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降伏其心 二 守住真心勝過修所有的法門

  守住真心勝過修所有的法門

  

  打坐昏沈時,可以把頸椎用手扳一扳、拍一拍、用掌根砍一砍,或者用手掌摩擦一兩分鍾,發熱後再用手按一按。要用力來刺激它,感到有點痛了,才有效果。後腦袋一發熱,馬上就不會昏沈了,頭腦就清醒了。這也是一種開智慧的方法,氣血暢通,頭腦供血供氧足,思維就敏捷,反應就快。

  《蓮花生動功》第一節叫“觀音請聖”,做這一節下颏一定要收回來,壓住喉嚨。目的就是爲了使氣血暢通,腦部供血充足。生理解決不了,心理就沒辦法解決。佛祖講:“降伏其心”,“身”都降伏不了,怎麼能夠降伏“心”呢?

  祖師又講:“守本真心,勝念他佛”!何爲“守本真心”呢?爲什麼說修行人一定要守住自己的本心呢?如果真能守住自己的心,就沒有必要念外面的佛了!何爲“外面的佛”呢?你念阿彌陀佛、念你的師父、念在世的活佛,就是屬于念外面的佛。因爲我們守不住自己內在的心,坐在這裏胡思亂想,不得已才念“外面的佛”。念外面的佛也對,只是舍本逐末。

  這裏的“心”指的就是妄心、散亂心,同時也意味著內在覺知的力量沒有培養起來。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因爲我們守不住內在的真心,才産生出來的。如果能夠守住自己的真心,哪一個法門也不需要。最高的法門就是能守住自己的心,不散亂。

  《楞嚴經》中佛問二十五位菩薩、大阿羅漢,各自從哪一個法門修行證果的?在因地修行時,最初發心悟十八界,以哪一個法門最爲圓通、下手最方便、最容易入叁摩地?二十五位聖人各自陳述了自己的圓通法門。

  實際上二十五位菩薩、大阿羅漢在因地修行的時候,都沒有辦法守住自己的真心,才請佛傳授了他們一個法門。當他們進入了果地以後,這些法門對他們而言,已經沒有用了。但是他們講出來,讓後學者來參考。

  如果有一天我們都能守住自己的真心,自然都能超越《楞嚴經》二十五位聖人的法門。經常聽到學佛的人說自己的法門高,對方的法門低。實際上這類人都沒有悟道,連基本的理都沒有通!

  凡是聽到誰說自己的法門最高,這說明他還是沒有降伏自己的妄心,還守不住自己的真心,還沒有入門,還是在“法”上用功夫,而不是在“道”上用功夫,更沒有在自己“心”上用功夫!

  能夠守住自己的真心、降伏自己的妄心,還需要什麼法門來修呢?守住真心即是真正的法門!學佛的人連這個道理都沒有弄懂。最近我聽到好幾個活佛、法王都說自己的法門高,說自己來自某某活佛的傳承!說這些話的人,還沒有懂得這個道理。

  每一天都想追求高的境界,都想找到高的明師,如果真的高境界、大明師來到我們面前,我們未必能夠適應他。如果不能夠守住自己的真心,給你任何一個法門都用不上,你坐在這個地方仍然胡思亂想!

  黃檗禅師說過一句話:“所謂的“法”,只不過是“黃葉止小兒哭””!小孩子在哭的時候,你往他嘴裏放一塊糖,他就不哭了。可是糖塊兒吃完了,還是要哭,不往他嘴裏放糖塊兒,還是解決不了問題。你法門修得越多,你越不會向你的真心用功夫。

  過去的禅宗不給你方法,就是讓你到禅堂裏去死坐。你問他“怎樣用功夫?”他告訴你“放下”!再問他“如何用功夫?”回答你:參“念佛的是誰?”、參“何爲自己的本來面目”,你再問他“如何用功夫?”他一香板打在你身上,不允許你再問第四個問題!

  一個人把外界的事物放下得越多,內在靈性的力量就産生得越多,這是看不見的境界。要遠遠超過有形有相的境界!有的人經常說自己修行的時候看見佛了 、看到光了、聽到聲音了、和佛菩薩交流了。這固然是一種境界,但絕對趕不上內在靈性力量的超越!在“法”上轉來轉去,轉了一輩子,連最基本的“法”還走不出去。既然連最基本的法的層次還沒有走出去,你怎麼能進入道裏面去呢?“法”不是“道”,它是爲了指引入道而設的一個方便法。

  我們在地裏勞動的時候,一位出家師傅談到他還要繼續修“四加行”、“五加行”!我當時對他講:“我曾經有一位道友,他四加行、五加行修了叁遍了,我問他有什麼感受,他說“沒有感受”,我又問他,:你這樣修下去,你認爲能夠入道嗎?”他說:“沒有把握!”按他的觀念講:“修總比不修好”。

  他說得沒錯,修總比不修好!你只要是念佛、打坐、持咒,不管它上道沒上道,不管它入門沒入門,總比不修好。可是爲什麼你花10分的代價,沒有10分的收獲呢

  爲什麼只有0.1的收獲呢?或者只有0.01的收獲呢

  甚至連0.01都達不到呢?這個道友的回答真讓人哭笑不得!聽起來似乎有點道理,仔細分析一下根本沒有道理!

  我們現在是專業的修行人,爲什麼不在根本上用功夫呢

  而偏偏要在枝末上用功夫呢?你走過了“枝末”,發覺收獲不大,爲什麼還不改變當初的方法呢?佛告訴我們“法門無量誓願學”,你不要拿著一個蘋果在嘴裏啃來啃去,認爲天下只有你手裏的蘋果好吃,把外面所有的蘋果全都否認掉了!

  你如果有膽量把你手裏的蘋果放下,再去嘗試一下別的蘋果,你會驚喜地發現:外面還有比自己手裏的蘋果好吃得多得多的蘋果!放下自己手裏的“蘋果”,需要大的膽量、大的氣魄才能夠做到。

  二祖慧可求法的時候,他在中原一帶已經是很有名氣的大法師了,達摩祖師也早有耳聞。當二祖向初祖求法時,達摩祖師說了一句話:“曠劫大法,非小根小智者所能得!”。意思是對二祖說:我這是無上大法,不是你這種小根器的人所能夠學的。

  二祖這時已經是大法師了,作爲一般人怎麼能夠承受這種輕慢呢?但“二祖”就是“二祖”!他知道達摩是一位聖人,在真理面前他沒有退縮、沒有軟弱!他直接就問:“什麼樣的人能夠修你的法?”達摩回答說:“除非雪變成紅色的”!

  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二祖抽出腰刀,“咔嚓”一聲把自己左臂砍斷了!誰有這樣的膽量和氣魄?曆史上只有一個慧可,當時也只有28歲。也只有這樣的小夥子,他熱血沸騰敢幹,稍微老一點的他絕對不幹!所以他能夠成爲一代宗師。

  自古以來修道的人、悟道的人都帶有叁分傻氣,絕對不是聰明透頂、油嘴滑舌的人。這些人與“道”無緣!

  過去的祖師大德爲什麼要我們誦經、念佛、持咒、觀想呢?因爲他們很清楚地知道,大家根本沒有辦法把力量轉移回來守住自己內在的真心,也就是說守不住自己的起心動念。與其坐在這個地方胡思亂想,還不如找件事情給你做。做什麼呢?叫你拼命地念佛、誦經、持咒、觀想!等到有一天你誦經、念佛、持咒、觀想很累了,突然把它放下轉向內在,這個時候,你內在的一種清醒覺知的力量頓時産生。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感受:白天幹了一天的活,累得不得了,晚上坐在這個地方打坐,雜念肯定會少得多!但是一般人雜念少了的時候,就又要昏沈。如果這兩天不讓你們幹活了,吃飽了、喝足了、睡好了,晚上打坐肯定會胡思亂想!當然也不會昏沈。修行,不外乎這兩種現象。

  一個人如果心裏面挂著一件事情,他就不會昏沈,甚至會睡不著覺。一個修行人如果真的把“生死”挂在心上,把用功的力量放在心裏邊,在靜坐的時候,他不可能昏沈。即便是昏沈,最多也只是二十分鍾。這是生理上的一種力量,你沒有辦法降伏它。二十分鍾以後,身心又會非常有精神。

  守住自己的心,勝過修所有的法門。那麼我們應當如何守住自己的心呢?前提條件是能夠看見自己的心。怎麼能夠看得見你自己的心呢?它究竟有沒有形象呢?每一個念頭,都是“心”的顯現,你能夠看見自己的念頭産生,就意味著能夠看得見自己的心;能夠看見自己的心,就意味著能夠把握得住自己的心。

  六根對六塵産生作用的是心,我們看到外面種種形象的時候,實際上是心啓動的緣故。心如果不動,眼前的一切都是空白的,也即所謂的“視若無睹”!

  能夠看到外面的種種現象,那麼內在起念的時候,同樣也能看見。實際上我們看見外界種種現象的時候,它是內在的“念”延長和外界的現象融爲一體了。當起心還沒有和外界的現象連接時,當心念起的那一刹那,就應該看見,就應該把它就地熄滅,不要等到內在心的力量與外界六塵的形象連接以後,再去熄滅,就已經來不及了!

  譬如說當我們看到外面的“蘋果”的時候,同時已經在起分別、判斷、思維了,已經形成“波浪”了,這個時候你想要熄滅你的妄心已經來不及了!要在你內在開始動念看蘋果、將要看蘋果的時候,就應該在內在把這個“動念”熄滅掉。

  我們在誦經、念佛、打坐、持咒、觀想的時候,散亂心一旦産生,你再繼續下去也沒有用,同樣還會胡思亂想。如果這個時候你停上幾分鍾,再繼續去誦經、打坐、念佛、持咒、觀想,散亂心就會沒有了。有時我們在觀想的過程中,突然出現了雜念,觀想不下去了,怎麼辦呢?這時你不要硬著頭皮再繼續觀想下去,幹脆停下來,從頭再觀想。

  只有身心內外都放下以後(也即“無心于事”的時候),産生的念頭你才能夠很清楚地看見。無論所起的是善念、惡念、無記念,都能看見。念念能見!如果真能達到這樣的話,所有的法門你都不需要了。因爲你已經能夠守住自己的真心了,能夠不外求了,力量已經回來了,根本不需要再回過頭來走過程了!

  心太散亂,從眼神就能很清楚地看得出來,我們經常說一個人的眼神“茫茫然”,爲什麼會茫然呢?因爲他沒有目標。要達到“無住”,首先要完全地住在一件事情上。也就是說首先要能夠高度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只有經曆過這樣一個過程,才能夠上升一個臺階而進入“無住”。

  我們現在是處在最下面一個臺階上,像沒頭的蒼蠅一樣,亂撞。這兒抓一把、那兒抓一把,抓了無數次、無數遍,一直還沒有專一地抓一個。等到有一天我們突然醒悟了,邁上了一個臺階了,也就是說真的抓住…

《降伏其心 二 守住真心勝過修所有的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