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降伏其心 二 學佛必須看清自己的起心動念▪P2

  ..續本文上一頁你到外面做事,遇到這些境界,你有修行的話,就能夠隨時隨地看見自己當下在起什麼念頭!譬如說頓漢,我讓你做那個木牌,說了這麼久了,你一直沒有做。我跟你說了一個多月了你一直沒做;我把你罵了一頓,你心裏氣鼓鼓的,自己還挺有理。你如果真的是很會做人、很會做事的話,就會問自己,爲什麼我跟你說了一個多月了,路牌還沒有做好,沒有豎起來

  爲什麼現在罵你還會心裏不舒服呢?爲什麼那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呢?

  問:師父的書上講灌頂的意義……

  師:灌頂,一是滿大家的願,二是你真正想修行,自己的力量不夠,通過灌頂以後你內在的本質起了變化,你修行就容易和“道”溝通、和“法” 相應。

  有好多人學佛想撿便宜,當然他表達得很好:是想得到某某大師的加持!實際上是想撿便宜,沾光!灌完頂以後,如果自己不修,又有什麼用呢?就像拉車上坡的時候,前面的人不用力拉,後面的人用力推沒用;如果前面的人拼命拉,後面的人用力推一把就上去了。

  好多人對灌頂是好奇,但也知道灌頂是好事,所以接受了無數次的灌頂。他有了這個力量不去修,他這個力量又減弱、消失了!因爲他散亂的心沒有降伏,盡管灌完頂了,有了加持力了,最終還是被散亂心給幹擾了!如果說灌完頂以後,馬上接著“行”,不讓這個雜念繼續增長,那麼自己內心靈性的力量就逐漸、逐漸出現,而占了主導地位!

  明世師:師父的開示太好了,我很感恩,自己很慚愧,到現在還是個老沙彌。……

  師:空有老和尚一輩子都不受戒,爲什麼呢?他說:“衆生得佛戒,方爲真佛子!”我們現在得到的戒,都不是開悟的人給我們傳的戒,因此戒而無戒。這是空有和尚的理論,但是大家不要學他。他有這個膽量,他已經得道了,他就不會執著形式了。如果他沒有得道,他一定超越不了形式,一定會按照形式、規定去做。

  他一輩子做沙彌(嚴格來講他沙彌都不是,沙彌十戒都未受),從小剃度出家後跟著一個老和尚修行。最後他悟道了、得道了!所謂的“沙彌”,是受過沙彌十戒方爲真正的沙彌;他沒有受沙彌戒,連沙彌都稱不上。(道基:可他是聖人!)但是在座的都不是聖人,都是凡夫,那麼就要按照戒律去做。如果說偶爾你個人內心已經超越了,你是賢人、聖人了,你在團體裏面還是要按照團體裏的規矩去做。因爲團體裏面的人素質參差不齊,就必須立一個標准。什麼標准呢?清規戒律!實際上戒是戒,規是規。清規是寺院針對此時此地的風俗習慣和發展需要定出來的規矩,戒律則是佛祖親自製定的。

  實際上大家學佛不需要明白那麼多,但是有一條必須要抓住:當你自己面對一件事情或者處在一個地方的時候,內心的起心動念要能夠覺察到、看到,這才能夠談得上修行!如果你認爲自己修行非常好,但是當你面對一個人、一件事的時侯,自己內心的反應覺察不到,那說明你修行連門還沒有入!

  這句話的意思,不知道大家聽懂了沒有?譬如當我罵你的時候,你馬上和我對著幹,或者不對著幹,此時此刻你內心的反應,自己能不能覺察到?你若是覺察不到、看不到自己的起心動念,那說明你修行還差得遠。如果你能看清自己的起心動念,你跟對方對著幹,說明你也能夠把握自己的起心動念了!

  並不是說修行的人不吵架、不罵人,而是在他吵架、罵人的時候能夠看清自己此時的念頭,清楚地知道自己是怎麼想的、有什麼反應。又譬如我們出家人,當信徒向我們頂禮的時候,你心裏是什麼反應;當信徒不向你頂禮、向你吆叁喝四的時候,你心裏又是一種什麼反應?你如果看不清此時的反應,那說明你離道還很遠!不管你心裏有什麼反應,你必須看得到。

  就像十五那天,我正忙得不得了,翁源那個居士買了個財神來叫我給他開光;我心裏剛剛産生了一點抱怨,立即覺察到這種抱怨不對,我馬上放下手裏的事情,還是給他幾分鍾的時間,給他念念經。爲什麼會馬上這樣決定呢?就因爲我能看清自己當時的起心動念。覺得這樣抱怨不對。如果我看不到自己當時抱怨的念頭,有可能會罵他:你沒長眼?沒看見我忙得不得了,還給你開什麼光!當我念頭一出現,我馬上就轉變了念頭。

  道基:給師父和常住提個意見,師父有時太慈悲。對于想閉關的人,兩頭(一個是出于好奇,想住幾天山洞體驗一下;另一個是有境界,能住下去的)可以滿他們的願,至于自以爲行的,師父是明眼人,應知其不行,就不該批准他,他自己也難受,大家受累,沒意義的護持,也損他的福報!

  師:這個問題我以前也回答過。我也有虛榮心,也好面子!有許多人一來就鬧著要閉關,我一看他根本就不行。從內心來講,也不願他閉關,可是他一定要閉關,他說:你有這個空的地方——閑著的閉關洞,爲什麼不成全我?我爲了證明自己慈悲,就滿足了他。他要閉關時萬丈雄心要進去;結果閉上十天半個月,雄心萬丈砸門沖出來!誰都攔不住。我如果不讓他閉關,他會心存抱怨,說是“閉關中心”,結果去了又不讓閉關。

  今年來的某某師,你看他那麼浮躁,連一般常人都不如,還要閉關。出關以後,一點變化都沒有!說話那麼激動。連最基本的生理上的氣都沒有沈下去,氣還非常浮。這是背後講人家的壞話,不太好。不過這個話,當著他的面我也講過。

  好多出家人你一說他半個“不”字,他要想盡一切辦法和你辯論,而且還要辯贏你,來證明他的“是”!連最基本的好勝心、維護自己面子的虛榮心都沒有破除掉,怎麼稱得起自己是個清淨的僧人呢?

  連這點膽量都不具備!什麼膽量呢?我不能因爲你說我“好”我就好;你說我“壞”我就壞;你說我開悟,我就開悟。不能因爲你說我什麼樣就什麼樣,連這點自信都不具備,還怎麼稱得上是個出家人,甚至連一個俗人都不夠,俗人還有這種膽量!

  就像這些學佛的人,每一個都想成佛,都有成佛的膽量,可是沒有一個人有下地獄的膽量。你要說這個人:你成不了佛,你要下地獄,他當時嗔恨心就會起來!你有這個膽量成佛,爲什麼沒有這個膽量下地獄呢?成佛的膽量和下地獄的膽量是一模一樣的!譬如說你有100斤的力量,你幹好事有100斤的力量,你幹壞事的力量也有100斤。你有膽量成佛,就應該有膽量下地獄!

  事實上你說一個學佛的人會下地獄,他馬上嗔恨心就起來。即便是嗔恨心不起來,也要跟你辯論得臉紅脖子粗,爲什麼呢?因爲他沒這個膽量、沒這個胸懷!他以爲自己有膽量成佛,既然是有膽量成佛,爲什麼沒膽量下地獄呢?不用說“佛”了,羅漢就有膽量下地獄,何況佛呢?

  問:造口業能否下地獄?

  師:這些都很難講,如果一個人的腦子裏成天是“地獄、地獄……”臨命終時一定成不了佛,很可能到地獄;如果一個人滿腦子什麼都不記得了,都是“道”,殺、盜、淫什麼都不記得了,每天就是“道、道……”臨命終一定是和道相應。如果一個人起心動念、開口閉口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臨終時一定是和阿彌陀佛在一起。因爲他整個八識心田裏只有一個念頭——阿彌陀佛!

  如果一個人開口閉口:持戒、持戒,這說明他離道還遠得很,他只是在“戒”的條文上轉來轉去。一個人一心修道去了,哪裏還有那些條文在腦子裏呢?整天心都在道裏面,和道相應了,根本沒有多余的時間想到這些清規戒律!不過這是針對入了道的聖人講的,大家聽了以後,可別又起誤會了。

  ……

  究竟什麼情況叫做“開心”?當你開心的時候,你知道自己在開心,它就不開心了;當自己在煩惱的時候,你知道自己在煩惱,它馬上就不煩惱了;當你在嗔恨的時候,罵對方的時候,你馬上意識到自己有嗔恨心時,嗔恨心立即就沒有了。如果你沒有意識到自己起了嗔恨心,那麼它就一直在起、在蔓延、在增長。

  

  

《降伏其心 二 學佛必須看清自己的起心動念》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