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降伏其心 三 如何静坐▪P2

  ..续本文上一页掉了、上下都通了,已经形成一个通道了,就不需要呼太多了。如果你呼了三口气、乃至五口气,感觉到身体还很憋、很胀,很难受的话,就不妨再多呼几口气。

  每次呼气,要先用鼻子吸气,沉入丹田,用嘴巴呼出去,这一点一定要记清楚。用鼻子吸、用嘴巴呼。因为这种呼吸方法,吸得少,呼得多;吸得慢且细,呼得快且大。这样一来,呼的量大于吸的量,身体就容易空。一空就容易通;一通,身心就容易忘掉。

  千万别小看了这些基础的知识和静坐方法,它虽然是有为法,可它是我们将来进入无为法的一个惟一的基础!很多人坐久了以后身体出毛病、心里面产生幻觉,严重的还会造成一种精神病,这都是因为最初姿势不端正,气血走错了轨道而致的。

  本来这个气血是向这边走的,可是由于你的姿势不端正,坐在那里东倒西歪的,把气血逼到另外一个方向了。生理的气血错乱,实际上就是精神错乱。常常有的人心理上受到打击以后,会出现心理问题,就是因为生理的气憋在一个地方不畅通了,它进入了另外一个轨道了,生理的气一错乱,心理就出毛病。

  当往外呼气你感觉到身体很空、很松了以后,就不用往外呼气了,这个时候可以采用自然呼吸了。

  同样长的一段文字,有的人可以一口气把它读完,有的人要换两口气读完,而有的人则需要换好几口气才能读完。有的人唱歌的时候可以把尾音拖得很长,有的人就不能。说话也是,有的人一口气可以说好几句话,有的人只能讲一句话。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因为每个人呼吸的长短不同。不管我们是在唱歌,还是在说话,或者是在读书,都是在呼气状态下把声音发出去的,绝对不可能是在吸气的状态下唱歌、说话、或者读经文。因为往外呼是一种释放,譬如打架的时候,出拳发力也都是在呼气的时候。

  常人的呼吸是从鼻腔吸到咽喉,马上就呼出去了;有一种身体素质稍微好一点的人,是从鼻腔吸到胸腔以后,马上又要呼出去了;还有一种有修炼的人,或者虽然没修炼,但是精力比较充沛的人,这一类型的人吸进来的气都是沉入丹田。

  把气从鼻腔吸入咽喉这一类的人,一分钟之内呼吸的次数就比较多。如果能够把气吸入丹田,一分钟呼吸的次数就很少,所以这一类型的人他干活也好、跑步也好、唱歌也好,就不容易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他可以一口气读诵三十多个字,因为他读的过程当中丹田里还有气没有放完,而气吸到咽喉的人,读文章、唱歌,就需要不断地吸气,因为他吸气的路途短,气很快就放出去了,马上又得吸气。

  同样的道理,你把气吸进丹田,由于吸气路途长、时间长,杂念就不易产生;如果你把气吸到咽喉,由于它的距离短(时间短)、速度快、杂念就容易产生,思想不容易静下来,没办法集中。

  既然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在静坐的时候就要把吸进来的气沉入丹田。习惯性地、有意识地沉入丹田。你一旦把这个方法训练习惯了,平时即使你不静坐,乃至于你在睡觉的时候,吸进来的气自然就会沉入丹田。

  我们在念六字大明咒的时候,刚开始学念的时候,有的人一发音就拖得很长,有的人声音一发出去就没有气了。后者就是因为没有把气沉入丹田,他把气放在胸腔、咽喉一带,所以他“嗡”一下子,气就完了,马上又要吸气。当他的气再吸进来的时候,又停留在咽喉、胸腔这一带。

  炼过气功的人都知道气沉丹田的好处和重要性。只有把我们吸进来的气沉入丹田以后,生理的能量才容易激活、容易被唤醒。同时,吸进来的气沉入丹田以后,还要停留3~5秒钟。

  为什么要停留3~5秒钟呢?因为你如果把气刚刚吸进来沉入丹田后,又马上呼了出去,根本没有效果;如果你把气沉入丹田后停留3~5秒钟,这个气就会扩散、分散,输送到全身每一个角落、到达每一个神经末梢。你只要是把气放进丹田里,它肯定要往四处扩散,他不可能完全停留在这里不动。

  所以你把气放进了丹田,它往下走,走到腿上、走到脚尖;往上走,走到头顶;往上肢走,走到手上、指尖。如果你吸进丹田的气马上又呼出去了,那么生理的能量就没有办法被气推着到达每一个神经末梢。

  气一行走、血就行走;气一通,血就通。生理上的气血畅通了以后,身体自然得到滋润,生理就不容易干枯。为什么有的人年纪很轻,身体看上去就像枯木一样?就是因为他的气血运行不畅,身体得不到滋润。

  采用深呼吸的方式,就是把生理的能量激活,促使生理的细胞活跃,让生理永远处在一种年轻充沛的状态里面。当呼吸调整完了以后,我们的散乱心又如何处理呢?我们平时头脑里的杂念特别多,现在学静坐需要专一,那么思想怎么处理呢?

  一个大活人,他的思想不可能停止。尤其是一个智商高、思维敏捷的人,他的思想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比常人还要活跃十倍、甚至百倍!也正是因为他思想活跃,他的反应才敏捷迅速。可是对于静坐来讲,在最初他就吃亏了!他就不容易让身体静下来。即便是他的身体很安静了,可他的头脑里面就像开运动会一样,非常热闹!

  因为平时他的头脑习惯性地考虑问题,现在突然不让他考虑问题了,就像失去了依靠一样,他就要乱冲乱撞!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最初学静坐的时候,反而妄想更多。如果你给它一件事情做,它因为有了事情做,就不会胡思乱想了。所以说与其坐在这里胡思乱想,不如去做一件事情。

  古时候的祖师爷们领悟到这个道理以后,为了对治我们的散乱心和妄念,开设了八万四千法门。你念经也好、持咒语也好、观想也好。无论你采用哪种方法,无非就是给它一件事情做,让它没有机会去胡思乱想!

  通过一段时间的这样训练以后,突然有一天一件事情也不让它做了,它自然就安静下来了。这就好比一个人不会走路,你给他一根手杖拿在手里,他扶持着歪歪扭扭地能够走路了。他走上一段时间,自己会走了,你再把他手里的拐杖夺掉,也不让他扶着墙走,他也走习惯了。

  采用“一念”的方式,把万念给吃掉了,促使万念熄灭。因为凡是有为法,都是处在有为的阶段,与道沟通啊,必须要进入无为里面。因为“道”,它是属于无为的层次。可是无为的层次很高,我们需要一个梯子,所以就产生了前面一系列的有为的方法。

  喜欢念佛的人说净土法门最高,喜欢参禅的人说禅是最高最好的,喜欢观想的人呢,说是观想的法门最适合我!当你明白这些道理以后,就会得出一个结论:不管哪一个方法,都是为了对治杂念、对治这一颗散乱的心。

  你不一定要通过念佛、持咒、观想,你可以通过做任何一件事情,把自己的散乱心给集中起来。尤其是平时爱动脑筋、爱考虑问题的人,你可以通过考虑一件事情,来对治你的散乱心。

  一些政治家、企业家,他们这一类型的人来修道,会轻而易举地入道!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平时就很少处在散乱当中,他们的妄念是很少的。如果他们不能高度集中的话,他们的事业就没办法上档次!

  平时不干事的人,头脑里整天乱哄哄的,胡思乱想,一旦有一天他来学佛了,还是乱哄哄的,没有办法把思想集中起来。因为平时他从来没有一心一意地考虑过事情,也没有经历过一心一意的事情。

  如果说你把腿一盘、眼睛一闭,非常清静、一点也不散乱、不昏沉,这个时候你什么方法都不需要。你就这样保持下去,你如果保持半个小时以后,不行了,妄念来了、很散乱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方法来对治它了,用方法把这个散乱心吃掉、把妄念吃掉。

  这个时候,你该念佛的就念佛、该持咒的就持咒、该观想的就观想。如果你用功十几分钟以后,杂念又没有了,你还可以把方法放下,不需要了。因为用功的方法无非就是对治散乱心,你既然现在不散乱、很集中,那么方法也就用不上了,暂时放在一边了。当散乱心一出来、一形成,马上再把方法拿在手上来用。

  禅宗里面的观空、参话头,都是为了对治散乱心,密宗里面的观想、结手印、持咒语,也都是这个目的。禅宗里面的用功方法往往是比较高一些,偏重于在心态上面下功夫,可是对于一个刚刚学静坐的人来讲,又不会在心态上面用功。正是因为这样,过去的老师们设制了一些有为的方法。

  因为有为法就像一个有形有相的东西一样,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可以拿在手里用,所以很多人说这个法好,那个法不好。譬如说现在都流行说密宗好,因为密宗在开始迈步的时候,都是采用有为的方法迈步、入门。

  因为你不会使用无为的方法,你也就用不上无为的方法。除非你的层次很高了,才能够使用无为法。密宗修到最后,要想获得大的成就,必须归到禅宗上面来,在禅宗上面成就,才算是最高的成就。

  你们要想学静坐,在处理妄想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的身体观想成一支莲花。头就是莲花苞,脖子以下就是莲花杆,随着慢慢地观想,观想这个莲花苞逐渐、逐渐地开了,自己的身体没有了,变成一支开放的莲花。

  既然是莲花开了,就意味着莲花下面的能量,通过莲花杆持续不断地输送到莲花苞了,它才能打开。你这样观想成功的话,你在静坐的过程当中决不会昏沉。因为随着观想,生理的能量通过莲杆持续不断地往上输送,供应给莲花苞了,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头得到了足够的养份,它怎么还会昏沉呢?

  我曾经教过大家对治昏沉的方法,就是吸一口气,憋在丹田里不要马上呼出去。憋气的时间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可以长一点,也可以短一点。气憋在丹田,生理的能量它肯定会往上输送。就像喷雾器一样,你把气打进去,就会把里边的水压出来。我们把气沉入丹田(憋在那里),生理的能量就往上输送给头脑了,就不容易昏沉。

  这些都是最初的基本方法,一般来说,对于一个修行的人来说,半年的时间就已经全部超越了、全部过关了、已经用不上这些方法了。已经转入到心态上面用功了。如果说你搞…

《降伏其心 三 如何静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