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法與修道的區別
今天晚上講一下修法與修道的區別。在弄清這個問題以前,首先要明白何爲法、何爲道。法是通向道的一個手段,也可以說是通向道的一個工具。道才是我們修行的真正目的。
通常好多人都是每天誦經、拜佛好多遍,數年都是這樣堅持下來的。你問他收效如何呢?大多數人並沒有去考慮這個問題,他只知道每天念幾萬聲佛號,誦幾部經。當你突然問他,你誦這麼多經、念這麼多佛號,有什麼反應沒有?有的人會說我很愉快、我很輕松,有的人會忽然警覺起來,似乎被你這一問,觸通了很多問題,他會想到:我這樣天天誦經、拜佛,究竟目的何在?有的人把每天誦經、拜佛,當作他修行的目的,完全把它當作一種功課,每天履行一遍,但從來不去問履行後的效果怎樣?修法不是修道,切莫把手段當作是目的。誦經、拜佛是爲了培養一心不亂,借助于不斷地念佛、誦經、禮佛,使我們的雜念産生不起來。許多人沒有弄清楚,這才是我們要的目的。他誤以爲這些手段就是目的了,甚至有些人會說,誦經才是最高的修行法門;也有的人會說念佛、拜佛才是最高的法門;還有一些人會說參禅、打坐、觀想,才是最高的法門。實際上法門沒有高下之分,因爲任何一個方法,它都是爲了對治我們的妄念,使修行者達到一心不亂。不管你采用哪種方法,是念佛、還是觀想、還是參禅、還是誦經、禮佛,這些統統都是手段,都是方法,其目的是爲了讓你達到一心不亂,再進一步才能開智慧。
有的人形成了一種慣性,每天都是按程序把自己的功課履行一遍。他並沒有靜靜地深思,在履行功課的同時,自己是否妄念少了?自己的心是否能靜下來?是否和道相應?如果說你誦經、拜佛十幾年了,還沒有一心不亂、還沒有道交感應。那麼你使用的這個方法就有問題,你一直是在修法,並沒有在修道。 “法”是不計其數,而“道”只有一個。如果你靜坐散亂、念佛散亂,不妨去體驗一下種菜,是否能夠達到一心不亂?假如你能通過砍柴或者種菜,達到一心不亂的話,你根本不需要去參禅、打坐,更不需要誦經、拜佛。因爲誦經、拜佛、參禅打坐,它們都是些個方法,目的是爲妄念減少,從而達到一心不亂。而種菜、砍柴,它也是個方法,借助于這個方法也可以達到妄念消除,達到一心不亂。
過去有一位道定禅師,他采用了所有的方法,都沒辦法使自己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他苦苦思索了叁天叁夜,最後他終于邁出了這一步,跑到街上去跟人家打架。他借助于打架的同時,促使自己的身心高度緊張、集中,才使自己的妄念産生不起來。當他借助于這種方法達到了短暫的一心不亂以後,他憑著這個記憶,去做其它的事情,才漸漸地使身心統一、專心下來。你們聽了這個故事,是否覺得可笑呢?他把所有的方法都用盡了,還是非常的散亂,只好采用去打架的方式。因爲人在打架的時候,身心高度緊張,根本産生不了妄念,也就是說,他通過“打架”這件事情,有了一次一心不亂的基礎以後,他再借助于這個記憶去做其它的事情,再去修其它的法,終于達到了一心不亂。你們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當自己處在緊張狀態時(比如爭論、吵架時),雜念根本産生不起來,如果你這個時候(高度緊張時形成的記憶),把念頭一轉,就是修道。甚至你不轉,當下那一刹那,本身也是修道,因爲修道的前題條件,是要雜念消除,要達到一心一意對一境。說的再通俗一點:一人、一心、對一件事情。
既然所有的方法都是爲了對治妄念,達到一心不亂,那麼我們就不一定必須采用念佛、拜佛、誦經、打坐,你不管采用什麼方法,它能夠使你的妄念收斂起來,你都可以去用。實際上往往許多修行人在打坐的時候,妄念比在平常做事情的時候,要多許多許多倍。既然是這樣,根本沒有必要打坐,你不如去看電視,一部好的電視劇,絕對可以讓你達到一心一意對一境。這一境,就是電視劇。你能在這30分鍾內一心一意對一境,勝過你打坐一個小時妄念重重要好的多。往往我們修行人在打坐時妄念重重,而在做其它事情的時候,又都能專一起來。如果你學會把做事時候的專一,再轉向打坐,同樣可以專一。因爲我們的身心都有一種記憶的功能,比如說你在吵架的時候,做到了一心一意對一境,你只要把念頭一轉,進入念佛和誦經,同樣可以一心一意對一境。你吵架是一境,做事是一境,誦經、拜佛,也同樣是一境。實際上你如果執著拜佛、誦經,這些事做得越多,你越沒有辦法和道相應。一天24小時,你不可能都在誦經、念佛,本身你在念佛的時候就沒有學會一心一意對一境,那麼你在不念佛的時候,豈不是更散亂?如果你能夠借助于念佛,達到一心一意對一境的話,你把這個念頭再一轉,做其它任何事情,都可以達到一心不亂。因爲你誦經、念佛是在做一件事情;走路也是在做一件事情;砍柴、種地、罵人都是在做一件事情。你只要能在一件事情上達到一心不亂,慢慢地你在其它事情上就都可以達到一心不亂。這也就是過去有許多修行人,發覺自己的妄念沒辦法對治的時候,會去铤而走險的原因。當一個人在曆險的時候,他的妄念是根本産生不起來的,因爲他的身心是處在高度的驚慌、恐懼之中,人只有在這個時候,妄念才會産生不出來,才容易達到“無人、無我”,也就是佛門裏講的“我空、法空”。再下來“空也空”,也就是“無人、無我、無世界”。你們聽起來是否覺得好笑?實際上用功的原理就是這樣。因爲大家現在坐在這裏非常安逸,知道天不會塌、地不會陷、明天照樣有飯吃,晚上還會有覺睡,所以你不會焦慮、更不會恐懼,也才有心坐在這個地方打妄想。
你們知道東北的王鳳儀老先生是怎麼開悟的嗎?他就是在高度焦慮的時候開悟的。他的一位朋友被人家關起來了,叫他想辦法去借一筆錢,把朋友贖出來。他半夜叁更聽到這個消息以後,一個人摸著黑出去找朋友去借錢。他當時身心高度緊張集中,黑更半夜一直不停地在走路,他不知道自己走得快還是慢。我們可以肯定,他走的一定很快,像飛一樣,因爲他著急嘛,所以一定是連走帶跑,身心火辣辣的、熱氣騰騰的,突然他的眼前“黑夜見白日”,也就是說在他的額頭、眉間當中,突然地爆炸了!明明是漆黑一團,卻如同見到白日,像白天一樣。你們有機會可以找到這本書看看,當時描繪他的話是“眼前頓開、黑夜見白日”。從此以後,他講經說法,胸中七通八達,從未思索,自然流露。大家每天這樣晃晃悠悠、優哉遊哉、輕閑自在。內心自由散慢,怎麼可能把妄念對治下去呢?凡是當過兵的人,他修道都比出家人修得快,都比這些在家居士修得快。因爲許多學佛人都是無規無矩、自由散慢、無組織、無紀律,從來沒有受過訓練。而一個軍人,他只知道聽指揮,領導怎麼說,他們就怎麼做。軍人是沒有“頭腦”的。軍人每天都是處在高度的統一、高度的集中、高度的協調之中。在幾分鍾之內就能夠把領導下達的任務完成。正是因爲有這種基礎,一旦修起道來,比常人修得都要快。
你們可以看看周圍的道友,每天是不是自由散慢、優哉遊哉的?一叫叁不應,走路看上去要死不活的樣子,一點精神都沒有。像這樣的人怎麼會修得出來呢?過去比喻修行人,一個個氣宇軒昂。吼叫一聲,地動山搖!爲什麼比喻說法的人如同獅子吼、斷妄念的人如同香象過河?爲什麼我們常人沒有力氣呢?就是因爲太散亂了。你有一百個念頭,力量就分成了一百份,也就是說流向一百個方向去了。如果你的妄念有十個念頭,那麼你的力量就分爲十份。你再繼續修煉,你的妄念由十個減少到一個,也就意味著你的力量由分散的十個,濃縮凝聚成了一股力量。這一股力量,就像一發子彈一樣,你射向任何一個地方,它都會留下痕迹,都能夠摧毀靶子。古人修行,很少是通過打坐,因爲打坐的時間太有限了。在座的大家,誰能一天打坐5個小時?乃至兩個小時?誰能夠做到?你能夠保持嗎?今天可以、明天可以嗎?如果說你每天都能坐兩個小時,我也權當你這兩個小時是在修道,那麼還有22個小時在打妄想,你這兩個小時的用功,怎麼能夠戰勝得過22個小時打妄想的力量呢?相反,如果你學會了一心一意對一境(這一境指的就是事情,在這裏一定要搞清楚),那麼你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是在一心不亂當中。當吃飯的時候,一心一意地吃飯;當說話的時候,一心一意地說話;當開示的時候,一心一意地聽開示;當砍柴的時候,也是一心一意地砍柴;睡覺的時候,一心一意地回來睡覺。你參禅、打坐、誦經、念佛,不就是爲了培養一心一意嗎?你能夠通過砍柴,達到一心一意,跟你誦經、拜佛一心一意有什麼區別呢?如果你能夠樣樣事情都是一心一意,根本不需要再拜佛、再誦經、再打坐了。這就是爲什麼我剛才要講現在的修行人,都形成了循規蹈矩的一種方式。他把每天念幾萬聲佛、誦數卷經,當作一種任務。這些做完了,今天的修行任務就完成了,實際上這些有形有相的東西做得越多,我執越大,離道越遠。不要認爲自己在誦經、拜佛、打坐就是在修道。從形式上看,你是在修道,可是你的內心並沒有入道。
另外一種人,你看他從來不誦經、不打坐,也不拜佛,但他借助做事情,已經做到一心一意對一境。這和你能夠一心一意地誦經、拜佛毫無區別。所以祖師們講:行、住、坐、臥都是禅,都可以修禅,都在禅。這是叁個層次:都可以禅、都是禅、都在禅。尤其是許多修淨土法門的,給自己規定每天要念10萬聲佛號,把它當作一個任務。他根本不知道他爲什麼要念佛?念佛僅僅是個手段、是個工具,不是目的。我們最終要的不是“念十萬聲佛號”,而是通過念佛達到一心不亂才是目的。今天就多留點時間,讓你們考慮這個問題。希望大家聽了今天的開示以後,對修行要有一個新的認識。
就我個人來講,我發…
《降伏其心 一 修法與修道的區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