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降伏其心 叁 如何靜坐

  如何靜坐

  

  因爲在春節期間又新來了一些居士,他們希望我利用今天晚上的時間,再把靜坐的基本方法講一下。在這裏常住的出家人和居士們,對于一些靜坐的基本方法都已經掌握了,那麼考慮到今天晚上有許多春節期間新來的居士,就利用今天晚上的時間,把靜坐的基本方法再重複講一遍。過去已經聽過的出家師和居士們,就不妨再聽一遍。雖然今天晚上講靜坐的方法是重複的,但也有很多是沒講過的。

  很多人想學佛,但又不知道從何處下手,因爲現在的許多學佛人哪,逐漸趨向知識分子,而且逐漸趨向于年輕化了,學佛人的素質越來越高了。過去是信佛的人多一些,現在呢,是傾向于學佛的多一些。因爲信佛永遠成不了佛,只有學佛才能夠成佛、能夠做佛。

  信佛不需要實踐,什麼都不需要,你只要是相信有佛存在、有因果報應、有六道輪回就足夠了。而學佛呢?不僅要具備以上所說的這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落實在日常生活中,要有一套完整的方法去學。

  譬如說當初的悉達多,他還沒有成佛,在出家以前就相信有佛了,所以他學完了各個教派的經典以及各個教派的基本修行方法以後,感覺到不究竟,才離開皇宮,自己到深山老林裏面去探索、深研,進一步獲得了圓滿。

  他也是在“人”的基礎上,才大徹大悟的。也就是說,一個圓滿的佛,是通過信佛而去學佛。既然學佛,就要懂得學佛的一些基本理念,以及修行的方法。

  世俗間的一門學問、一種技藝,都需要老師來教,也都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何況我們現在學佛,怎麼能沒有方法呢?怎麼能不需要老師呢?靠我們自己慢慢地去摸索、去領悟,不是說不可以,但要花費許多的時間和精力。甚至有時候根本領悟不出來!如果有一位過來人從中旁敲側引的話,我們完全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初釋迦佛在修行的途中,也有很多老師教他修學。在這裏我講幾句題外的話,有很多保守的出家師父,認爲只能拜一個師父,只能跟一個師父學習。要是拜師父多了,就是一種叛逆!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心態。不應該有這種心態。

  當初釋迦佛就認了很多師父,後來他並沒有否認這些師父的教化,只是說他們不究竟、不圓滿。他是在這些師父們的教法基礎上,更進一步地修煉才獲得圓滿的。我們修行,就如同上學一樣,在不同的階段需要不同的老師。即便有一天我們真的成佛了,曾經教過我們學佛入門的老師,仍然還是我們的老師!一個真正的老師,他絕對不會怕學生超過自己,他渴望每一個學生都比自己強!

  一個出家人可以拜3~5個師父,那麼你們作爲居士呢?同樣也可以認這麼多位師父,甚至可以更多。不管有一天大家修行有多高,甚至地位有多高,曾經教過你們修行的老師,仍然還是你們的老師!

  學佛修道啊,不外乎調理自己的身、心,我剛才在靜坐的時候,聽到那邊有一位女同胞一直在打哈欠。爲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呢?就是姿勢沒有端正、氣血沒有暢通,頭腦沒有得到足夠的氣血來補充,所以頭腦就缺氧。

  既然是缺氧,就如同一個電燈一樣,電壓不足,燈光就會發紅。坐在那個地方頭腦發昏,就一直在那兒打哈欠,就想睡覺。如果你的姿勢調得很端正的話,氣血不斷地往上輸送,你的頭腦得到足夠的能量了、不缺氧了,怎麼會昏沈呢?怎麼會打哈欠呢?只能是越坐越有精神!

  所以在修道的第一步,姿勢非常重要。如果你最初就把姿勢調端正的話,你在以後修行的途中,就不會出現一些生理上的禅病,譬如胸廓脹痛、胸部憋悶等,這都是因爲你最初學靜坐的時候,姿勢不端正造成的。

  有的人在學佛的某一個階段,出現小腹很脹、胃脹,都是因爲最初靜坐時姿勢不端正,還有的出現背部(脊梁骨一帶)很脹,這都是因爲最初的姿勢不端正導致的。但是往往在調整姿勢的時候,身體會疼痛,感覺到很不習慣。因爲我們生理的這些姿勢呀,它自由散漫慣了,你突然讓它固定一個姿勢,它會很不習慣。所以坐在這個地方渾身痛,身體扭來扭去的。

  一般來說,你的姿勢調端正了以後,一個星期你就習慣了,身體就接受了。接下來你靜坐,越坐身體越舒服!盡管你的頭腦裏雜念很多,但是你會感覺到你的身體是暢通的。

  姿勢調端正了以後,接著就是調呼吸。因爲我們人體從生理上講,全身都布滿了經絡,這個經絡就像是一條水管一樣,如果你的姿勢不端正,就如同把水管折疊了起來,氣血就不能夠很好地暢通。

  當生理的氣血不能完全暢通的時候,身體也就空不掉。既然空不掉,身心就沒有辦法進入一種渾然忘我的狀態。身心空不掉,就沒有辦法和靈性的力量溝通。有一個實實在在的身心存在,就如同一個堅固的個體,實際上我們所謂的修行,無非就是把這個個體融化掉,和整體合而爲一。

  呼吸調理完了以後,接著就是調理思想意識,也就是說處理這個妄想紛紛的頭腦、處理心裏的雜念。因爲修道不外乎修身心,離開身心就沒有修道的基礎了。

  至于盤腿的姿勢,是左腿放在上面對、還是右腿放在上面對呢?譬如說我們每晚靜坐的時間是兩個小時,可是你的腿一口氣坐不了兩個小時,中間就需要換一次腿,如果你前一個小時是右腳放在上面,換腿以後就變成了左腳放在上面。

  實際上哪個在上面,哪個在下面都不重要,你只要是把姿勢調端正了,生理的氣血就容易暢通。你們回去靜坐的時候,坐的墊子最好就跟你們今天晚上坐的這個拜凳一樣,前面低一點,後面高一點。這是禅堂裏面專門設製的一種禅凳,在過去是用蒲團,是圓形的。後來爲了便于挪動,改成了木頭做的。

  如果你家裏沒有這個禅凳,在屁股下面可以墊一個二寸高的墊子,譬如說枕頭什麼的都可以。因爲後面墊高了以後,氣血很容易從尾巴骨通過。如果後面沒有墊高二寸,前後是一個平面,氣血就不容易從尾巴骨通過,會完全淤在尾巴骨這一帶。

  這是對于初學靜坐的人來講,一定要有一個二寸高的墊子墊起來。如果是一個長期靜坐的人,就不需要墊高了。但是你坐習慣了以後還是喜歡後面高一些,因爲這樣你自然就把腰杆挺起來了。

  如果你後面和前面是一個平面,坐久了就很容易駝背。一旦駝背,前胸這一帶就很容易有一股氣淤在這個地方。因爲你背往前一彎、腦袋一耷拉,氣就容易淤在胸部,時間一長就容易引起前面這塊骨頭隱隱作痛。

  如果你後面墊高的話,自然就容易挺起腰來。爲什麼女同志穿著高跟鞋走路,腰就容易挺直?這個現象女同志們最清楚!我們靜坐也是這樣,後面一墊高,腰就挺直了;腰一挺直,肩膀自然就塌下去。

  一個坐禅坐得比較好的人,他的肩膀一定是塌的。當一個人生理的氣沈下去的時候,肩膀肯定會塌下來,不會是擡高的。肩膀擡得高,說明他生理的氣沒有沈下來,心理也沒有放下去。身心都放下去的話,肩膀一定是塌的,脖子呢,是伸得長長的,是往上伸的。

  當氣沈下去不浮了,思想也容易靜下來。至于這個手怎麼放呢?一般來說是左手放在右手下面,兩個大拇指碰在一起就行了。把手放在腿上,下巴稍微往前低一點點,眼睛看到——目光落在——前面一米遠的地方,這是最標准的姿勢。你如果看得太遠的話,說明你有點擡頭了;如果看得太近的話,說明你有點低頭了,所以說目光落在一米處,最合適。要感覺到鼻尖和肚臍在一條線上。

  如果是年輕人,感覺到身體很熱,火力很足的話,可以把兩手放在膝蓋上、掌心向上,體內的熱量就很容易釋放掉。如果感覺到體內的熱量不足、沒有多余的熱量要釋放的話,就把雙手放在前面(疊放,就是剛才講的放法)。

  眼睛是閉著好,還是睜著好呢?由自己隨時決定。譬如說你現在靜坐要昏沈,就把眼睛睜開,就不容易睡覺了。如果說你現在很散亂,睜開眼睛容易受外面事物的幹擾,那就不妨把眼睛閉起來。這些都是活的法,不能夠把它完全定死。

  有的人會問,這個舌頭是不是一定要頂上颚呢?這也是因人而異,如果你的年紀大了,生理的能量不夠用,或者說你生理的能量趨向枯萎了(譬如說四十來歲的人,看上去像五、六十歲的人,就說明他生理的能量在漸漸枯萎,而有的人六十歲了,看上去像四十歲一樣,則說明他生理的能量很充沛、很活躍。)生理的能量不夠用,就可以將舌頭彎回來頂住上颚。有的年輕人精力很充沛,容易引起性欲旺盛,那就不需要把舌頭彎回來抵住上颚。

  曾經用舌頭頂過上颚的人都知道,頂上十幾分鍾就會感覺到口水特別多,這是津液緩緩而來的結果。有了口水就把它咽下去,沈入丹田。連續坐上兩天,精力充沛的人就會性欲特別旺盛。如果是老年人呢,就會感覺到這幾天的精力充沛了。

  一般說來,年輕人不需要舌頂上颚;身體精力不夠用的、老年人都可以采用這種方法。因爲你舌頭一頂上颚,腎水就被激活了,尤其是盤腿的時候舌頂上颚,激活的腎水它不往下去。因爲你盤腿的時候,兩條腿麻木,腎水下不去而被逼了上來。所謂的“還精補腦”,就是讓下部的能量往上輸送。

  當姿勢調端正了以後,我們就要理順生理的氣血,也就是說要調呼吸。不過對于初學靜坐的人來講,姿勢調端正了以後,再調呼吸的時候會感到生理的氣血反而不暢通,坐在這個地方感覺到身體很脹、很別扭。

  這就是我前邊講的,因爲生理的氣血已經習慣了它以前姿勢的走向,你現在要通過一種姿勢把它扳過來,從那邊把它扳到這邊來,它就感覺到不習慣,你通過調理呼吸,堅持做一個星期,生理的氣血走行方向就已經扭轉過來了。

  一上座,脖子往上一伸,肩膀往下一塌、雙手疊放、鼻尖與肚臍成一條線、眼睛看到一米遠的地方。而且這幾個動作要在一念之間就完成。形成習慣以後,你一盤腿,這個姿勢自然符合標准!

  接著是往外呼氣,至于呼幾口就夠了呢?還是憑自己的生理感受而定。譬如說你感覺到呼叁口氣身體就已經空…

《降伏其心 叁 如何靜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