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降伏其心 叁 見地的重要性▪P2

  ..續本文上一頁天主教、基督教徒遠遠超過佛教徒的人數。

  有許多學佛的人,看到那些不學佛的人,瞧不起人家,說佛是真理的代表,爲什麼你們不學佛呢?覺得自己學佛了,偉大了、層次高了!這種人叫做邪知邪見!大丈夫各有志向,並不一定走學佛這條路才偉大。任何一條路你只要是敢走,就偉大。你不走,還偉大!

  前天晚上我問何爲見地,你們好多人答不出來。今天有人問我,叫我講講何爲見地。一個學佛的人,如果不了解何爲“見地”的話,我真的不敢相信他是如何用功的!

  你們說何爲見地?你們怎麼不回答呢?女衆呢?你們答不出來我覺得很丟人!尤其是出家人答不出來,我覺得更丟人!連何爲見地都答不出來,學佛的第一步就是學見地,要明確見地。你連見地都不明白,你怎麼出去參學呢?(衆答:……)

  所以你們用功就困難,就沒辦法用功。你們每個人回答得都對呀!每個人的回答,就是你目前的層次。沒有“不對”的,每個人回答得都對。羅漢有羅漢的見地、菩薩有菩薩的見地、佛有佛的見地、凡夫有凡夫的見地。不要說別人的不對,都對!

  我個人的理解,見地就是方向,就是修行的次第、用功的步驟。譬如說你連求道的方向都不知道,用功的步驟都搞不清楚的話,你怎麼用功呢?也即是說你對佛法的認識、對修道的認識、對用功的次第明白了,你才敢邁步。

  這就相當于我們做某件事情之前,頭腦裏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案,第一步怎麼做、第二步怎麼做,怎麼進去,怎麼出來。沒有出手,已經知道出手以後是什麼樣的結果,出現情況以後,怎麼樣去應付。沒有邁步之前,對整條路線就已經很清楚了。

  我們對于佛學的見地,同這個道理是一模一樣的。我還沒有修道,可是對修道的整個過程、整個理念,都已經明白了。有了見地,可以說就是知己知彼。哪裏像我們現在學佛修道,是走一步、說一步,摸著來走。

  還沒有修道之前,整個修學的理論就已經搞通達了。你只要是一邁步,一定會一步一個腳印、一環扣一環,絲毫不差地走進去,再走出來。這就叫做見地。就好比兩個人打架,只要一出手,就知道輸贏!修道的見地,和這個道理一模一樣。

  高人還沒有出手,就知道結果;修道還沒有邁步,就已經肯定會成功了。因爲我整個的見地都已經很明了了。如果你真的見地明了,你已經獲得了70%的功夫了,還有30%需要去核實、去反複地打撈、再去印證一下。

  事實上我們現在學佛的人,都是把“信仰”擺在第一位。我剛才講到,你沒有見地,你所謂的“信仰”都是迷信,跟著別人屁股後面跑。聽說淨土好,就去學淨土;碰到一個伶牙俐齒的人說禅宗好,把你淨土宗的理論全部駁倒掉了,你就馬上又去學禅宗;又碰到一個更能講的,說禅宗不好,密宗好,又把你禅宗的思想理論體系駁倒掉了,你又去學密宗!

  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因爲你沒有見地、僅僅具備了信仰。所以宗下根本不談信仰,一上來直接就講見地!只有真正具備了見地以後,才談得上具有真正的信仰。真正的信仰就是見地;真正的見地,就是真正的信仰。你沒有見地,全部都是邪信,也就是通常講的“邪知邪見”。

  實際上宗下和教下他們是一體的,只不過是爲了讓大家容易明白、容易上手,才把宗和教分開來講。一個真正入了道的人,就沒有宗和教的區分。真正通教的人,他也通宗;真正通宗的人,他講出來的體驗就是教。真正通教的人,他就有宗裏面的功夫。

  我想在座的很多人都會做飯,當我們進入廚房要做飯的時候,還沒有動手,腦子裏面整個做飯的程序、步驟,都已經形成了。並不是說進了廚房,搬個凳子坐在那裏,苦思冥想第一步怎麼做、第二步怎麼做、第叁步又該幹什麼!

  還沒有進廚房,就已經知道進廚房後首先幹什麼,其次幹什麼,這就叫做見地。還沒有邁步,對整個過程、每個環節在頭腦裏面就已經清清楚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和理念。只有你具備了這種通透的見地以後,才談得上修證。也可以說你有了見地,才具備了修與證的資格!你不具備見地,你所謂的在修行,那是自欺欺人。

  接下來第叁步是行願,爲什麼第叁步才談到行願呢?過去叢林裏的主持、方丈,必須由開悟的聖人來擔任,這樣才不會把寺院這一部大車開錯方向。寺廟就是一部完整的機器,誰來把握方向呢?方丈和尚!開車的是誰呢?就是當家(監院)和知客師。他兩個不用必須知道方向,只要方丈和尚知道方向就行了。

  按過去叢林裏面的規矩,一個叢林裏面至少要有“一個半和尚”,也就是說至少要有一個半開悟了的聖人。方丈一定是開悟的人,第二個就是首座和尚,他也必須是入了道的人,也就是說必須是明心見性的人,才能當首座和尚。因爲寺廟裏的一切都來自十方,做得對與錯,完全取決于方丈和尚。

  你不具備見地,你所謂的行願全部是在做錯事。既然做了錯事,你就造下了業障。也可以真實地告訴大家,你們不具備見地,第一你們不能夠修行,第二不能夠出去行願。也就是你們平常說的出去做好事度衆生。你出去行菩薩道,你的慧眼沒有打開,你怎麼出去做好事,出去行願呢?所謂的“行願”,說通俗一點,就是出去爲人民服務,出去普渡衆生,做一些自利利他的工作,這就叫做行願。

  如果你很幸運的話,你身邊有一位明眼人,你聽他的去行願,按照他的行願去做,你所做的一切就不會背因果、就不會造下新的業障。如果你倒黴的話,你身邊的道友、幾個領導,慧眼都沒有打開,結果都出去行願,你認爲是出去行願、行菩薩道,做自利利他的工作,實際上是在害別人!

  說一千道一萬,見地是最重要的。沒有見地,你既不能夠修證,也不能夠行願。佛經上面講得非常清楚,你沒有開悟,沒有究竟圓滿,出去弘法度衆生,只能說你是發心的菩薩。實際上你僅僅談得上“發心”,哪裏稱得上是“菩薩”?

  釋迦牟尼佛智慧高,講得很微妙!給我們套了一頂高帽子,你一發心,就說你是菩薩。等到你修行究竟圓滿了以後,才叫做“如來應世”,真正的是佛菩薩度衆生!

  你沒有證得圓滿去度衆生,充其量只是“發心”而已。可是你不知道你的發心是對還是錯,本來人家往北走是正確的,你卻指引人家往南走,你以爲是在幫助人家做好事 ,實際上是在幫人家造業障,同時你自己也落了業障!

  見地是修行的第一步。就像我們北方人從北方到南方,要到東華寺來,不是說你到了車站,買到了車票,再去了解南方在哪裏?廣東在哪裏?東華寺在哪裏?而是當你決定到南方來之前,還沒有上路的時候,在屋子裏邊就已經搞清楚了南方在哪裏、廣東在哪裏、翁源縣在哪裏。

  你具備了這些因緣條件以後,才敢邁步,才能夠邁步。你只要是條件具備了,你一邁步,肯定是對的。一環扣一環,想錯都不會錯!這就叫做修行的見地。你具備了這種境界和層次,才談得上修證,接著才是行願。

  我們現在恰恰相反,腦袋裏面一塌糊塗,什麼都不懂,就開始出去參學、就開始閉關、進山洞修煉了!

  

  

《降伏其心 叁 見地的重要性》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