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降伏其心 三 如何静坐

  如何静坐

  

  因为在春节期间又新来了一些居士,他们希望我利用今天晚上的时间,再把静坐的基本方法讲一下。在这里常住的出家人和居士们,对于一些静坐的基本方法都已经掌握了,那么考虑到今天晚上有许多春节期间新来的居士,就利用今天晚上的时间,把静坐的基本方法再重复讲一遍。过去已经听过的出家师和居士们,就不妨再听一遍。虽然今天晚上讲静坐的方法是重复的,但也有很多是没讲过的。

  很多人想学佛,但又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因为现在的许多学佛人哪,逐渐趋向知识分子,而且逐渐趋向于年轻化了,学佛人的素质越来越高了。过去是信佛的人多一些,现在呢,是倾向于学佛的多一些。因为信佛永远成不了佛,只有学佛才能够成佛、能够做佛。

  信佛不需要实践,什么都不需要,你只要是相信有佛存在、有因果报应、有六道轮回就足够了。而学佛呢?不仅要具备以上所说的这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日常生活中,要有一套完整的方法去学。

  譬如说当初的悉达多,他还没有成佛,在出家以前就相信有佛了,所以他学完了各个教派的经典以及各个教派的基本修行方法以后,感觉到不究竟,才离开皇宫,自己到深山老林里面去探索、深研,进一步获得了圆满。

  他也是在“人”的基础上,才大彻大悟的。也就是说,一个圆满的佛,是通过信佛而去学佛。既然学佛,就要懂得学佛的一些基本理念,以及修行的方法。

  世俗间的一门学问、一种技艺,都需要老师来教,也都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何况我们现在学佛,怎么能没有方法呢?怎么能不需要老师呢?靠我们自己慢慢地去摸索、去领悟,不是说不可以,但要花费许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有时候根本领悟不出来!如果有一位过来人从中旁敲侧引的话,我们完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初释迦佛在修行的途中,也有很多老师教他修学。在这里我讲几句题外的话,有很多保守的出家师父,认为只能拜一个师父,只能跟一个师父学习。要是拜师父多了,就是一种叛逆!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心态。不应该有这种心态。

  当初释迦佛就认了很多师父,后来他并没有否认这些师父的教化,只是说他们不究竟、不圆满。他是在这些师父们的教法基础上,更进一步地修炼才获得圆满的。我们修行,就如同上学一样,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老师。即便有一天我们真的成佛了,曾经教过我们学佛入门的老师,仍然还是我们的老师!一个真正的老师,他绝对不会怕学生超过自己,他渴望每一个学生都比自己强!

  一个出家人可以拜3~5个师父,那么你们作为居士呢?同样也可以认这么多位师父,甚至可以更多。不管有一天大家修行有多高,甚至地位有多高,曾经教过你们修行的老师,仍然还是你们的老师!

  学佛修道啊,不外乎调理自己的身、心,我刚才在静坐的时候,听到那边有一位女同胞一直在打哈欠。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呢?就是姿势没有端正、气血没有畅通,头脑没有得到足够的气血来补充,所以头脑就缺氧。

  既然是缺氧,就如同一个电灯一样,电压不足,灯光就会发红。坐在那个地方头脑发昏,就一直在那儿打哈欠,就想睡觉。如果你的姿势调得很端正的话,气血不断地往上输送,你的头脑得到足够的能量了、不缺氧了,怎么会昏沉呢?怎么会打哈欠呢?只能是越坐越有精神!

  所以在修道的第一步,姿势非常重要。如果你最初就把姿势调端正的话,你在以后修行的途中,就不会出现一些生理上的禅病,譬如胸廓胀痛、胸部憋闷等,这都是因为你最初学静坐的时候,姿势不端正造成的。

  有的人在学佛的某一个阶段,出现小腹很胀、胃胀,都是因为最初静坐时姿势不端正,还有的出现背部(脊梁骨一带)很胀,这都是因为最初的姿势不端正导致的。但是往往在调整姿势的时候,身体会疼痛,感觉到很不习惯。因为我们生理的这些姿势呀,它自由散漫惯了,你突然让它固定一个姿势,它会很不习惯。所以坐在这个地方浑身痛,身体扭来扭去的。

  一般来说,你的姿势调端正了以后,一个星期你就习惯了,身体就接受了。接下来你静坐,越坐身体越舒服!尽管你的头脑里杂念很多,但是你会感觉到你的身体是畅通的。

  姿势调端正了以后,接着就是调呼吸。因为我们人体从生理上讲,全身都布满了经络,这个经络就像是一条水管一样,如果你的姿势不端正,就如同把水管折叠了起来,气血就不能够很好地畅通。

  当生理的气血不能完全畅通的时候,身体也就空不掉。既然空不掉,身心就没有办法进入一种浑然忘我的状态。身心空不掉,就没有办法和灵性的力量沟通。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身心存在,就如同一个坚固的个体,实际上我们所谓的修行,无非就是把这个个体融化掉,和整体合而为一。

  呼吸调理完了以后,接着就是调理思想意识,也就是说处理这个妄想纷纷的头脑、处理心里的杂念。因为修道不外乎修身心,离开身心就没有修道的基础了。

  至于盘腿的姿势,是左腿放在上面对、还是右腿放在上面对呢?譬如说我们每晚静坐的时间是两个小时,可是你的腿一口气坐不了两个小时,中间就需要换一次腿,如果你前一个小时是右脚放在上面,换腿以后就变成了左脚放在上面。

  实际上哪个在上面,哪个在下面都不重要,你只要是把姿势调端正了,生理的气血就容易畅通。你们回去静坐的时候,坐的垫子最好就跟你们今天晚上坐的这个拜凳一样,前面低一点,后面高一点。这是禅堂里面专门设制的一种禅凳,在过去是用蒲团,是圆形的。后来为了便于挪动,改成了木头做的。

  如果你家里没有这个禅凳,在屁股下面可以垫一个二寸高的垫子,譬如说枕头什么的都可以。因为后面垫高了以后,气血很容易从尾巴骨通过。如果后面没有垫高二寸,前后是一个平面,气血就不容易从尾巴骨通过,会完全淤在尾巴骨这一带。

  这是对于初学静坐的人来讲,一定要有一个二寸高的垫子垫起来。如果是一个长期静坐的人,就不需要垫高了。但是你坐习惯了以后还是喜欢后面高一些,因为这样你自然就把腰杆挺起来了。

  如果你后面和前面是一个平面,坐久了就很容易驼背。一旦驼背,前胸这一带就很容易有一股气淤在这个地方。因为你背往前一弯、脑袋一耷拉,气就容易淤在胸部,时间一长就容易引起前面这块骨头隐隐作痛。

  如果你后面垫高的话,自然就容易挺起腰来。为什么女同志穿着高跟鞋走路,腰就容易挺直?这个现象女同志们最清楚!我们静坐也是这样,后面一垫高,腰就挺直了;腰一挺直,肩膀自然就塌下去。

  一个坐禅坐得比较好的人,他的肩膀一定是塌的。当一个人生理的气沉下去的时候,肩膀肯定会塌下来,不会是抬高的。肩膀抬得高,说明他生理的气没有沉下来,心理也没有放下去。身心都放下去的话,肩膀一定是塌的,脖子呢,是伸得长长的,是往上伸的。

  当气沉下去不浮了,思想也容易静下来。至于这个手怎么放呢?一般来说是左手放在右手下面,两个大拇指碰在一起就行了。把手放在腿上,下巴稍微往前低一点点,眼睛看到——目光落在——前面一米远的地方,这是最标准的姿势。你如果看得太远的话,说明你有点抬头了;如果看得太近的话,说明你有点低头了,所以说目光落在一米处,最合适。要感觉到鼻尖和肚脐在一条线上。

  如果是年轻人,感觉到身体很热,火力很足的话,可以把两手放在膝盖上、掌心向上,体内的热量就很容易释放掉。如果感觉到体内的热量不足、没有多余的热量要释放的话,就把双手放在前面(叠放,就是刚才讲的放法)。

  眼睛是闭着好,还是睁着好呢?由自己随时决定。譬如说你现在静坐要昏沉,就把眼睛睁开,就不容易睡觉了。如果说你现在很散乱,睁开眼睛容易受外面事物的干扰,那就不妨把眼睛闭起来。这些都是活的法,不能够把它完全定死。

  有的人会问,这个舌头是不是一定要顶上颚呢?这也是因人而异,如果你的年纪大了,生理的能量不够用,或者说你生理的能量趋向枯萎了(譬如说四十来岁的人,看上去像五、六十岁的人,就说明他生理的能量在渐渐枯萎,而有的人六十岁了,看上去像四十岁一样,则说明他生理的能量很充沛、很活跃。)生理的能量不够用,就可以将舌头弯回来顶住上颚。有的年轻人精力很充沛,容易引起性欲旺盛,那就不需要把舌头弯回来抵住上颚。

  曾经用舌头顶过上颚的人都知道,顶上十几分钟就会感觉到口水特别多,这是津液缓缓而来的结果。有了口水就把它咽下去,沉入丹田。连续坐上两天,精力充沛的人就会性欲特别旺盛。如果是老年人呢,就会感觉到这几天的精力充沛了。

  一般说来,年轻人不需要舌顶上颚;身体精力不够用的、老年人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因为你舌头一顶上颚,肾水就被激活了,尤其是盘腿的时候舌顶上颚,激活的肾水它不往下去。因为你盘腿的时候,两条腿麻木,肾水下不去而被逼了上来。所谓的“还精补脑”,就是让下部的能量往上输送。

  当姿势调端正了以后,我们就要理顺生理的气血,也就是说要调呼吸。不过对于初学静坐的人来讲,姿势调端正了以后,再调呼吸的时候会感到生理的气血反而不畅通,坐在这个地方感觉到身体很胀、很别扭。

  这就是我前边讲的,因为生理的气血已经习惯了它以前姿势的走向,你现在要通过一种姿势把它扳过来,从那边把它扳到这边来,它就感觉到不习惯,你通过调理呼吸,坚持做一个星期,生理的气血走行方向就已经扭转过来了。

  一上座,脖子往上一伸,肩膀往下一塌、双手叠放、鼻尖与肚脐成一条线、眼睛看到一米远的地方。而且这几个动作要在一念之间就完成。形成习惯以后,你一盘腿,这个姿势自然符合标准!

  接着是往外呼气,至于呼几口就够了呢?还是凭自己的生理感受而定。譬如说你感觉到呼三口气身体就已经空…

《降伏其心 三 如何静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