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地的重要性
這幾天連續幾個晚上都講到修行分叁個層次,第一是見地、第二是修證、第叁是行願。這是宗下所講的叁個次第,而教下呢,是講信、解、行、證。
爲什麼教下要把信擺在第一位,而宗下根本不講信,直接講見地、修證、行願?教下爲什麼第一講信、第二講解、第叁是行、第四是證?他們的區別是一個講信仰,一個不講信仰。難道禅宗就不講信仰嗎?爲什麼教下一定要把信擺在第一位,把解擺在第二位呢?
“解”也就相當于宗下的“見地”。在這裏再講一下何爲宗、何爲教,這個話題我曾經講過兩遍,在座的也有許多人聽過兩遍了,但還是不明白。宗是教的綱領、是教的核心;教是對宗更進一步地闡述和說明。用一句通常話來講,宗是中心思想、是核心;教呢,是整篇文章、是全過程。
現在很多學院裏出來的、科班出身的,我們可以把他們叫做是教下出來的;從禅堂裏面出來的,我們可以把他們叫做從“宗”下出來的。
自古以來就有這麼一說:“通宗不通教,開口瞎胡道;通教不通宗,猶如獨眼龍”!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必須是教也通、宗也通,才不會落在空上,也不會落在“有”上。事實上你光研究教,你也不可能通教;你光研究宗,你也不可能通宗。一個真正的修行者,宗與教必須同時下手、同時邁步,才不會落入一個極端。
我們通常說這個人玩兒的是口頭禅、是教條的東西,又說某個人是專修功夫的、是在宗上下功夫。事實上過去的祖師大德,沒有一個是單學某一樣的,都是宗與教同時下手。而我們現在的修行人呢?既沒有通宗、也沒有把教學通。
只有極個別的人善于在教上下功夫,你只要聽他一開口,凡是在教上下功夫的,肯定是走極端的。這就好比一個人他沒有爬到山頂上,只在山腳下徘徊,他所描述的肯定是一座山的局部。只有他真正爬上山頂以後,只有站在最高的山峰上,他才能夠一覽群山,把整個山峰看得清清楚楚。
往往人們會認爲這種人修行很高,這種人修行固然高,但還有一種更高的人,他是爬到山峰上以後,又走了下來。你爬不上去,你的功夫不夠;你爬上去了以後,不會下來,你的功夫還沒有到家。真正的到家呀,不是走出去,而是走回來!
就像一根一百尺高的杆子,你很艱難地爬上去,以爲就算勝利了,實際上真正的勝利,是你從一百尺的杆子頂上再下來,回到原來的出發點上,這才叫做功德圓滿!所謂的“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就是這個意思。而我們現在呢?爬都爬不上去,更不用說從上面再下來了。
就宗下來講,你具備了一顆虔誠的心,與修道絲毫沒有關系。事實上你見地不通透,你不可能真正地虔信。所謂的“虔信”,它包含了正信,你既不通達見地,如何會有正信呢?你所謂的正信,都是邪知邪見、歪門邪道!
不是說你剃個光腦袋、吃齋念佛、出家了,就是正道。按宗下來講,沒有明心,皆是盲修;沒有見性,皆是瞎煉。也可以說你沒有明心見性,就是歪門邪門!
事實上一個沒有見地的人,他認爲自己很虔信,如果碰到一個伶牙俐齒的人,叁言兩語就把他的道心擊退掉了。因爲你沒有見地,聽誰說都有理。
按過去宗下講,你沒有明心見性,就不能出去參學。你自己沒有正知正見,你聽誰講都有道理。聽人家說菩薩能夠在天上飛,能夠入地,你也相信;聽人家說菩薩能夠口吐蓮花、可以呼風喚雨,你也相信。因爲你的頭腦裏面沒有一個對菩薩的最基本的概念和認識,只能聽別人說。
可是現在的人呢?出家不到叁天,都到外面去參學!你自己沒有修、也沒有證,你出去學什麼呢?所謂“畫龍點睛”,你自己把龍畫成功了,讓師父給你點一下子,龍就飛了!所謂明師,他不會給你畫龍,他是給你點睛的,龍是要靠自己去畫的。
我們通常說的“請明師指點”,你什麼都不懂,明師怎麼給你指點呢?過去禅宗裏面講,見地跟師父是一個級別,師父不能給你講法,不能給你講道,什麼都不給你講。只有等到你的見地超過師父了,師父才給你講法、講道。
可是現在恰恰相反,我們現在學佛的人,什麼都不懂,到處向明師請教!可是明師一講,我們根本聽不懂,甚至還說明師是邪知邪見!因爲我們每個人心目中的佛、菩薩、明師,都是根據自己的層次(知見)下的定義、定的標准。如果我面對的這個明師,和我心目中的明師不一樣,他肯定就不是明師!
只有等你成佛了,你才能認識佛;只有等你偉大了,你才能了解何爲偉大。通常說君子了解君子,小人了解小人。你是一個什麼類型的人,你就了解什麼類型的人;你是什麼層次的人,你就了解什麼層次的人。《圓覺經》上講,我們之所以不能夠了解佛,是因爲都是拿這顆凡夫的心去揣摩聖人的心!
你既然沒有見地,你怎麼用功呢?你說你虔誠,你只有虔誠,什麼都不懂,你怎麼邁步呢?,既然是這樣,爲什麼教下又在理論方面把“信”擺在第一位呢?它講得很好,你具備了“信”以後,接著就要來“解”,解就是明白的意思,你要去探究它,把它弄通、弄透。第叁步“行”才是修行哪!
你前面的信、解這兩個次第不完成的話,你怎麼去修、怎麼去行呢?這個“行””不僅僅包含了念經、念佛、打坐,它也包含宗下講的“行願”。甚至大家連何爲行願也不了解!你們誰知道何爲行願?誰能夠用最簡單的一句話給大家闡述出來?(衆答:……)
你答得不好是你的層次,誰答得好啊?只有佛答得好!我們既然不是佛,就不一定非要達到佛的層次才能開口。(……)你還沾了一點邊,最後一句話沾了一點邊,前面的一句話根本就牛頭不對馬嘴!
宗下根本不談信,把信放到一邊,一上來就講見地。爲什麼宗下他超越了教下的第一層,直接落在教下的第二步——解,一上來就講見地,見地就相當于教下的解。
我講的你們必須要聽進去呀,宗下講的是“見地、修證、行願”,教下講的是“信、解、行、證”。如果你連這個次第在頭腦裏都沒有概念、記不住的話,你修行叁大阿僧祗劫與道都不相幹!
前天晚上我講過,修行的起步是見地,最後你成功了、圓滿了,還是落在見地上。可見見地有多麼重要。因爲佛法最終的成就是智慧的成就。也就是說要能夠起用。而見地裏面就包含了智慧、包含了妙用。你的見地不究竟,你就不會開智慧,就不能夠生妙用。
一個迷信的人,怎麼可能入正道呢?縱然你眼前放點光、耳朵裏聽到點聲音,你認爲這是感應,這只能說是你心目中的修道感應。我們天天都能看到光、天天都能聽到聲音,結果又怎麼樣呢?貪、嗔、癡、慢、疑、照樣是滿滿的!
事實上你聽到的聲音越多、見到的光越多,你的“我執”越大。你修行如果不從心態上下手,觀念不轉變,你是不可能入道的。所謂的“入道”,不是說你看見菩薩了、聽到聲音了。真正的入道是觀念轉變了、我執粉碎了!沒有我執的人才能入道。我執滿滿的人,佛菩薩就是來到我們的面前,他也奈何不了我們!豈能和我們溝通呢?“我執”就像一個裝滿了水的杯子一樣,觀音菩薩的甘露根本進不來!要想與道相應,就要轉變觀念。
每個人學佛,都要有自己的佛學思想。你沒有自己的佛學思想,就說明你沒有自己的見地。且不論你的見地究竟與否,既然是學了佛了,修了道了,你就應該有自己的佛學思想。
按照佛菩薩的見地來衡量聲聞、緣覺、羅漢,全部是外道。聲聞、緣覺、羅漢是聖人,這是針對凡夫而言;就佛菩薩來講,他們又是凡夫。就好比一個萬元戶,同一個窮光蛋比,他就是富翁;同百萬富翁比起來,他又是個窮光蛋。而百萬富翁同億萬富翁比起來,他又是一個窮光蛋!所以我說羅漢不能續佛慧命,只能做衆生的福田。
不要因爲我們的見地不究竟就不敢講、就不敢往裏面探索。可以說我們的見地永遠不可能究竟!除非你證到叁藐叁菩提的那一刹那,你的見地才能究竟。
你們許多人來到東華寺來朝拜萬行,如果說萬行修行成就了,那只是你們心目中的萬行成就了。甚至你們還說萬行開悟了、成佛了,這都是你們心目中的萬行。事實上萬行心目中的萬行是個門外漢,只是有點皮毛的見地而已。
萬行講一句不客氣的話,但也是一句很真實的話,如果你們說萬行對,萬行就對;你們說萬行錯,萬行就錯,那萬行就完蛋了!如果你們說萬行修行高,萬行就高;你們說萬行修行低,萬行就低,那萬行更完蛋了!
不能因爲你們對萬行評價高、低,萬行就高、就低。因爲你們都是凡夫,你們沒辦法給萬行下定義。爲什麼我從來不評價別人,因爲我是一個凡夫,我不敢評價別人。別人也不可能因爲我的評價,他就成就了或者沒成就!在過去,只有一位究竟的明師,才能夠評論對方,才能夠印證對方。這就相當于我們做成一件東西拿出來評價,讓誰評價呢?讓行家來評價、讓專家來評價!既然我不是專家、也不是行家,那麼我根本就沒有資格去評價。
如果因爲你們的評價,萬行就跟著對、錯,那我還有什麼出息呢?如果用你們的標准來衡量萬行,那萬行更沒出息了!因爲你們本身就是凡夫,如果萬行再依你們來轉、依你們來印證,那萬行白修了,白出家十幾年了!
我說的這一句話,可以拿來用在你們每一個人身上。將來你們都會出去雲遊四海,能夠擔任一方的師父,同樣也會遇到許多人評價你們。如果這個評價你的人說你修行好,你就高興,說你修行不好,你就煩惱,你跟他一般見識,你還有什麼出息呢?那你就跟他一模一樣了!
一件東西,不要怕人家評論。我們是和尚,認爲釋迦牟尼佛是聖人,那是我們的認識;而不信佛教、信其他宗教的,還會說釋迦牟尼佛是歪門邪道。
東西就是東西,擺在這個地方隨便別人去評論。不要怕人家看,不要怕人家拿起來翻來覆去地批判它。釋迦佛當時有多少人批判他?!即使是現在,我們認爲釋迦牟尼佛最偉大,而當今世界上的…
《降伏其心 叁 見地的重要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