去,不再接觸外邊的書,那你將來就沒有辦法邁出自己心靈的空間!你以爲念句阿彌陀佛就能夠成佛了,你以爲盤個腿就能夠成道了,不是那麼容易的!
你理不明,路就沒有辦法清;路不清,你就沒有辦法入。你既然沒入,又如何出來?就算是你出來了,最後還有“畫龍點睛”的那一刻!你出來了,你站在哪裏呀?你落在哪裏呀?就像上次我問知客師一樣,我說:這個大殿裏哪個位置是我的呀
我應該落在什麼位置呀?在這個問題上我就是個外行,我不懂,我就不知道我的身份應該站在哪個位置。
你說你學佛開悟了,走進去了,又走出來了!我告訴你們,你們出去也可以考考人家,你聽到某某某開悟了,你給他頂禮之後,問他:你現在落在什麼地方啊?他如果說“落在念佛上、落在打坐上”,你就知道他是什麼層次了。
不懂就問,你能問是一件好事情,就算是我答得不對,你以後還可以看經書;你覺得不滿意,可以把這個問題放在心裏,以後還可以向別人請教。
佛法有起有落,最終的落,一定是落在最初的起點上!
我們今天就講這麼多了,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可以說出來一起討論。不要以爲自己講得不對就不講。你們認爲誰講得對?難道你們認爲萬行講得對?那只是你們認爲。我所講的只是我個人的觀點,也不能夠代表佛的觀點,只是自己學佛以後,領悟到的一點心得體會罷了。
道芳,你再講講,你修行這麼多年了!(道芳師:……)好,你明天給我們講一講念佛的體會,你不是整天念啊(a)彌陀佛嗎?跑到那個靈通岩那兒搞了幾個月,又跑到青山那兒搞了一年,到處跑著念佛。到處忙著蓋房子,哪裏有心念佛?累得個半死!房子蓋好了,住上一段時間,又不安心,又跑到一個新的地方,又蓋房子……
(道芳師:心想著找個人少的地方,沒想到跑到哪裏人都不少……)
我給你講我個人的一個故事,我出關的當天,有我的幾個師兄弟來了,還有幾個同學也來了,他們來迎接我出關。那天出關的時候,有叁千多人。晚上人走得差不多了,我有個師兄問我一句話:你閉關叁年住在山洞裏,幾乎不見人,所見到的也只是護關人員,今天突然見到這麼多人,你緊不緊張?習不習慣?
當時我回答他說:這句話如果是別人問我,我也許細心、耐心地回答他,但是你問這句話,我就要罵你!我就懶得回答你。接著我回答他一句,我說:“目中無人”!他聽了以後,馬上合掌說:明白、明白、明白。
《降伏其心 叁 佛法的起落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