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降伏其心 二 精氣神與熱力光的關系▪P2

  ..續本文上一頁物。

  前段時間講到我的佛學思想,由四句話變成兩句話,也就是說濃縮成了八個字:“安分守己,以人爲本”。“安分守己”又幹什麼呢?“各盡其職”。你是哪個行業的,你繼續做你那個行業的工作,還要把它做好。

  那麼“以人爲本”幹什麼呢?“借事煉心”。借著做事情,煉我們的心態。你們要記住,我再重複一遍:“安分守己,各盡其職;以人爲本,借事煉心。”

  下午來了一個活佛,有幾個人看到了,那要是在西藏,他走到哪裏,恐怕後邊都會跟一大片人!但是對于他來講,這樣的事情經曆得太多了,人們拜他不拜他,他都會一樣對待。

  在座的有當過老師的,都有這麼一個感受:第一天上班,人家叫你老師,你感到特別自信、特別興奮、特別歡喜!等人家叫你老師久了以後,你就沒感覺了。沒感覺到自己是個老師了。過幾天還要來個“法王”,會在我們這個地方住上幾天。一個修行人叫什麼都不重要,關鍵是要有“自知”。

  實際上談到自知,如果沒有見到真東西,即使他手裏面是個假東西,他也不知道是假的!沒有見到真的,又如何區別假的呢?沒有來到東華寺,你怎麼向別人介紹東華寺的山水地貌呢?有人把你帶到另一座大山裏面,說這裏就是東華寺,你就會相信這就是真的。

  要區別真假,必須過來人。而往往過來人他又不喜歡多事。在他眼裏面一切都是應該的、一切都是正常的。所以佛說他沒有度衆生,是大家到了發菩提心的時候了,讓他給碰上了。如果大家不發菩提心,他來到我們面前也奈何不了我們!

  也有許多人當時見到了佛,可是並不信他,也不渴望解脫;也有的人沒有見到佛,僅僅是聽到了他的名字,就已經非常渴望修道了!一個人內心的種子都會萌發,只是在不同的時間裏面萌發。

  如果一個明師很幸運的話,他是春天來到大家面前,那麼大家心裏面這顆種子就會萌發;如果他不幸運的話,他是冬天來到大家面前,那麼種子就不會萌發!

  所以佛從來不會驕傲,從來不會認爲自己有能力。因爲他知道,之所以對方發菩提心,是因爲他幸運,他來到大家面前正好是春天,而不是冬季!

  不相信,我們可以找一個不信佛的人,你去度一度他。你說得越多,他對佛教的誤解也就越多、他生起毀謗的心也更多!當他菩提心發的時候,你說什麼他都會相信。你不說他也會相信。所以佛說衆生不是他度的,“自性衆生自性度”!

  修行人犯得最大的一個錯誤,就是不喜歡見人、不喜歡做事,不見人、不做事,那麼我問你,怎麼成長呢?你的智慧怎麼開呢?既然智慧沒有開,那麼你就是個木頭人。木頭人怎麼會解脫呢?“解脫”不就是通過開智慧、明事理才能夠解脫嗎?

  你們對一件事情明白了以後,心裏面是不是很輕松呢?沒有智慧你怎麼明白?當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確實也會有煩惱,也會有抱怨心,但是過後回憶一下子,收獲還是大的。還是值得的!

  沒有通過借事煉心,你永遠沒有辦法成長。開口便錯,伸手即非!“智慧”不是坐在這個地方就可以開發得出來的。老祖宗講,智慧是由定産生出來的。既然定能夠産生智慧,你們說什麼不是定?什麼地方不能定?

  你如果在做事的時候,不散亂、不慌張,這就是定。就在這個當下就能産生智慧。遇到事物後,不被事物誘惑、不被事物轉動,這也說明你有定力。在這個時候,還是會出現智慧。

  一個人不做事、不經受考驗,你如何知道自己的定力和慧力夠不夠呢?如果你是真地渴望修行的話,你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足夠你修了。根本不需要再誦經、再打坐、再念佛,這些都是頭上安頭!也可以說,這些都是小乘的方法,大乘菩薩的方法,絕對不會這樣修,放下左手,又用右手去抓。

  真正走大乘菩薩路線的人,就是和人群、和社會、和這些七、七、八、八的事物打成一片。你根本看不到他把自己封閉起來 ,與事物、與人群脫離。

  也可以說凡是走大乘路線的人,都會經曆一段小乘路線的修行方法。前面一個階段,就像在花盆裏面種花木,容易管理、容易成活。但是成活了以後,要長成參天大樹,必須要從花盆裏面移出來。否則的話,你的根部就會受花盆的局限,你的樹根就沒有辦法延伸到四面八方,把外界的營養吸收過來!

  下面時間留給你們提問題。

  你們會問:一個人活著的時候不信佛,死了以後能不能超度?實際上人死了以後,沒一個不信佛的!所謂的“不信佛”,是他活著的時候,他的“頭腦”不信,因爲他的頭腦看不到另外時空的存在,他只愛這個世界的功名利祿,所以他只相信這些。因爲他的另外一只眼睛沒有打開,所以他看不到另外一面的存在。

  人死了以後,有形有相的六根——肉體的六根——不起作用了,可是有一種無形無相的六根在起作用,所以他看到的就不只是這個有形有相的空間了,能看到另外一個時空的存在。在這個時候,他對生前所作的一切、都會有一個徹底全新的認識。

  在我們靈魂裏面沒有一個是不信佛的!可是我們現在沒有和佛溝通,現在我們所作的一切是頭腦在起作用。什麼時候我們學會讓頭腦休息下來,讓靈魂起作用,我們的智慧就打開了。平時頭腦看不見的,都能看得見了。這也就是爲什麼古時候的大德教我們修行的時候,都不要我們胡思亂想。

  因爲兩種力量不可能同時並行,你如果是頭腦的力量在起作用,靈性的力量就容易沈睡;你想要靈性的力量被喚醒、投入使用,頭腦的力量必須走到一邊去休息!

  有很多報道介紹一些死去又複活的人,他們描述死後的感受和經曆都非常相似。他們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肉體被摧毀了,已經躺在一個地方了,周圍有許多人在對他們的肉體進行處理,在圍著他們的肉體,做許多事情。

  他的靈體對這群人怎麼呼喊,他們也聽不見!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這個靈體不得不走掉。當他在走的過程中,都會碰到許多光亮刺眼的空間、見到許多長相非常圓滿的人,而且這些人的身上都是發光的。交流的方式彼此眼神一碰,就都明白了。就像我們夢中見到朋友時,並不需要交談,雙方就已經溝通了。

  這個時候,成就的機會很少。如果是大根器的人,也就是說生前有過這方面很重的熏染、修煉,遺留有修煉的習氣,也可以說修煉的力量還沒有斷。他在中陰這個階段一定用得上!

  如果生前沒有經過訓練,種子的力量沒有連接上,記憶不深,中陰階段就忘掉了。那麼他會到哪裏去呢?會隨著他生前的習氣而去。他生前什麼習氣重,就到什麼地方去。

  譬如說他生前“修道”的習氣重,死後就到他生前向往的那個地方;他生前貪心比較重,譬如“貪財”,他就會到餓鬼道裏面去。實際上我們學佛修道,也是在培養我們的一種習氣。所以臨命終往生的時候,與其說是隨著“定力”往生,還不如說是隨著“習氣”往生!

  “定力””他本身就是一種習氣,譬如說你喜歡定在哪個方面,喜歡定在“財”上?還是喜歡定在“色”上?還是定在“佛”上?你定在哪個方面,就朝哪個方面去往生。有習氣,就有所住;有所住,就是決定方向。

  你在中陰階段,要有明師指點。所謂的“明師”,不是能夠給他念念經、拜拜佛,而是必須能夠和這個中陰身溝通。否則的話,對中陰身什麼作用都沒有!你誤以爲爲他念念經、敲打敲打,就有用,那只能說是你認爲是這樣。

  當你體內的能量不足的時候,在哪裏修行,都會害怕,必然會有這麼一個階段。當你體內的力量充足了以後,你走在哪個地方都不會害怕。尤其是在最初的修行階段,你體內自身的力量沒有充足,沒有沖出去和宇宙的力量銜接上的時候,你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孤體。因此,當你稍微能夠感受到外邊的力量存在,並來圍繞在你周圍的時候,你就會感到害怕。當你這個孤立的個體的力量沖出“自我”這個空間,和外面的力量連接爲整體以後,何時何地你都不會害怕。甚至周圍稍有一點反應,你早已經感受到了。因爲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和你是同一體的,它一動,首先牽動的就是你。

  我們自身有一種力量,它本身就是來自宇宙裏面的一部分。既然是宇宙裏面的一部分,那麼它就很容易和宇宙裏面的大力量合而爲一。如果我們體內的這股力量,不是來自宇宙、和宇宙相通的話,就永遠沒辦法和它合而爲一!

  因爲我們自身的力量,本身就是來自宇宙的一個顆粒、一個細小的灰塵,所以我們有理由把體內這個顆粒,通過一種方法修出去,還讓它回到它原來的地方。這也就是爲什麼我們修行到某一個階段的時候,都會感受到體內有一股力量往上沖、要出去、似乎要把我們飄起來一樣!

  因爲它裏面的力量已經修得差不多了,已經有足夠的力量和外邊的力量相吸了。佛教裏面用“相應”來形容,這個詞用得非常微妙!有時候想起古時候大德用的詞語,一個字都不能改,一改,全盤都錯!譬如說感受、感覺、相應,這叁個詞語就是不同的層次。

  “感覺”,你們說指的是生理還是心理?“感受”指的又是什麼?“相應”指的又是什麼?當我們修到不同程度的時候,這叁個詞語都會一一印驗。

  你說這世間的樹木,樹梢爲什麼往上長而不往下長?樹根又爲什麼往下長而不往上長

  既然是樹梢往上長、樹根往下長,這棵樹長來長去不就長斷掉了?一股力量往上升,另一股力量往下伸,說明體內有兩股力量,那不要打架嗎?

  我們身體裏面就是這樣,所以修行人在最初的時候,有的是在頭上反應、有的是在下部反應、有的是在中部反應。不懂這個道理的人就害怕了,以爲“走火入魔”了!你放一百二十個心去修,不會走火,也不會入魔!

  現在我們在座的人,沒幾個人把這股“火”給修出來了,你槍支裏面沒有彈藥,你走什麼火呢?滿打滿算,來到我們東華寺的人,我就看到叁個人似乎要“走火”,實際上還不是真正的火,是虛火。

  你們看到那個豆莢,有的看上去挺大,但是裏面的豆粒很小,這就叫做虛火!虛火也會頭痛、頭暈、發脹,但它還不是真正的“火”,它是一種“虛火”。虛火也不錯了,它也是一種境界,也是一定的層次。虛火走完了,接下來就是真正的實火。不過談到功夫上大家會更茫然!因爲大家的功夫還沒有修出來、沒有跟上來,所以講了大家也感受不到。

  

  

《降伏其心 二 精氣神與熱力光的關系》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